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认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因受到剥削和压迫而产生的心理和社会状态。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当代劳动问题和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出发,分析其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理解。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是人类自身和自然的中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异化为商品生产中的一种手段,工人的劳动不再是为自己而做,而是为资本家的利润而劳动。
这种劳动的异化导致工人失去了对劳动的控制和满足感,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与自己的利益脱离,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疏离和不满。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也遭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剥削和压迫,这使得他们的劳动状态更加疲惫和恶劣。
马克思认为,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影响了工人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因为工人由于劳动的异化而导致情绪低落,对社会的不满增加,从而产生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这样的劳动状态不仅损害了工人的利益,也扭曲了整个社会的理想状态,使得社会秩序不再和谐,从而使得社会陷入动荡和不稳定状态。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非只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才能实现劳动的自由和解放,从而消除劳动的异化状态。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将成为自由和创造的活动,工人将成为生产的主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劳动精神,从而享受到劳动的满足感和快乐。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在当代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依然存在。
当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新的劳动异化现象不断出现。
劳动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增加,导致工人们长时间的工作和劳累,缺乏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这使得工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端劳动者也面临着劳动的异化。
高压的工作环境和竞争压力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得焦虑和疲惫,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了平衡。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着作1844年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着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着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只有把人的异化最终地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进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出发,分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即劳动对人的实际作用,从而揭示了人的异化的本质,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异化劳动,在上第一次确定了异化概念严格的确切的含义,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社会经济的实质内容,树立了一个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起点;二、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概述总的来说,手稿是马克思从经济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进行的初步分析;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的经济现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手稿有关异化劳动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根据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论述,通过对工资、资本和地租的考察,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结构和中心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第二部分,马克思从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出发,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异化理论对社会基本阶级关系进一步作了分析,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本质批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总的批判,为他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确定了出发点,即“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1P42;而所谓的前提就是“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的分离,还有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1P42-43;其实质也就是异化劳动;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规定; 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P44;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1P46;二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1P45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1P48,人的类生活、类存在就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界得到表现和确证;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P51;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是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就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四从人的社会交往看,人与人关系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人的异化,一般说来,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1P52;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也是他们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说来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来说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1P53;至于这“别的什么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而是由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这样,马克思就解决了开始时所提出的任务——考察资产阶级学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私有财产的任务;马克思这里的整个思考线索是:从资产阶级经济学肯定的事实出发,分析了他们所说的劳动其实不过是异化劳动,然后由劳动的自身异化理解了人类的自身异化,理解了阶级关系和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论证了历史必然性;2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渚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沦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具有同样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昔,激化着人们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以上现象表现出了异化劳动理沦的某些特点;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由于我目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就摆脱异化现象;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替遍化,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干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喂观点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值得可喜的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正积极主动的正视这些现象,化解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辑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惜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渚社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把理论思想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中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所旧和}皆社会,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也包括人身的情况.