铜合金中铜的测定

合集下载

砷铜合金中铜的电解测定

砷铜合金中铜的电解测定
r t n a ig a hg e o e y rt ,t e me h d i s i b e f rp e ie d t r n t n o o p ri o p ra s n c a o s ae a d h vn ih rc v r ae h t o s u t l r cs e emi ai fc p e c p e - re i l y . a o o n l Ke r s lc rl i r vmer ;c p e - re i l y o p r y wo d :e e toy c ga i t t y o p r as nc al ;c p e o
关键 词 : 电解重量法 ; 砷铜合金 ; 铜 中图分 类号: F84 4 T 1 T 0 . ; F8 1 文献标识码 : B
De e m i to fc pp r i o e — r e c aly l cr ltc g a i er t r na in o o e n c pp r a s ni lo sby ee toy i r vm ty
Y OU — i g Yu p n ,YU i HANG Xio q ,L N Yi i g E We ,Z a —i I — n u r
( unzo eer ntu f o f ru t s un zo 16 1 G ago g G aghuR sa hIstt o ne os a ,G agh u 04 , und n) c i e N r Me l 5
中O 2 m) . 5m .
可通 过在 电解液 中加 入 一 个合 适 的氧 化还 原 体 系 ,
此 氧化还原 反应 比干扰 反应 先 在 阴极 上还 原 ( 先 或
原子 吸收分 光光度 计 .
1 2 实验 方法 .

铜合金材料的抗腐蚀性能测定与评估

铜合金材料的抗腐蚀性能测定与评估

铜合金材料的抗腐蚀性能测定与评估在工程应用中,铜合金材料常用于制造各种耐腐蚀的零件和设备。

为了确保其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铜合金材料的抗腐蚀性能进行准确测定与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测定方法,以及评估铜合金材料抗腐蚀性能的几个关键指标。

一、冲击电流法测定抗腐蚀性能冲击电流法是一种常用于测定金属材料抗腐蚀性能的方法之一。

在铜合金材料的表面施加一个较大的正向或负向电压脉冲,通过观察电流的变化来评估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试样:将铜合金材料切割成适当大小的试样,并进行表面处理,确保表面清洁无杂质。

2. 连接电路:将试样连接到测量电路中,保证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施加电压脉冲: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电压脉冲进行施加,可以正向或负向。

4. 观察电流变化:记录施加电压脉冲后电流的变化过程,包括电流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5. 数据分析:根据电流变化曲线,分析试样的抗腐蚀性能,评估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二、评估抗腐蚀性能的关键指标1. 极性化曲线:通过绘制极化曲线来评估铜合金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极化曲线显示了电流密度和电位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材料的腐蚀趋势和稳定性。

2. 腐蚀速率:腐蚀速率是评估铜合金材料抗腐蚀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浸泡试样在腐蚀介质中的时间来计算,并与其他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3. 极化电阻:极化电阻是表征铜合金材料抗腐蚀性能的关键参数。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势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极化电阻的大小,用来评估材料的耐蚀性。

4. 电化学阻抗谱:电化学阻抗谱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材料抗腐蚀性能的方法。

通过测量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变化,绘制出频率与阻抗之间的曲线,可以得到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腐蚀倾向。

三、结论与展望通过冲击电流法测定和上述关键指标的评估,我们可以准确了解铜合金材料的抗腐蚀性能,并对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铜合金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腐蚀行为,探索更多可行的抗腐蚀方法和技术,提高材料的耐蚀性和使用寿命。

火花源发射光谱法测定H62铜合金中铜含量

火花源发射光谱法测定H62铜合金中铜含量

火花源发射光谱法测定H62铜合金中铜含量王聪;张博【摘要】理论分析了铜合金中铜含量与铜合金(H62)中铜和锌光强比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测定铜合金(H62)中铜元素含量的方法,建立了铜含量测试工作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875精密度测试RSD为0.13.对5个未知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与碘量法分析结果一致.【期刊名称】《贵州科学》【年(卷),期】2016(034)002【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火花源发射光谱法;H62铜合金;铜【作者】王聪;张博【作者单位】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H62黄铜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良好的塑性和耐磨性,较低的摩擦系数,较佳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适宜制造滚动轴承保持架,此外广泛用于制造电器零件[1]。

