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路综合实验

合集下载

电子电路测量实验(北邮)

电子电路测量实验(北邮)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实验报告课题名称:函数信号发生器院系:电子工程学院摘要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使用集成运算放大器设计一个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发生器。

其中,由施密特触发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产生方波,再经积分运算电路产生三角波。

最后,经过差分放大器,利用晶体管的非线性特性将三角波变换为正弦波。

并要求波形达到一定的幅值、频率等要求。

关键词函数信号发生器方波三角波正弦波集成运放正文一、设计任务要求1基本要求(1)信号输出频率在1~10kHz范围内连续可调,无明显失真。

(2)方波信号输出电压U opp=12V(误差≤20%),上升、下降沿小于10us,占空比范围为30%~70%。

(3)三角波信号输出电压U opp=8V(误差≤20%)。

(4)正弦波信号输出电压U opp≥1V2提高要求(1)将输出方波改为占空比可调的矩形波,占空比可挑范围为30%‐70%;(2)三种波形的输出峰峰值U opp均可在1V-10V 范围内连续可调。

3+二、实验原理及设计过程1总体思路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构成方法多样。

本实验来看,可以先产生方波,由方波积分得到三角波,在由三角波经过整形得到正弦波;也可以先产生正弦波,将正弦波进行整形得到方波,在通过积分器产生三角波。

在器件使用上,可以是分立元件电路,也可以采用集成电路。

根据提供的器材和资料,选择设计由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晶体管放大器构成的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发生电路(如下图二)。

2原理结构框图三、Multisim仿真过程及波形输出1元器件选择(1)方波—三角波发生电路(最终电路见附录)●芯片选择:对比uA741CP与LM318N的相关参数。

选择转换速度较快的LM318N作为矩形波发生电路的芯片,uA741CP作为三角波发生电路的芯片。

●稳压管选择:根据方波U opp =12V,方波幅度限制在-(U Z+U D)~+(U Z+U D),故选择稳压值为U Z =6V的稳压管。

查阅资料,在Multisim中选择1N4734A单稳压管,放置为稳压对管。

电子电路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2. 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示波器、万用表等。

3. 提高电路设计、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示波器2. 万用表3. 面包板4. 电源5. 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件6. 电路原理图三、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电路:1. 放大电路:利用三极管放大信号的原理,实现对输入信号的放大。

2. 滤波电路:利用电容、电感等元件的特性,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3. 振荡电路:利用正反馈原理,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放大电路:(1)根据电路原理图,在面包板上搭建放大电路。

(2)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

(3)调整电路参数,观察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2. 搭建滤波电路:(1)根据电路原理图,在面包板上搭建滤波电路。

(2)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

(3)调整电路参数,观察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3. 搭建振荡电路:(1)根据电路原理图,在面包板上搭建振荡电路。

(2)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的波形。

(3)调整电路参数,观察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放大电路:(1)输入信号为正弦波,输出信号为放大后的正弦波。

(2)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可以实现不同倍数的放大。

(3)放大电路具有非线性失真现象,需要通过合适的电路设计来减小。

2. 滤波电路:(1)输入信号为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复合信号,输出信号为经过滤波后的信号。

(2)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可以实现不同频率的滤波效果。

(3)滤波电路对信号有一定的延迟,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优化。

3. 振荡电路:(1)输出信号为稳定的正弦波。

(2)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可以实现不同频率的振荡。

(3)振荡电路对电路参数的稳定性要求较高,需要保证电路元件的精度。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了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电路设计、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电子电路实习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电子电路实习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子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电路的搭建、调试和测试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1. 实验板:包括电源模块、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2. 电源:直流稳压电源;3. 测量仪器:万用表、示波器;4. 其他:导线、焊接工具、螺丝刀等。

三、实验内容1. 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基本元件的识别与检测;2. 基本电路的搭建与调试,如串联电路、并联电路、RC低通滤波器、晶体管放大电路等;3. 集成电路的应用,如555定时器、运算放大器等;4. 电路的测试与分析,包括静态工作点测试、动态响应测试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熟悉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2)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3)准备好实验记录表格。

