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 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讲解明顺序和说明方式。
2.进一步培育搜集资料、挑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3.培育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作者擅长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学情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和恐龙相关,可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
请结合班级情形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没必要面面俱到,要重在培育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从而积存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大伙儿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必然会被那独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明白什么缘故恐龙那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知咱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闻名科普作家和科学空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如何为咱们揭开谜底的。
二、自主探讨,释疑解惑1.请同窗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课文题目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不是确实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复读课文:请各组各出一名代表朗诵课文。
其他同窗在听读的进程中在文中找出作者的问题。
引出下面的讨论话题:(1)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2)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进程。
3.恐龙为生物学范围,“大陆板块”理论为地质学范围,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路的呢?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思路。
发觉问题:南极发觉恐龙——恐龙并非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域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份——因此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长春版

苏轼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 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 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 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在诗 词、散文方面有巨 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豁达乐观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你的体验
月夜,漫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对月光有 何独特的体验?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注意用合适的修辞手法。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 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 岁。死后谥“文忠公”。
苏轼
• 《江城子·密州 出猎》
• 《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
• 《浣溪沙·山下 兰芽短浸溪》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试读 听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遂
寝
藻
xìng bǎi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想】先生在学习鲁迅的这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时代气息不浓的文章时,教员能否找到一种方法来唤起先生学习本文的兴味和热情呢?又怎样让这堂课开放而有生机呢?于是我思索到教学中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1.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给先生充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活动中,让先生展开思想,体会、了解、感悟、思索,这样才干了解资料,理清层次,体会作品的深入外延,这样本文的宗旨就不难了解了。
2.引导先生走进文本,积极探求,自动实际,大胆表现自己的感悟、心得,和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就会注重先生的特性检验,凸现新课标的倡议肉体。
3.言语的品味,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重点,让先生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细细品味,引导先生从字句、修辞等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不光品味到其中的风景美,还能品味到其中的兽性美等。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引导先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受文中的思想外延。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正确掌握作品深入的思想外延。
[教学预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阻碍。
2.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这种乡村戏剧。
3.搜集鲁迅的有关文章,并将优美文段摘抄上去。
[教学布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起兴味,导人新课(播放«童年»的音乐)师:同窗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惜和回想的美妙光阴,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愉快腾跃的音符,这儿有一首诗是这样来写童年的: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游玩,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陆地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在的蓝天上飞翔,如今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论春与夏秋冬,永在我记忆的深处。
(音乐中止)是啊,人们回想往事,总是充溢一种浪漫的理想颜色,即使像鲁迅这样的斗士,回想起童年的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明天我们就一同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

崇州市街子镇学校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学案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学案 第1页,共4页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学案 第2页,共4页………○…………○…………内…………○…………装…………○…………订…………○…………线…………○………学 班 考号 姓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课前预习。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三、合作探究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四、拓展延伸。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五、小结六、课后反思七、安全提示崇州市街子镇学校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八年级地理学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一、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2、(1)遗体、遗骨(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八年级语文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新人教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四、琢磨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媒体显示: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若是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路,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何等完美无缺。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咱们或许会明白如何来幸免这种撞击。
4.即超级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情愿如此做呢?教师提示:请同窗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觉了什么?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请同窗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若是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昔时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讥讽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尽管极为罕有,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如此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说明,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明白得同意,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超级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样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通太高温加热能够变成一般的碳类比斯石英通过高温加热能够变成一般的沙子。
或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情愿把金刚石变成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周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同学们应在尔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请留意生活,试探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触类旁通。
第18课《短文二篇》教案

第18课《短文二篇》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1.李贽的思想及其《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矛头指向。
2.《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孔子世家赞》)一、导入新课。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评价孔子为“至圣”,可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中却对尊孔子为“大圣”的“人人”给予毫不留情的批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短文二篇》,找到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二、七嘴八舌话孔子——回顾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三、归纳学生回顾的内容,简介《孔子世家》。
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原本“世家”只限世袭王侯,而那时的孔子虽被“独尊”,但还未封“王”。
后来在孔子的泽被下,孔子的后人果真世袭公爵,历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贵族世家,证实了司马迁超前的历史眼光。
《孔子世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第三部分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第四部分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响;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子世家赞》就是《孔子世家》的结尾部分。
“赞”即“论赞”,是史传后面的评语,《史记》称“太史公曰”。
四、反复诵读《孔子世家赞》,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五、课文分析。
1.概括的主旨。
本文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2.文中哪个词语最能集中概括司马迁对孔子极度的仰慕、崇敬和赞美之情?至圣。
3.司马迁赞孔子为“至圣”的依据有哪些?(1)依据孔氏书——表现了孔子伟大的人格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名二子说 长春版

