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二、课程设置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课程内容与实际就业需求不相符合。
由于缺乏有效信息渠道和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
其次,过于注重理论课程而忽视实践教学。
虽然理论课程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教学科目的设置应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和特长。
三、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教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
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教学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与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五、结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
通过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可以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加贴合市场需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以及成效分析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以及成效分析》摘要:摘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在总结过去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思想道德行为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集思广益,精心设计,在课程现状分析、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目标、教学方法途径、实践环节设计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围绕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生产、经营、管理一线人才的具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就业和创业能力发挥着独有的教育作用,在对教材认真研读、毕业生信息反馈及对在校高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以统编教材为纲,以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必需”“够用”为原则,选择、整合和扩充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即课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这三大模块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涵盖了做人理念的方方面面,循着适应、立志、树德、做人的主线,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在总结过去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思想道德行为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集思广益,精心设计,在课程现状分析、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目标、教学方法途径、实践环节设计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past teaching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ideological and moral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bjective law, through the benefit by mutual discussion and careful design, this paper undertook bold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in the course status analysis,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reform object,teaching methods, design of practice and reform and examination method,innovated teaching philosophy, established the mode of teaching, learning,doing integration, highlighted the students" main body position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had obtained apparent effect.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成效分析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urriculum reform;effectiveness analysis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60-020 引言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开课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成,是公共必修课,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摘要: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的建设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该文就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高职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必须要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培养。
关键词:课程建设?知识?能力?素质1 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1.1 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中的现状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各个专业中备受关注的“终端课程”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这些课程不仅在名称上与以往的课程有区别,在教学内容上也有重大的突破。
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标准重新组合,将课程的培养能力与职业的岗位能力相对接,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实施环境上尽可能的创造与企业真实环境相接近的实训基地教学环境,采用“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办法,将企业的技师请进学校,或者让学生成为企业的一员,让学生多在工作环境下获得经验性知识。
这些方法对于“终端课程”都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取得很好的成效。
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怎样实施才会体现专业培养规划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明确与具体的对应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但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表现形式等许多方面不同于“终端课程”,有些内容不能直接体现出企业的岗位能力,所以,现有的教学条件不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
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进行全方位建设、改革、调整与完善,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为职业的岗位能力起到培养、服务和支撑的作用。
1.2 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1)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的区别。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为宗旨。
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建设方案;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研究型人才。
基于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更侧重于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挑战。
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正逐渐在高职院校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与特点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学习,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构建知识和技能体系。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教学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强调实践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能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职业素养。
3、综合性与跨学科性行动导向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个工作任务中。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学习行动导向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学生在合作中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适应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行动导向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2、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导致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需要进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的重点在于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更新和拓展,更好地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
在实施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2. 建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打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
3. 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4. 强化测评机制,确保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估和持续改进。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 1 -。
“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

74AUTO TIME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1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2]。
本文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探索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改革,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 “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改革内涵传统《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不能紧跟职业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和专业竞赛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把工作岗位、课程教学、职业考证、专业技能竞赛四者进行有效融合,是一种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适杨日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广东省中山市 528400摘 要: 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优势必须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实证探索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岗、赛、证元素的教学改革。
课程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职业工作流程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把岗位、竞赛、考证三者的目标、要求、内容、流程、考核等有效融合到课程情境化的学习任务中,构建了“四有五通”的课堂。