人与人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的和情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实质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喂,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关于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出全面发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与自然、会融为一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3.当代存在的异化现象论现实生活中的异化---某个角度的分析如果我们要从异化的观点来考察当代生活的话,不难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异化所包围的世界;异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难以逃避,有时甚至难以呼吸今日之异化现象,实则不是哪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诸领域;早在25年前,即1985年8月,王若水先生就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我想我们应当承认,实践证明还是有异化;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而且有政治上的异化,甚至经济上的异化;”因此,有关转型期异化的相关情况,我们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逐一考察;1政治制度的异化:官僚体系的异化关于政治制度的异化,我们完全可以从其结构来分析;官僚体系建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加强对整个社会的管治,使社会运转更加有序;按照现代政府管治的需要,必须根据行政层级,将官僚体系层级化;这一层级化的结果就是不同层级的权力体系的建立;现在的问题在于,这样一种官僚体系正在逐渐丧失其初衷,这就是根据其职位要求,履行其相应的职权,“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加入官僚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官僚体系应有的功能;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这个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捞取更多的好处;为了升官,为了积累广泛的人脉,低层权力者在高层权力者面前,为了讨好他们,有时就像一条狗一样,点头哈腰,阿谀奉承,唯恐服侍不周,唯恐领导不答应,唯恐领导不高兴,唯恐领导不满意;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官僚体系已经结成了各式各样的利益集团;权力在资本面前、官员在商人面前、官僚体系在金融资本面前,正在逐渐失去其自主性,有时甚至毫无尊严可言,其结果就是权力、官员、官僚体系成为资本、利益、金融资本的俘虏与工具;这就是人的异化,人在权力面前的异化,人在人面前的异化;2经济生活的异化:房地产业的异化关于经济生活的异化,可以通过考察其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经济结构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就此而言,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房地产业;住房问题是什么问题毫无疑问,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所谓“衣食住行”;房屋本身的功能就是给人遮风避雨,所谓“温馨的港湾”;当房地产业被纳入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时,它也只不过是众多产业链中的一个链条;就个人消费与社会心里来说,房价的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至少人们能够接受,不会认为其过于夸张,更不致于望楼兴叹问题在于,当房地产业成为一个社会占绝对性优势的支柱性产业,当住房成为“蜗居”,当业主成为房奴,当房奴成为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当众多的人们选择逃离“京上广深”3,当地方政府成为居高不下的房价的罪魁祸首之时,房地产业本身异化了;它从一个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变成了整个社会不堪重负、个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房地产业整个异化了;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地方政府一方面是推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现在也被绑架到房地产业这家狂飙的战车之上;政府推动发展房地产,现在房地产又反过来支配地方政府;开发商所谓各种各样助推房价飙升的措施……人制造了房屋,现在房屋又反过来支配人,人成了房奴;诚然,人不是自然成为房奴,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助推之下成为房奴,包括地方政府、开发商、媒体、炒房团等等,这就是房地产业的异化;这就是人的异化,人在建筑、人在资本、人在权力、人在利益集团面前的异化;3社会生活的异化:工作就业的异化除了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的异化之外,我们还可以考察社会生活的异化;我们不妨以就业为例;如果能够找到一种适合、理想的工作,工作本身是人的一种享受,一种存在的需要,一种发展的需要;当读到一定的层次,比如本科、硕士、博士,工作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对于不少专业来说,读书就是读书,读书不必要想着工作——确切来说,主要是指就业——的事;因为读书与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现在的问题是,读书与就业两者联系越来越紧密;读什么书,将来干什么工作;读不读研究生,考不考博士,将来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都成为读书时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然后有所抉择的重要问题;注意,我这里用了一个词,是抉择,而不是选择;工作本来是和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理想期待、改善生活等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当工作变成了仅仅是为了糊口、为了饭碗、为了生存之时,工作本身成了一种将就、一种无奈,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一些满怀学术理想与道德激情的青年学子,原本试图在踏上社会后大干一番事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勉强为之的“被就业”面前,他们更多的是苦闷与无语;所以,现在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不得不将工作、将就业置于第一位;即使不是摆在第一位,也一定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人在知识学习、知识生产、在社会生产面前的异化;4思想文化的异化:讲真话的异化除了上述三种异化之外,对于知识界来说,最让人忧心、甚至揪心的倒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异化;最近几年热烈讨论的说真话的问题就是典型;追求真善美本来就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求真,首先就要从说真话开始;说真话,才能够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够反映思想文化现状的真实状况,也才能够真正推动思想文化创新;追求真为何如此步履维艰假的东西为何能如此大行其道思想、语言,本来都是人们的思维及其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高级成果;现在却反过来成为控制人们的思想本身;这就是所谓的思想控制思想,语言控制语言;不仅是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且是他人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思想;如此思想,总是会通过的一定的语言范式表述出来;这些话语表述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们思想、表达的模板与范本;这就是人在思想、在语言、在话语模式、在语言范式面前的异化;5小结:异化风险及其规避上述分析告诉我们,在转型中国,异化现象已经是一种结构性的现象,而且存在着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化解这一风险;<1>市场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异化的风险;发展市场经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异化也同样不可小觑;而且,这种异化不是在哪一个领域的异化,而是在诸多领域,甚至是在这诸多领域同步异化;这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异化现象;<2>必须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妥善化解这些风险这就必须反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限度;必须寻找导致这些异化的各种根源;尤其要注意导致这些异化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不积极化解这种种异化,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的异化,异化,再异化;最后,异化就真的成为了人的真实存在然而,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都不愿意想见的事实。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同时也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观点。
异化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 手稿;异化;异化劳动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的问世使当时的工人运动有了思想武器,使当时正在经历磨难的工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等其它的欧洲国家也在大规模的进行当中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资产阶级取代了封建贵族和封建势力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工业生产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各个阶级之间以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被剥削阶级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之下生活贫困不堪。
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一大批新兴工厂纷纷建立,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断吞噬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扩大生产,这使得大量传统工厂纷纷破产,大量传统生产方式从业者纷纷失业,而新兴工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来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批量的工人为了生存被迫进入工厂,但是,工厂所需工人是有限的,这便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大量的工人为了能够进入工厂而降低要求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资本家对这样的现象是十分乐见其成,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完全不顾工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并降低工资标准。