H62黄铜是铜锌二元合金,与其他金属材料不同,其他金属材料国标成分检测项目中都只有合金元素的含量检测,基体含量作为余量不做检测。

铜合金则专门对基体铜的含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

而铜含量也成为了H62这种二元合金中非常重要的验收依据。

铜合金中铜含量的测定分析方法有电解重量法[3]和滴定法[4]。

电解重量法分析每个样品需20 h,滴定法分析每个样品需要40 min。

火花源发射光谱法不需要使用酸进行样品的溶解,分析耗时短,测试一个样品从制取样品到分析完成仅需5~10 min。

但对于基于传统理论基础的火花源发射光谱仪,其分析方法中核心思路是待测元素光强与基体元素光强之比同待测元素含量成一次或二次相关关系。

这其中基体元素由于含量远远超过待测元素含量所以基体元素光强被认定为常数。

但对于铜合金中铜元素其含量已经超过50 %,因此无法用传统方法在火花源发射光谱仪上测试。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及试验,确定了H62铜合金中铜与锌的光强比值同铜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铜元素和锌元素发射光强均无法视为常数,使用其比值与铜含量之间呈现出的线性关系测试了铜含量。

铜及铜合金软化温度的测定方法

铜及铜合金软化温度的测定方法

铜及铜合金软化温度的测定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铜及铜合金软化温度的测定方法。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呢!你想啊,铜和铜合金在我们生活中那可太常见啦,从电线到各种小零件,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那要怎么知道它们啥时候会变软呢?这就好比咱人一样,到了一定温度可能就会“扛不住”啦。

首先呢,咱得准备好工具。

就像战士上战场得有趁手的兵器一样,咱测定软化温度也得有合适的设备。

然后就是具体操作啦。

可以用一种叫热膨胀法的办法。

想象一下,铜就像个会热胀冷缩的“小家伙”,随着温度升高,它会慢慢膨胀起来。

我们就盯着它的变化,一旦到了某个关键点,嘿,那就说明软化温度差不多到啦!这就好像看着一个气球慢慢吹气,到一定程度就知道它快撑不住啦。

还有一种方法叫硬度法。

铜及铜合金的硬度会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呀。

咱就不停地测它的硬度,什么时候感觉它变软了,那可不就是软化温度到了嘛。

这就跟捏面团似的,本来硬邦邦的,加热后就变软啦。

当然啦,这些方法都得细心操作才行。

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不然测出来的结果可就不准确咯。

这就像做饭一样,火候得掌握好,不然做出来的菜可就不好吃啦。

而且啊,在测定的过程中,咱得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一点马虎。

万一不小心弄错了,那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啦?这可不行呀!另外,不同的铜及铜合金可能会有不同的软化温度哦。

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一样,有的可能“坚强”一点,软化温度就高;有的可能比较“脆弱”,软化温度就低一些。

所以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条件。

总之呢,测定铜及铜合金软化温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只要咱认真对待,掌握好方法,就一定能搞定。

这就像是一场冒险,虽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前行,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大家说是不是呀?所以呀,别小看了这个测定,它可有着大作用呢!让我们一起加油,把这个事儿做好吧!。

铜94执行标准

铜94执行标准

铜94执行标准
"铜94"是指中国国家标准GB/T 94(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它是中国对铜及铜合金进行化学分析的标准方法之一。

该标准规定了铜及铜合金的化学成分、试样制备、样品处理、分析方法等要求。

具体而言,铜94标准规定了铜及铜合金中各元素的含量范围,以及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和试验步骤。

例如,铜含量的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火焰光度法等方法,锌含量的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方法。

GB/T 94标准对铜及铜合金的化学成分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铜及铜合金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在中国,铜94标准是铜及铜合金生产和使用中必须遵循的标准之一,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YS∕T347-2020铜及铜合金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报批稿)

YS∕T347-2020铜及铜合金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报批稿)

铜及铜合金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铜及铜合金平均晶粒度的表示及测定方法,包含有比较法、面积法和截距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单相或以单相为主的铜及铜合金的晶粒度。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0067金相学术语YS/T449铜及铜合金铸造和加工制品显微组织检验方法3术语和定义GB/T3006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晶界grain boundary对于多晶材料,从一个结晶方向至另一个结晶方向过渡的很窄的区域,从而将相邻的晶粒分离。

