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密度 第1课时 密度及其特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密度》课件(34页ppt)

新知讲解
任务三、掌握密度公式的计算与运用
已知铝棒的直径 d 为100mm,长 l 为2.5m,铝棒的质量是多少?
V
d
2
l
3.14
0.1m 2
2.5m
0.02m3
2
2
m铝 铝V 2.7 103 kg / m3 0.02m3 54kg
(1)在计算过程中,要有必要的文字叙述和公式,不能只写计算过程;(2)如果物理量的 单位不一致,必须要统一,可以就密度单位来处理体积或质量的单位;(3)计算的结果必须 由数值和单位一起组成。
新知讲解
任务三、掌握密度公式的计算与运用
下列对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C )
A.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一定大 B.体积越大的物体,密度越小 C.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 D.某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新知讲解
任务三、掌握密度公式的计算与运用
特别强调
① ρ、m、V关系的同一性; ② ρ的不变性:ρ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质量和体 积的改变而改变。
新知讲解
任务一、知道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思考:①实验中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 质量、体积。 ②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测量工具? 托盘天平、刻度尺。 ③如何直观地验证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是否是正比? 运用图象寻找规律。
新知讲解
任务一、知道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任务二、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及单位
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那么它的 物理意义是什么呢?
它表示1m3的水质量为1×103 kg。
新知讲解
任务二、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及单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密度》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常见物质的密度。
2.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质量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5.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1.实验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的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
a.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b.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时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生生互动:
a.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观点,达成共识。
b.小组合作:开展小组实验,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1.实验器材:如天平、量筒、不同密度的物体等,用于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密度知识。
2.多媒体课件:展示密度相关概念、公式、实例等,辅助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3.网络资源:如教学视频、在线实验模拟等,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学生视野。
4.互动白板:方便教师与学生互动,实时展示学生作品,提高课堂趣味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密度》的内容。在我国的物理课程体系中,密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等密切相关。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密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单位以及密度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理解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物质的热力学性质、流体力学等内容打下基础。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6.2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定义式,即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能运用密度这一特性来鉴别物质。
3.理解密度与物质种类、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知道在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恒定的。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小瓶子,里面装有一定量的水,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吗?它是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可能会回答:“通过观察颜色、闻气味等方式来判断。”教师引导:“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来鉴别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量——密度。”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注意事项:
(1)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讲解密度知识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个装有不同物质(如石头、木块、橡皮泥等)的袋子。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一、密度的概念与公式密度的概念: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一些物质的密度很大,一些物质的密度很小,通过密度可以判断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密度的公式:密度的数值是用质量除以体积得到的,通常用ρ表示,公式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V表示物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m³)。
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使用千克/立方米(kg/m³)。
二、密度的性质1. 密度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密度可以用来区分物质的种类。
2. 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的密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3. 密度与压强有关。
当物质被外力挤压变形或被压缩时,会使密度增加。
而当外力减小或取消时,密度也会趋于恢复原状。
三、密度的测量方法1. 实验室常用的密度测量方法有:比重法、水银柱法、测量密度计法和容积法。
2. 通常情况下,比重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比重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某种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比较,通过量取某物质质量和在水中排开体积来测定物质的密度。
3.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比重尺和比重瓶可以方便地进行密度的测量。
比重尺是一种浮标测量仪器,可以利用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来测定物质的密度;比重瓶也是一种测定密度的工具,通过特定的设计,可以直接通过称量并且量取物质的密度。
四、密度的应用1. 密度的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应用包括:金融领域的黄金密度测定、工程建筑领域的材料密度测定、生产工艺领域的流体密度测定等等。
2. 在日常生活中,密度也有很多实际的应用。
比如,在烹饪中,可以通过密度来判断食材的成熟度;在交通运输中,可以通过密度来判断船只和飞机的载重能力;在医疗领域,可以通过密度测量身体内部的组织情况。
3. 通过密度的测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 密度课件

后,密度由 0.9 103kg / m3 变成 1.0 103 kg / m3 , 但质量
不发生变化,所以体积要变小.
关于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的区别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如:一瓶水喝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 的二分之一,但密度却不变.
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体积不同。 2、 同一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一、探究物质的 质量与体积的关
系
探究一: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器材
பைடு நூலகம்
相同物质
刻度尺
托盘天平 砝码
不同体积木块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中
木块1 木块2 木块3
质量g
100 200 300
体积cm3
200 400 600
质量/体积g/ cm3
已知: m 0.675t 675kg
求: 铝的密度
V 250dm3 0.25m3
解:
m V
675kg 0.25m3
2.7 103 kg/m3
答: 铝的密度是 2.7 103 kg/m3
2.求质量(m=ρV)
例?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体积为 42.6m3的一整块花岗岩,花岗岩的密 度是2.6×103kg/m3,碑心石的质量是 多少?
