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论证的“六宜”“六忌”

合集下载

[课程]事例论证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课程]事例论证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论据的选择1、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

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

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论据要选得精,选得充分。

要恰当运用事实论据。

举例讨论:德国马普学会日前发布新闻公告介绍说:马普学会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合作设计的两个实验表明,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智力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

而且,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弥补先天智力的缺陷。

是的,我们不必再犹豫了。

我们的智力可能是很普通的,但只要努力,我们便可以做优秀的学生。

我们便可以实现我们的宏伟的抱负的!有同学以此为题作了一篇文章,选了这两个论据。

大家讨论,选择合适吗?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

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本没法和黑人比。

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

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

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

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

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论据①④合适,②③不合适。

因为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无粘边,也并没有能表明韦钰是“拙”的。

而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勤”,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是补了“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

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一个问题,论据选择没有围绕中心论点。

小结:选材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不能貌合神离。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记叙文选材之“宜”与“忌”

记叙文选材之“宜”与“忌”

记叙文选材之“宜”与“忌”什么叫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是文章产生良好的效果。

所以材料的取舍就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只有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最好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

所谓“药材好,药才好”。

那么,我们选材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一、宜“真”忌“假”作文来自于生活。

现实生活中,有名垂青史的人,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平民,鸡毛蒜皮的小事。

记下那些真实的人和事,写下你的观察和思考,这便是文章。

如果我们硬要抛开真实的生活去拼凑、编造,写出的文章难免是空洞和虚假的。

只要材料真实,即使同一作文题,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写出的文章也是不同的。

二、宜“细”忌“粗”热爱生活,用心感悟,细微之处皆有文章。

例如,有位同学观察到一家三代吃瓜子的方法截然不同:奶奶先用嘴嗑,再用手剥;爸爸则是“全自动”,瓜子仁吃下,瓜子壳自动吐出;而6岁的弟弟则是乱嚼一通。

要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围绕主题充分表达情感,就要学会定格放大,也就是将最精彩、最令人心动的场面或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锁定,然后放大。

三、宜“新颖”忌“陈旧”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材料不新鲜,就不具有个性化特征,就无法吸引人读。

因而作文的选材要坚持选新颖的,不选陈旧的;只选感人的,不选平淡的。

总之,要尽量避开常人之选,慧眼独具,以新致胜。

四、宜“动情”忌“冷漠”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

很多人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震撼,一气呵成。

著名作家秦牧说:“我所写的东西都是曾经使我激动,感奋、快乐、愤恨或者思索、寻味的事情”。

鲁迅事隔多年,对长妈妈送来“三哼经”。

一事还记忆忧新:“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五、宜“典型”忌“浅薄”古人云:“良桐方能斫美琴。

”用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是比较恰当的。

事例论证的“六宜”和“六不宜”

事例论证的“六宜”和“六不宜”

事例论证的“六宜”和“六不宜”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在运用事例作为论据时,不懂得议论文叙述例证,不同于记叙文叙述故事,导致事例论证运用出现了不少问题。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学会运用事例论证,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六宜”和“六不宜”,只要指导学生能做到这些,议论文就可以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据有力丰富。

一、事例宜切合题旨不宜若即若离。

写议论文选择事例论据时,要注意所选事例的意义一定要切合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不能若即若离,甚至互不相干。

通过“照应”和“点破”的方法,克服事例论述时游离中心的现象。

例如同样是写鲁迅的例子,就可以用照应点破的方式用于不同的话题的写作中。

如2006年上海卷优秀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鲁迅先生,我能握握你的手吗?……我动容了。

回望身后,一片蝇营狗苟;冷眼红尘,皆是求名逐利。

当现代的肤浅和喧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谁还会去关注肤浅和喧嚣的背后?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给我一个解释,好吗?……我真想握住你的手啊!握住了它就握住了永恒。

身体是速朽的,于是追求永恒就成了许多人的梦想。

但永恒和权势无关,和财富无关,和生命的长短无关,和欺诈无关。

一切的假丑恶在时间面前,都露出原形。

假饰越多,反差越大。

永恒只和爱有关。

先生的爱是不要一切装饰一切铺垫的烈火之爱,如奔火而去的飞蛾——爱就要爱得痛入骨髓,甚至粉身碎骨。

在毁灭中却又得到永生。

历史证明判断永恒的权利属于人民。

当大家都沉默的时候,你选择了用笔说话;当大家都用笔说话的时候,你却选择了沉默。

无论你说话还是沉默,都为了人民。

心中有了人民的人,人民也将永远记住他。

因此人民会庄严地宣告说鲁迅先生是不死的,他是我们的民族魂。

而2006年辽宁考生优秀作文《肩膀》中却这样写: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

[精品]事例论据使用九忌

[精品]事例论据使用九忌

事例论据使用九忌事例论据使用九忌清风冷月事例论据使用九忌1、一忌张冠李戴,不符事实。

作文当中所引据的历史事实,涉及到人名、朝代、籍贯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不可虚构不可更改的,一旦出现半点错误,那么所列举的事实可信度就不高,所论证的观点也就难以让人信服。

