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心理测量范式
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克述评李康(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200041)【摘要】文章尝试对风险研究中心理测量视角进行评述。
首先,对心理测量视角风险研究的主要概念风险感知所表明的研究取向进行总结,明确该路径的基本聚焦点。
其次,对该心理测量视角中的风险分类进行说明,并对影响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进行汇总和分类,概括出该视角下风险研究的主要理论边界。
再次,以界定科技风险的一般逻辑思路上来考察这些不同视角中的问题,主要聚焦于与风险有关的主体、客体及其中介。
最后对心理测量视角下的风险研究的批评及其贡献进行归纳。
【关键词】科技风险研究;心理测量视角;风险感知;界定风险逻辑【中图分类号JC9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19)09-0024-06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9.09.0060引论在我国科技产业学界,1997年由成思危主编的《科技风险投资论文集》是对科技风险认识的经典文本,这部论文集指明了我国基于风险投资导向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方向,在高风险与高回报的辩证关系中将高新技术产业确定为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集约式发展道路叫与此同时,1998年,赵万里发表《科学技术与社会风险》一文认为在高风险的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风险源之一,风险是科学技术的内在属性%这种对科学技术的高风险认识并不占据认识的主流。
但是随着2003年我国爆发了大规模流行性疾病SARS,严重的疫情使得整个社会对于风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学术界也开始介绍引进以风险社会理论为核心的理论范式来讨论中国的风险社会,一些学者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高风险社会”等论断⑶,也有学者提出了“压缩性现代性”“中国风险社会”等概念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的风险形态⑷。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科技风险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学者们不仅关注经济学视野之下的科技风险的高风险与高回报问题,也开始更加关注科技风险更加复杂的其他面向,如巨风险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科技风险与社会管理和社区管理之间的问题叫可以说,在我国经济建设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中,科学技术的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征都得到了强化,是考量科技风险的关键范畴。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范式与测量工具的选择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范式与测量工具的选择心理学研究中,为了探索和理解人类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实验范式和测量工具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需要不同的实验范式和测量工具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范式和测量工具,并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提供相应的选择建议。
一、实验范式的选择1. 实验范式的概念实验范式是指用于收集心理学数据的标准化程序和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不同,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范式包括实验设计、问卷调查、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2.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一种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来探索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测设计、随机对照组设计和交叉设计等。
前后测设计用于比较一个或多个处理前后的差异,随机对照组设计用于消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交叉设计用于比较不同处理顺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选择,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问题的特点来确定。
如果研究目的是探索因果关系,随机对照组设计是较好的选择。
如果研究目的是比较不同处理的效果,交叉设计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3.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通过收集被试者自报数据来了解其心理状态、行为和观点的方法。
在心理学研究中,问卷调查广泛应用于测量个体特征、态度、偏好、幸福感等。
在选择问卷调查范式时,需考虑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问卷的可靠性和效度。
如果研究问题需要了解被试者主观体验或态度,标准问卷调查是适合的选择。
如果研究问题需要深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过程和动机,可以采用半结构式或开放式问卷调查。
4. 观察观察是一种通过直接观察个体或群体行为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在心理学研究中,观察常用于研究人类行为、儿童发展和动物行为等领域。
在选择观察范式时,需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性质和观察方法的可靠性和效度。
如果研究问题需要了解个体或群体的行为特征、交互模式等,结构观察方法是适合的选择。
如果研究问题需要深入了解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过程和动机,可以采用行为记录或访谈观察方法。
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

摘
要Leabharlann 风险认知是心理学 的热 门研 究领域 之一。风险认 知是人们 对影 响 E常生 活和工 作的各种 因素 的心理 感受 和认 识 。 t 是
测 量 公 众 心 理 恐 慌 的 指 标 风 险认 知 的 研究 方 法 包 括 : 险 估 计 , 险 认 知 的 测 量 ; 险认 知 结 构 具 有 复 杂 性 。 风 险 认 知 的 影 风 风 风
中判 断 的 性 质 并 不 清 楚 。基 于 此 , cal i r t 要 求 被 Mi e Se i 等 h gs
及 负 向的 结 果 ”1;i i - St n和 We gr 将 风 险 定 义 为 “ 策 中 1 k i at n 决
可能 的 重 要 结 果 和 ( ) 想 要 的 结 果 有 不 确 定 性 的存 或 不
影响 因素 , 介绍 了风险认 知 的理 论模 型。 目的是促进 人们在 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风 险的理解 , 为风险 沟通和 风险 防范提供 参考 , 为人们做 出正确决策提供依 据。
序 、 关分析 、 相 因素分 析等 - 。心 理 测量 范 式是 风 险分 析领 6 】
域 最 有 影 响 力 的模 型 , 由该 范 式 推 出 的 对 危 险 的 “ 知 地 图 ” 认
知 的 内涵 、 险认 知 的 结 构 和 研 究 方 法 , 结 了 风 险 认 知 的 风 总
量 公 众 心 理 恐 慌 的指 标 。
2 风 险认 知 的研 究 方法
Soi等 人 提 出 的 心 理 测 量 范 式 是 目前 较 流 行 的 风 险 认 l c v 知 研 究 方 法 。Soi 的 心 理 测 量 范 式 包 括 对 测 量 结 果 进 行 排 l c v
风险感知研究

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3.
风险沟通
当广泛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风险事件发生以后,信息的缺乏会引 起公众的高度焦虑。同样,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信息传播的时间 顺序、方式和范围都会影响个体的风险认知。(涟漪效应)
4.