2. 实验操作(1)基本元件的识别与检测1)根据元件的外观、颜色、封装等特征进行识别;2)使用万用表测量元件的阻值、电容值、二极管正向导通压降、三极管放大倍数等参数。

(2)基本电路的搭建与调试1)根据电路图,将元件焊接在实验板上;2)连接电源,进行电路的调试;3)测试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确保电路正常工作。

(3)集成电路的应用1)根据电路图,搭建集成电路的应用电路;2)连接电源,进行电路的调试;3)测试集成电路的输出波形、幅度等参数。

(4)电路的测试与分析1)使用万用表测试电路的静态工作点;2)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的动态响应,如频率响应、瞬态响应等;3)分析测试结果,判断电路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3. 实验记录与总结(1)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元件参数、电路参数、测试结果等;(2)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基本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结果符合预期;2. 基本电路的搭建与调试成功,电路性能符合要求;3. 集成电路的应用电路搭建成功,电路性能符合要求;4. 电路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电路性能良好,满足设计要求。

《电子线路综合设计》晶体管放大器设计实验

《电子线路综合设计》晶体管放大器设计实验

《电子线路综合设计》晶体管放大器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普通单级放大器的结构及分析方法,了解共射放大器、共集放大器和共基放大器的特点;2、掌握各类晶体管放大电路的设计 Multisim 软件仿真。

3、引导学生制作一个普通放大器,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以达到理解放大器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项目教学表任务1 电路仿真1、分析电路(1)放大管为 Q1 ,电容为 C1 (填写元器件序号),其上偏电阻为R1 ,下偏电阻为R3 ,输入耦合、输出耦合电容为 C1,C2 ,集电极电阻为R2 ,发射极电阻R4具有稳定静态工作点作用,C3为旁路电容,其作用是增大电压放大倍数。

(2)分析工作点的稳定过程。

温度升高Icq增大,Ieq增大,Ueq增大,Ubeq(Ubq-Ueq)减小,Ibq减小,Icq减小。

2、三极管参数利用网络资源或三极管手册査阅三极管的主要参数,并填入表1中。

工具书可选用《新编国内外三极管速查手册》;网络资源可选用其他网站。

表1三极管参数3、电路仿真(使用Multisim件或其他仿真软件)(1) 画Multisim 理图,并将原理图粘贴在以下位置(注:电路绘制完毕,应通电试运行,看电路连接是否正确,若有故障,则应排除故障)。

(2) 测试电路用软件中的虚拟电压表和电流表测试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填写表2。

将接入虚拟电压表和电流表之后的电路粘贴在以下位置。

表2电路静态工作点(3) 波形观测用软件中的虚拟信号源从放大器的输入端输入一个正弦波信号(幅度为5~50mV,频率为1~10kHz),用虚拟双踪示波器同时观测输入波形和输岀波形,并绘出波形图(在波形中标出幅度),比较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的相位,填写表3。

表3波形观测输入为50mv任务2 电路设计与制作一、题目要求1、电路设计单管分压式稳定共射极放大电路设计,放大电路如图所示,在Multisim 软件中找出相应元件,连接电路。

输入信号u i=5mv,f=10kHz,输出信号u o=50mv,用分压式稳定单管共射极放大路进行设计。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LC正弦波振荡器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LC正弦波振荡器报告

LC 正弦波振荡(虚拟实验)1、 电容三点式(1)121100,400,10C nF C nF L mH ===示波器频谱仪(2)121100,400,5C nF C nF L mH ===示波器频谱仪(3)121100,1,5C nF C F L mH μ===示波器频谱仪数据表格: (C1, C2, L1) (C 1,C 2,L 1) O U •i U •增益A 相位差 谐振频率f 0 测量值 理论值 测量值 理论值 (100nF,400nF,10mH )5.972V1.486V44.0191806.025kHz5.627(100nF,400nF,5mH ) 4.698V 1.161V 4 4.047 180 7.995 kHz 7.958 (100nF,1uF,5mH )7.116V711.458mV1010.0021807.897 kHz7.465实验数据与理论值间的差异分析:增益差别不大但谐振频率差别较大, 主要是由于读数是的精度有限造成的。

