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简析及其评价

合集下载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

第三,从人的类本质方面,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互异化。“人是类 存在物,而自由的有意识的生产生活是人的类生活、类本质。”在这里, 马克思首先将人们的创造活动称为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展现人们的 自身意识,证明自己类的存在。但劳动实践异化了,人们的这种类本质 也就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 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同样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第四,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人与人相互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 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 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 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3、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如果说劳动产品对我来说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的力量同我相对立,那 么,它到底属于谁呢? 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 供其享用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
马克思指出: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 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如神原先不是人类 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尔后, 这种关系就变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4、消灭异化的途径
马克思强调要消灭异化就要消灭私有制, 如果没有了私有制,私有财产也不会存在, 异化的劳动也就随之消失了。
消灭私有制的方法是建立共产主义,实施 工人解放的政治斗争。
5、异化劳动理论的不足之处 第一,马克思看到了人的或者历史之外的关系或存在,但却无法解释它 的内在发展规律。 第二,马克思只是看到了异化劳动的消极作用,没有肯定其积极意义。 第三,马克思的逻辑存在一定的问题。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状态进行深入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从而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

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劳动不再是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价值的行为,而是为资本家创造更多价值的手段。

这种劳动关系使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和其他劳动者之间产生了种种异化现象,劳动者成为了自己劳动的客体而非主体,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的主观控制权。

这种劳动异化的状态使劳动者从劳动中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和自我认同,成为了被剥夺了人性的机械化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者需要通过战胜异化,重新实现对自己劳动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的理念。

【2000字】1.2 “异化消费”概念引入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人们对消费也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消费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化现象。

“异化消费”这一概念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行为也可能受到异化的影响,消费者在追求商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可能失去自我意识,被商品化所控制,以致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消费不再是简单的满足需求,而成为了一种盲目跟风、追求短暂快感的现象。

2. 正文2.1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主要围绕着人类劳动的本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变异展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变和适应自然,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变成了外在强制的、异化的过程。

这种劳动异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劳动的目的性被颠倒。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自身需求或自我实现,而是为了获取货币和生存,成为一种赚取生活费用的手段,劳动变成了一种客观的、陌生的存在。

劳动异化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异化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异化论的基本内容劳动异化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人类劳动和社会生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本文将从劳动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以及对劳动异化的解放等方面来探讨劳动异化论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的本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劳动使人类能够改变自然界,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商品的生产,工人变成了雇佣劳动者。

这种劳动关系使得工人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和自主性,劳动变成了一种疏离的、无意义的活动。

劳动者只是执行工作任务,而丧失了创造力和主动性。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还表现在劳动产品的异化上。

工人所生产的商品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由资本家占有并获取利润。

工人与自己所生产的商品之间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劳动成果被剥夺。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还体现在劳动过程的分割和机械化上。

工人们被分割成不同的专业和岗位,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部分的劳动内容,导致工人们对整个劳动过程的认识和掌握变得模糊和有限。

机械化的劳动过程使得工人们的劳动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和创造性。

三、对劳动异化的解放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特征,但人类对劳动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为了实现劳动的解放,马克思主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人不再是雇佣劳动者,而是劳动的主人。

他们能够参与劳动过程的决策和管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劳动成为一种自由和有意义的活动。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归全社会所有,而不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共同分享社会的财富。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过程也发生了变革。

简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

简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

异化劳动理论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要的思想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实。

接下来将对此做详细介绍。

(一)异化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本义为脱离、转让、出卖、让别人支配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认为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即异于人本身,而这种由主体即人本身所产生的独立物,又反过来会成为制约或压迫自己的一种力量。

他从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异化是精神的异化”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力图从唯心主义观点阐述异化。

他说明了宗教的一个本质方面,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使人本身的力量变成了凌驾于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

马克思在手稿中,在继承和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种种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主要指具有自我意识及主体能动性的人亲手完成的创造物,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

(二)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所根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经济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句话中,工人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事实上,在国民经济学中,“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便宜的商品。

