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学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最新

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最新一、引言放射防护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对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是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是组织实施放射防护措施的基本规范和程序。
只有建立完善的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才能有效防范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二、目的和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管理单位内部的放射防护工作,确保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部所有涉及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工作和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医疗放射科、核技术应用等部门。
三、组织体系1. 设立放射防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和审核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协调单位内部各部门的放射防护工作。
2. 设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放射防护管理工作,确保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3. 配备专业放射防护人员,负责放射防护监测和评估工作,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指导。
四、责任和义务1. 所有单位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放射防护工作规程,确保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2. 负责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的部门负责人必须制定放射防护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及时报告安全事故和问题。
3. 专业放射防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资格和证书,熟悉放射防护管理制度,熟练掌握放射防护技术和方法,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指导。
五、放射防护措施1. 严格执行放射防护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 加强对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建立相应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检查和测试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性能和工作状态。
3. 加强对员工的放射防护培训,提高员工的放射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员工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
4. 加强对环境的辐射监测和评估,确保环境的辐射水平处于安全范围内,减少环境污染和辐射危害。
辐射防护基础

6.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及相关防护措 施
1.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效应,
而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合理达到尽可能 低的水平。
2.辐射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性;剂量限制和潜
在照射危险限制;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剂量约束 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射线类型 作用形式
α
γ、χ 光电、康普顿、电子对
中子
弹性、非弹性、吸收
材料选择原则 一般低 Z 材料 低 Z 材料+高 Z 材料
高 Z 材料、 含 H 低 Z 材料、 含硼材料
常用屏蔽材料
铝、有机玻璃、 混凝土、铅 铅、铁、钨 混凝土、砖 水、石蜡、含硼 聚乙烯
➢屏蔽方式 • 固定式:防护墙(迷路)、防护门、观察窗
2.相关术语解释
2.1 放射性 radioactivity 某些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射线,或在发生轨道电 子俘获之后放出X射线,或发生自发裂变的性质。
2.2 放射性核素 radionuclide 能够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
2.3 放射性污染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 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 者射线。
表1 内、外照射的不同特点
照射方式 辐射源类型
危害方式
常见致电离粒子 照射特点
内照射
开放源
电离、化学毒性
α、β
持续
外照射
密封源
电离
高能β、γ、x、n
间断
2.9 吸收剂量 D absorbed dose 指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示单位质量 的受照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辐射防护知识培训

辐射防护知识讲座⏹第一部分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与方法一、放射防护目的防止发生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性效应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并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保障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以及他们的后代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实现辐射防护目的的办法:1、为了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把剂量当量限值定在足够低的水平上,以保证工作者在终生全部时间内受到的照射也不会达到产生有害效应的阈值。
2、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合理的可以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二、放射防护基本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是指从事任何与放射性有关的活动,都要有正当理由.采取任何可能接受辐射剂量的行动,都要经过事先论证,进行正当化分析.2、辐射防护最优化⏹在考虑辐射防护时,并不是要求受照剂量越低越好,而是通过利益/代价分析,在考虑了社会和经济的因素之后使照射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3。
个人剂量限制个人剂量限制是指在具备实践正当化和防护最优化的条件下,人员接受的剂量不能超过一定量值.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28—2002⏹监测目的:对明显受到照射的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当量剂量或有效剂量作出估算,进而限制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并且证明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是否符合有关标准。
⏹监测原则: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个人,都应接受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
⏹a) 对于任何在控制区工作,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作且可能受到显著职业外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外照射年有效剂量可能超过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