风险的可控程度
当个体可以控制他们的行为或事物互动的结果时,个体是属于 收益取向的,即重视可能的好处更胜于避免可能的损失;而当个 体无法控制结果时,个体是属于损失取向的,即重视可能的损失 更胜于可能的好处。
研究方法
近些年来,许多关于风险认知的研究都采用了这 一方法(Slovic 1987)。这些研究揭示出风险认 知可量化与可预测的性质。心理测量技术似乎非 常适宜于鉴别各种不同的团体对于风险认知的相 似与差异性特征。
研究方法
然而,心理测量范式往往得出“个体的风险认知是 由风险性质决定”的结论。 这种结论并不可靠,原因有二:
参考文献
[6]The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in the risk mitig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wildfire in high risk communities. Wade E.Martin, Ingrid M.Martin, Brian K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1-10. [7]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public experience of air pollution. Karen Bickerstaff[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4: 827一840 [8]公众风险认知调查.谢晓非,徐联仓[J].心里科学 ,2002,6(25):723-724. [9]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谢晓非,徐联仓[J].心理学 动态,1995,2(3):17-22. [10]公众在风险认知中的偏差.谢晓非,徐联仓[J].心理学动态 ,1996,2(4):23-26.
国外风险感知研究理论回顾与述评

国外风险感知研究理论回顾与述评作者:郑淑芳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9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众多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突显出来。
如何及时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灾难事故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正确的认知风险,了解公众风险感知的规律,引导公众正确的应对行为,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政策,协助政府的危机管理。
在理解风险和风险感知的基础上,介绍国外有关风险感知的研究理论,对其中的经典理论心理测量范式,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和文化理论进行探讨,并简要的分析风险感知的发展趋势。
一、风险与风险感知风险一词起源于西方探险家,意指在危险的水域中航行。
欲为风险进行精确的定义并非易事,因其会因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有所差异。
Knight (1921)认为风险可以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R=F (P, C),其中R指风险程度,P指事件发生的概率,C指事件发生的后果。
这一定义强调风险的是某一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
Lowrance (1976)认为,风险是指用来衡量不利效果的机率与强度,或是描述有害结果的可能性及后果。
Gratt(1987)定义风险为事件发生的机率与事件发生后果的乘积。
Gordon Dickson (1989)曾经给出如下概念:“对某种不确定情况下可能发生的结果客观地表示怀疑和忧虑,即为风险;对某一经济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为风险;风险是一种不能预测的、其真实后果可能与预测后果不同的趋势;灾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为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即为风险;一切危险的综合体,即为风险。
” Sitkin 和 Pablo(1992)认为风险是一个多纬度的概念,它包含三个纬度: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的预期性和结果的可能性。
Sjoberg(1998)认为风险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即风险是期望的或可能的消极事件。
社会学家 Ulrich Beck(2001)认为,“风险是一种指明传统终结和自然终结的概念。
不同人群脑卒中风险感知的研究综述

不同人群脑卒中风险感知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就风险感知概念、理论模型及在不同人群中脑卒中风险感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探讨不同人群脑卒中风险感知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脑卒中;风险感知;综述《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9》调查显示[1],2019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1700/10万、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306/10万,其中发病人群逐步呈年轻化的趋势,尤其年龄低于70岁的脑卒中患者比例持续增加。
此外,存在脑卒中史的幸存者中,约75%的病人会遗留躯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
因此,个体风险感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自身提前注意脑卒中风险因素,改变影响自身健康的不良行为或生活习惯,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3]。
目前,国内有关脑卒中风险感知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鲜有针对不同人群脑卒中风险感知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寻讨论不同人群脑卒中风险感知的研究情况,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风险感知的概念及理论模型风险感知(PerceivedRisk)一词,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Bauer教授于1960年从心理学延伸出来的心理学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消费者对于自身消费时所存在的潜在消费风险的认识。
后于1967年,由学者Cox将感知风险的概念予以具体化的说明,并认为风险感知应包括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因错误决策导致后果的严重性[4]。
在不同领域人们对于风险感知的理解不同,Slovic[5]学者在心理学角度认为:风险感知是消费者通过主观理解后自身加工产生客观风险,风险源自于内在感受。
