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设计案例陈淑琴

合集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陈淑琴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陈淑琴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淑琴发表时间:2019-04-08T15:56:53.63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作者:陈淑琴[导读] 小学是为学生夯实知识基础的阶段,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形成文字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驱使动力。

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质量。

重庆市酉阳县楠木中心小学校陈淑琴 409813前言:小学是为学生夯实知识基础的阶段,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形成文字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驱使动力。

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质量。

本文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小学语文课程中包含的很多内容都是以特定地点所发生的事件或者景物描写的形式所呈现的。

针对这样的学科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文的内容作为背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

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

例如,教师讲解到《秋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文中的内容以教学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张黄叶从树上落下来,大雁向南方飞去的图片,播放一段与秋天的景象相适宜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课文的内容当中。

通过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内容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本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与教学内容结合到一起,将语文教学内容导入到课堂当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的目标。

例如,教师讲解到《青蛙写诗》这个部分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可以为学生讲一个故事:一只小青蛙蹦蹦跳跳的来到池塘边,它本来想着找到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可是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小雨,小青蛙突然有了灵感,大家猜一猜小青蛙要干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小故事将课文的内容导入到课堂当中,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形成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六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神奇的丝瓜湘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神奇的丝瓜湘教版
4.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
5.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拓展相关知识,如丝瓜的种类、生长习性等,使学生对丝瓜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观察丝瓜的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疑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小组竞赛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进行作业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3.总结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丝瓜的照片和视频,以及邀请专业人士讲解丝瓜的种植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丝瓜的生长过程,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场景,感受作者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小学语文—信息优化—王淑芹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 到教育。 3、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本课讲授充分显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有关词语的拓展训练,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基 础上能想象得到这样优美的景色。有图片的直观感受,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理解词语, 体会花的色彩与美丽。同时角色的体验在本课的设计中是个亮点,因为本文内容比较浅 显,学生的感受好像得不到很好的抒发,这个设计能使同学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学 生通过角色体验,训练说话能力,提高语言表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
教学活动简述

景色奇丽 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奇丽的景色?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词语感 受到这种美?在文中划出来。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 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PPT 2、初步感受(你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景色奇丽、花美……) 3、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景象。 生:就是花非常多,颜色很美。…… 师:同学们来辨认一下,哪张图片是花团锦簇?哪张图片是姹紫嫣红?(出示ppt图片) 4、细读文本、扣词感悟 ※花团锦簇(从数量上形态上感受到了花的多)像这样的词语还有 生: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婀娜多姿 ※姹紫嫣红(从色彩上让人感受到花的多。)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 角色体验 1、 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2、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3、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

部编小学三年级《六单元20 美丽的小兴安岭》陈清琴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三年级《六单元20 美丽的小兴安岭》陈清琴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大江镇中心小学陈清琴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体会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索1、导入,引出课题。

2、.检查生字词。

3、师生合作读中心句。

质疑: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设置情景,引起孩子们阅读文章的兴趣。

4、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春、夏、秋、冬)二、自主学习,交流分享(一)、自主学习:如果你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呢,自由读课文做出选择。

(二)、小组交流分享:你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把相应的段落读给组员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1、集体汇报。

(随机学习2--5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品词、品句、议议等的活动形式进行分享。

2、以“春天”为例重点交流分享,品词品句。

|(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品“抽出”,感情朗读。

)(2)小鹿在溪边散步。

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画画、品词、品句、表演、拓展等形式)3、用同样学法学习夏、秋、冬。

4、总结全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巩固训练,深化知识先欣赏家乡的风光,再练习说话。

四、读写结合,成功展示小练笔:《秋天的田野》(用填空的形式训练写话)五、作业1.完成课后的小练笔。

2.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初探 陈淑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初探 陈淑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初探”研讨会反思柳梁小学陈淑萍4月3日,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卧龙教委教育局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初探”研讨活动,观摩了马文婷和张蓉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并聆听了各位的精彩点评,使我悟到了很多,明白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以下就本次教研活动谈谈本人的认识和体会:第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

她们两位老师都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课堂教学。

马文婷老师的《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是由简单介绍抗美援朝的背景导入,学生明白了写作背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深了一个层次。

其次,她的目标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对于这一目标的完成,马老师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和以情激情的朗读,马老师用深情的语言引领学生三次朗读,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依依不舍之情,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运用了启发性的原则。

即教师在课堂上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有计划地设置有内在联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系统,使学生的思路地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徐徐展开、不断深入。