例如辛弃疾本为宋代人士,而学生却把他弄成了唐代人士;本来是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后遭到贬谪,但学生却记成了韩愈;苏洵苏轼乃父子二人,而学生却误认为是兄弟二人……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在每次阅卷时都能碰到,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最关键的就是要准备一个素材本,做好笔记,考前流览一遍,强化记忆,切莫张冠李戴。

2、二忌记叙过多,淡化文体。

有些学生在开始提出一个论点,再记叙几个故事,采用记叙文的写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皆具备,而这记叙的内容恰恰淡化了议论文的文体。

议论文中的事实到底如何运用才切合议论文文体的要求呢?诀窍就是少记多议,先议后叙,或先叙后议,叙则选取与中心论点相关的内容,一笔带过,抒情性、描述性的语言,动作、神态、甚至心理描写最好少用。

【案例】学生列举居里夫人来印证淡泊名利这一观点,叙述如下:一位记者想要采访两次荣登诺贝尔领奖台的居里夫人,他来到乡下的一个渔村,看见一位光着脚坐在门口的妇人,便走上前向她询问居里夫人的住所,哪知那妇人一抬头让记者惊呆了,她就是他要采访的那位曾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强人。

【案例反思】这个例子就犯了记叙过多的毛病,这样表述完全是记叙文所特有的,用在议论文中,则淡化了议论色彩,其中人物行踪的叙述,人物神态的描绘较细致了,而且行文顺序是按照文稿上的报道原封不动地引用过来的,缺少变通。

【案例修改】淡泊名利是居里夫人对荣誉的淡然,对科学的执着。

能登上诺贝尔领奖台,多么荣耀!然而两次荣膺此殊荣的居里夫人并没有被这至高的荣耀冲昏头脑,她将奖牌送给孩子当玩具,自己则来到乡下渔村攻克新的科研难题,有时甚至光着脚坐在门口,感受明媚阳光,冥想科学奥秘。

高考议论文举例六忌

高考议论文举例六忌

高考议论文举例六忌写作佳苑2009-08-17 11175d56b7b40100eemf高考议论文举例六忌一忌知识错误知识错误,指举例时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籍贯等细节方面的错误。

我们知道文章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凭借张冠李戴、添枝加叶的论据,道听途说或‚想当然‛的材料是难以服人的。

此类错误一旦出现,必然使人对论据的真实度产生怀疑,从而必然影响对作文分数的评判。

以下便是知识错误的特例1、尽管司马迁遭受各种宫刑,但他一次次忍受痛苦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2、居里夫人发明了鱼镭,她的愿望实现了3、在桃花源过着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

4、如果没有苹果砸在爱因斯坦的头上也不会有著名的‚万有引力‛的发现。

5、因此项王总想找个机会把西楚霸王刘邦除掉。

上面1、2例对‚宫刑‛‚镭‛概念不清;3、4、5张冠李戴。

造成以上错误的原因除了学生在作文时粗心外,主要是积累不足、知识掌握不准确。

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错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训练,从而预防此类低级错误的出现。

二忌陈旧僵化‚陈旧‛指事例本身。

就事例本身来讲,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中心的表达,甚至会削弱中心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事例使主题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

但由于素材贫乏,选择的余地小,有些学生在作文中临时抱佛脚。

有的考生的作文思维僵化,千篇一律。

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一览无余,索然无味。

如某年高考作文不少考生都是写小时候家长离异,父亲或母亲再婚,自己就有了后妈或后爹,而后妈、后爹对自己很不好,比如不给自己买新衣服穿,偏爱亲生的孩子等。

而这类作文的结局也通常是两种近一半的考生写后妈、后爹给自己造成了不幸的童年,还有一半考生写后来误解消除,原来后妈、后爹也是好人等等。

这样的文章在08年高考中也有不少。

写身残志坚必称史铁生,写勤奋必举陈景润,俗不可耐,使人如吞咽陈谷。

‚僵化‛指运用事例的角度。

虽然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要避熟避俗,但如果我们能把一个既熟又俗的例子挖掘出新鲜的意味来,便会使材料浴火重生。

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应做到“六忌六宜”

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应做到“六忌六宜”

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应做到“六忌六宜”作者:陈雅丽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6期陈雅丽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领导干部是否重视调查研究、能否正确开展调查研究,直接关系到各项政策法规制定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各项决策部署执行的进程和成效。

