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主语,句子]优选论视域下的句子主语研究
语用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语用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一、引言语用视域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作用。
在教学中,语用视域的概念也被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了解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目的以及交际意义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本文将从语用视域的角度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1. 帮助学生理解语篇结构语用视域强调语言在交流中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关注语篇中的重点信息、逻辑关系等来指导学生理解整个语篇的结构。
在认读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和核心句,通过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在语用视域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篇中的语言特征,分析其中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首诗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语用视域注重语言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交际场景,了解话语中的意图和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古诗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古人写诗的目的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美。
1. 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通过提供各种类型、题材的阅读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给予他们适当的挑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2. 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
可以设计理解主旨大意的任务、理解详细信息的任务、推理推断的任务等。
在任务设计上要注重贯通,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时,能够形成整体性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征4. 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也可以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任务。
优选论框架下英语句法学之应用_李曦

V o l . 2 8N o . 2 F e b r u a r 2 0 1 3 y
表 1 优选表 ( 优选作用过程 ) 示例 候选项序列 候选项 1 候选项 2 候选项 3 候选项 4 制约条件 X *! * *! ** *! 制约条件 Y 制约条件 Z
基本结构不变情况下 , 进行位移 。 最后还包括给名 词 赋 格 ( , , ) , 在这些合格的候选项 中 限 S a m e k-L o d o v i c V i e r i 1 9 9 6 制条件根据其不同的等级排列选出最优输出项 , 作为符合 语法的表达形式 。 优 选 论在 英 语 句 法 学中的 应用 及 具 体 操 作 方法 2. 我们先来看一个句子 : 这是一个陈 J o h n m e t a s t u d e n t . , 产生该句的输入项包括动词 m 这是一个可以带两 述句 , e e t , 第二论元是宾 个论元成分的动词 。 第 一 论 元 是 主 语 J o h n 。 从动词 m 语a s t u d e n t e t分析出该句的时态是过去时 ( a s t p ) 。 根据以上分析 , 可得出该句的输入项为 : t e n s e [ ] V P J o h n m e t a s t u d e n t . [ [ ] ] I P J o h n t i V P m e t a s t u d e n t . ] ] [ I P J o h n m e t i[ V P t i a s t u d e n t [ [ ] ] I P J o h n I n f l . V P m e e t a s t u d e n t 以上四个输入项中 , 哪 一 个 才 是 最 优 选 项 呢?a 项 是 位于 I位 置 上 的 屈 折 投 射 向 V P 投射 ; b 项最高投射是 I P, 右位移到 V 位 置 上 与 主 动 词 联 合 ; c项 的 位 移 与 b 项 相 反; 独 立 留 在 I位 置 上 。 要 确 d 项中则是将屈折投射 I n f l . 定哪一个才是最优 选 项 我 们 需 要 先 确 定 英 语 中 构 成 普 遍 语法的限制条件是如何排列的?与此相关的限制 条 件 有 : ,也就是 I C A S E (要求主语必须在 S e c I P 的限定语位置 p 上获取主格 ),NO L E X- MV T(限 制 主 动 词 的 位 移 ), 要求屈折成分 P R- B D(限 制 向 右 的 位 移 ),+ I N F L( 。这 四 个 限 制 i n f l e c t i o n 必须与 词 汇 项 l e x i c a l i t e m 结 合) 条件在 英 语 语 法 要 求 下 的 排 列 是 :+ I N F L C A S E NO L E X-MV TP R- B D。 根据这样的等级排列 ,如 表 最后的优选项是存在有向右 2 所 示 ,经 过 一 系 列 的 筛 选 , 。 位移的候选项 b
语用视域下的新闻模糊语解读