”“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是成正比的。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最后,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有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恢复垄断是有难度的,工人也在竞争中被划分了出来。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人 在 实践 上 和理 论上 都 把类 —— 他 自身 的类 以及 其 他物 的类 —— 当作 自己的 对象 ;而且 因为— — 这是 同一种 事 物 的另 一 种说 法— — 人把 自身 当作 现有 的有生 命 的 类来 对待 ,因 为人 把 自身 当作 普 遍 的因 而也 是 自由 的存在 物
劳动是 人 的本 质 属性 ,是 人 和动 物 最根 本 的 区别 —— 人 通 过 劳动 创造 产 品 , 而把 自己 的本质 对 象化 , 从 使对 象 发 生 存在 形式 的转 变 。按 照传统 理论 , 对象 化是 一切 劳 动 的
根 本 特 征 , 在 现 实 劳 动 过 程 中 , 动 对 象 化 却 表 现 为 丧 但 劳 失 对 象 或 被 对 象 所 奴 役 。马 克 思 发 现 , 成 这 种 “ 论 ” 形 悖 的
“ 产 生 活 ” 在 资 本 主义 社 会 的 “ 化 劳 动 ” 程 中 生 . 异 过
必 然 构 成 对 抗 性 的 生 产 关 系 。因 此 . 要 以 “ 化 劳 动 ” 只 异 为 中 心 , 住 人 性 和 异 化 问 题 , 可 以 用 “ 动 主 体 — — 人 抓 就 劳 的 本 质 ” 异 化 来 说 明 各 种 形 式 的 社 会 异 化 , 示 资 本 主 的 揭 义 社 会 中 人 的 异 化 与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之 间 的 矛 盾 ,从 而 揭
第2 1卷 第 4期 20 0 9年 1 2月
重 庆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u a fC o g igRa i o r lo h n qn do& T ies y n V Unv ri t
V0 . . I 21 NO 4 De的“ 异化劳动 " 理论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劳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内涵,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内涵,即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

这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关系被破坏,劳动成为了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劳动不再是一种自主的活动,而变成了一种被迫的、无情的劳动。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智慧都被异化为资本家的财富和权利,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这导致了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疏离和沮丧,使其成为了一种被压迫和被摧残的存在。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被异化和破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面临着长时间的劳动、低工资的待遇、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种种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劳动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疏离和沮丧。

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成果,也无法享受到自己应有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使得劳动者在自身的存在和生活中感到了不满和焦虑,从而使得劳动者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矛盾。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其他劳动者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也变得疏离和冷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变得功利和利益性,社会关系也变得冷漠和疏离。

劳动者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共同利益和命运,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团结和合作,这使得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变得脆弱和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异化劳动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被剥夺了它的本质。

这种剥夺表现为“劳动的异化”。

一、劳动异化的概念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即是劳动者被逐渐剥夺了和劳动相关的人性属性、能力、与自然界相互联结的关系,而与产品、雇主、机器相互结合,人的活动转变成了一种物化的东西。

因为劳动被迫变成一种商品,从而剥夺了本来应该是合理的自由和个性化的工作体验。

异化劳动导致的结果是人变得像产品那样没有生命,没有创意,简单地完成着为了生存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劳动异化的原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是因为私有制造成的,而不是劳动本身的问题,劳动的本质不在劳动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在工业化时代,“专业分工”使得工人们的工作流程分离,并且根据拥有资产的个人机器起了越来越多的作用,结果是工人永远都看不到完整的工作,而是一边一遍地重复着单调的任务,看不到整个工作的意义,只能看到完成时所得到的金钱收益。

三、影响首先,劳动者的人性被剥夺,被迫为了赚钱而工作,并忽略了劳动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价值。

因此,劳动者迅速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兴趣,同时也减少了对企业的忠诚度,缺少工作乐趣,最大化能力使用是不可能的,进而工作热情降低,工作质量就会大幅下降。