郭丽婷认为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风险的感受、反映与思考[6]。
王刚和宋锴业[7]在环境学领域认为环境风险感知强调大众面对客观环境风险时的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
1990年美国学者Blalock等[8]对直肠癌患者风险感知的现状研究使得风险感知一词逐渐进入健康领域与医学领域,他认为风险感知是患者对于疾病易感性的一种主观判断。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异同及原因分析

第21卷第1期2019年3月防㊀灾㊀科㊀技㊀学㊀院㊀学㊀报J.ofInst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Vol.21ꎬNo.1Mar.2019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异同及原因分析张湖波ꎬ刘铁忠ꎬ张湖源ꎬ李萧薇(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ꎬ北京㊀100081)摘㊀要:为了更好地认识公众对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的感知异同ꎬ理解公众行为ꎬ提升公众参与风险管理的水平ꎬ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数据获取方式㊁变量类别㊁变量关系㊁解释理论等方面比较总结了当前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异同ꎬ并从人为灾害的形成原因㊁发生过程和后果影响等角度解释了其风险感知特殊性的产生原因ꎮ结果表明: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存在较大差异ꎬ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ꎮ最后ꎬ根据两类灾害的风险感知特点提出风险管理建议ꎮ关键词:风险感知ꎻ人为灾害ꎻ自然灾害ꎻ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X45ꎻX4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047(2019)01-0065-07收稿日期:2018-10-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BGL175)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F0209604-2)作者简介:张湖波(1990 )ꎬ男ꎬ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危机管理㊁风险感知方向的研究.0㊀引言根据亚洲减灾中心的定义ꎬ灾害是指一系列超过社会自身资源的应对能力ꎬ并造成人员㊁财富㊁环境损失ꎬ使社会功能遭到严重破坏的事件[1]ꎮ国际上一般将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ꎮ自然灾害包括洪水㊁台风㊁地震等ꎬ人为灾害则包括危化品事故㊁核泄漏㊁煤矿事故等ꎮ据统计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发ꎬ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ꎮ为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ꎬ各国除充分发挥政府㊁非政府组织等正式组织的减灾救灾作用外ꎬ已逐步开始关注发挥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ꎬ如 第一响应人 计划等[3]ꎮ同时ꎬ各国公众参与灾害应对ꎬ尤其是参与人为灾害决策管理的热情很高ꎮ以上事实说明将公众纳入灾害应对计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ꎮ但是ꎬ灾害的演化性质ꎬ如干旱发生过程缓慢ꎬ地震发生过程猛烈会使公众产生十分不同的恐惧心理ꎻ灾害的类型ꎬ如 天灾 台风与 人祸 核泄漏会造成公众与政府不同程度的对立ꎮ所以ꎬ如何使公众对灾害形成正确的认知是发挥公众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环节ꎮ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风险感知ꎬ如Slovic从恐惧和未知两个维度将灾害进行分类ꎬ并据此提出改善公众风险感知的建议[4]ꎮ其他学者从心理学范式㊁启发式等角度分析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和机理也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ꎮ但是ꎬ当前的风险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ꎬ缺少对人为灾害的关注ꎬ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更是不足ꎮ因此ꎬ本文将从数据获取方式㊁变量类别㊁变量关系㊁解释理论等方面比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风险感知的研究差异ꎬ并从人为灾害的形成原因㊁发生过程和后果影响等角度分析差异的产生原因ꎬ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ꎮ1㊀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异同分析㊀㊀人为灾害主要是指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ꎬ国外经常使用 NotanactofGod 这一形象比喻来界定人为灾害ꎬ如环境污染㊁危化品事故㊁核事故等灾害ꎮ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ꎬ包括干旱㊁台风㊁雪灾㊁地震㊁泥石流㊁火山喷发等ꎬ一般属于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5]ꎮ也有一些灾害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混合ꎬ如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ꎮ关于两种灾害的风险感知研究在研究范式㊁数据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第21卷获取方法等方面比较类似ꎬ但关注重点和研究结论却存在着一定差异ꎮ1 