实践证明,基于“情境化+典型任务”的课程设计、“行动导向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能把岗、课、赛、证四者进行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合 单片机 高职院校 情境化设计 行动导向型 混合教学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 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Post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Taking the Course of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Yang RirongAbstract :T 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in the economic society, we must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integrating post, competition and certification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urse adopts a student-centered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professional workflow, carries out online+offline hybrid teaching, effectively integrates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contents, processes, assessment, etc. of post, competition, and examination into the course context-based learning tasks, and constructs a classroom of “four haves and five link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situational+typical tasks”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action oriented+mixed” can organically integrate and promote the post, class, competition, and certificate,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Key words :p ost course match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single c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ituational design, action oriented, mixed teaching “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时代汽车 应性的综合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为了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需要进行改革。
本文提出一些改革方案,希望对相关人员的参考。
一、考核方式从传统的笔试改为多元化考试方式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通常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此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不擅长书写,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他们所具有的数学潜力。
另一方面,传统的笔试难以测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水平。
因此,多元化考试方式的引入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
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包括个性化综合考试、应用题考核、学科竞赛、实习报告、小组讨论、项目策划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数学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区分化考试策略区分化的考试策略是指,将高等数学课程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进行考试,不同的水平适用于不同的考试难度和范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挑战。
这种考试方式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成绩,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
三、评价方式升级传统的数学考试方式大多是基于计算机考试的,只有对计算结果精确性的测试,却往往忽视了考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因此,我们更应该在评价考生时进行模型化的建立,考察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关注他们对不同数据和情况的感知与分析。
我们可以引入一些评价模式,如作业制度,抽查式考核,课堂发言等,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发现并发挥学生的潜力。
四、提高授课质量提高授课质量是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课程顺利实施,学校需要招聘教师技术过硬,有实战经验,能够将学科知识讲述得明白、易懂。
同时,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平等分配、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和优化改进、听课安排和选课难度的调整等方面也都是中心所必需的。
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最后,为了使教学改革实施更有效,高职院校教育应在教师创作教育手册、资源内容和实例方面下足工夫,建立基于互动、探究和合作的教学体系,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实施优质课程和评价制度,从而让更多教师实现课程教学的精秀。
高职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我有幸参与到教学改革中,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高职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 从“教”到“学”:将课堂重心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 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化课程设置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课程设置优化的几点思考:1. 坚持需求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确保课程与产业发展相匹配。
2. 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特色课程,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
4.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数字化资源等,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实践:1. 采用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开展项目教学: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运用翻转课堂:将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实践,课后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
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有利于创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同时,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使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从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近5年来,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机制,探索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与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
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现存的问题
1.高职院校虽然理论上采用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强调技能进课堂,明确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知识本位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从教学方式和课程导向上真正转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
2.由于教育部大力倡导推行工学结合,一些高职院校给所有的课程都贴上了“工学结合”的标签,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进行工学交替,套进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板进行教学。
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取得较好效果,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
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而事与愿违。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可行措施
(一)课程改革必须审慎选择重点专业
选择课程改革专业时必须审慎、科学、可持续,关键是考查其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具有改革的可操作性,其改革成果是否具有可对比分析和参考性。
例如,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考证对接,主干课程全部为社会考证课程,如果强行进行课程改革,会致使学生失去考取证书的优势。
而有些专业虽然近年很热门,各大院校争相开设招生,但办学历史短,招生人数少,甚至有
些专业至今还没有毕业生,那么就不能作为课程改革专业,因为其根本不具对比性和可参考性。
因此,课程改革专业的选择必需具备班级多、学生人数多、课程改革受益面广等特点,并且该专业是以专业技能为基础,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专业覆盖面大、
辐射力强,改革成功经验便于在其他专业中推广。
(二)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改革的精髓是课程体系的重构。
新的课程体系应该由学科课程、技能课程和项目课程组成。
其中项目课程是核心,技能课程是主干,学科课程是基础。
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公共课程模块、知识课程模块、项目课程模块和技能课程模块。
其中,公共课程模块涉及公共基础知识,多为学科课程,不适于课程改革。
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专业主干课程,其关键在于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构建课程内容。
新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改面”还要“改里”。
“改面”是主干专业课名称的变化,例如,“专业基础知识”类课程的名称可以改为“专业基础能力与应用”。
“改里”指的是在知识课程模块中渗透岗位实务工作的要求,不仅学习基本要素与理论,还要夯实基础应用能力;通过项目化课程模块强化职业标准要求,不仅学规则和操作,还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岗位的实务处理能力,达到所学知识与实际岗位需要相一致的效果;通过技能课程模块在继续原有实训的基础上,扩大实训外延,真正实现实训教学过程和未来岗位工作
过程的统一。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方法与手段。
近几年“411”教学模式盛行,“工学交替”以及“嵌入式”教学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改革中可以继续沿用。
以任务和行动为特征的企业生产过程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也应以任务
为引领、以项目为导向,以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工学交替”以及“嵌入式”教学模式等应用到不同的课程中需要具体分析,认真制定课程改革方案,不能一
刀切,更不能一劳永逸。
(四)夯实课程改革的内外部基础条件
1.继续巩固和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单位是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援,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还可以提供实训指导教师,通过合作加强联系的同时,便于进行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研讨和岗位分析。
实践证明企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工作岗位分析,即企业提出要求,学生对应不足,反馈给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课程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2.建设实践型师资队伍。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来源于教师。
加强专职教师的挂职锻炼,吸收企业一线人员做兼职教师,让教师真正具备“双师”素质。
教师只有参与课程开发,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施教,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得以提高,缩短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并在就业中突显优势。
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解决工作量计算不足、成果不能用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