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二《格律诗八首》(第2课时)教案设计长春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二 格律诗八首(第2课时)教案设计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二 格律诗八首(第2课时)教案设计 长春版

格律诗八首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1。

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开元年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2。

朗读训练。

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1)点名读,并加以点评。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3。

品味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山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这两句诗在后世被广为传诵,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全诗主旨句应为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句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为人们所称誉,是缘于“绿”字用得好。

而这两句诗中的“悦”“空”二字的用法与“绿”字相同,皆为形容词当做使动来用,且“悦”“空”二字着有佛教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处更在王安石之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2《格律诗八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2《格律诗八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长春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导入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开元十五年进士。

天宝中,官盱眙尉。

后隐居。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

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

他是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1.听范读。

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2格律诗八首》word教案 (15).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2格律诗八首》word教案 (15).doc

格律诗八首课题格律诗八首课型新授课课时9教学目标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学习《登飞来峰》。

1.导入新课。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和创造,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形成了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

可见在古代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

2.作者简介。

3.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品味鉴赏。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第二句写目极之辽远。

此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而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第三句“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使用典故。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这个诗句就是用这个意思。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成为千古名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学习《己亥杂诗》。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2格律诗八首》word教案 (16).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2格律诗八首》word教案 (16).doc

格律诗八首——《登飞来峰》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资源
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
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
宋)王安石》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句子是: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格律诗八首-《使至塞上》》教案 长春版

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格律诗八首-《使至塞上》》教案 长春版

《第2课格律诗八首——《使至塞上》》教案
课题课型新授课总节时 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情感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诗都是唐朝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练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蕴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某某,唐朝诗人,世称“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视频介绍
开元九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
1 / 4
2 / 4
3 / 4
4 / 4。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格律诗八首《登高》教案2 长春版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格律诗八首《登高》教案2 长春版
板 书 设 计
秋景萧瑟 病重孤苦
光阴易逝 无以抒怀悲
漂泊无依
教学反思
5.小结。
这是一首很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6、检测反馈:默写古诗,要求无错别字
7、课后作业:预习新诗,并把本诗改写
1.学生介绍作者
2.学生默读, 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4.品评赏析。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
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往往是全家人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作客并登台。而此时的杜甫已是“百年”(即老年),并且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是多么深厚的愁苦。

《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古诗文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而《格律诗八首》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诗家之绝唱,绝代之佳作”。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格律诗八首》呢?下面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唐代八大家的理解认识。

2.了解《格律诗八首》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意义,掌握其意境、语言、节奏和韵律等方面。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使学生在欣赏诗歌之余,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二、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介绍唐代八大家的背景与代表作品,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

2.教师详细讲解《格律诗八首》的创作背景、格律体裁以及诗歌艺术特点。

3.逐篇讲解《琵琶行》、《静夜思》、《登高壮观》、《春晓》、《早春呈水部张员外》、《登幽州台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秋夜寄邱员外》这八首诗歌。

通过对每首诗歌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意蕴和感受其气息和语言艺术。

4.配合诗歌辅助材料,如音频、图片等,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表现。

5.课堂演读和欣赏,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和演绎,体验《格律诗八首》诗歌的情感表现和语言的韵律之美。

三、教学方法:1.讲解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具,结合图片、音频等辅助材料,生动地讲解《格律诗八首》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加深对唐代八大家的理解认识。

2.对话式教学法: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构思,把抽象的诗歌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知识。

3.演绎演唱法:利用学生的语言和表演天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演绎或演唱,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并喜欢诗歌。

4.欣赏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欣赏和体验,从中品味文化,感受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精神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八首教案(2) 长春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八首教案(2) 长春版(2021年整理)

吉林省长春市八年级语文下册2 格律诗八首教案(2)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吉林省长春市八年级语文下册2 格律诗八首教案(2)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吉林省长春市八年级语文下册2 格律诗八首教案(2)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格律诗八首《登高》教学内容二、格律诗八首《登高》序号No.4教学时间2016年月日教具多媒体教内学容目要标求1、情感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忧时伤世的伟大情怀2、知识与技能:学习《登高》,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反馈巩固重难点1、诵读并背诵、默写诗歌。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导入预习展示一预习展学习《登高》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简要介绍.示二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通过多种朗读方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式,让学生整体把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兴》握文本内容,然后等诗,皆为人传诵.用自己的话叙述二、写作背景诗的大意。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八首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

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美轮美奂,久而弥笃。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朗读诗歌。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并安排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反复诵读。

(要求: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开元十五年进士。

天宝中,官盱眙尉。

后隐居。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

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

他是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3.品评赏析。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可谓步步有景。

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境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

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

诗句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入这个加入了自己想象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

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

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象、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4)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4.小结。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三、学习《题李凝幽居》。

1.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范阳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

两人都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像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50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

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

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

贾岛曾做过和尚,算是个“诗僧”。

《唐才子传》说他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虽然穷成这样,仍不掩贾岛的性情。

2.朗读训练。

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具有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所以诵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律美,研读时要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3.品读赏析。

(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讲述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访友未果的故事。

(2)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不是初访。

因为从首联可以看出,这联写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独自一人沿着一条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友人邻居很少的荒芜的小园里来。

如此熟门熟路,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3)相传贾岛曾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

开始他拟作“僧推月下门”,后又改“推”为“敲”字,并在驴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

韩愈问他原因,他回答了自己作诗的过程。

韩愈停下马来,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佳矣。

”于是,韩愈和贾岛并辔而归,共论诗道。

请仔细体会,为什么“敲”比“推”好?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鸣叫,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韩愈不愧是一位鉴赏力非常高明的诗人,他与贾岛的诗风虽不相同,但提出的意见却是内行之言。

(4)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映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怎样的心情?
突出了景物迷人新奇的特点,这反映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颇有几分兴奋喜悦的心情。

(5)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
这可以从尾联中得到解释,因为来访者与被访者有个“幽期”,而这位被访者,本来就是一个隐者,所以来访者这一路走来,所见所闻,更感到友人“幽居”的清新幽静,而友人拒访,又更说明他归隐的性格,这样,“幽居”的清新幽静的环境,“幽居”主人的超尘脱俗的性
格,更加让来访者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和自信。

在他看来,这次遗憾,也许正是友人对自己归隐诚心的一次考验,想到此,他便有了一种识破天机的兴奋,情不自禁表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思考探究。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系?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清恬淡之所。

所写之景,无论是草径、荒园,还是池边树、月下门,乃至桥边的原野之色、石山的峰顶之云,都始终突出了“幽静”“新奇”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又饱含着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写景就是为表意铺垫蓄势,通过前三联的层层写景,最后一联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题旨:“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写景与表意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给自己的小屋写一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