要 说 自知 是虚假 的话 , 不 涵盖 缺乏 足够证 据 的 内容 ;
其三 , 关联 准则 , 言 语 交 际必 须 与 交 际 内容相 关 ; 最 后, 方 式准 则 , 即言 语 交 际应 简 练 有 序 , 避 免 晦 涩 与
歧义 。 格 赖 斯 所 提 出 的 四 大 准 则 由 于 在 话 语 分 析 方面具 备 普适性 而 被 广 泛 应用 , 对 于 分 析 言 语 交 际
J u 1 .2 O 1 5
语 用 视 域 下 的 新 闻模 糊 语 解 读
王 爱 霞
( 武汉职业技术学 院 外语 系,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
摘 要 : 新 闻报道 作 为一种 大众传 播 方 式 , 原 则上 以及 时性 与准 确性 为要 义 。然而 , 事 实上 , 新
闻报道 中广 泛使 用模 糊语 的现 象却 非常 普遍 。 以新 闻报道 为 案 例 展 开研 究, 从 语 用 学 的视 角探 讨
模 糊语 在 新 闻报道 中的使 用及 其语 用功 能 , 能指 导新 闻工作 者 或新 闻媒 介 , 使 之恰 当地使 用模 糊语
言, 从 而 提 高 新 闻报 道 的 质 量 。 关键词 : 模 糊语 言 ; 新 闻报道 ; 语用 功 能
的机 制 、 导致 其呈 现 的 因素 等 。 国 内外 学者 对 语 言 模糊 性 的研究 催 生 了模 糊 集 合论 , 从 而 为一 切 涉 及
模糊 性 的学科 领域 铺设 了一 个描 写模 糊性 的最 一般 的框架 。 模 糊集合 论 因其强 大 的生命 力 与阐释 力 , 被 广泛运 用 于分析 属性 、 特 征及边 界 条件 等 。 然而 , 新 闻语体 中是 否可 以运 用该 理 论 进 行 分 析 ?语 言学 家 吕叔湘 指 出 : “ 新 闻语 言的 首要要 求是 准确。 ” [ 3 ] 准 确性 是 “ 文 以载 道 ” 的根 本 条 件 。然 而 , 准确 不等 于精 确 。“ 真实 ” 是新 闻 的本质 要求 , 而“ 模 糊语” 是新 闻报 道 的语 言表 现 手 段 。新 闻报 道 要 求
什么视域?如何比较?——作为一种范式革新契机的“比较视域”概念

这种对边界的全然开放与不断涵括 的力量 超出了一门学科 所能 消化 的限度,使得 “ 比较 ”( “ 综合 ”)演变
为强势话语系统对弱势话语 系统 的掩盖与吞 噬,比较文学导 向文化跨界后的抽象 趋同和贫瘠 的 “ 文学大一
关系系统 中的出场 。
[ 作者姜哲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沈 阳,1 1 0 0 3 4) ]
什 么视 域 ?如 何 比较 ?
— —
作 为 一种 范式革 新 契机 的 “ 比较视 域 ”概 念
郭 西 安
近年来 ,“ 比较 ”与 “ 视域 ”正在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高频词汇 , 更有 以合而称日 “ 比较视域下 的某
的启示意义 。
在汉语这一语境及 中国语 言文学这一学科之下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的研究必然 以中国文学及其诗
学 理论 或隐或显的 “ 在场 ”为前提 ,这也是其 研究 之合法性 的保证 。那么 ,最后我们必须在逻辑上 提出这
样 一个设 问, 即“ 中国文学 ” 究竟应该如何在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出场?这种 出场难道仅仅是为了 “ 比
质 疑。人们开始追 问 : 从具体受 限的视角 出发去感知如何能保 障融 贯地符 合于客观现实?不 同角度 的观看
结 果迥然相异甚至相互抵牾又作何解 释呢?而当 “ 透视 ”过 渡为一般认知行为 的隐喻观念时 ,其所 暗示 的
具 体性 、交互性与处境化使得情况变得更 为复杂 ,如果视域 蕴含着 主体极具个体化的多种 内感知 因素 ,主
如果说 “ 视域 ” 自有其漫长的观念演变史 , 那么 , “ 比较 ”一词则可被视为 比较重构 、毁损与赞誉 ,与比较文学对其 学科 定位的探索及 方法论 历险基 本可
空间句法视域分析意义

空间句法视域分析意义
空间句法视域分析意义指的是使用空间句法分析方法来理解和揭示句子中描述空间关系的词语和短语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示的空间意义。
通过空间句法视域分析,可以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层面推断出句子所描述的空间配置和关系。
1.揭示空间关系:通过空间句法视域分析,可以确定句子中词语和短语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位置、方向、距离等。
这对于理解句子中所描述的空间配置非常重要,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推测句子描述的实际场景。
2.解决歧义:很多句子中存在歧义,即同一词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含义。
通过空间句法视域分析,可以通过上下文和空间关系来捕捉词语的正确含义,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辅助语言理解:空间句法视域分析可以为机器和计算机系统的语言理解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通过分析句子的空间句法结构,机器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推理句子描述的真实世界。
这对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智能问答等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空间句法视域分析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句子中的空间关系,帮助我们理解句子所描述的空间配置和关系,解决句子的歧义,并提供辅助信息用于语言理解和相关应用领域。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是当今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学科,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教研通过将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交流与对话,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平台。