3.2晶粒grain晶界所包围的整个区域。

即是二维面上所观察到的原始晶界范围内的面积,或是三维物体上原始晶界面内所包围的体积。

对于有孪晶界面材料,孪晶界面不予考虑。

3.3孪晶Twin grains两个晶体(或一个晶体的两部分)沿一个公共晶面(即特定取向关系)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这两个晶体就称为"孪晶",此公共晶面就称孪晶面。

3.4晶粒度grain size)”来表示“晶粒平均直径”。

晶粒大小的量度。

铜及铜合金晶粒度通常采用“公称直径(dn3.5晶粒级别指数grain degree class index numberG在100倍放大倍率下,645.16mm2面积所包含的晶粒数n与G有如下关系:n=2G-1 (1)注:G值可在表3中查出。

4符号和说明本标准采用的符号和说明见表1。

表1符号和说明符号名称及说明单位G晶粒级别指数-n测量面积为645.16mm2时所包含的晶粒数个ng测量面积为5000mm2时所包含的晶粒数个n1测量圆内晶粒数个n2被圆切割的晶粒数个nA单位面积内的晶粒数个/mm2 L所有测量线段的总长度mmM放大倍率-N所有测量线段上的总截点数个S晶粒平均截距mmdn平均直径mmdf弗里特直径mm a平均晶粒截面面积mm25试样5.1试样应直接从产品上截取。

铜及铜合金分析

铜及铜合金分析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课件制作 李江华
司卫华
第七单元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二、分析方法
2.碘量法 碘量法测定铜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在条件掌握合适的情况下可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该方法的基本反应为铜(Ⅱ)与I-定量反应生成碘化亚铜和游离碘,随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 溶液滴定所释出的碘,即可间接计算得试样中铜的含量。
CH 3CSNH 2 2H 2 O

CH 3COONH4 H 2 S
沉淀可在3mol/L以下的硫酸或2mol/L以下的盐酸或0.5mol/L以下的硝酸 溶液中进行。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课件制作 李江华
司卫华
第七单元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一、铜及铜合金溶解与分离方法
2.DDTC沉淀分离法 用酒石酸从EDTA掩蔽铁、铬、镍等离子,在pH=10左右的氨性溶液中 铜离子与DDTC定量地生成沉淀。利用此法可分离钢铁等合金中0.1%以上的 铜。 3.二苯硫腙萃取分离法 在0.1mol/L的酸性溶液中,铜(Ⅱ)离子与二苯硫腙形成能被三氯甲烷、四 氯化碳等有机溶液剂萃取的螯合物。利用此法可使微量铜与钴、镍、钼、铅、 锌、镉等元素分离,但铋、汞、钯、金、银、铂也被萃取。加入适量 0.1mol/L溴化物或碘化物,可掩蔽少量汞、银和铋。也可用等体积2%碘化
钾和0.01mol/L盐酸混合液洗涤有机相以除去已被萃取入的有机相的汞、银 及铋。大量铁(Ⅲ)离子共存时则先用甲基异丁酮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除去。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课件制作 李江华
司卫华
第七单元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二、分析方法
1.电解重量法 电解重量法适用于测定试样中作为主要组分存在的铜,具有操作简便、结 果很确等优点。目前常用的有恒电流电解法和控制阴极电位电解法两种。 恒电流电解法测定铜,通常在硝酸或硫硝混合酸介质中进行电解,也可在 氨性介质中或以铜(Ⅱ)的氰化络合物状态进行电解。但不宜在盐酸介质中进行 电解,因为在盐酸介质中电解析出的铜呈海绵状,极易脱落,而且盐酸对铂电 极有—定的腐蚀作用,使电极受损。电解的电流密度一般控制在1~2A/dm2, 配以适当搅拌。砷、锑、锡、铋、钼、金、银、汞、硒、碲等元素在电解时 能与铜一起在阴极上还原,因而干扰铜的测定。当上述各元素的共存量较大 时应预先分离除去;而共存量很少时可采取掩蔽、氧化等不同的方法消除其 干扰。 控制阴极电位电解法测定铜具有更好的选择性,与铜的分解电势相差较大 的元素不与铜析出。例如,分析锡青铜时可不分离锡直接进行铜的电解。 无论用恒电流法或控制电位法测定铜。电解后的溶液中一般还残留有痕量铜, 可采用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含量,并加到电解重量法的结果之中。