⏹b)对于在监督区工作或偶尔进入控制区工作、预计其职业外照射年有效剂量在1mSv/a─ 5mSv/a范围内的工作人员,应尽可能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c)对于职业外照射年剂量水平可能始终低于法规或标准相应规定值的工作人员,可不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个人计量计佩带要求及监测周期⏹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剂量计一般在左胸前;当辐射主要来自人体背面时,剂量计应佩带在背部中间。
放射防护学 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放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缺一不 可。在实际工作中,这三者不可人为地割裂开来,而应同 时予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放射防护正常合理地进
行。
误区:以个人剂量限值为金标准
最优化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
一、定义
是指国家规定的放射性职业人员和广大居民个人所受的射线 照射当量剂量的标准限值
在剂量上等于个人在一年内受到的外照射和内照射产生的累 积有效剂量的总和。
注:不包括天然本底辐射
将放射从业人员和普通公众区别开来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①职业人员是有目的的从事放射活动,事先知道。
②职业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专业防护知识。有严格 的管理制度,有健康指标的追踪观察。
③职业人员都是成人,而公众里有儿童。
距离增大一倍,剂量率则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平方反比法则
可利用操作工具、遥控
3、屏蔽防护:在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障 在人体与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使射线逐步衰减和被吸收是
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不同的射线应采取不同的屏蔽材料
屏蔽材料选择的一般原则
射线类 型 α β
γ、χ
中子
作用形式
电离、激发 电离、激发、轫致辐 射 光电、康普顿、电子 对
放射性 危害
后果(1Gy)
+20d
+39d
电离辐射不能完全避免 随机效应的发生“线性无阈”机制
对于电离辐射的防护的不同态度 马虎大意 谈虎色变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降到可以接受 的水平
①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下,就不会 发生确定性效应
第六章 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

3.2 导出限值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年摄入量限值,因 而也有不同的导出空气浓度。比如氚(H)水 的导出空气浓度为1.2106Bq/m3,碘-131(I) 的导出空气浓度(吸入)为7.1102Bq/m3。
3.2 导出限值
之所以规定导出限值,其目的在于确定一个数值, 只要监测结果不超过这一数值,几乎可以肯定辐射
则一年总计工作2000小时。工作人员吸入的空气量按工作
时每小时吸入空气1.2m3计算,则一年工作2000小时吸入 的空气量为2.4103m3。于是,导出空气浓度DAC就等于 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限值ALI除以工作人员一年工作时 间内吸入的空气量,即:
DAC = ALI / 2.4 103(Bq / m3)
10mSv。
3.4参考水平
参考水平是决定采取某种行动的水平。对于辐射防护
中测定的任何一种量(比如受照剂量或摄入放射性物
质的活度等),都可以建立参考水平,不管这些量是 否确定了限值。参考水平它不是一个限值,它的用途 是当一个量的数值超过或预计超过制定的参考水平时, 提示应采取某种行动。这些行动可以是单纯的数据记 录;或调查原因与后果;甚至采取必要的干预行动等。 最常用的参考水平有记录水平、调查水平和干预水平。
(3H)水的年摄入量限值为 2.9109Bq,碘-131(131I) 的年摄入量限值(吸入时)为1.7106Bq。
因此,在内外照射均存在的情况下,个人年剂量 当量限值必须满足外照射产生的年剂量当量加上 摄入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内照射待积剂量当量的 和小于50 mSv。
3.2 导出限值
辐射防护监测中,有许多测量结果如有效待积剂量当量和
剂量当量的总和;
放射防护学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放射防护学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放射防护学是一门研究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种危害的学科。
放射防护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以及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放射防护的原则包括限制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屏蔽物,而放射防护的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和环境防护。
放射防护的目的是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者核反应所产生的射线,例如X射线、γ射线和β射线等。
这些射线对人体组织具有电离能力,能够破坏细胞的DNA和其他生物分子,引起基因突变、细胞损伤甚至肿瘤的形成。
因此,放射防护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体接触放射性物质的程度,以保护人体健康。
放射防护的原则主要包括限制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屏蔽物。
限制时间的原则是尽量缩短人体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时间,从而减少人体在放射性物质作用下暴露的风险。
增加距离的原则是增加人体与放射性物质的距离,从而减少人体暴露于放射性物质的剂量。
使用屏蔽物的原则是使用具有屏蔽能力的物质,例如混凝土和铅,来阻挡射线的穿透,减少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
放射防护的措施主要包括个人防护和环境防护。
个人防护包括穿戴防护设备、遵守操作规程以及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防护设备包括铅衣、铅手套、防护眼镜等,能够降低人体的暴露剂量。
遵守操作规程是指遵守放射性物质的操作规定,如正确使用、储存和处理。
个人剂量监测是指定期测量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以确保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环境防护包括放射源控制、环境监测和事故应急预案等。
放射源控制是指对放射性物质的使用、运输和处理进行管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放射性物质进行检测,以及对工作场所和周边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
事故应急预案是指预先制定应对放射事故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污染控制和医疗救护等。
综上所述,放射防护学的目的是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放射防护的原则是限制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屏蔽物。
放射卫生学重点-第二章--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应遵守的三项原则

3
电离辐射的概念
பைடு நூலகம்
是能使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产生电离的 电磁辐射和微粒辐射
电离辐射
物质的原子
物质原子团
电磁辐射 微粒辐射
06.06.2019
4
辐射危害
辐射危害:是指辐射照射对人们及其 后代最终产生的总伤害
06.06.2019
5
一、放射防护的生物学依据
几个概念
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与非随机效应的关系 有害有阈 随机性效应
第二章 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应遵守
的三项原则
第二章 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应 遵守的三项原则
第一节 放射防护的依据和目的 第二节 放射防护应遵守的三项基本
原则 第三节 放射防护三原则的应用
06.06.2019
2
第一节 放射防护的依据和目的
第一节
放射防护 的目的?