第三,正确对待教材,用好、用足教材。

以前的优质课、公开课都愿意重新创造教材,这一现象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课改的教材都来自一线的教师和专家,经过严格的层层论证和审批才通过的,具有普遍性和推广性。

作为实验教师,我们首先要用好它,在用好它的基础上,再作创新。

这次听到的两节课,只是不同的教师,在引渗入渗出课题时各有不同,但在入行新知学习时,同样创造了精彩的课堂。

既然他们都这样尊重教材,不轻易抛开教材,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研究好教材,使用好教材。

第四,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

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

重形式,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是当前我们要狠抓的重点。

人四下语文第四单元微课脚本

人四下语文第四单元微课脚本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四单元《二维码课文讲解》稿件陈立全人四下第13课《夜莺的歌声》讲解——夜莺声声弦外有音我们先来看看课题《夜莺的歌声》,夜莺是一种鸟儿,它有什么特点呢?夜莺是一种属于雀形目的小鸟,是一种迁徙的食虫鸟类,大约15-16.5cm 长,赤褐色羽毛,尾部羽毛呈红色,肚皮羽毛颜色呈由浅黄到白色。

夜莺又名黄鸟,体长二十五厘米左右,它不但模样漂亮,且善鸣啭,歌喉清脆甜美,是鸟类中有名的歌唱家之一。

《夜莺的歌声》表面讲小鸟夜莺的歌声非常好听,实际上,“夜莺的歌声”暗指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

【呈现课件:夜莺声声,弦外有音】头唱起来”。

这表面上看描写的是夜莺在唱歌,其实是机警的小夜莺故意用歌声暴露自己,让敌人发现自己,然后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

这歌声是自我暴露的声音,这歌声是诱敌进圈的声音。

顽皮淘气的小孩啊!其实,这是在麻痹敌人,使敌人放松警惕,让敌人确信他是一个只顾玩耍毫不懂事的小孩,以便后来用不同的鸟叫跟游击队联系时不让敌人产生怀疑。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其实,敌人也会把小孩忘了。

小孩,真会迷惑敌人啊!敌人摸不着头脑。

鬼子哪里知道,很远很远的时候,小孩就在用夜莺的歌声和杜鹃的叫声向游击队报告敌情,让游击队清晰地知道敌人的人数、武器情况,做好一举歼灭敌人的战斗准备。

夜莺声声,传递敌情,鬼子却蒙在鼓里,多么准确的夜莺之声!灭了一群鬼子,又用“歌声”投入新的战斗,执行新的任务。

祖国还在受难,战争没有结束,小夜莺要用宛转的歌声与敌人战斗到底,直至把鬼子赶出祖国。

好一个歌声优美的小夜莺,好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好一个爱国爱家的小夜莺!礼赞——夜莺的歌声!人四下14*课《小英雄雨来》讲解——怎样理解“有志不在年高”?课文最后写人们以为雨来死了时夸道:“有志不在年高”,【呈现课件:背景为课文插图加上“有志不在年高”】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志,志气;年高,年纪大。

【呈现课件】其实,这话后面还有半句:“无志空长百岁”。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教研园地JIAO YAN YUAN DI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陈淑娟广州市番禺区洛浦洛溪小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1431)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逐步验证了教学主体与教学方法要具有贴切性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理论结构,教师应当从新的视角出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教学方法,从而获取学生的认同感,确保其增加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保证学生投身于语文知识学习中,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轻松掌握知识。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探析教学具有双向性,在教学中不能够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阶段学生这一主体变得趋于复杂,若使用的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则无法保证其向前跨越式发展。

故事教学法是通过经验和观察到的极具科学性的有效方法,在其应用下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有效,课本知识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呈现良好的积极状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预期性成长。

1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其被动接受教师传输的理论知识,语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仅是单一的文字符号,这样的语文教学毫无意义可言。

故事教学法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其符合素质教育内涵,故事教学法下枯燥单调的文字信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方法不仅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还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故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极具吸引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得学生陶醉其中,学生在大脑中构建出认知结构,相对于抽象的文字更易于理解,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主题,完成学习目标,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2.1 运用现代媒体,构建故事情境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推动教育进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媒体,构建故事情境,使人物形象具象化。

这样促使学生对文章有了细致充分的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这一满足感推动学生继续投入时间与精力更深入地学习。

四年级语文教案 17 触摸春天-优秀

四年级语文教案 17 触摸春天-优秀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7课《触摸春天》教学设计执教:秀屿区实验小学林淑娴【设计理念】《触摸春天》是一篇叙事性抒情散文,散文内在的规定性是“贵在有我”——所有的散文都是为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最可贵的品质和最内在的特征,就在于具有作者的真情感、真情趣和真理趣。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抒写一直明显地穿插在事件或物件的叙描过程中,形成了“事”“情”交融的态势。

