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

合集下载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感知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没有机会参与决策,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失去了自主性和自我价值感。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1.缺乏自主性: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
,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失去了自主性。

2.缺乏自我价值感:劳动者感知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缺
乏自我价值感。

3.缺乏感知劳动过
程的机会:劳动者不能直接感知劳动过程,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

1.劳动分工细化:异化劳动往往会导致劳动分工细化,劳
动者只负责执行特定的任务,而无法感知整个生产过程。

2.社会分工细化:异化劳动还会导致社会分工细化,即每
个人只能负责特定的工作,无法感知整个社会运作的情况。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自我价值感、感知劳动过程的机会,劳动分工细化、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劳动形式。

它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
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生产过程分离的结果。

异化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较为被动和疏远的劳动形式,可能会导致劳动者缺乏工作满足感、自我实现感等。

因此,解决异化劳动问题,是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满足感、自我实现感的重要途径。

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发表,它极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责马克思主义为非人化理论的流言不攻自破。

《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表现作了全面揭示,对工人非人化生存状态的根源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1 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注意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这样一种既荒谬同时人们又不以为奇的现象,那就是工人和他们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的大小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①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生成物,是劳动的物化形态,然而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劳动产品却变成为压迫劳动对象的敌对的力量,工人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奴役自己的异己的东西。

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接着写道:“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 ②这些后果都表明,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是对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中、表现在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表现在劳动活动本身。

本来,劳动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 ③,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变成迫不得已的苦差使,变成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

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两方面的摧残。

劳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强制性的、折磨人的东西,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④。

人在劳动时只有动物性的精神和体力的付出,只有当人在执行生理性的动物机能时,才是在履行人的机能。

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市民社会是指由相互需要的契约关系而将人们联系起来的市场交往体系及其保障机制。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个区别于家庭和国家的社会领域。

它虽然独立但是却不自足、不完善,需要通过国家的强制统合才能达到人与人真正的联合。

因此,黑格尔认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上,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为市民社会提供最终的伦理根据。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他对黑格尔这一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继承。

不过,马克思并没有像黑格尔那样将历史的发展归于精神的自我运动,而是从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说明。

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页。

)。

其次,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252页。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

有时候,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工作好像变成了“别人的事”?你干的活,出的力,但好像跟你没啥关系了。

这就是异化劳动的一
种表现。

你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只知道按照指令干活,但心里其
实挺茫然的。

异化劳动的原因。

为啥会有这种感觉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劳动跟咱们的关系变
得疏远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被当成了赚钱的工具,而不是
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板们只关心利润,不关心咱们的感受。


而久之,咱们就觉得自己跟劳动渐行渐远了。

克服异化劳动的途径。

想摆脱这种感觉吗?咱们得重新认识劳动的意义。

劳动不只是
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实现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

咱们得争取让劳
动回到咱们自己手里,让它变成咱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别人
操控的工具。

还有,得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让自己在劳动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克服异化劳动,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异化劳动申述

异化劳动申述

异化劳动申述1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1.1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在《手稿》中,马克思正确指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运动的结果。

正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裂,才使劳动者和他的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以及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上发生异化。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由分工产生的,分工本身又造成了劳动的异化,所以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缺乏劳动条件的人,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给拥有劳动条件的人去支配,同时把自己劳动的成果也一并交给人家去占有。

因此,劳动本身也就越来越脱离劳动者,成为反对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这样,私有制的产生就进一步加剧了由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反过来也成了异化劳动形成的动力。

异化只是短暂的历史现象.它必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灭亡。

事实上,无论是分工还是私有制,都不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

只有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才最终决定了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只能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1.2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什么是劳动异化

什么是劳动异化

什么是劳动异化什么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又称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

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

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了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主要内容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主要内容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主要内容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交织,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是指人类劳动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异化,失去了其本质特征,变成了商品交换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而雇主则拥有生产资料,控制着生产过程。

这种劳动关系使劳动者变成了商品,他们的劳动只是为了获取工资而存在,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或社会贡献。

私有财产则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少数人所有,他们通过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获得了剩余价值,从而获得了财富和权力。

私有财产制度剥夺了大多数人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

这种财产关系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不断激化。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想消除社会的异化和不平等,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

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

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一、何谓“异化劳动”(一)“异化”的概念“异化”一词,早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就有许多大学者、大思想家如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曾运用过这个哲学范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异化”一词首先出现在英文中,ahenate,它的名词形式是allenation;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离间、疏远、使不和”的意思,另一层是指“转移(财产)所有权、让渡”的意思。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使用时,“异化”是指主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反过来成为一种支配主体自身的异己的、外在的力量,而有关异化理论的描述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中达到了顶峰。

(二)“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思想的基础上,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最完备的论述。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重规定:第一重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同他所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还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的力量。

”简言之,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

第二重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本身的异化。

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概念。

在异化劳动中,工人的劳动不是本真的、目的性的劳动,而是手段性的、谋生性的劳动,工人在劳动中不仅不能获得幸福,反而为这种劳动所奴役。

“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

第三重规定: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劳动〕〔XXII〕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

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

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等概念当作前提。

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少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他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现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

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也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前提。

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却用外部情况来说明。

国民经济学也根本没有告诉我们,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

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

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唯一的车轮。

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会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营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离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

因为竞争,营业自由,地产分离仅仅被理解和描述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我们不象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让自己处于虚构的原始状态。

这样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

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

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罪恶的起源,也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事实。

让我们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吧: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

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

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

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

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

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

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

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做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XXIII〕现在让我们来更详细地考察一下对象化,即工人的生产,以及对象中的异化,丧失。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这样在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数据,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数据,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数据。

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数据,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此,他得到生存数据。

因而,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

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

劳动生产了智能,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劳动同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同他的生产对象的关系。

有产者同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前一种关系的结果的证实。

对问题的这另一个方面我们将在后面加以考察。

因此,当我们问劳动的本质关系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问的是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以上我们只是从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个方面,考察了工人的异化,外化。

但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末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像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室外化,那末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在劳动对象中的异化不过总结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那末,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一种手段。

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最后,对工人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G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的,也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的,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

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末,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我们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

第一,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

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同感性的外部世界,同自然对象这个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

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工人同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

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

这就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

〔XXIV〕我们现在还要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似以及其它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几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数据,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