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T-4269-201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

合集下载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障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和健康,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并执行的一套管理制度。

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1. 目标和原则:- 目标:保障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和权益。

- 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综合性。

2. 职责和权限:- 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制度。

- 相关部门和岗位:负责协助执行制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 员工:遵守制度,配合检测和监督工作。

3.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按照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和规定,对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

- 检测内容包括空气质量、噪声、震动、照明、温湿度等方面。

- 检测方法和标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4. 检测结果处理:- 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是否达到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 如存在职业危害因素超标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防护和改善。

5.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 根据检测结果,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确保作业环境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和规定。

- 控制措施包括管理控制、工程控制、个体防护措施等。

6. 培训和宣传:- 对员工进行相关职业卫生知识和操作规程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技能。

-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控制的宣传,提高员工对检测工作的重视和参与程度。

7. 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检测和控制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8. 法律法规遵守:- 制度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以上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一般要求和内容,具体制度应根据不同的作业场所类型和特点进行具体设计和制定。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
4
日常检测适合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 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 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 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班。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 高容许浓度时,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 一个工作班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 进行采样。
10
• 检测点设置 1、一般原则
※必须是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作业场所;
※作业场所必须有劳动者;
※生产处于正常状态。
2、尘毒点设置 а应选择代表性车间(场所)、工种。在劳动者
有代表的或经常活动的作业在点设点;
11
b 不同的尘毒危害因素应分别设检测点; c 检测点必须包括浓度最高、接触时间最长
的作业点,并应作为重点检测点;
• 检测所用的仪器应进行正常的维护,并要求定期 校准和进行期间核查,做好仪器的使用维护记录。 对于非正常设备及时维修,维修期间不得用于检 测。
7
•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 现场卫生学调查
↓ 确定检测项目和内容
↓ 约定检测时间
↓ 采样人员和仪器准备
↓ 现场检测采样
↓ 样品流传
8
•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续 报告结果及评价
2.5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 每10米设备1个采样点。
2.6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午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
样点。
22
3、采样 时段的选择 3.1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
为因素的影响。 3.2 空气中有害物质随季节发生变化的作业场所,
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 采样季节。 3.3 在工作周内,应义士空气 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 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3.4 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 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程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程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程近年来,职业危害因素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许多工人在工作中面临着健康和安全的风险。

为了保护工人的权益和健康,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程。

职业危害因素指的是那些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危害到工人健康的因素。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物质、尘埃、噪音、震动、放射性物质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工人患上职业病,如职业性肺病、职业性耳病等。

为了避免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检测规程。

首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该由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

这些机构应该具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技术,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其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该定期进行。

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危害因素的出现,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控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情况。

一般来说,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可以按照每年一次的频率进行,以确保工人在健康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结果需要及时通知工人。

如果工作环境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工人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这可能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调整工作方式等。

另外,工人还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接受体检以及遵循相关的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这包括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定期进行整改和调整等。

同时,监测结果应该向相关部门和工会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来改善工作环境。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程的实施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

除了政府和检测机构的努力外,企业和工人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

企业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人则需要认真并积极配合检测工作,并且在检测结果出来后认真对待,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总之,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是保护工人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制定相应的检测规程,并且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工人的权益和健康,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希望各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重视,确保工人在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前言为了保障作业场所员工的身体健康,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意义重大。

本文旨在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便于企业能够完善和执行该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以下单位和场所:1.工厂、工地等建筑施工场所;2.化工、制药、印染、电子、冶金等生产企业;3.矿山、采石、洗煤、选矿等采掘和加工企业;4.其他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工作场所。

三、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1.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机构的选择和认定在执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前,企业需要先选择一家具备相应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企业可以选择有国家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的职业卫生检测机构、大型综合实验室等机构进行检测。

在选择机构时需要注重以下几点:•机构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实力;•机构是否有自己的实验室和设备;•机构是否能够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方案。

2.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项目的确定和实施企业需要对作业场所进行全面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一般包括噪声、粉尘、有毒气体、放射性等因素。

企业可以依据国家标准和相应的行业标准来确定检测项目。

在实施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时,企业需要按照相应的要求制定检测方案。

检测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检测的仪器和设备;•检测的时间和地点;•检测的对象和数量;•检测的方法和标准。