在实践中,领导干部要做好调查研究,应当注意“六忌”与“六宜”。

忌兴师动众,宜轻车简从。

领导干部作为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到基层调研时,下级往往十分重视,热情接待,不敢怠慢。

有的干部为官已久,对此习以为常,甚至乐在其中。

殊不知层层陪同、兴师动众的调研,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的初衷,还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因此,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下基层调研时应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多做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随机性调研。

忌先入为主,宜求真务实。

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是为了充分掌握现实情况,实现科学决策和正确指导。

如果以个人先入为主,按照设定的结论去寻找例证,则是本末倒置,必然无法准确了解真实情况,导致决策失误。

尽管现代社会信息丰富,获取信息渠道广泛,但面对面的实地调研仍然十分必要,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才能去伪存真、看清事实,才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忌走马观花,宜步步深入。

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繁忙,而且以室内工作为主,以案头工作为多。

于是,有的干部将调研当成是放松身心的良机,以调研之名,行旅游之实,调研过程中走马观花,看似行程充实,其实不接地气。

开展调查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将调研与职责相结合,静下心来,俯下身来,不回避矛盾,不避开难题,既看“亮点”,也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基层实情,调查研究才能达到效果。

忌浅尝辄止,宜追根溯源。

调查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务求深入、透彻地体察民情,发现问题。

议论文事例论证注意事项

议论文事例论证注意事项

议论文事例论证注意事项作者:段宏凯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2期议论文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文体,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议论文写作有较强的方法性,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归谬法等。

事例论证是议论文论证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但许多考生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存在很多问题。

在此,笔者想就事例论证的注意事项给考生做如下几点提醒。

一、事例宜多不宜少有的考生全篇文章就是一两个详细的事例加上一些泛泛的议论,这样写先不说结构上的错误,只从内容而言,太少的事例会使文章显得内容单薄、论证无力。

应采用三个以上事例,并做到详略结合。

几个略例还可用排比句式,既内容充实,又气势如虹。

例1:执着追求还要懂得拒绝。

筚路蓝缕中,有着许由对王位禅让的拒绝;群雄逐鹿中,有着关云长对上马金下马银的拒绝;魏晋风骨中,有着陶渊明对五斗米俸禄的拒绝。

例2: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旱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两千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两千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

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

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若无满腔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二、事例宜高度概括而不宜拖沓冗长议论文重在分析论证,事例是为议论服务的,叙述不能太详细,更不能以例代议。

再者,在有限的字数之内,要做到内容充实,既有丰富事例,又有名言引证,还有类比喻证等,就必须注意叙述事例的精练。

例1: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处处碰壁。

退而办学,却成了万代景仰的宗师。

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找到自己的枝头。

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

高考议论文写作之十忌

高考议论文写作之十忌

高考议论文写作之十忌考试作文,文章的主旨由自己确定,千万不要贪宽求大。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议论文写作之十忌,欢迎阅读。

一忌审题片面,要把握主旨。

近年高考作文,大多为提供材料写议论文。

考生只能在材料提供的范围选题论述。

但因许多考生草草看题,浅“思”辄止;只重一点,忽视全面,使得所论述的问题与所给的材料的主旨(命题的意图和要求),超过材料的范围或没有涉及到有关材料,就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

二忌论题贪大,要准确简明新颖。

考试作文,文章的主旨由自己确定,千万不要贪宽求大。

“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王力《谈谈写论文》)。

考生一定要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择合适的角度展开论述。

例如1997年高考作文题,有的自拟论题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有的考生自拟论题为《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相比之下,前者恰当可行;后者则大而无当——即使你知识渊博,具有驾驭庞大题材的能力,也无法在考试时间内“言之有理,持之以故”去完成自己的论证,至少写不深刻。

三忌下笔拉扯太远,要小巧俊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话足以说明文章开端的重要。

从文章的本身来说,开篇是文章的切入口”,是文章的脸面,宜紧扣题意,提出论点,一锤定音;从阅读角度来说,开头是阅读老师首先接触的部分,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影响最大。

而许多考生一味贪大求全,人为地长出赘疣(开头前有“笼盖”),此乃考试作文的一大通病。

与此有关的连锁反应是“前面有余,而后面不足”;头重脚轻或有头无尾。

常见议论文开头的方法有;直接提出论点、间接提出论点、迂迥提出论点。

四忌立意雷同,要独僻蹊径。

中学生写文章时,常按求同思维(习惯思维)去进行文章的立意,因而囿于陈规俗套,步于人后,很难出新。

要想文章出新,在立意上与众不同,方法之一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因思考方向不同,往往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出奇制胜。

五忌用例不当,要扩大幅射面。

事例是议论文的重要论据之一,典型而有力的论据具有无法替代的论证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例论证的“六宜”“六忌”
作文天地
10-07 1223
事实胜于雄辩。