由于游标以格为单位, 因此读数时选取的幅值最大的点可能与实际有差, 因而谐振频率的测量也有误差。

2、 电感三点式(1)1225,100,200L mH L H C nF μ===示波器频谱仪(2)1225,100,100L mH L H C nF μ===示波器频谱仪(3)1222,100,100L mH L H C nF μ===示波器频谱仪数据表格:(L1, L2, C2)(L1,L2,C2)OU•(V)iU•(mV)增益A 相位差谐振频率f0测量值理论值测量值(kHz)理论值(kHz)(5mH,100uH,200nF) 4.497V 89.938mV 50.001 50 180 5.039kHz 4.983 (5mH,100uH,100nF) 4.504V 90.070 mV 50.005 50 180 7.010kHz7.047(2mH,100uH,100nF) 4.483V 224.150mV 20.000 20 180 10.951kHz10.983实验数据与理论值间的差异分析:误差均较小, 主要由于电路不够稳定以及读数精度造成。

数字电子电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数字电子电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强化实验操作
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动 手能力和实验效率。
相关技术发展与展望
集成电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电路的设计 和实现将更加高效和可靠。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电子电路中的应用将进一步 拓展,为电路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
5G通信技术
5G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数字电子电路在通信领 域的应用和发展。
实验总结与反思
总结实验成果
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概括实验的主要成果和收获。
反思与展望
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展望,为后续实验提供借鉴和指导。
06
实验扩展与提高
实验优化建议
增加实验难度
通过增加实验的复杂性和难度,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引入新技术
将最新的数字电子技术引入实验中, 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确定设计方案后,绘制电路原 理图和PCB版图。
根据电路图,搭建实验电路并 完成硬件调试。
进行软件编程和调试,实现所 需功能。
进行系统测试和性能评估,完 成实验报告。
04
实验操作与调试
实验操作流程
电路设计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合适的电 路图,确保电路功能符合要求。
程序编写
根据电路功能,编写合适的程 序,实现电路的控制和数据处 理。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 括计算误差、对比理论值与实际 值等,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对比与讨论
对比不同方案结果
将采用不同方案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 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为后 续实验提供参考。
结果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可能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及如何改进 实验方法和技巧。

最新电子电路实验四实验报告

最新电子电路实验四实验报告

最新电子电路实验四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3. 学习电路设计、搭建和调试的基本方法。

4. 提高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1. 设计并搭建一个基本的放大电路,包括晶体管的偏置和放大器的构建。

2. 测量并记录放大电路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增益。

3. 实验验证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包括稳定性和增益的调整。

4. 通过实验分析,理解频率响应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5. 使用示波器和多用表等测量工具,对电路进行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

实验设备和材料:1. 面包板或印刷电路板(PCB)。

2. 晶体管(NPN和PNP类型)。

3. 电阻、电容、二极管等基本电子元器件。

4. 电源供应器。

5. 示波器。

6. 多用电表。

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指导书设计放大电路,并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

2. 调整电源供应器,为电路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3. 使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的连通性和元器件的极性。

4. 打开示波器,连接到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端,观察波形变化。

5. 调整电路中的电阻和电容,改变反馈网络,记录不同配置下的电路性能。

6.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

7. 根据实验结果,对电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记录电路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增益数据,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 分析负反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包括增益稳定性和带宽的变化。

3.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4. 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并测试了一个基本的放大电路。

实验结果表明,电路的性能符合设计预期,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增益均在合理范围内。

通过调整反馈网络,我们观察到了电路性能的明显变化,验证了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重要性。

此外,实验也提高了我们对电子电路设计、搭建和调试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所选课题:±15V直流双路可调电源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6年06月摘要本次设计本来是要做±15V直流双路可调电源的,但由于买不到规格为±18V 的变压器,只有±15V大小的变压器,所以最后输出结果会较原本预期要小。

本设计主要采用三端稳压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来达到双路可调的要求。

最后实物模型的输出电压在±13左右波动。

1、任务需求⑴有+15V和-15V两路输出,误差不超过上下1.5V。

(但在本次设计中,没有所需变压器,所以只能到±12.5V)⑵在保证正常稳压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功效。