它不仅关注单一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注重将各种文学作品相互比较与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文化思考能力。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也对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作品,而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背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增加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瑰宝,帮助学生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路,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友谊。
同时,比较文学教研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场要求。
综上所述,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通过比较、对话和交流各种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比较文学教研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在本篇文献中,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本篇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说明了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教研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介绍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主语隐现度跨语言研究

主语隐现度跨语言研究主语按照隐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凸显、省略、虚位、缺失四种认知状态。
相应地,按照主语的隐现程度,特定语言的句子呈现梯度发展趋势,形成以下等级序列:有主句>省主句>假主句>无主句。
这个序列不仅汉语中存在,英语中也存在,表现出跨语言的普遍特征。
这个发现既有理论语言学意义,同时对汉英互译、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主语隐现度等级凸显省略虚位缺失一、引言一般认为主语是英语句子的必有(obligatory)成分,通常不能缺失(Quirk,1985;Huddleston & Pullum,2002)。
与此相反,汉语句子的主语可以不出现。
对此,中国前辈研究者认为这是汉语显著不同于外国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
朱德熙(1982:95)曾说“只要不引起误会,主语往往可以省略不说,跟印欧语系的语言比较起来,汉语这个特点是很突出的”。
吕叔湘(1984:445)也说“国语的句法分析比印欧语言系困难,原因之一就是隐藏和省略的部分太多”。
徐杰(2004)甚至运用生成语言学“功能范畴格指派”理论解释不出现主语的动因,他(2004:115)说:“句子的中心成分是一个功能范畴I①,它负责给主语位置上的名词短语指派主格格位。
英语的句子中心指派主格是必有型的,它必须把自己的派格能量释放出去,不允许主语位置空缺;而汉语的句子指派主格则是可选型的,主语位置上有名词短语的话,它可以给它指派主格,那里不需要名词短语的话,它也允许主语位置空缺。
”其实,徐杰的观察并不全面,仅就英语而言,主语不出现的情况就有祈使句、反意疑问句等情况,至于汉语的情况也比吕叔湘、朱德熙的观察复杂得多。
本文致力于探讨这个问题。
作为研究前提,本文将主语界定为“功能上是核心语句的必有成分,形式上位于谓语之前,语义上是述谓的对象”。
由此理论预设出发,本文提出,按照出现的明确程度,人类语言中的主语具有凸显(salience)、省略(omission)、虚位(dummy)、缺失(deficiency)四种认知状态,相应地句子也呈现梯度发展趋势,形成以下等级序列:有主句>省主句>假主句>无主句本文将同时考察英语和汉语来论证这个假设,以考证这个等级序列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视域,汉语,词义]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
![[视域,汉语,词义]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48931e4b90d6c85ed3ac66b.png)
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只有在真实语境的具体运用中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
词义不仅具有静态的语言义,而且会受特定语境的制约而产生动态的言语义。
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词的语言义无法自给自足,它只能勾勒一个词语抽象的轮廓,却无法提供被概括对象的全部细节,必须借助语言义之外的语境信息才能够得以补充和确定,顺利完成交际。
因此,词义对语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它只有在语境中才得以显现,又是在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语境不仅是词义存在的土壤和解释词义的必要条件,也制约和影响着词义。
所以,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语境理论概述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