其次,商品化的目的使得劳动本身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有些人无法负担也做不到适应这种要求。

这种做法会减少劳动者的数量,导致用工难度加大,而且会使得劳动工资趋于极度不平等。

最后,异化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利润,而不是工人的利益和发展,所以企业也不能长期获取更多的利润,因为员工界限已经强调了的,民意和法律也会对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阻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描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不道德的一面,异化劳动是导致许多人感到毫无价值感,缺乏工作乐趣的原因。

我们必须寻求更加公平、更加人性化的价值观来确保劳动的本质得以保留,使人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引言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活动已经被异化,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疏离。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略论,并探讨其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形式之一。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而工人则失去了所有的生产工具。

为了生存,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生命时间拱手让给了资本家,从而过着压抑和痛苦的生活。

为了找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工人所做的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

实际上,产品属于资本家和他们的收入。

在工人完成产品的生产后,产品被视为资产,而工人则将产品的价值作为工资领取。

然而,工人所生产的东西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资本家的。

这种积极的财富转移是工人的劳动行为在异化过程中的表现。

工人将自己与自己所生产的东西播种出来,并将自己的生命力投入到创造资本家的财富中去。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比较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与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社会劳动情况,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劳动责任和劳动形式。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迫使人过度劳累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通过人与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交流,而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被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已经变得无序且单一化了。

而工人所做的事情被视为日复一日单一且乏味的,这样的劳动会导致工人的生产疲劳和身体损伤。

工人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而不是将精力用于创新和改进。

这种疏离导致了工人的精神疲劳和心理疾病。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还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异化。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或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简析及其评价【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最直接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的经济事实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推导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虽然,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和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观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作用上,其历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则是共存的。

只有深入研究异化劳动的内在联系,才能明白其真正的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和意义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规定;资本主义;简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异化劳动。

将“异化”与“劳动”结合起来,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造。

这一概念被视为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关键理论。

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1],运用异化劳动理论来剖析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交换关系等等。

并且,马克思正是对异化劳动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才走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殿堂”。

所以,异化劳动理论是基础性的、过渡性的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2],是一部闪烁着天才思想的著作。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情况时,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起来,这样既克服了黑格尔异化观的思辨性又克服了费尔巴哈异化观的神秘性,从而找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

这个出发点就是显而易见的经济事实: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再经过逻辑推论,具体地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第一,从现实的直接的结果看,劳动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了。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 [3]工人同自己劳动成果的关系如同费尔巴哈所批判的人与宗教的关系。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给自己的就越少。

” [4]工人的劳动越多,他所丧失的就越多。

这些外化的产品成为他外部的存在,并拥有独立的力量,成为了与其自身相异的敌对的客体。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是一个普遍的且习以为常的经济事实。

劳动者为资本家生产了奇迹,却为自己生产了极度的贫困潦倒、疾病和死亡。

他成了自身对象的奴隶。

这样的奴隶状态达到了极点,并把工人一生一世,甚至世世代代都锁在了奴隶的圆柱上。

因为,他不作为工人,就永远无法维持生命机体的存在,不可能维持家庭的延续;可是另外一面,他不作为“肉体的主体”也同样无法作为“工人”而存在,只有死亡。

原来,工人——作为人的存在,与自己的劳动对象——作为人的需要的物质基础,竟然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而工人,就是奴隶的现代称谓。

第二,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来看,他们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了。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 [5]这样的劳动,并不是为了满足劳动工人自身的需要,相反是消耗自身的需要来满足资本家的需要。

实际上,不仅工人的劳动不是他的,甚至连工人的休闲也不是他自身的。

因为,工人肉体的满足和作为生命有机体的需求——自然也包括工人的休闲娱乐(如果,工人有休闲时间的话)——都只不过是为了再生产出自己的异化物、对立物所做的必要准备和补充而已。

除了豢养的动物,还有什么东西是身处这样的境地呢?进一步言,就算是放生的牛马也都比工人的生存、劳动条件“自由”,至少,它们没有工厂主和工厂主的监工、以及克扣工资的规章制度。