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 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 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 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
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 “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 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 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 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嘉祐二年(22岁)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
熙宁二年(32岁),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 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 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42岁),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
元祐八年(56岁)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 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说学 乎而
时 习 之 , 不 亦
回顾这堂课文,我们收获了什 么?
学习了一点儿文体知识;
积累了一点儿文言字词;
获得了一点儿人生感悟。
标题性四格决定命运滴成行活微不塑把
走良的命成出,要造握
向好行。习伟平埋自自
幸的为”,大凡怨己己
福习做就积和的自的的
的惯起让习精人己人命
了解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懂得生存的道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理 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 望,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启示自我人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托物寓意,字少蕴深的
写作特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 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上谈谈。
作者简介
学
不露,左右逢源,尽力王事;苏洵希望他
则
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深沉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2.复习“说”和“记”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寄寓了父母美好的愿望。
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学习散文家苏洵的一篇代表性散文——《名二子说》,体会这位父亲为儿子取名字的良苦用心。
二、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7岁才发愤读书。
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不第,归来将所写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数年,大有长进。
后到了京师,经欧阳修推荐,名声大振。
一生仅当过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小官。
参与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六国论》为其散文名篇。
三、解题。
对于“说”这种文体我们都不陌生,在初一我们曾学过《爱莲说》。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诵读并正音。
轮(l€鷑)辐(f€¢簦▃h n)仆(p )辙(zh€椋?
五、课文理解。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
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
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此来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呢?
理解课文重点依据以下实词:
“若”“虽然”“去”“惧”“不外饰”“由”“是”“仆”“毙”“免”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
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
而对于车行后的印迹“辙”,根据课下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车翻马死则都与这个印迹无关。
5.理解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一片希望。
父亲之所以给他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是由于苏轼从小就豪放不羁,不善于外饰,他担心苏轼会因此遭祸,所以苏洵给他起了“苏轼”这个名字来警戒他。
而对于苏辙,他处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祸福之外,所以给他起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六、知识拓展,了解“大小苏”。
苏轼:北宋诗人、词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
政治上不满王安石变法,和旧党意见也有分歧,故新旧两党执政时,均自请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贬至惠州等地。
是一位全才作家,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代很有影响。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赤壁赋》等。
苏辙:北宋文学家。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9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
政治态度与其兄相同,文学创作自幼受父兄影响,文风与其兄接近。
擅长各种文体,以书信和亭记最为出色。
有《栾城集》。
七、熟读背诵课文。
八、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更加认识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就连名字这样的生活细节他们也能煞费苦心,表达无限的希望,那么请大家从考查自己的名字说起,做一次家庭采访,写下令自己感动的记录,让我们大家彼此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洵的《名二子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长子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大家还记得他父亲的担忧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复习有关“记”的文体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
2.正音。
遂(su€? 寝(q n)藻(z o)荇(x€靚g)
四、理解课文。
1.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签书公事”。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记“夜游”之时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四年了。
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他“夜游”的兴致缘由?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请同学们注意“欣然”的意思是高兴的样子。
“入”字用拟人修辞,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也衬托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夜游的地点选在承天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
)他又为什么唯独找了张怀民做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因为当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二人的心境相同。
“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二人的心境相似,遭遇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两人关系甚笃。
3.作者仅仅用了18个字来描写月下美景,他通过简洁的文字,采用比喻修辞给我们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呢?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带给人凄清空灵之感。
4.作者借助月色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他对月色的描写带给我们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作者贬官后,心情抑郁,但仍有进取心。
在自然美景中排解苦闷,找寻精神寄托。
惋惜无人赏月,揭示世人都为名利奔波,为世俗所累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超凡脱俗、鄙视世俗、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以“闲人”自谓,读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应怎样理解?
“闲人”指清闲的人。
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的自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此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五、背诵课文。
六、小结。
作者以自己面对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情怀道出了这一人生的真谛。
我们在随着苏轼欣赏月下美景的同时,更不要忘记体会他的那份洒脱,磨难中也有独享的美景。
(吉林大学附中王帮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