1㊀相同点(1)风险感知研究范式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的研究范式基本一致ꎬ主要包括心理测量范式(PsychometricParadigm)和启发式(Heuristics)ꎮFischhoff等[6]和Slovic提出的心理测量范式理论试图通过调查问卷来量化个体的风险认知和态度ꎮ该理论假定风险感知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可以量化和模拟ꎬ并在问卷中要求受访者表达他们对风险各种特征(如可能性㊁严重程度)的认识ꎬ他们处理风险的能力(如可控性ꎬ知识)ꎬ他们的感受(如恐惧)以及他们对风险管理的态度(如信任)ꎬ然后将所得问卷结果进行定量化分析处理(研究逻辑如图1所示)ꎮ启发式是指人们将复杂问题简单化ꎬ并在不使用所有认知能力的情况下作出决定的方法ꎮ其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ꎬ利用过去的经验ꎬ选择已经行之有效的方法ꎬ而不是系统的㊁确定的步骤去寻求答案ꎮ主要包括可得性启发式ꎬ代表性启发式以及锚定和调整启发式[7]等(研究逻辑如图2所示)ꎮ所以ꎬ运用启发式的风险感知研究经常结合案例分析或访谈进行ꎬ探究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和机理ꎮ图2㊀启发式研究逻辑Fig.2㊀Heuristicresearchlogic(2)主要研究变量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变量类别基本相似ꎮ从变量大类上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㊁心理变量㊁能力变量㊁风险感知和行为(意图)等[8ꎬ9]ꎮ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一般包括年图1㊀心理测量范式研究逻辑Fig.1㊀Researchlogicofpsychometricparadigm龄㊁性别㊁教育程度㊁婚姻状况㊁职业㊁收入等ꎬ国外研究一般还会考虑种族因素ꎻ心理变量主要包括信任㊁负面情绪(如悲伤㊁愤怒㊁焦虑等)㊁责任感等ꎻ能力变量一般包括对相关风险㊁灾害的认识和应对技能掌握情况ꎻ风险感知包括从恐惧等心理感受评价ꎬ也包括从风险的概率和后果等客观认识评价ꎻ行为(意图)包括可能会采取的风险减缓㊁应对㊁恢复措施ꎬ如购买保险㊁制定家庭应对计划㊁疏散等ꎮ其他还有一些难以归类的变量ꎬ如灾害经历等ꎮ(3)数据获取方法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的数据获得主要包括问卷调查㊁(半)结构化访谈和实验观察等ꎬ其中问卷调查应用最为广泛[10]ꎮ大多数问卷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进行设计或者将相关问卷进行改编调整ꎬ但是很少有研究报告他们是否对问卷进行了测试(如焦点小组㊁专家评议等)ꎮ问卷的发放方式包括现场发放㊁网上调66第1期张湖波等: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异同及原因分析查㊁邮件调查和电话调查等ꎬ大多数研究选择样本时都采用了概率学方法ꎬ如简单随机抽样㊁分层抽样或整群抽样等ꎮ研究的样本量大多为400以上ꎬ也有部分研究的样本量为100以上ꎮ1 2㊀不同点(1)具体变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心理变量上ꎮ自然灾害关注最多的是一种自我的负面情绪ꎬ如悲伤㊁恐惧或心理应激反应等ꎬ人为灾害则更多地关注对立情绪ꎬ如愤怒㊁厌恶等[4ꎬ8]ꎮ(2)变量间关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风险感知与行为(意图)的相互关系上ꎮ研究发现ꎬ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与行为(意图)间一般存在相关或因果关系ꎬ即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公众的行为ꎮ相反ꎬ人为灾害的风险感知与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则相对模糊ꎬ如Haynes等[11]的研究发现风险感知与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ꎬ而Ruin等[12]的研究则认为两者之间有相关关系ꎮ(3)理论依据的差异学者一般使用期望价值理论理论(ExpectancyValence)来解释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ꎬ该理论认为ꎬ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动机是由他对这一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的ꎮ个体自认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ꎬ从这一目标中获取的激励值就越大ꎬ完成这一任务的动机也越强ꎮ具体应用时又分为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MotivationTheory)ꎬ保护行动决策模型(theProtectiveActionDecisionModel)ꎬ动机意向义务理论(theMotivationIntentionVolitionModel)和风险信息的寻求与处理模型(theRiskInformationSeekingandProcessingModel)等ꎮ人为灾害的风险感知解释理论除包括以上理论外ꎬ还包括社会交换轮ꎮ社会交换轮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ꎮ用该理论解释风险感知的基本思路是风险感知的大小与风险带来的收益和损失大小有关ꎮ这种理论在 邻避 型设施风险感知的研究中应用较多[13]ꎮ表1㊀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比较Tab.1㊀Comparisonofriskperceptionofman ̄madedisastersandnaturaldisasters比较因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研究范式心理测量范式㊁启发式等与自然灾害相同数据获取方式问卷调查㊁(半)结构化访谈和实验观察等与自然灾害相同人口统计学年龄㊁性别㊁教育程度㊁婚姻状况㊁职业㊁收入等与自然灾害相同心理因素负面情绪ꎬ如悲伤㊁恐惧或心理应激反应对立情绪ꎬ如愤怒㊁厌恶等能力因素知识㊁技能㊁经历等与自然灾害相同风险感知心理感受评价ꎬ如恐惧等ꎻ客观认识评价ꎬ如风险的概率和后果等与自然灾害相同行为(意图)采取风险减缓㊁应对㊁恢复措施(意图)与自然灾害相同变量关系风险感知与行为(意图)有相关或因果关系风险感知与行为(意图)的关系不明确解释理论期望价值理论理论ꎬ如PMT㊁PADM㊁MIVM等社会交换论2㊀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差异的原因分析2 1㊀形成原因(1)组织管理不善是人为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ꎮ人为灾害最初的危险源一般都来源于人类的活动ꎬ如兴建水坝㊁核电站㊁化工厂等ꎬ类似设施建立后还需要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ꎮ虽然管理实践和学科的发展为其生产效率和安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ꎬ但仍避免不了疏漏或存在当前管理制度㊁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ꎬ这就为人为灾害的产生埋下了隐患ꎮ而且ꎬ当前人造设施开建前的论证等往往会有 相关技术十分成熟ꎬ安全性极高 等类似评价结论ꎬ就使得部分公众会将人为灾害的发生大部分甚至完全归咎于组织管理因素[14]ꎬ将人为灾害视为 人祸 ꎮ76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第21卷(2)科技不成熟是导致人为灾害发生的另一个原因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ꎬ各国㊁各行业都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或引进ꎮ虽然最终运用到实践中的科技大都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和试验检验ꎬ但由于安全监测技术的局限性和技术使用环境的变化ꎬ使得科技的一部分副作用并未被完全识别和认识ꎬ所以时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利后果ꎮ同时ꎬ根据Slovic的风险感知 