3.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评价和报告在完成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后,企业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并形成相应的报告。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浓度;•职业危害因素的暴露方式和时间;•职业危害因素的可能危害和危害程度;•针对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建议和措施。

检测报告要求具体、详细、准确,应给出有关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全部数据和资料,并附有绘图材料、照片和检测记录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保护作业人员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工作场所的检测与评价。

第三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

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五条公司设立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公司职业健康工作。

第六条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下设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工作。

第七条各部门职责:(一)安全主任负责组织岗位危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登记;(二)行政部负责联系对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三)实施检测方根据检测情况形成检测和评价报告;(四)相关部门负责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三章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第八条危害因素的识别应根据公司相关岗位接触或产生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物质的浓度、类别等,公司应组织人员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第九条危害因素的识别主要内容有:(一)识别确定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二)评价危害因素与上述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三)判定危害因素及其岗位;(四)对现行活动进行审查;(五)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包括职业病危害事故、卫生监察等的调查;(六)该岗位及所处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

第十条危害因素的识别时机:(一)以岗位为对象,每年年初;(二)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情况时;(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产品涉及的原料、工艺发生变化时。

第四章检测与评价第十一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

第十二条检测项目包括:(一)化学有害因素:如粉尘、气体、蒸汽、毒物等;(二)物理有害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三)生物有害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四)其他有害因素: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前言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制订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此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全面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办公楼、机关单位等。

三、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检测应覆盖作业场所所有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并确保检测结果全面准确。

3.可操作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确保检测工作可以有效地进行和实施。

4.合法性原则:五、检测内容和方法1.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有害物质、噪声、震动、辐射、灰尘、温湿度等。

2.检测方法应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检测点位和检测时间。

3.检测应定期进行,确保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总体可控和逐年减少。

4.检测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检测点位、检测时间、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等,并将记录存档备查。

六、检测结果管理1.检测结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职业危害因素超标的情况。

2.超标情况下,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调整作业方式、改进设备设施、提供防护用具等,并及时进行再检测。

3.超标情况下,应向员工及时通报,并提供相关的防治指导和培训,确保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七、监督与督查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接受相关监督机构的监督,确保检测工作的合规性和结果的可信性。

2.监督部门有权对检测机构和作业场所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督查,对于不合规的行为应及时予以整改。

3.作业场所负责人应配合监督和督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配合,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附则1.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并适用于作业场所所有工作人员。

2.本制度的解释权归作业场所管理部门所有,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

3.本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由作业场所管理部门制定和公示,并向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和宣传。

AQT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

AQT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

A Q/T4269-201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发表时间:2015-04-22来源:职业卫生网浏览次数:12187评论:0顶:0踩: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报告编写格式等。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

用人单位日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物品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18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3术语和定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occupationalhazardsmonitoring对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测定、测量和分析计算。

4基本要求4.1检测工作应遵循国家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检测工作的机构应取得计量认证,并依法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

4.2评价监测、日常定期检测、监督监测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4.3异常工况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注明检测时工作场所的生产状况。

4.4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测量)时,应使用防爆型采样(测量)设备。

4.5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调查及现场采样应在生产经营单位相关人员陪同下进行。

4.6工作人员在现场调查及采样时,应穿戴好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

4.7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异常天气不应进行样品采集。

4.8检测机构对检测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5监测类别及其采样要求5.1评价监测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职业健康)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健康)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为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的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军城煤矿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一、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防治管理工作,搞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作业场所空气的粉尘浓度应符合下列标准(见表格)。

☑三、职业危害检测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1、总粉尘:
⑴作业场所中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两次,地面每月测定一次。

⑵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一次。

2、呼吸性粉尘:
⑴作业场所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一次,其他地点每6个月测定一次。

⑵定点呼吸性粉尘检测每月测定一次。

3、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每6个月测定一次。

4、粉尘检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按时上报。

☑四、粉尘检测的仪表、仪器必须按时到经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归口单位鉴定合格。

☑五、通防科要对检测报表、粉尘分散度、游离SiO2、仪表、仪器的送检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提出整改措施。