⑶做出实物并且可调满足需求2、提出方案直流可变稳压电源一般由整流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器和稳压环节组成如下图a所示。

⑴单相桥式整流作用之后的输出波形图如下:⑵电容滤波作用之后的输出波形图如下:⑶可调式三端集成稳压器是指输出电压可以连续调节的稳压器,有输出正电压的LM317三端稳压器;有输出负电压的LM337三端稳压器。

在可调式三端集成稳压器中,稳压器的三个端是指输入端、输出端和调节端。

LM317的引脚图如下图所示:(LM337的2和3引脚作用与317相反)3、详细电路图:因为大容量电解电容C1,C2有一定的绕制电感分布电感,易引起自激振荡,形成高频干扰,所以稳压器的输入、输出端常 并入瓷介质小容量电容C5,C6,C7,C8用来抵消电感效应,抑制高频干扰。

参数计算: 滤波电容计算: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电压为15V ,当输出电流为0.5A 时,我们可以求得电路的负载为I =U /R=34Ω时,我们可以根据滤波电容的计算公式: C=т/R,来求滤波电容的取值范围,其中在电路频率为50HZ 的情况下,T 为20ms 则电容的取值范围大于600uF ,保险起见我们可以取标准值为2200uF 额定电压为50V的点解电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总结报告题目:红外遥控器信号接收和显示的设计实现班级:20100412学号:2010041227姓名:涂前日期:2013.04.17成绩: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其中,红外遥控器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电器设备中,但各种型号遥控器的大量使用带来的遥控器大批量多品种的生产,使得检测成为难题,因此智能的红外遥控器检测装置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在该红外遥控器信号的接收和显示电路以单片机和一体化红外接收器为核心技术,但是,分立元件搭建的电路也可以实现,具体74HC123单稳态触发器、74HC595、STC89C51单片机红外接收器HS0038组成。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利用红外接收器接收遥控器发出的控制信号,并通过单稳态触发器、移位寄存器等将接收信号存储、处理、比较,并将数据处理送至数码管显示模块。

总之,通过对电路的设计和实际调试,可以实现红外遥控器信号的接收与显示功能。

根据比较接收信号的不同,在数码管显示电路及流水灯电路上显示相应的按键数字.关键词:74HC123单稳态触发器、74HC595、单片机、红外接收器HS0038设计选题及设计任务要求1设计选题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遥控器信号接收和转发的设计实现.2设计任务要求⑴结合数字分立元件电路和红外接收接口电路共同设计的一个红外遥控信号接收系统,用普通电视机遥控器控制该系统,使用数码管显示信号的接收结果。

⑵当遥控器按下任意数值键时,在数码管上显示其值。

例如按下“0”时,在数码管上应显示“00”。

目录第一章系统概述1.1 方案对比及论证1.2 总体方案对比1.3方案对比论证1.4可行性分析第二章主要器件介绍2.1 HS0038塑封一体化红外线接收器2.2 74HC123单稳态触发器2.3 74HC5952.4 MC144952.5数码管显示第三章硬件单元电路设计及原理分析第四章调试及测试数据分析4.1 调试的步骤4.2 调试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3数据测量4.4 测量仪器介绍及误差分析第五章结束语第一章系统概述1.1 方案对比及论证根据设计任务与指标要求,从总体方案的选择、各主要模块的选择及可行性分析两方面进行了方案对比论证:1.2 总体方案对比方案一:设计一个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遥控信号接收与转发系统,用普通电视机遥控器控制该系统,使用数码管显示信号的接收结果.图3.1.1 方案一框图设计参考电路红外一体化接收头接收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串口通信模块(用于下载stc单片机) 数码管显示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注释HS0038 一体化红外接收头,接收频率为38kHz管脚依次为:1-OUT 2-GND 3—VCC连接时,在VCC与GND之间并入一个0.1uF(104)的电容有助于改进信号质量。