恐惧-未知 二维划分ꎬ科技的未知性也是导致公众的人为灾害风险感知更强烈的重要原因ꎮ(3)利益博弈是人为灾害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ꎮ与自然灾害相比ꎬ人为灾害的发生有更明显的利益冲突ꎬ尤其是 邻避 (NIMBY)型设施引发的人为灾害ꎮ如化工厂㊁核电厂㊁垃圾处理场可为社会生活㊁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料㊁能源或者便利ꎬ具有比较明显的正向外部性ꎮ但相关设施建在公众周围时都会遇到比较大的阻力甚至反对ꎬ这是因为公众认为相关设施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ꎬ利益归社会或者企业所有ꎬ自己却承担了与所得利益相差甚远的风险(如健康损害)甚至利益损失(如周围地价房价的贬值)ꎮ从利益与风险的分配承担上公众会认为人为灾害是更不能接受的[15]ꎮ而且ꎬ一旦相关人为灾害真正发生ꎬ那么周边公众就会自然觉得自己的利益损失是被他人强加的ꎬ部分风险感知研究将其称为风险的 自愿性 (Voluntary)ꎮ(4)信息不足和难以理解是公众损失扩大的客观原因ꎮ由于人为灾害本身的社会敏感性等原因ꎬ与自然灾害相比ꎬ政府㊁企业等发布的关于人为灾害的信息相对较少ꎬ很多公众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周围是否存在危险源ꎬ很难做出有效地预防准备ꎮ另外ꎬ由于人为灾害的产生机理相对复杂ꎬ且常涉及技术因素ꎬ所以与自然灾害相比ꎬ公众对相关信息的理解也是不足或者存在偏差的ꎬ进而会导致公众采取不正确的灾害应对行为ꎬ扩大灾害损失ꎮ2 2㊀发生过程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快慢不同ꎬ会给公众产生不一样的直观感受和心理冲击ꎮ人为灾害的发生大多都伴随着燃烧㊁爆炸等现象ꎬ灾害表现快速猛烈ꎬ给人印象深刻ꎮ如火灾㊁化工厂爆炸㊁核泄漏等能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ꎬ对人的心理造成冲击ꎬ亲历者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并留下阴影ꎮ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则相对缓和ꎬ虽然地震㊁洪水㊁泥石流等的发生也比较迅猛ꎬ但干旱㊁暴雨㊁热浪㊁雪灾等的发生则比较缓慢㊁可预测ꎬ甚至有比较准确的预警ꎬ给公众的心理冲击相对较小[16]ꎮ因为人为灾害的可控性较低ꎬ所以公众即使感知到风险巨大ꎬ也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ꎬ风险感知对公众的行为失去预测作用ꎮ2 3㊀社会影响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都会造成人员伤亡㊁经济损失和基础设施破坏等物质损失ꎬ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存在巨大差异ꎮ(1)自然灾害一定程度上会改善公众与政府的关系ꎬ人为灾害则会损害公众与政府间的关系ꎮ如汶川地震发生后ꎬ中国政府和公众积极救灾ꎬ国际社会也予以积极援助ꎬ整个社会展现出了空前的团结ꎬ公众对政府的救灾活动给予了积极评价ꎮ与之相反ꎬ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后ꎬ虽然日本政府也积极救援ꎬ但日本公众和环保团体组织仍对日本政府展开了猛烈的抨击ꎮ认为日本政府和监管机构没有完全致力于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ꎬ福岛核泄漏发生的根本原因日本政府内部腐败和对公众的漠视[17]ꎬ公众对日本政府的信任大打折扣ꎮ(2)人为灾害的发生更容易促进公众追求风险管理的过程公正ꎬ即公众要求参与到相关风险的决策和管理中ꎮ如近些年发生的反 PX 项目事件和反垃圾焚烧厂事件都反映了公众不再满足于获得政府㊁企业披露的风险评价和管控信息ꎬ公众有进一步参与人为风险㊁灾害决策和管理的诉求[18]ꎮ尤其是在人为灾害中公民不应再是可有可无的人或者被动的信息接收者ꎬ而是解决问题和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ꎮ(3)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公众情绪不同ꎮ两种灾害都会引起公众的焦虑ꎬ但公众在人为灾害中往往表现出愤怒ꎬ在自然灾害中则表现出悲伤ꎮ这是因为公众认为自然灾害人类无法控制ꎬ一旦造成损失人们只会为失去的亲人㊁财产等感到悲伤ꎮ相反ꎬ根据事故致因理论ꎬ人为灾害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人的疏忽或者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积累质变引起的ꎬ所以公众对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会十分愤怒ꎮ而且ꎬ愤怒也为公众开辟了批判权力持有者的空间[19]ꎮ(4)人为灾害的补偿方式更复杂ꎮ不论自然86第1期张湖波等: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异同及原因分析灾害还是人为灾害发生后ꎬ政府或者企业经常会出于利益补救或者人道主义对受影响公众进行补偿ꎬ但是在对人为灾害进行补偿时应该更加谨慎ꎮ因为对公众进行补偿时ꎬ他们有时会认为这是一种 贿赂 ꎬ是一种变相的 风险补偿 [20ꎬ21]ꎬ这种补偿可能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ꎮ表2㊀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差异的形成原因Tab.2㊀Causesofthedifferenceinriskperceptionbetweenman ̄madedisastersandnaturaldisasters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形成原因自然变异组织管理不善( 人祸 )ꎬ技术不成熟(未知)ꎬ利益博弈(自愿性)ꎬ信息(不足和难理解)发生过程相对缓和ꎬ部分可预测相对迅猛ꎬ基本不可预测(可控性差)后果影响人员财产损失ꎬ公众产生焦虑悲伤情绪人员财产损失ꎬ公众对政府企业的不信任ꎬ公众追求过程公正ꎬ公众产生焦虑愤怒情绪ꎬ补偿方式复杂3㊀对策建议(1)人为灾害中更应关注公众情绪ꎮ在人造设施㊁项目的启动㊁立项㊁建设㊁运营㊁处置等过程中广泛听取公众的建议和意见ꎬ重点关注公众消极和对抗性的言论ꎬ及时发现公众在情绪上的波动ꎬ并通过知识宣传㊁现场答疑㊁项目参观等多种方式与公众保持沟通ꎬ确保公众的愤怒或不信任等对立情绪能够得到及时释放和化解ꎮ(2)在人为灾害中谨慎使用风险感知预测公众行为ꎮ人为灾害中公众的行为是由心理㊁风险应对能力和利益博弈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ꎬ除多方面调研公众对人造设施㊁项目看法和态度作为预测公众行为的依据外ꎬ还应结合其它手段和指标综合判断公众的行为(意图)ꎬ如公众的相关科学素养和风险应对技能水平ꎬ以及项目可能带来的预期经济和社会收益ꎮ(3)严格区分人为灾害的赔偿和人道主义补偿ꎮ有针对性地制定人为灾害发生后的赔偿和人道主义补偿适用条件和标准ꎬ严格依据规定进行赔偿或补偿ꎮ发放款项时注明赔偿或补偿的具体分类ꎬ并对发放原因和依据进行说明ꎬ这样既能减少公众因款项数额产生的对人为灾害严重性的误解ꎬ同时也能使公众感受到政府㊁相关企业对人为灾害处理的诚意ꎮ(4)人为灾害应尽快实现从管理向合作的转变ꎮ政府部门和企业应转变公众仅是可有可无的信息接收者的观念ꎬ认识到公众是人造设施㊁项目重要的利益相关者ꎮ在涉及公众利益的情况下通过公告㊁新闻㊁听证会等多种形式保证公众的相关知情权ꎬ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促成公众参与到人造设施㊁