铜锌合金中铜锌含量的测定实验设计

铜锌合金中铜锌含量的测定实验设计

铜锌合金中铜锌含量的测定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如下:
1.样品的准备:
取一定量的铜锌合金样品,将其研磨成细粉末。

确保样品的均匀性和代
表性。

2.确定铜锌合金中的锌含量:
取一定量的粉末样品,加入足量的硫酸溶液,使样品完全被溶解。

然后
加入过量的亚硫酸钠溶液,使锌完全还原为离子态。

将溶液进行稀释,然
后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吸光度。

根据锌的吸光度与其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计算出样品中锌的含量。

3.确定铜锌合金中的铜含量:
将剩余的溶液进行电解,以还原铜离子。

在电解过程中,铜离子将还原
到阴极上,形成铜。

根据电解过程中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可计算出还原的
铜的量。

根据化学计量关系和电化学方程,计算出样品中铜的含量。

4.实验控制: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应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包括
使用精密的仪器和试剂、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反应时间等。

5.重复实验:
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应对实验进行重复。

至少进行三次实验,并计
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6.实验数据处理:
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计算出的铜锌含量,可以评估合金的质量及其符合设计要求的程度。

通过上述实验设计,可以准确测定铜锌合金中的铜锌含量。

实验方法基于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原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实验过程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实验结果可以为合金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五 铜合金中铜的测定(间接碘量法)一 实验目的1 掌握Na 2S 2O 3溶液配制及标定2 了解淀粉指示剂的作用原理3 了解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的原理4 学习铜含量试样的分解方法 二 实验原理1 铜合金的分解 铜合金的种类较多,主要有黄铜和各种青铜等。

试样可以用HNO 3分解,但低价氮的氧化物能氧化I -而干扰测定,故需用浓H 2SO 4蒸发将它们除去。

也可用H 2O 2和HCl 分解试样:Cu + 2HCl + H 2O2 = CuCl 2 + 2H 2O 煮沸以除尽过量的H 2O 2 2 含量的测定<1> Cu 2+与过量碘化钾的反应;在弱酸性溶液中,Cu 2+与过量 KI 作用,生成CuI 沉淀,同时析出定量的 I 2: 2Cu 2+ + 4I - = 2CuI¯ + I 2 或 2Cu 2+ + 5I -= 2CuI ¯+ I 3- 通常用HAc-NH 4Ac 或NH 4HF 2等缓冲溶液将溶液的酸度控制为pH=3.5~4.0,酸度过低,Cu 2+易水解,使反应不完全,结果偏低,而且反应速率慢,终点拖长;酸度过高,则I -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I 2(Cu 2+催化此反应),使结果偏高。

Cu 2+与I -之间的反应是可逆的,任何引起 Cu 2+浓度减小或引起CuI 溶解度增加的因素均使反应不完全。

加入过量的KI 可使反应趋于完全。

这里KI 是Cu 2+的还原剂,又是生成的Cu +的沉淀剂,还是生成的I 2的络合剂,使生成I 3-, 增加I 2的溶解度,减少I 2的挥发。

由于CuI 沉淀强烈吸咐I 3-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故加入SCN -使CuI(K sp = l.l x l0-12)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 (K sp = 4.8 x 10-15) ,释放出被吸附的I 3-。

<2> 铜的测定。

生成的I 2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

由于CuI 沉淀表面吸附I 2,使分析结果偏低,终点变色不敏锐。

为了减少CuI 对I 2的吸附,可在大部分I 2被Na 2S 2O 3溶液滴定后,加入NH 4SCN ,使CuI 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 :CuI + SCN - = CuSCN↓ + I -噢它基本上不吸附I 2,使终点变色敏锐。

试样中有Fe 存在时,Fe 3+也能氧化I -为I 2,2Fe 3+ + 2I - = 2Fe 2+ + I 2↓ 可加入NH 4F ,使Fe 3+生成稳定的FeF 63-,降低了Fe 3+/Fe 2+电对的电势,使Fe 3+不能将I -氧化为I 2。