作为沟通词汇语言义和言语义的桥梁,对于语境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家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国外语境研究概述在西方语言学界,最早将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概念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于1923年在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境问题: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创立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
随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在马氏基础上成功地将语境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他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将语境区分为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境中的上下文两类。
(二)国内语境研究概述在我国,语境研究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传统的语言研究就已经注意到语境在词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就反复强调对词义的解释要注意隐括和随文解之的区别。
此后,近代学者黄侃进一步提出了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的观点,其解文之训诂也等同于在特定语境中解释词义。
陈望道是我国最早明确提出、探讨语境问题的语言学家,他在1932年的《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著名论点以及语境构成的六个要素,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选论视域下的句子主语研究
引言
分析汉语言句法时,我们看到最多的词就是“主语”,因为在我国传统的汉语语法分析过程中,“主语”这一词并没有形成符合汉语言特点的特定概念。
实际上,在西方的语法体系中最先形成的“主语”这个概念,我国语言学家在进行语法分析时将其借鉴了过来,所以,并不符合汉语言的语言特色。
在优选论的基础上,本文对于汉语言中主语的语言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明确从语法角度,主语在汉语言中所发挥的作用。
优选论是语法分析中的普遍理论,它能够很好地将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表示出来,凭借这一优势,优选论被广泛地运用到语言研究方面。
通过优选论对汉语句法进行分析,能够将最适合语法规则的优选项进行过滤和筛选,而且还可以对非优选项进行语法偏离度排列,这是优选论最为明显的优势。
而优选论不仅能够囊括语义、语法以及语言整体这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能够将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好地反映出来。
本文简单介绍了优选论以及传统汉语主语分析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基于优选论的前提,对汉语主语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优选论概念
优选论的提出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运用领域并非是语言句法分析,而是应用于生成音系学的研究。
优选论的出现,直接对传统生成音系学中的某些重要假设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将其应用在语言句法分析中,对于生成语言学里的一些基本理论提出了怀疑和挑战,借鉴到我国汉语语言分析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目前,优选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汉语句法学领域也有了大量的应用。
优选论的语法体系是由词库、生成器和评估器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在特定的输入项模式下,生成器能够生成无数的候选项,在生成的众多候选项中,评估器进行评估,输出最优的选项。
在此过程中,要保证生成器生成的候选项数量无限,这样,评估器才能选择其中的“最优”进行输出。
优选论的词库当中包括有语素的所有表达式,也就是最基本的输入项,在某一个输入项的模式下,生成器能够产生数量庞大的候选输出项,这些数量无数的候选输出项接受评估器的评估,评估器的构成较为复杂,是由不同的语言制约条件分等级排列并且依据绝对优先原则而构成的。
本质上相互冲突的不同限制因素互相作用,使得众多候选项中出现最优选项并进行输出,优选论由于其独有的优势被大量地运用到了汉语言文学的各个方面。
二、优选论概述与句子主语的确认
优选论在判断语言语法合法与否的问题时,并没有单独的只是判断某一个候选项,而是将众多的候选项一起对比分析研究,将其中最能满足制约条件的候选项进行优选出来,通过此过程优选出来的选项不一定要满足所有的制约条件,因为在很多时候,某些语言现象虽然不符合相关的原则,但是却是人们所惯用的语言习惯。
优选论的重点其实在于评选模的形成和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传统语言学家容易忽视衍生模内候选项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忽视通过输入所形成的扩展映像,只是单方面地注重评选模对于众多候选项的筛选过程。
一般情况下,我们规定输入部分必须包括谓词、谓词的论元结构以及充当论元的成分和其他次要成分。
依据这一理论,衍生模将输入的部分衍生成扩展映像,即语句。
在一个完整的汉语语句中,经常出现很多的名词性成分,对其分析的目的就是将主语从这众多的名词性成分中分离开来。
很明显,所谓的候选项就是汉语语句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名词性成分。