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决策和管理中ꎮ(5)提高公众参与风险管理的能力ꎮ既要肯定公众参与风险管理的作用ꎬ也要认识到当前公众在风险认识和决策参与能力上的不足ꎮ政府部门㊁社区可以通过宣教培训㊁知识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知识技能培训ꎬ鼓励企业邀请公众参观㊁评价其风险管理工作ꎬ提升公众的风险管理认识和水平ꎬ循序渐进地引导公众参与风险管理ꎮ4㊀结论文章从数据获取方式㊁变量类别㊁变量关系㊁理论依据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当前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异同ꎬ并根据两种灾害的形成原因㊁发生过程和社会影响解析了造成其风险感知不同的原因ꎬ提出了针对人为灾害的风险管理建议ꎮ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区分公众对两种灾害的认知差异ꎬ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理解公众行为ꎬ提升公众参与风险管理的水平ꎮ参考文献[1]㊀AsianDisasterReductionCenter.Glossaryonnaturaldisasters[EB/OL].(2003-08-10)[2018-07-27].http://www.adrc.asia/project/index.php[2]㊀ColemanL.FrequencyofMan ̄MadeDisastersinthe20thCentury[J].JournalofContingenciesandCrisisManagementꎬ2006ꎬ14(1):3-11.[3]㊀刘铁忠ꎬ韩笑ꎬ李慧茹ꎬ等.美国政府风险沟通实践及其启示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ꎬ2016ꎬ1896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第21卷(2):72-79.[4]㊀SlovicP.PerceptionofRisk[J].Scienceꎬ1987ꎬ236(4799):280-285.[5]㊀HardingS.Man ̄madedisasteranddevelopmentThecaseofIraq[J].InternationalSocialWorkꎬ2007ꎬ50(3):295-306.[6]㊀FischhoffBꎬSlovicPꎬLichtensteinSꎬetal.HowSafeisSafeEnough?APsychometricStudyofAttitudestowardsTechnologicalRisksandBenefits[J].PolicySciencesꎬ1978ꎬ9(2):127-152. [7]㊀TverskyAꎬKahnemannD.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J].Scienceꎬ1974ꎬ11(185):1124-1131.[8]㊀苏飞ꎬ何超ꎬ黄建毅ꎬ等.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现状及趋向[J].灾害学ꎬ2016ꎬ31(3):146-151. [9]㊀王文彬.网络社会中城市居民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体制㊁信任与社会网络交往的混合效应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ꎬ2017ꎬ259(1):185-194.[10]㊀周忻ꎬ徐伟ꎬ袁艺ꎬ等.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J].灾害学ꎬ2012ꎬ27(2):114-118. [11]㊀HaynesKꎬBarclayJꎬPidgeonN.Whoserealitycounts?Factorseffectingtheperceptionofvolcanicrisk[J].JournalofVolcanologyandGeothermalResearchꎬ2008ꎬ172(3-4):259-272.[12]㊀RuinIꎬGaillardJCꎬLutoffC.Howtogetthere?Assessingmotoristsᶄflashfloodriskperceptionondailyitineraries[J].EnvironmentalHazardsꎬ2007ꎬ7(3):235-244.[13]㊀ChungWJꎬChoiJꎬChangWWꎬetal.Communityrelationsdealingwithanotinmybackyard(NIMBY)context:Anexperimentalapplicationofsituationaltheoryofpublicsandsocialexchangetheo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flictManagementꎬ2016ꎬ27(3):424-452.[14]㊀华智亚.风险沟通与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J].人文杂志ꎬ2014ꎬ57(5):97-108. [15]㊀SunY.Facilitatinggenerationoflocalknowledgeusingacollaborativeinitiator:ANIMBYcaseinGuangzhouꎬChina[J].HabitatInternationalꎬ2015ꎬ46(11):130-137.[16]㊀PetrovaMA.FromNIMBYtoacceptance:Towardanovelframework ̄VESPA ̄Fororganizingandinterpretingcommunityconcerns[J].RenewableEnergyꎬ2016ꎬ86(2):1280-1294.[17]㊀MurakamiMꎬNakataniJꎬOkiT.EvaluationofRiskPerceptionandRisk ̄ComparisonInformationRegardingDietaryRadionuclidesafterthe2011FukushimaNuclearPowerPlantAccident[J].PloSoneꎬ2016ꎬ11(11):1-22.[18]㊀张乐ꎬ童星. 邻避 冲突中的社会学习 基于7个PX项目的案例比较[J].学术界ꎬ2016ꎬ20(8):38-54.[19]㊀张向和ꎬ彭绪亚.垃圾处理设施的邻避特征及其社会冲突的解决机制[J].求实ꎬ2010ꎬ30(2):182-185.[20]㊀WrightGꎬPearmanAꎬYardleyK.RiskperceptionintheUKoilandgasproductionindustry:Areexpertloss ̄preventionmanagersᶄperceptionsdifferentfromthoseofmembersofthepublic?[J].RiskAnalysisꎬ2000ꎬ20(5):681-690.