放射防护 的生物学 依据?
06.06.2019
06.06.2019
19
(二)最优化方法
常用的方法如下
直观分析法 多因素分析法 代价-利益分析法 决策分析法 注意选择参数尽可能接近真实值
06.06.2019
20
(三)最优化计划实施方案
1、建立防护组织 2、建立完整的防护档案 3、员工上岗前防护培训计划
06.06.2019
28
二、放射防护三原则在医疗照 射中的应用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治疗的正当化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治疗的最优化
06.06.2019
29
放射防护三原则的例外情况
个人剂量限值不适合对患者的医疗 照射防护
06.06.2019
30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 治疗的正当化
简述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简述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放射防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人体接受放射性物质辐射的剂量,保护人体免受辐射伤害的过程。
在进行放射防护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简要介绍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放射防护的第一原则是“限制时间”。
这意味着尽量缩短人员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时间,减少辐射剂量的积累。
当人员需要进入放射性区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完成任务,减少暴露时间。
此外,还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减少暴露的持续时间。
第二个原则是“增加距离”。
辐射剂量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显著降低接受的辐射剂量。
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尽可能远离放射源,保持安全距离。
此外,在设计和布置放射性设备或工作场所时,也应考虑最大限度地增加工作人员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
第三个原则是“使用屏蔽”。
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可以被物质吸收或衰减。
因此,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使用适当的屏蔽材料来减少辐射剂量。
常见的屏蔽材料包括铅、钢和混凝土等。
在进行放射性测量或实验时,也应使用合适的防护设备,如铅衣、手套、面罩等,以减少辐射的暴露。
第四个原则是“避免污染”。
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可能会导致长期辐射暴露和内部污染。
因此,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采取措施避免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和扩散。
这包括正确使用和密封放射源、使用防护罩和容器、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等。
此外,在放射性污染区域内,还应注意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鞋等,以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
第五个原则是“个人监测”。
为了确保放射防护的有效性,应定期对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监测可以帮助评估个体的辐射暴露水平,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辐射风险。
根据监测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工作方式、加强个人防护等。
最后一个原则是“教育和培训”。
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必须确保从事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执行防护措施。
因此,应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放射防护知识、操作技能、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高原子序数材料如铅、水泥等,并且还要求有一定的厚
度
在屏蔽防护时还要防止射线的漏射
中子的屏蔽必须使用含氢较多的物质 常将硼和石蜡均匀混合作为中子屏蔽材料 混凝土内含有相当数量的氢,它对中子和射线都有较好 的防护能力
铅当量 半价层
内照射即使停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后,已经进入人体的放射性 核素仍将产生照射
③ 稀释排放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本章重点:
放射防护总的目的、原则 外照射防护的措施 内照射防护的措施
为什么要进行放射防护?
放射性的双重性 利益是巨大的 危害是无法避免的
利益与代价共存
焦点: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防护:是降低代价的有效手段
1979年,人类核能利用历史上首次公开的 核事故——美国三英里岛核电站事故
仪器设备:维护和检修
放射防护监测纲要:制订和执行
应急情况的准备:对事故的发生应有应急措施
整个放射防护纲要的定期评价
③个人剂量限值: (individual dose limits)
在贯彻实施以上两种原则的时候,对个人所受的辐射剂量
限值加以限制。
放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缺一不
必须确保放射操作人员在其一生中或全部工龄期间,任何一
个组织、器官所受到的累积当量剂量,均应低于发生确定性
效应的剂量阈值
②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 接受的水平
对于随机性效应,我们只可能合理地限制其发生几率,而无 法完全消除
何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①放射实践的正当化(Justification)
2、距离防护: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
对点状源来说,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
距离增大一倍,剂量率则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平方反比法则
可利用操作工具、遥控
3、屏蔽防护:在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障 在人体与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使射线逐步衰减和被吸收是 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不同的射线应采取不同的屏蔽材料