以上方法也适用于测定铜矿、炉渣、电镀液及胆矾等试样中的铜。

三 试剂KI :固体,AR 。

0.5% 淀粉溶液 30% H 2O 2 NH 4F HCl : 1:1,约 6 mol/L 。

HAc :1:1水溶液。

氨水:1:1 水溶液。

四 分析步骤1, 溶解铜试样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1> 加热与冷却的过程中决不能加塞子(为什么?)<2> 控制火焰的大小,溶液不能蒸干(为什么?万一不慎,溶液体积很少,但未烧干,如何处理?)<3> 多余的H2O2一定要分解完(如何判断多余的H2O2已分解完?) 2若过氧化氢未赶尽,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若留有H2O2,加入KI 后,会有以下反应 :H 2O 2 + 2I - + 2H + = I 2 + 2H 2O 使测定结果偏高。

3为什么要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在弱酸性溶液中,Cu 2+与过量的KI 反应生成CuI 沉淀,同时,定量的析出碘。

因此通过上述操作(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组成HAc —NH 4Ac 缓冲溶液,控制溶液的pH=3.5~4.0,使反应能定量进行 4若酸度过低或过高,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若酸度小了,Cu 2+易水解,结果偏低;反应速度慢,终点拖长不易判断。

若酸度高,因Cu 2+有催化作用,I -易氧化为I 2,使实验结果偏高 5如何调节溶液为微酸性?调节方法 :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

①由于用HCl 、H 2O 2溶解铜合金,所以溶液为强酸性,需用 1:1 氨水降低溶液的酸度。

溶样结束时,溶液呈淡绿色(因有Cl -存在,溶液中既有黄色的CuCl 42-配离子,也有淡蓝色的Cu(H 2O)42+配离子,溶液呈两者的混合色绿色)。

边滴加 1:1 氨水,边旋摇锥形瓶混合溶液。

开始时溶液澄清,锥形瓶内有白色的雾(什么物质?NH 4Cl ),随着氨水加入量的增加,滴落点出现深蓝色(什么物质?),旋摇后消失,放慢滴加速度,多旋摇。

随后溶液的颜色从绿转为淡蓝色,此时需采用“1滴多摇”的方式,直至旋摇后慢慢出现天蓝色浑浊。

请注意:滴加氨水至出现沉淀,所需的时间较长,请耐心。

若氨水加快了,溶液为深蓝色,不会出现天蓝色浑浊(为什么?与NH 4+络合了);加入氨水的量与溶样时加入 1:1 HCl 的量、溶样时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温度的高低有关。

②边滴加 1:1 HAc ,边旋摇锥形瓶,而且需一滴多摇,锥形瓶内浑浊慢慢变少,最后在旋摇中浑浊消失。

由于Cu(OH)2沉淀溶解的过程也需要时间,因此 1:1 HAc 决不能加快。

多加1mL 1:1 醋酸时,可用量筒加,也可根据滴瓶中的滴管滴多少滴为1mL ,按照滴数加。

6为什么要加氟化铵?还有哪些杂质会干扰铜的测定?<1> 加NH 4F 固体可以掩蔽Fe 3+,使Fe 3+以FeF 63-形式存在,因此E (Fe 3+/Fe 2+)的值降低,Fe 3+氧化I -为I 2的反应不能发生,而且由于FeF 63-无色,不干扰终点颜色变化。

<2>As (V )、Sb (V )杂质也会干扰铜的测定,当pH>3.5时,五价As 、Sb 的氧化性可降低至不能氧化I -。

7为什么要加过量的碘化钾,它有哪些作用?<1> 因Cu 2+与I -反应生成CuI 与I 2的反应是可逆的,过量的KI 可使Cu 2+的还原趋于完全。

<2>过量的I -与I 2形成I 3-,增大I 2的溶解度,避免I 2的挥发。

从以上的叙述可见,过量的KI 起了还原剂、沉淀剂的作用,并和I 2形成了多卤化物。

络合剂 8为什么加了碘化钾后,需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 防止碘挥发与I -的氧化。

9为什么要近终点时才加入淀粉溶液?何时加淀粉最适宜?<1> 因淀粉吸附I 3-,使I 2不易放出,影响实验结果,见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实验步骤中思考题13。

<2> 淀粉既不能加入过早,也不能过迟加,以免过终点。

测铜时,当滴定到溶液的颜色为淡黄色时加淀粉为宜。

10何时加硫氰酸钾?加入淀粉后,继续慢滴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当蓝色很淡或刚消失时加硫氰酸钾,剧烈旋摇锥形瓶蓝色再现。