[21]㊀JungermannHꎬPfisterHRꎬFischerK.Credibilityꎬinformationpreferencesꎬandinformationinterests[J].RiskAnalysisꎬ1996ꎬ16(2):251-261.0717 第1期张湖波等: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异同及原因分析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RiskPerceptionofMan ̄madeandNaturalDisastersanditsReasonsAnalysisZHANGHuboꎬLIUTiezhongꎬZHANGHuyuanꎬLIXiaowei(SchoolofManagementandEconomicsꎬ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ꎬBeijing100081ꎬChina)Abstract:Tobetterunderstand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publicperceptionofman ̄madeandnaturaldisastersꎬunderstandpublicbehaviorsꎬandboostthelevelofpublicparticipationinriskmanagementꎬwecompareandsummarize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ofcurrentresearchonriskperceptionofman ̄madeandnaturaldisastersfromtheaspectsofdataacquisitionmethodsꎬvariablecategoriesꎬvariablerelationsꎬinterpretationtheoryetc.byusingliteratureanalysismethod.Thecausesoftheparticularityofriskperceptionareexplainedfromtheaspectsofthecausesꎬprocessesandconsequencesofman ̄madedisasters.Theresultsshowthattherearegreatdifferencesinriskperceptionbetweenman ̄madeandnaturaldisastersꎬanddifferentriskmanagementstrategiesshouldbeadoptedaccordingtotheircharacteristics.Finallyꎬaccordingtotheriskperceptioncharacteristicsofthetwotypesofdisastersꎬweputforwardriskmanagementsuggestions.Keywords:riskperceptionꎻman ̄madedisastersꎻnaturaldisastersꎻpublicparticip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心理测量范式伍麟张璇2012-9-19 14:20:37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内容提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风险因素空前增加,风险类型不断变化,风险危害程度激增。
人们生存意识空前自我反省,在不断博弈、挣扎和冲突过程中修正发展的路线和方向。
心理测量范式是风险感知的心理学探索中最有影响的方法论技术和研究取向。
它倡导通过表达性偏好的风险研究方法,描述风险的主观属性,解释风险感知的各类差异。
在几十年发展中,心理测量范式进行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技术拓展以及相关研究主题内容的深化。
心理测量范式的理论空间仍有待加强,应该在更加全面理解风险感知性质的基础之上,充分实现有效的风险沟通。
【关键词】风险风险感知心理测量范式风险是现代社会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大到人类命运,小至个人事务,风险无时无刻地不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
学术界、社会各方对风险问题高度关注,“风险”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玛丽·道格拉斯认为风险是现代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集合。
(Douglas,1985)詹姆斯·梭特则提出风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管理的基本方面。
(Short,1987)风险研究的迅速发展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随着保罗·斯洛维克(Paul Slovic)和他同事们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开拓性研究,近几十年来,关于风险感知的研究快速增长。
”(Gillian Hawkes& Gene Rowe,2008)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是风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又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从宏观的政府决策到微观的个体行为都与风险感知息息相关。
英国皇家学会1992年提出风险感知的经典定义,把风险感知定义为涉及“人们对危险和收益的信念、态度、判断和情绪,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和社会倾向。
”(Pidgeon et al.,1992)心理学并不是最早进行风险领域研究的学科,它延续和改造了自然科学风险分析研究的传统和路线。
美国Oregon大学“决策研究小组”的斯洛维克、费施霍夫(Fischhoff)和里奇特斯坦(Liehtenstein)等人于1978年在风险心理学研究中引入和发展了心理测量范式(psychometric paradigm),提出了感知的风险和现实的风险两种概念,引发了对“可接受的风险”及风险感知、沟通和管理的研究潮流。
风险感知的心理测量范式目标指向个体,依托理性行为理论,表现出人是自我利益计算者的功利主义哲学观念。
心理测量范式的风险感知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风险可接受性”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风险的主观属性,即风险的特征维度。
人们的风险感知会受到风险特征的影响,可以根据这些风险特征总结出各种危险的“人格画像(personality profile)”。
第二阶段,研究从关注风险的特征转向更加关注感知风险并对风险作出反应的群体特征。
从不同群体的差异性探究风险感知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风险感知与群体因素相互关系模式的复杂性。
研究发现在性别、种族、国别和社会阶层等方面风险感知存在很大差异。
(Bymes,Miller and Schafer,1999;Flynn, Slovic and Mertz,1994)第三阶段,也就是最近的发展表现为综合各种方式,把风险特征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涵盖信息来源、渠道、流动以及在强化和放大特定风险“信号”时文化和社会机构的作用,解释为什么特定的威胁被看做是风险,以及探究社会信任、公众参与在风险沟通中发挥影响的作用机制。
一、心理测量范式的早期特征1.表达性偏好的研究特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风险的多元与分化的现实状况,斯洛维克等人继承并拓展了斯塔尔(Starr)的研究。
斯塔尔是对风险感知进行研究的最早代表性人物。
他坚持的是工程思维的研究路线,通过揭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的风险分析方法,提出在尝试与错误学习的基础上,社会活动的可接受风险和利益之间达到了一种“基本理想状态”(es- sentially optimum)平衡。