其可以用于遥控编码接收,也可以用于低码率的数据通讯。

HS0038 信号电平:38kHz 红外发射接收到时:OUT低电平输出38kHz 红外发射接收不到时:OUT高电平输出Hs0038的使用注意事项:1:38kHz红外发射信号在HS0038接收角度范围边沿区域时,接收信号不断振荡无法稳定,因此为保证信号质量,使用时发射接收尽力正对为好;2:HS0038用于数据接收时,需要用到单片机的定时器,但是数码管显示时需要占用一部分时间,最后处理时可能要对定时器设定值进行微调。

方案二(硬件解码)此方案中采用全硬件系统,不采用任何软件编程,用数字电路中的门电路和芯片搭一个系统对红外控制信号进行检测,并将信号转换成芯片可识别的TTL信号。

用译码芯片在数码管上显示。

方案的具体思路:首先采用红外一体化接受器HS0038将万能遥控器所发出的信号进行接收并将其转换成电平信号,通过调节74HC123单稳态触发器周围两处的滑动变阻器来设置脉冲门限将所发不同编码选择出来并通过74HC595移位寄存器将数据加以锁存住,1MHz的有源晶振通过计数器4020来产生一定的时间脉冲,移位寄存器输出端口输出为编码的数据反码,然后将其送给数码管显示驱动芯片并通过数码管将万能遥控器的按键信息的编码的反码显示出来。

本实验缺一非门,故显示的是补码。

设计参考电路※注释在万能遥控器发送0-9时,板子能接收并稳定显示为FF,FE,Fd,FC,Fb,FA,F9,F8,F7,F6。

数码管采用的是两个共阴极数码管,其显示主要是由MC14495驱动芯片,移位寄存器74HC595芯片将数据编码反码输出作为驱动芯片的控制端,使数码管相应段亮灭。

1.3方案对比论证:方案一中由红外一体化接收头接收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串口通信模块(用于下载stc单片机),数码管显示电路连接共同构成,要求对51单片机及C语、汇编语言等有一个较深的掌握,然后对串口通信等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方案二中采用的是硬件解码,用红外一体化接受器HS0038、74HC123单稳态触发器、74HC595、STC89C51等芯片实现解码功能,便于系统功能的扩展。

对C语言等要求较低,不过对这些完全陌生的芯片功能及管脚使用要求较高。

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因为分立元件的芯片和数码管可以重复利用等因素,方案二更加省钱!与此同时,选择芯片的价格合理,成本低,所以经济上本设计完全可行。

并且,与重新熟悉一门软件语言相比,掌握那些芯片的使用方法可能跟容易和更加节省时间。

因此,我选择了方案二.1.4可行性分析此设计要求最终制作出实体,因此,设计原理图时应着重考虑设计最终的电路板的可行性。

在设计时要对每一个电路模块仔细检查,查阅其他书籍进行校对,还要进行实物实验,以确保设计的可实现性。

在最后的电路板的调试阶段,需要调节两电位器的阻值得到一个较合适的脉宽、同时应该仔细检查虚焊等电路问题,确保实验的成功实现。

以上对设计中可能遇到的较为重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基本上可以解决。

第二章主要器件介绍2.1 HS0038塑封一体化红外线接收器本电路采用HS0038塑封一体化红外线接收器,它是一种集红外线接收、放大、整形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不需要任何外接元件,就能完成从红外线接收到输出与TTL电平信号兼容的所有工作,没有红外遥控信号时为高电平,收到红外信号时为低电平,而且体积和普通的塑封三极管大小一样,它适合于各种红外线遥控和红外线数据传输。

2.2 74HC123单稳态触发器74HC123 是单稳态触发器. 其RxCx (7,15) 和Cx 端(6,14) 接定时的电阻和电容, 即决定触发后Q 端产生的单脉冲宽度. Rbar (3,11) 是低电平复零, 不作复零时为高电平. Abar (1,9) 是下降沿触发输入端, 通过Abar 用负脉冲触发, 不用时保持高电平. B (2,10) 是上升沿触发输入端, 通过 B 用正脉冲触发, 不用时置低. Q (5,13) 与Qbar (4,12) 分别输出正负定时单脉冲2.3 74HC59574HC595是硅结构的CMOS器件,兼容低电压TTL电路,遵守JEDEC标准。