6.根据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物体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同时与体积成反比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例?题 1.求密度(ρ=m/V)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体积是 250 dm3 ,求铝的密度.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六章《密度》。
主要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涉及章节:6.1密度及其特性;6.2密度的计算;6.3密度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密度的定义,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2. 学会使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3. 掌握密度测量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密度的测量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运用及单位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如密度计、天平、量筒等)。
学具:笔记本、计算器、直尺、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体积的物质质量不同,引出密度概念。
2. 新课内容:(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计算公式为ρ=m/V。
(2)密度的计算:结合实例,讲解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进行单位换算。
(3)密度的测量: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密度计算和单位换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浮力、物体的浮沉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密度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 在黑板上展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3. 板书例题及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应用题、实验报告。
(1)计算题:已知某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求其密度。
(2)应用题:解释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
(3)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答案:(1)密度计算题答案:ρ=m/V。
(2)应用题答案:如船舶的浮力与密度有关,冰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冰能浮在水面上。
(3)实验报告答案:根据实验结果,列出不同物质的密度值。
密度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优秀课件

25m3,它的密度多大?这是什么金属?
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答:碑心石的质量是1. D、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m/g V/cm3 m/v
铝块1 43.2 12.2 3.5 A、一斤的铁和一斤的棉花,哪个质量大?你是怎么判断的?
3、甲乙丙三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着质量相等的盐水、水和酒精,利用密度知识判断,装的是盐水是( )
3、甲乙丙三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着质量相等的盐水、水
和酒精,利用密度知识判断,装的是盐水是( 甲 )
ρ 4、因为密度、质量、体积的关系式为
m
= ——
所以:( D )
V
A.对于不同的物质,m越大, ρ越大。
B.对于同一物质, ρ与V成反比。
C.对于同一物质, ρ与m成正比。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物体的质量及
密度相关计算:2 求体积
例2:有一烧杯内装有质量是55g、密度为1.1×103kg/m3的
2.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物理意义是: 密度相关计算:2 求体积
盐水,盐水。的体积是多大?
0×103kg/m3,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
解: 一 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补充m=0,V=0的点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课堂练习
A 1、一铜块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与原来的相比(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D 2.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滴水的密度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B.物质的密度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C.固体的密度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2《密度》教案

密度一、重点、难点分析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2.密度的公式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对于公式Vm=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ρ一定时,2121V V m m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 一定时,2121ρρ=m m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 一定时,1221ρρ=V V . 3.密度的单位可引导学生认识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密度单位的意义和读法.二、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2.模式结构: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实验.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六、教学过程设计示例(一)新课引入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教师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块、铁块、铜块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指出: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教师拿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颜色都是白色,问学生:你们怎么能鉴别出哪种是铁块,哪种是铝块?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提示: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表一表二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设疑:以上两个实验,客观事物不同,有没有共性的东西?很自然顺势提出为表述这样的客观现象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密度. (二)新课教学1.密度概念的建立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 表三表四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归纳推理:(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2.密度的概念教学(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Vm ==ρ体积质量密度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Vm=ρ,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3.密度的定义及公式教学说明:(1)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3)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题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 ,体积是 253dm ,求铝的密度.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练习后用 投影打出下面解题过程:已知:675kg 0.675t ==m330.25m dm 250==V求:铝的密度 解333k g /m 102.70.25m675kg ⨯===V m ρ 答:铝的密度是33kg/m 102.7⨯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由例题的讲解进入密度单位的介绍. 5.密度的单位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与体积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kg ”、体积单位是“3m ”,则密度的单位是“3kg/m ”,常用单位还有“3g/c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3333m /kg 1000m000001.0kg001.0cm 1g 1cm /g 1===比如 333cm /g 8.7m /kg 108.7=⨯=铁ρ(三)总结、扩展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33kg/m 102.7⨯,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kg 102.73⨯.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 /V 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密度