可采用历史的或当前的风险和利益数据去解释“可接受的”风险-利益平衡模式。
通过对八种工业和活动的数据的检验,斯塔尔总结出了“可接受风险的法则”:(1)一种活动的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大约是其利益的三分之一;(2)尽管都提供了同样水平的利益,公众对自愿活动风险(如:滑雪)的可接受程度大约是非自愿活动(如:食品添加剂)风险的1000倍;(3)自愿活动中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与受风险影响的人数成反比;(4)自愿活动中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与可接受的疾病风险水平非常相似。
(Starr,1969)斯洛维克等人提出的心理测量范式体现为表达性偏好(expressed preference)的风险分析方法,即通过标准化问卷来获得公众的风险感知偏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及要求。
通过澄清影响风险感知的因素,为风险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确保风险政策能够正确反映公众的心态,体现公信力,为公众接受和认可,最大程度发挥政策预期的社会效果。
通过心理测量范式进行风险研究所遵循的理论逻辑是,风险是一种心理学概念,也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现象。
风险本质上是主观的,建立在人的感知基础之上。
风险感知不只是对特定危险量的属性的感知,还是对特定危险质的属性的感知,如意愿性、可控性、潜在性等。
一种特定危险的风险不是只有单一的质的属性,而是有着多元的质的属性。
与公众风险评估紧密相关的是危险的质的属性。
这些属性随着情景的不同对风险感知发挥不同的影响。
同时随着人群、危险、环境的变化,质的属性起到作用的权重将发生变化。
心理学研究风险的路线,不是关注风险的科学客观知识,而是关注风险的主观属性。
为什么专家与公众在风险感知上存在很大差异?什么决定人们对风险所采取的态度各异,有厌恶风险的、漠视风险的、还有接受风险的?心理测量范式的主要目标就是澄清和确定哪些质的属性对风险感知起着关键影响,并且在情景变化时,这些质的属性对风险感知起的影响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有什么特征和规律?心理测量范式认为,风险是由个体主观定义的,个体可能会受到一系列心理的、社会的、制度的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Slovic,1992)泰勒和齐恩认为,风险感知的心理测量范式所表明的最重要信息是“对大多数公众而言,风险不仅仅如同技术-统计取向所认为的是损失程度和概率的混合,而且风险具有社会和主观的维度。
”(Peter Taylor-Gooby&Jens O.Zinn,2006)如果观察工具设计恰当,就能够测量这些社会和主观维度上的各种因素。
2.风险感知的主观属性费斯霍夫等人在1978年的研究中指出,活动或技术的九种一般性质对于主观的风险判断起到重要影响,它们是:(1)风险的自愿性;(2)影响的即时性;(3)暴露于风险中的人对于风险知识的掌握;(4)科学上关于风险知识的把握;(5)对风险的可控性;(6)新颖性,例如风险是新的还是旧的、熟悉的;(7)长期的/毁灭性的,也就是说,风险一次可能只杀死一个人(长期的),或者风险一次能杀死很多人(毁灭性的);(8)一般/恐惧,例如,人们是否已经学习到接受风险和能够理性的、平静的考虑风险,还是在本能的水平上,人们对风险存在巨大的恐惧;(9)结果的严重性。
这些因素与存在风险的活动或技术之间的关系的程度决定了人们的风险判断。
(Fishhoff et al.,1978)斯洛维克于1987年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提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态度和风险感知,也即对有些风险非常重视和警惕,而对有些风险泰然处之、无动于衷。
并且公众和专家对于风险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Slovic,1987)因此,研究风险的一条重要路线是发展关于危险分类学,借助危险分类学帮助研究者分析与理解人们对不同类别风险所产生的不同反应。
而实现这一目的最普遍的方式是使用心理测量范式,以心理量表为主要工具获得原始数据,采取心理物理标准和多元分析技术,对感知到的风险、感知到的利益以及感知到的其他方面(如:活动的致命性)进行定量分析。
斯洛维克采用心理测量范式,得到不同风险的“人格画像”,即每一种危险都有其独特的风险感知模式。
研究显示风险的很多描述性特征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
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将这些定性特征综合为两个高阶因子:一个是“可怕性”(风险所引起的恐慌后果的程度),另一个是“熟悉性”(风险的已知和可控程度)。
对公众而言,大多数风险可以在这个二维的因素空间内进行定位,进而总结出各种风险在这个二维因素空间内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s)”。
(Slovic,Fis- chhoff&Lichtenstein,1979)一般公众的风险感知与因素空间类型中的危险位置有密切相关,如:“恐惧风险”,如果风险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人们就更想减少目前的风险,也就更需要严格的规范使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相比之下,专家的风险感知与不同风险特征或由这些特征衍生而来的因素之间没有密切的相关,专家们将风险视为预期的年死亡率。
3.风险感知的差异性围绕解释“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之间为何存在差异”这个问题推进了风险感知的研究。
现实生活中,公众的风险感知与专家的风险感知往往存在裂隙、差距或者不一致。
风险感知研究的核心目的是获得理解人们对于风险形成判断的方式,从而形成技术专家、社会管理者和普通公众之间风险信息的有效沟通,并且不断提升这种沟通的水平。
许多研究力图说明、弥合甚至消除风险感知上公众和专家的分歧,使得公众的生活认识能够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
为了实现这些学术理想,在人们往往通过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形成对所面对风险意义和严重性进行判断的状况下,心理测量范式经常被当做一种重要的手段去描述这种经验法则。
斯塔尔开创了对“可接受的风险”的研究。
但是他只采用历史的或现在的风险和利益数据去解释“可接受的”风险-利益平衡模式,仅仅区分了自愿接触风险和非自愿接触风险,并且认为“是否自愿”是人们权衡技术发展的社会利益和代价的核心因素。
然而,当人们对不同危害的现有和预期的风险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预期水平做出量化判断时,还会受到其他属性的影响,如:危险的特征属性(例如,自愿性、恐惧、知识、可控性);与危险相关的利益等。
风险感知因人而异。
斯洛维克等人在研究中区分了“感知到的风险”和“可接受的风险”。
当专家判断风险时,他们的反应与年死亡率的技术估计有高度的相关,专家把风险评估建立在可预见的灾难(数量)上。
普通公众只有在被告知去估计年死亡率时,才会考虑这个因素(且这种估计方法只有很少一部分类似于专家的技术估计)。
公众对于“风险”的判断更依赖于危险的属性(例如,潜在的灾害性,对子孙后代的威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