例证法是议论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写议论文,怎样用好事实论据呢?
一、事例宜切合题旨忌若即若离
写议论文选择事实论据的时候,要注意所选事例的意义,一定要与论点相吻合,不能若即若离,顾此失彼。

例如写《说有恒》,举下面这个事例是否妥贴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坛上颇负盛名,但他从不满足,从不松懈,经常深入民间把自己的新诗念给村妇老农们听,问他们听懂听不懂,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加以修改。

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用这个事例论证做学问要有恒心显然是不妥的,虽然其中也有“不松懈”、“经常”等字样,却不能用来论证“有恒”。

如果用它来论证“作家应该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则是很切题的。

二、事例宜新颖忌陈旧
古人说,“唯陈言之务去”,“文章最忌随人后”。

选用事实论据必须力求新颖,道他人之所未道;必须力求精警,启人智慧,发人深思。

如所举例证尽人皆知,又不善于从中发掘出新意,纵然例证与论点十分吻合,写出来的文章至多只能是平平常常。

有些同学写议论文,事例不够,老例来凑,像张海迪、陈景润、李时珍、司马迁、爱迪生、居里夫人这些老掉牙的事例频繁地出现,令人望而生厌。

如果在文章中选用一些新颖的事例,令人眼睛发亮,效果岂不更好?
要举出新颖的典型的事例,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积淀。

这就要求大家平常要多读报刊时文,留心积累新鲜素材,这样写作时才能派得上用场。

三、事例宜真实忌虚假
议论文中所引用的事例,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都必须真实,不能虚构,不能编造,不能含糊其词。

如牵涉到数字,还必须准确。

事例不真实,论据就丧失了说服力,说理就不令人信服。

下面两个例子中的论据就不符合要求。

例1,欧洲有位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种新物质,可是他没有把这种新物质提炼出来,就放弃了这个实验。

后来另一位化学家也做了这样的实验,由于他坚持不懈,另一种新元素终于被他发现了。

例2,托尔斯泰为写《战争与和平》深入采访,光笔记就写了40万字,最后终于用6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

例1中提到的两位化学家,没有写出他们的姓名,做什么实验,发现一种什么新物质,模糊不清,因此降低了论据的说服力。

例2说“用了60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与事实不符。

事实上,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一共用了7年时间。

论据不真实,失去可信度,同样就没有说服力了。

这就要求平时阅读时对特别关键的时间、地点、人名、事件作确切的笔记或牢牢记在脑子里,切不可凭“印象”引用。

四、事例宜高度概括忌拖沓冗长
议论文事例不同于记叙文事例,叙例语言要精练概括,不宜拖泥带水。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不少高考优秀议论文也体现了这一原则,考生运用短例列举的形式高度概括事实,大大强化了语势,增强了论证效果。

例如2005年高考河南考生《小议“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霍金能够创造出令人炫目的成就,那是他夜以继日研究的结晶;牛顿能够发现震惊中外的万有引力定律,那是对他苦思冥想、呕心沥血的回报;马克思能够发现剩余价值规律,那是与他废寝忘食、勤勤恳恳地研究分不开的。

五.事例宜多维组合忌单方位出击
写议论文时,如果连用几个事例,既不可一味地详举,也不可一味地略举。

一味地详举,难免显得堆砌;一味地略举,难免显得单薄。

一般说来,应详略并举。

众人皆知的熟悉事例不妨略举,众人陌生的事例不妨详举。

详略事例组合,能增强文章的论证效果。

写议论文时,最好是正反事例结合,既从正面举例,又从反面举例,正反对比,鲜明有力。

列举事实论据时,古今结合,中外结合。

不同时空事例进行组合,因跨度大、概括性强,能增强论证的力度。

六、事例宜叙议结合忌简单罗列
议论文中的言之有据(摆事实)和言之成理(讲道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明理才是议论的目的。

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议论相互配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

如果只是一味举例,举例之后不作必要的阐发和分析,文章难免缺乏思想深度。

如2005年高考山东考生《别人的风景你的梦》列举了地狱与天堂的事例:“地狱里的人,围着大锅,每人手执自己的长勺给自己取汤,因为勺柄太长而无法将汤送到自己嘴里,于是怨气一片。

还是同样的大锅,还是同样的长勺,人们相互舀汤送到对方的嘴里,每个人都吃的很饱,笑声朗朗,幸福而快乐,而这就是天堂。


紧接这一事例之后,分析道:“其实天堂和地狱相隔得并不遥远。

不是为别人,而仅仅是为自己,此谓地狱;不仅仅为自己,更为别人,通过互助来共生双赢,此谓天堂。

走出小我,寻找到双赢,你也就从地狱走到了天堂。

”这段分析文字,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深化了主题,写出了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