74HC595是具有8位移位寄存器和一个存储器,三态输出功能。

移位寄存器和存储器是分别的时钟。

数据在SHcp的上升沿输入到移位寄存器中,在STcp的上升沿输入到存储寄存器中去。

如果两个时钟连在一起,则移位寄存器总是比存储寄存器早一个脉冲。

移位寄存器有一个串行移位输入(Ds),和一个串行输出(Q7’),和一个异步的低电平复位,存储寄存器有一个并行8位的,具备三态的总线输出,当使能OE时(为低电平),存储寄存器的数据输出到总线。

8位串行输入/输出或者并行输出移位寄存器,具有高阻关断状态,三态。

74HC595引脚图2.4 MC144952.5数码管显示 2.5.1数码管结构输出电压采用7段数码管进行显示。

数码管由8个发光二极管(以下简称字段)构成,通过不同的组合可用来显示数字0 ~9、字符A ~ F 、H 、L 、P 、R 、U 、Y 、符号“-”及小数点“.”。

数码管的外型结构如(a ) 外型结构 (b ) 共阴极 (c )共阳极图2.5.1 数码管结构图2.5.1(a)所示。

数码管又分为共阴极和共阳极两种结构,分别如图2.5.1(b)和图2.5.1(c)所示。

2.5.2数码管工作原理共阳极数码管的8个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二极管正端)连接在一起,通常,公共阳极接高电平(一般接电源),其它管脚接段驱动电路输出端。

当某段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为低电平时,则该端所连接的字段导通并点亮,根据发光字段的不同组合可显示出各种数字或字符。

此时,要求段驱动电路能吸收额定的段导通电流,还需根据外接电源及额定段导通电流来确定相应的限流电阻。

共阴极数码管的8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二极管负端)连接在一起,通常,公共阴极接低电平(一般接地),其它管脚接段驱动电路输出端,当某段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为高电平时,则该端所连接的字段导通并点亮,根据发光字段的不同组合可显示出各种数字或字符。

此时,要求段驱动电路能提供额定的段导通电流,还需根据外接电源及额定段导通电流来确定相应的限流电阻。

2.5.3数码管字形编码要使数码管显示出相应的数字或字符必须使段数据口输出相应的字形编码。

对照图7.10(a),字型码各位定义如下:数据线D0与a字段对应,D1字段与b字段对应……,依此类推。

如使用共阳极数码管,数据为0表示对应字段亮,数据为1表示对应字段暗;如使用共阴极数码管,数据为0表示对应字段暗,数据为1表示对应字段亮。

如要显示“0”,共阳极数码管的字型编码应为:11000000B(即C0H);共阴极数码管的字型编码应为:00111111B(即3FH)。

依此类推可求得数码管字形编码如表4.5.3所示。

表4.5.3 数码管字型编码表第三章硬件单元电路设计及原理分析遥控信号发射要经过38khz调制,经调制后出现可调信号。

调制信号与VCC通过4093B,HEF4093B为施密特触发器电路,正电压和负电压之差为滞后电压。

输入的波形通过滞回后比较后被限制后然后反相输出。

现输入一系列高电平,当此时右边的74HC123的B管脚有上升沿时,Q端输出为120ms的高电平区间,由于Q为高电平则74hc595的SRCLR(10脚)为高电平,计数器开始工作,在U6B4093输出端为上升沿时,74hc595的RCK(12脚):上升沿时移位寄存器的数据进入数据存储寄存器,下降沿时存储寄存器数据不变。

此高电平同时传输给B和1,这样在左侧123的反相Q产生输出为80ms的低电平区间,Q和非Q作为U6A4093的输入,将比较后的输入信号产生滞回电压做输出然后锁存。

U6A输出端为低电平同时作为u6b4093的输入。

1MHz的有源晶振通过计数器4020在10产生脉冲,计数器在时钟下降沿进行计数,CR为高电平时,对计数器进行清零,这样产生一定的时间脉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