积极帮助和协调生产单位建立健全各种防尘设施,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作者:Pan Hongliang仅供个人学习AQ/T 4269-201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发表时间:2015-04-22 来源:职业卫生网浏览次数:12187 评论:0 顶:0 踩: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报告编写格式等。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

用人单位日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物品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 18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3 术语和定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occupational hazards monitoring对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测定、测量和分析计算。

4基本要求4.1检测工作应遵循国家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检测工作的机构应取得计量认证,并依法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

4.2评价监测、日常定期检测、监督监测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4.3异常工况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注明检测时工作场所的生产状况。

4.4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测量)时,应使用防爆型采样(测量)设备。

4.5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调查及现场采样应在生产经营单位相关人员陪同下进行。

4.6工作人员在现场调查及采样时,应穿戴好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

4.7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异常天气不应进行样品采集。

4.8检测机构对检测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5监测类别及其采样要求5.1 评价监测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

5.2 日常监测适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

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日。

5.3 监督监测AQ/T 4269-2015 适用于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

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和采样点进行采样。

5.4 事故性监测适用于对工作场所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监测。

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

监测至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为止。

6 检测工作程序6.1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调查6.1.1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用(产)量、主要成份(浓度)及其理化性质等;6.1.2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劳动组织及工种(岗位)定员等。

6.1.3各工种作业人员的工作状况,包括人数、在各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6.1.4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等。

6.1.5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用品及使用状况等。

6.1.6现场调查应摄取并留存必要的影像资料。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有关内容调查表参见附录A。

6.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根据生产工艺及使用原辅材料,结合工作场所设置的各工种作业人员的工作方式、活动范围等情况,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GBZ2的有害因素范围,辨识出各工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6.3制定采样方案根据检测目的,确定采样天数。

按照GBZ 159和GBZ/T 189的要求,选择采样方法、样品采集地点、采样对象和数量。

制定现场采样方案或计划,经审核后实施。

现场采样计划的编制参见附录B。

6.4职业病危害因素样品采集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应根据作业人员现场工作情况和采样方案,按照GBZ 159的要求,进行采样前采样仪器的准备,采样时应在专用采样记录表上做好采样记录。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按照GBZ/T 189有关要求进行现场测量。

6.5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工作场所有毒物质的测定按照GBZ/T 160有关标准进行定量分析测定。

工作场所粉尘的测定按照GBZ/T 192有关标准进行定量分析测定。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按照GBZ/T 189有关标准进行现场测量。

6.6各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浓(强)度计算粉尘和化学物质浓度的计算,按照GBZ 159的计算方法,结合各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分析计算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短时间接触最高浓度(CSTEL)、最高浓度(CMAC)或超限倍数等结果,与GBZ2.1限值标准进行比较。

物理因素按照GBZT 189有关要求进行现场测量后读数或计算,结果与GBZ2.2限值标准进行比较。

6.7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情况,分析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建议。

按第7章的要求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或报告表。

AQ/T 4269-20157检测报告书编制要求7.1概况7.1.1受检测企业基本情况介绍企业名称、地址、产品、产量、本次检测性质或任务来源等内容。

7.1.2检测范围根据检测项目来源的目的及要求,检测项目实际生产的工程内容范围,或对合同约定的范围进行检测。

7.1.3检测依据列出检测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基础技术资料等的名称。

7.1.4质量控制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检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的控制措施。

7.2生产情况主要介绍生产工艺,原辅料的使用以及产品副产品情况、主要生产设备,用人单位工种设置及劳动组织劳动定员,防护设施设置等情况。

7.3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7.3.1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描述生产工艺过程中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及分布。

7.3.2用人单位设置各工种的工作方式、各工作地点停留时间情况。

7.3.3各工种作业人员接触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7.3.4分析并确定应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7.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7.4.1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量) 介绍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等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测定(量)方法、仪器、条件、采样频次、职业接触限值、采样点设置等内容。

附实验室检验报告。

7.4.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检验结果经整理分析后,用简洁的文字、结果与限值列表报告等进行合理表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7.5结论与建议针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情况,给出明确结论,分析超标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格式要求参见附录C。

7.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表编制工作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小于等于5种(其中物理因素不小于2种),可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表。

报告表格式参见附录D。

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潘宏亮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an Hongliang's personal ownership.用户可将本文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