若加迟了,终点易过 11 为什么要加硫氰酸钾?CuI 沉淀易吸附I 2,导致分析结果偏低,终点不敏锐。

因此近终点时,加入KSCN ,使CuI 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 ,它基本上不吸附I 2,使终点变色敏锐 12 为什么不能早加硫氰酸钾?由于 : 6Cu 2+ + 7SCN - +4H 2O = 6CuSCN↓ + SO 42- + 8H + + CN - 导致可逆反应 :2Cu 2+ + 4I - = CuI↓ + I 2向左移动,从而使析出的I 2减少,测定结果偏低。

因此不能早加,只能近终点时加入13加了硫氰酸钾之后,为什么要在激烈旋摇下继续滴定?有利于沉淀的转化和释放出吸附的碘。

14 终点前后,溶液的颜色如何变化?的蓝色消失,终点即到达。

由于体系中有CuI沉淀,它是白色,从理当淀粉吸附I2论上讲,终点应是蓝色褪去呈白色浑浊液。

但有时浑浊液常呈现肉色或藕色,因此终点到达的标志是蓝色褪去,而不是白色浑浊出现15 如何正确判断终点?当蓝色渐褪变淡时,悬1滴于尖嘴管管口,用锥形瓶壁靠下,纯水洗下,旋摇锥形瓶使溶液混匀,重复操作直至蓝色消失。

由于初练习者看到带浅肉色或藕色的浑浊不能判断蓝色是否褪尽,可读好读数后,再滴加1滴或半滴,浑浊液颜色不变,可判断终点已到,取前面的读数。

五数据处理六可能出现的问题1 滴加 1:1 氨水后溶液成了深蓝色;或滴加了很多 1:1 醋酸;原因<1> 滴加氨水时加得太快,使溶液成了深蓝色。

<2> 加1滴醋酸后未多摇动,造成HAc加多;忘了沉淀溶解要足够的时间。

解决办法见思考题52 加入碘化钾后,溶液中有淡红棕色出现,但仍带有绿色;原因溶液的酸度未控制好,尚有Cu2+未还原为CuI沉淀。

解决办法调节好溶液的酸度。

3 滴定时终点过了。

原因 <1> 硫氰酸钾加迟了,造成加入硫氰酸钾后,虽剧烈旋摇,蓝色仍不出现。

<2> 判断终点有误或不会判断终点。

解决办法(1)试样加淀粉后,逐滴加Na 2S 2O 3标准液,当蓝色刚褪或为浅蓝色时加KSCN ,以免过了终点。

<2> 当淀粉吸附I 2的蓝色消失即到终点,但浑浊液往往带色(藕色或肉色),这给终点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因此,操作时应将注意力放在蓝色褪去,当判断有困难时,可先读好滴定管液面的读数,再滴加1滴或半滴,比较沉淀颜色(指蓝的成分)是否有变化来确定终点。

如何调节溶液为微酸性? 调节方法 :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

①由于用HCl 、H 2O 2溶解铜合金,所以溶液为强酸性,需用 1:1 氨水降低溶液的酸度。

溶样结束时,溶液呈淡绿色(因有Cl -存在,溶液中既有黄色的CuCl 42-配离子,也有淡蓝色的Cu(H 2O)42+配离子,溶液呈两者的混合色绿色)。

边滴加 1:1 氨水,边旋摇锥形瓶混合溶液。

开始时溶液澄清,锥形瓶内有白色的雾(什么物质?),随着氨水加入量的增加,滴落点出现深蓝色(什么物质?),旋摇后消失,放慢滴加速度,多旋摇。

随后溶液的颜色从绿转为淡蓝色,此时需采用“1滴多摇”的方式,直至旋摇后慢慢出现天蓝色浑浊。

请注意 :滴加氨水至出现沉淀,所需的时间较长,请耐心。

若氨水加快了,溶液为深蓝色,不会出现天蓝色浑浊(为什么?);加入氨水的量与溶样时加入 1:1 HCl 的量、溶样时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温度的高低有关。

②边滴加 1:1 HAc ,边旋摇锥形瓶,而且需一滴多摇,锥形瓶内浑浊慢慢变少,最后在旋摇中浑浊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