在对汉语主语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通常考虑句法、语义和语篇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句法,而候选项同谓词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所谓的制约因素之一,此外,在众多的名词性成分中,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以及非代词性名词等等都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作为主语,这些名词性成分的能力是不同的。
关于这一点从词类相互制约中可以清楚地理解。
从词语的制约以及语义的制约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谓语类词语其语义特征的不同以及对于论元的数量要求。
实际上是谓词次语类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从形式角度出发,要求合句法的句子中必须出现谓词所要求的论元数量;后者从词汇语义角度出发,要求充当论元的成分在词汇语义方面与其所在句法位置的语义要求相匹配。
语篇方面我们考虑了两个因素,排比句和话题二排比句用相似的几个句子结构来实现某种修辞效果。
相对其他语篇因素来讲,排比句的要求容易形式化。
话题则是在汉语语料分析中常常与主语混淆不清的概念,本文对话题作了描述以帮助确认主语。
三、基于优选论的句子主语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进行句法分析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就是主语。
一般情况下,我们给主语的定义是“在句子前面的名词性短语,同时后面带有动词性短语且都是句子的直接成分”。
只不过这个传统的定义很难让人明白句首的名词性短语后面接的到底是句子还是短语。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下面的具体例子来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制约因素之间到底有怎样的相互影响和地位。
例1:夏季,亚洲大陆内部气压低,海洋上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此句中加了下划线的都是名词性短语。
名词性短语“夏季”表明了整个句子发生的时间背景,引出话题,后面的句子中出现了各自唯一的名词性短语,分别是“气压”和“风”,这两个短语同谓语“高”和“吹”相对应,满足了对于谓语论元的数量要求和语义要求,同时我们看出,句子中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制约因素的仅此而已,这就是优选项,没有其他的名词性短语能够超越,所以,第二小句和第三小句的主语分别是“气压”和“风”。
在第一小句中的谓词“低”之前出现了三个名词性短语,分别是“亚洲”“大陆内部”和“气压”,那么如何从中选出主语呢,要考虑的制约因素涉及三个方面。
“气压”不存在违反任何制约条件,而“大陆内部”和“亚洲”不同,它们同谓语之间分别都存在着近距离制约因素,很明显,对于近距离制约的违反是不能忽视的错误,再来分析“亚洲”和“大陆内部”,二者相比,前者同谓语之间多了一次近距离制约因素,因此,该句的主语我们认为是“气压”。
例2:贝类大多数活动能力不强,缺乏进攻的器官。
第一小句谓词“强”要求一个论元,而它前面有三个名词词组:要确认主语,需要考虑语义匹配制约、话题制约和近距离制约。
“活动能力”与“贝类”和“大多数”相比,更好地满足谓词“强”的词汇语义要求,因此后两者各违反语义匹配制约一次。
由于“贝类”
与“大多数”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与“活动、能力”之间有一种广义的领属关系,如果选“活动能力”作主语,“贝类”和“大多数”可分别作话题,即:选“活动能力”作主语可以满足话题制约。
反之,如果选“贝类”为谓词“强”的论元作主语,而其他两个名词词组不能充当话题,因此这个选择两次违反了话题制约。
同理,选“大多数”作主语违反了话题制约一次由于“活动能力”离谓词最近,“大多数”与“贝类”分别违反了近距离制约一次或两次。
因此,“活动能力”作主语是优选。
例3:《红楼梦》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此句中出现了两个谓词论元,其中介词“由”的宾语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至此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介词短语,所以肯定不是句子的主语。
在本句中,唯一符合词语类制约因素就是“《红楼梦》一书”,所以,可以确定此为句子的主语。
如何确认句子的主语这一问题涉及了很多复杂的因素,只是片面地考虑某一方面因素显然是行不通的。
优选论理论的出现,为汉语语言主语的分析确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
本文充分考虑了确认主语问题的相关因素,其中包括相关成分所处的位置、语义特征,也包括话题、排比等语篇因素。
因此我们的分析模式不仅可以确认“非标记性”句子中的主语,还解决了一些特殊句型中的主语确认问题。
并且把谓词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很多时候主语的多样性是由谓词决定的。
不过,优选论应用于语言句法中相当复杂,和音系的层次属性不同,尤其在输入项和候选项方面就比音系的层面要晦涩许多。
综上所述,主语确认问题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单纯考虑位置或语义角色都是不够的。
优选论这个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容纳各方面因素的模式。
本文充分考虑了确认主语问题的相关因素,其中包括相关成分所处的位置、语义特征,也包括话题、排比等语篇因素。
在优选论的框架下,其认为普遍语法的构成主要是由一系列普遍存在且相互冲突的限制条件,从数量众多的候选项中选择出最为符合的优选项表达出来。
不同的限制因素在语句中呈现出不同等级的排列,使得语言显示出了多种多样性。
作为操作性极强的理论,优选理论的前景一定是非常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