第1课时密度及其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特性。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分析数据、比较数据、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密度概念建构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用具
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木块它们的体积都是10 cm3与体积不同的三个铁块它们的体积分别是10 cm3,20 cm3,30 cm3;天平。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板书课题
6.2 密度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第113页至115页。
2.请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关系 活动一:
取体积相同的铜块、木块和铝块用天平测出质量,填表。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活动二:
取体积不同的铁块,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填表,并将表格中数据在坐标系上描出来。
【反思小结】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教师点拨】
1.实验样品用容易加工的物质肥皂块和塑料泡沫板,便于切割成块状,从而用刻度尺测长度计算体积。
2.描坐标点时,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可以降低作图难度;在原点的数据是否有意义,会引起画法的不同。
探究点二 密度的概念和意义 活动三: 完成下面问题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__不变__,物质不同,其比值__一般不同__。
在物理学中,用__密度__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2.__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__叫密度,定义式是__ρ=m
V __,其中__m__表示质量,
__V__表示体积,__ρ__表示密度。
3.密度的国际单位是__千克每立方米__,用符号表示是kg/m 3
,常用的密度单位还有__
克每立方厘米__,符号__g/cm 3
__。
【反思小结】
1.密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公式ρ=m
V
是密度的定义式,它反映的是密度与质量和体积
的比值之间的定量关系,但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共同学习了密度的概念和密度的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完成巩固练习。
2.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的“课后评价案”部分。
板书设计
2-1.密度及其特性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ρ=m
V
3.密度单位:千克/米3
(kg/m 3
) 克/厘米3
(g/cm 3
)
1 g/cm 3=1000 kg/m 3=103 kg/m 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 kg/m 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
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第2课时 密度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密度公式ρ=m
V ,计算物质的密度或对照密度表来鉴别物
质。
2.会根据密度公式ρ=m V 及变形式m =ρV 和V =m
ρ
计算物体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典型的例题或练习,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紧密联系实际,感知密度知识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
教学难点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体积。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公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密度公式的应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第115页至116页。
2.请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计算质量 计算体积 活动一:
一个瓶子的质量为20g ,装满水时,用天平测得总质量为120 g ,若用这个瓶子装密度
为1.8×103 kg/m 3
的硫酸最多可装多少千克?
【反思小结】
1.要求瓶子最多可以装多少硫酸,硫酸的密度是已知的,只需知道硫酸的体积,而硫酸的体积等于瓶子容积,求出瓶子的容积是关键,根据装满水时水的质量和水的密度求出瓶的容积,就可求出最多能装多少千克硫酸了。
2.计算中要注意统一物理量的单位。
3.求解混合物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混合前后总质量不变;(2)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一般情况);(3)混合物的平均密度等于总质量除以总体积;此类问题难度较大,正确把握上述三点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计算质量 计算体积
1.一个瓶子能装1千克水,用这个瓶子能装多少千克酒精?
解:瓶子的容积V 瓶=V 水=
m 水ρ水=1kg 1×103kg/m
3=10-3 m 3
, 能装酒精的质量m 酒精=ρ酒精V 瓶=0.8×103
kg/m 3
×10-3
m 3
=0.8 kg 。
2.把一块金属完全浸入盛满酒精(ρ酒精=0.8 g/cm 3
)的杯中时,从杯中溢出8 g 酒精。
若将该金属块完全浸入盛满水的杯中时,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多少?
解:溢出酒精的体积V 酒精=m 酒精ρ酒精=8 g 0.8 g/cm
3=10 cm 3
.物体体积V 物=V 酒精,
完全浸入水中排开水的体积V 水=V 物=V 酒精,
溢出水的质量m 水=ρ水V 水=1 g/cm 3×10cm 3
=10 g 。
3.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现将这两种等质量物质混合,求混合后的平均密度。
(设混合前后体积不变)
解:设甲、乙两物质质量都为m 。
甲种物质体积为V 甲=m
ρ1
乙种物质体积为V 乙=m
ρ2
混合后的总质量m 总=2 m
混合后的总体积V 总=V 甲+V 乙 混合后的平均密度ρ
平均
=m 总V 总=2ρ1ρ2(ρ1+ρ2)。
探究点二 计算密度 活动二:
一质量为54 g 、体积为20 cm 3
的金属块,它的密度是多少?可能是哪一种金属?当截
去5 cm 3
后,剩下的金属块密度为多少?
【反思小结】
理清思路,分步计算:根据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首先求出该物质的密度,再通过查密度表可判断此金属块可能是何种物质。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训练二:计算密度
某运动员获得了一枚金牌,拿回家后,为了鉴别金牌是否是纯金制成的,他测出了金牌
的质量为12.5 g ,体积为0.75 cm 3
,问金牌是否是纯金制成的?(金的密度见密度表)
解:金的密度为ρ金=19.3 g/cm 3
金牌的质量为m 金=12.5 g ,
体积V 金=0.75 cm 3
,
所以ρ=m 金V 金=12.5 g 0.75 cm
3=16.79 g/cm 3
<ρ金
所以不是纯金制成的。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运用密度知识计算物体的密度(并根据密度表鉴别物质),能对特殊的物体的体积或质量进行计算,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密度巧测物体长度或厚度的方法。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完成巩固练习。
2.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的“课后评价案”部分。
板书设计
2-2.密度的应用
求密度ρ(根据密度表鉴别物质) 求质量m 求体积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