2、16岁以下的任何人均不得接受职业性照射; 3、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实习培训人员,1年中接受的 辐射剂量不得超过6mSv;
4、育龄妇女和孕妇的职业照射: ICRP规定只要妇女宣告怀孕,在 孕期余下的时间对腹部表面 (下
躯干)的剂量不得超过2mSv。
5、胚胎和胎儿 在孕期内胚胎和胎儿接受的 剂量不得超过1mSv
②放射防护的最优化(optimization) ③个人剂量限值(individual dose limits)
1、放射实践的正当化
(Justification)
利益——危害 利益>危害
引进伴有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之前,都必须经过正当化判断。
正当化要求 群体体检:是否取消胸透?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optimization)
放射性 危害
后果(1Gy)
+20d
+39d
电离辐射不能完全避免 随机效应的发生“线性无阈”机制
对于电离辐射的防护的不同态度
马虎大意 谈虎色变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降到可以接受 的水平
①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下,就不会
发生确定性效应
体内清除慢,无特效清除方法
呼吸道吸入
消化道食入
皮肤透皮吸收
伤口直接入血
潜伏期长 选择性损伤 病程缓慢 损伤修复交替
三、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内照射的防护关键在预防 尽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
1、对放射性核素和开放型工作场所进行分组
根据我国政府颁布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根据放射性 核素在环境中的最大允许浓度,将放射性核素分为极毒性、 高毒组、中毒组、低毒组。
可。在实际工作中,这三者不可人为地割裂开来,而应同 时予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放射防护正常合理地进 行。 误区:以个人剂量限值为金标准 最优化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
剂量的标准限值
在剂量上等于个人在一年内受到的外照射和内照射产生的累 积有效剂量的总和。 注:不包括天然本底辐射
屏蔽方式
固定式:防护墙(迷路)、防护门、观察窗 移动式:包装容器、手套箱、防护屏、铅砖、铅围裙、 眼镜等
X射线防护衣
α射线——纸张 所以一般不采取屏蔽措施
放射性核素衰变时,高能粒子穿过周围物质时易产生轫致 辐射。 屏蔽粒子应选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以减 少轫致辐射,外面再用高原子序数的材料屏蔽轫致辐射和其 它光子。
受照剂量和场所监测档案
5、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对放射性核素实验室的操作台、地面、水槽等应定期进行表 面污染检查,在工作人员工作的位置、排风口等应设置空气 剂量仪 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进行常规监测,以便 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防护措施
6、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
处理的基本原则是:
① 放置衰变
② 浓缩储存
主要包括X、、射线和中子等 其根本方法是控制放射源对人体的照射
外照射的防护措施
1、时间防护:缩短操作时间(在剂量率不变的情况下,照 射剂量与时间成正比) 周密的计划、熟练的技术 对于剂量大而又操作复杂的实验,应先作预实验 对在短时间难以完成的任务,应由数人分别承担 除非工作需要,应避免在电离辐射场所中作不必要的逗留
将放射从业人员和普通公众区别开来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①职业人员是有目的的从事放射活动,事先知道。
②职业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专业防护知识。有严格
的管理制度,有健康指标的追踪观察。
③职业人员都是成人,而公众里有儿童。
5年为一个计量周期。 针对随机效应:5年内平均每年为20mSv(5年为 100mSv),在任一年不得超过50mSv。 针对确定性效应:任一器官或组织的年剂量当量不得超 过500mSv,眼晶体不得超过150mSv。
对开放型工作场所也根据等效日操作量分成三类 不同类别的操作场所和不同组别的放射性核素有严格的操 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2、围封
放射性工作必须在指定的区域进行,避免放射性向环境扩散 开放型工作场所必须采取严密而有效的围封隔离措施,包括 在开放源周围设立一系列屏障,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
表面,防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扩散
3、保洁和去污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发生污染。一旦发生污染应及 时清除 房间应保持通风,有条件者应从房间顶部排风口抽出空气并 设置净化过滤装置 工作场所风向应从低活性工作室向高活性工作室方向流动
4、个人防护
根据工作的性质穿戴相应的防护衣具,限制暴露与污染环
境中的时间,遵守个人放射防护规则
个人应佩戴剂量仪,定期体检,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公众的个人剂量限值一般是放射性从业人员的1/10。 单个组织或器官所接受剂量当量不大于50mSv。眼晶体不 超过15mSv
1、特殊照射: 事先经过周密的计划,由放射 工作单位的领导和防护负责人 批准 在一次事件中不大于100mSv, 一生中不大于250mSv 同时满足眼晶体不大于 150mSv,其它组织不大于 250mSv
屏蔽材料选择的一般原则
射 线 类 型 α β γ、χ 中子 作用形式 电离、激发 材料选择原则 一般低 Z 材料 铝、有机玻璃、 混凝土、铅 铅、铁、钨 混凝土、砖 水、石蜡、含 硼聚乙烯 常用屏蔽材料
电离、激发、轫致辐 低 Z 材料+高 Z 材 射 料 光电、康普顿、电子 高 Z 材料、 对 含 H 低 Z 材料、 弹性、非弹性、吸收 含硼材料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As Low As Reasonable, ALAR原则
任何必要的照射,在考虑了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因素的基础 上,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最优化原则贯穿了辐射工作的所有环节
管理者:防护政策的制定和贯彻
放射性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操作规程:贯彻操作规程并保证操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