工人的工资不断减少,使得他们的整体购买力水平不断下降,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涵义异化劳动是一个综合概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一种规律性的相互的关联。
而这种关联的核心就是对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关怀。
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而其落脚点也是人,即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达到人的本质复归,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包涵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规定“物的异化”,即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表现为“人”的贬值和“物”的增值,其发展规律为:原初的劳动对象化——异化劳动——扬弃异化回归到非异化的劳动对象化;第二方面规定“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其发展规律为:原始的自由劳动过程——被迫的强制劳动过程——更高水平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第三方面规定“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其发展规律为:人的原初的类本质——人的异己的本质——复归到人类本质;第四方面规定“人同人相异化”,其为前三个规定的直接结果,涵义是人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和发展规律:原初的非异化生产关系——异化生产关系——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它对于反思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对于我们重新关注人的自身,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及人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思考人类的发展前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异化现象都具有非常深刻的价值和引导作用。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异化现象在私有制社会产生,但异化现象不是私有制社会独有的。
现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经济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在发展迅速,因此异化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时曾说过,“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现今我国社会存在着不少异化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物质文明与政治、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
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一、“异化劳动”概念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
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
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
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
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
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
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作者:王洋来源:《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2年第02期摘要:异化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他在早期著作《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了自己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了马克思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探索的最初而又重要的思想成果,这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至关重要,且在当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现实意义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19-03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1844年,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才出版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在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对“市民社会”(即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
而作为研究的思想成果,最主要的就是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我们都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同样也来自于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渊源异化范畴的起源我们可以从词源学和思想史的多重视角找到,但它真正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异化规定最早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确立的。
西方的异化理论是在中世纪结束时作为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孪生子问世的,当人文主义用理想的“人的尺度”去衡量社会与人的实际存在时,现实生活中诸种与“人”“理性”相背离的异己状态就是所谓的“异化”了。
所以最早形成的哲学异化理论是针对社会历史中应该存在的东西却采取了异在或相悖的状态的表征。
在这个意义上最早提出完整的异化理论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他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力异化的思想,第一次阐明了由起点(原始自然社会)——异化(“现代社会”中人由于占有物的财富而被物所占有)——消除异化的回复(新的契约社会和自然状态)的异化历史观。
第一个自觉地运用并将异化理论上升到哲学本质论高度的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希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试述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
1.异化是某一主体在某种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转化为某种同自己相对立的东西,成为外在于自己的或异己的统治者,支配者。
异化无非是指这样的现象或过程。
异化(一个人或一个集团,一个政党,一个阶级)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或结果,不属于自己,反而和自己相对立,成为异己的反对者。
外化:一个人的本质是用眼看不出来的,通过外化和对象化体现出来,比如一个木匠需通过木艺证明自己的木匠本质。
对象化印证本质,人的本质通过对象化的事物来体现,人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外化或对象化为客观事物,这样就能体现出人的本质。
异化举例:自己的作品被人剽窃剥夺。
异化不是马克思首创,但异化劳动概念是。
黑格尔异化:现有(绝对精神,类似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自然界=》要回归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人的异化:人=》宗教对人的异化,使人成为神的奴仆,婢女=》向感性存在的人的复归=》具有自然属性(食欲,性欲)的人。
异化劳动主体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劳动和现实主义当中的异化。
工人的劳动成为反对自己和自己相对立的东西。
2.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大规定:工人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的观点。
首先,劳动者的产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
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
其次,劳动者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别人劳动。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同他自己的活动=== 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关系。
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
这就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
最后,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
由此可见,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的生活。
同样,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异化劳动是私有制的直接原因,异化劳动比私有财产更根本,是因为有了异化劳动才有了私有制,异化劳动是因,私有制是果。
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
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势表现出来的。
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
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
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异化劳动概念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评价性的,价值的,伦理的,人道主义的概念,只有“应当”而没有“必然”性,是人道主义的概念,所谓异化劳动就是不人道,所以是评价性的,是一个价值及人道主义的概念。
异化劳动成为马克思批判改造国民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此理论的产生,成为了他对就经济学批判改造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