因此探究作者如何在事件的描叙过程中,随机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与情感,成了这篇课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课堂上,通过事件理解和感情体会的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行文的整体结构和散文叙事抒情结合的表达,在朗读中进一步感悟这种行文结构特征和文章的语言特色,并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瞬间”等词语。

2.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学习作者“事”“情”交融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推荐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重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学习作者“事”“情”交融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了解热爱生命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2.揭题读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1.检查生字词。

指导读好难点音;指导书写最难写的字。

2.概括主要内容。

(1)自读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找准文眼: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小结方法:像这样的文章,只要读懂作者的所见和所感,再把它们串联起来,就能把主要内容概括完整。

三、品读交流,领悟表达(一)自读批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作者的所见,用波浪线划出作者的所感,并在旁边写上读书体会。

(二)品读交流预设交流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微课设计案例
陈淑琴
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迎来了微时代:微博、微小说、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产物迅速在社会普及,而微课也顺应时代而产生了。

微课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非常热门的教学形式。

那微课的定义是什么?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与学活动的各种资源有机组合。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与“课”相对应的概念,是从翻转课堂中涌出的新概念。

他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

从不同学者对微课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微课的核心是一个“微”字,微型。

即针对一个小的知识点、以较短的时间、微型视频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教学手段。

有效的微课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柯清超教授概括了有效微课的四个特点:微型化、优质化、系列化、特色化。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微课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微课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中普遍欢迎的的教学手段。

微课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形式和
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本文将以一个语文微课的制作案例的设计来分析微课设计思路。

一、巧选题,题小而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选题是制作微课的关键,科学的选题也是微课成功的前提。

在微课网观看老师们的获奖微课时,我发现老师们的选题都非常细小,如《标点符号运用-提示语的三种位置》、《作文指导——“介绍自己”的三种方式》、《认识田字格和学习基本笔画“横”》……观看获奖微课的经验告诉我,微课的选题一定要小,要针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知识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易错的问题进行微课选题。

根据选题小而精的特点,结合现在不管是入学之初还是中段或高段的学生,很多学生的握笔姿势都是错误的情况,笔者把微课题目定为《握笔姿势》。

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把握笔姿势细化,旨在让这个细化的握笔姿势使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掌握正确的握笔
姿势。

二、智选材,字简而明
微课的成败除了要选好题外,精心的选材也是很重要的,微课教学手段的采用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它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微课教学不能以大篇幅发挥,详尽说明的手段来实现教学。

而语文微课的制作,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幻灯片的形式录制,由于幻灯片的容量有限,如果把大批量的文字已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的话,就会给人密密麻麻的感觉,那观看者就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此外,幻灯片的张数也不宜多,因此,在选材时,要善于提取、
取舍相关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在幻灯片上,让人一目了然。

在制作《握笔姿势》的微课时,笔者主要围绕“握笔”为中心,抓住学生的握笔姿势选择所需的材料:握笔步骤的图片、正确的握笔姿势图片和在实际书写过程中学生易犯的错误握笔姿势图片。

然后用十张幻灯片来讲解,让学生跟着视频操作,以实际操作的形式让学生领会和实践握笔姿势要领。

幻灯片点到哪里,学生就操作到哪里。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了操作性的实践,学生听课的时候便可集中精神。

成功的微课可以使学生领会知识点的要领,进而形成自己的技能。

三、活设计,设计巧妙
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一半。

受微课自身短小精悍的的特点限制,一个微课所包含的内容必定是有限的。

因而,在设计微课时,切入课题要简洁明了,迅速与主题相关联。

重难点的设计也要简单清晰。

让学生能够通过5到15分钟的微课学习进而掌握某方面的知识点。

如本文例,《握笔姿势》设计如下:
课程重点为: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课程的难点为:改掉错误的握笔姿势。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以及对错误握笔姿势的判断进一步加深正确握笔姿势的印象。

本文所举案例是针对小学各年段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改掉错误的握笔姿势。

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加入了操作性知识,学习的形式上避免
了传授的单一性,呈现出动手的实操性,因而在整个微课的学习过程中,容易让学生从讲解到实际操作上把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改掉错误的握笔姿势。

在微课的设计中,小结要科学快捷。

好的微课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微课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

四、精录制,视频清晰
视频的录制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录制视频录制的过程中要画面清晰、声音动听。

在学校的微课制作培训课时,听了微课获奖老师的经验分享。

很多老师为了能够录得满意的视频,他们选择了在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