结果是,工人不再按自身的客观需要吃、穿、住、行、生殖,反而是按资本家利润实现的最大化领取面包、工资、生产劳动和租赁房屋。

工人与真正的奴隶比起来,后者都可能比前者更能感到幸福,毕竟在奴隶主的眼里,他们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在工厂里、在车间里、在流水操作线上,工人只是机器部件的延伸,是不能说话的工具。

直到今天,有的公司还有规定上班时间,公司职员禁止交流,违者开除。

鸟儿根据本能需要做巢,有意识的工人、有目的的类存在物却只能根据资本家的意愿尺度进行劳动生产!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人自主性、能动性的唯一表现就是,“只要肉体的强制或者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6]。

可问题是,这样或那样的劳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工人连自由活动的野生动物都算不上,只能算作家养的牲口;而牲口的劳动,是不存在享受的!第三,从人的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 [7] “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 [8]人是类存在物,是有目的的人,但异化劳动把人的第一需要的生命活动变成了只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与动物何异呢?通过劳动改造自身、改造世界,结果反倒成为压榨自身的罪孽。

人之为人的那种本质规定性竟然把人“规定”为了动物。

所以,一方面,劳动让工人的社会生活与工人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相异化;再一个方面,扭曲的、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就只能成为同样扭曲的、抽象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了,而不再是劳动者自己享受生活和生命的形式。

因而,人便不再是人了。

第四,从社会和交往关系上看,人与人的、同样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相互异化了。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比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 [9]这时候,人与人的异化,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吃苦、牺牲、劳动的都是工人,而享受、占有、休闲的都是资本家。

劳动者和剥削者的对立,恰好是通过劳动者与自身的对立表现出来的。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异化才能表现出来。

” [10]不管是人同自身关系的异化,还是人同和自然界的异化,统统表现出这样的状况,即他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仅是分裂的,而且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在《资本论》中,劳动者与剥削者的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就是雇佣关系,就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二、四个规定的逻辑关系按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阐述,四个规定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联系。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 [11]由此可见,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是显然的、无可置疑的结果,是某种原因的自然“暴露”。

所以,对这个结果的追问,答案就只有在劳动工人与自身劳动过程的关系当中去寻找。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 [12]所以,第二个规定是第一个规定的原因和根据;第一个规定是第二个规定的物化结果,是劳动者与自己劳动活动相异化的必然表现。

劳动产品是劳动生产的结果;倘若,工人的劳动过程和劳动行为没有发生“自我异化”,那么,怎么会有劳动产品和劳动者本身的异化呢?“我们现在还要根据在此以前考察的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推出他的第三个规定。

” [13]这样,第一个规定和第二个规定共同推论出第三个规定,归根到底还是第二个规定推导出来的。

最后,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还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异化。

第四个规定是前三个异化的直接结果。

综合起来,第二个规定即人与自己劳动活动的异化是最本源的异化,它是导致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与自身的类本质和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的“第一推动力”。

“产品的异化根源于劳动活动的异化,产品和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同自己的本质异化,进而又造成了人与人的全面异化。

” [14]马克思在谈完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后,紧接着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并且认为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私有财产的占有形式一旦确定,私有财产又成为了劳动异化的原因。

“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 [15]所以,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就成了相互因果的关系。

作为劳动的成果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就如同孪生兄弟一样,时一同“来到人世”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总表现着另一面,不可分割。

三、异化理论的局限性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无疑具有深刻的内涵。

其论述的思维深度和哲学功底的深厚都令人惊讶,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起来,确实要伟大得多;哪怕形式上看起来显得有些凌乱和破碎,但其自身的逻辑关联性则十分紧凑。

如果,站在《资本论》的角度,或者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异化劳动理论就有严重的不足性。

尽管,异化劳动理论把马克思带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入口”,但终究还没有进去,此时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基点仍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第一,揭示了现象,解释不了本质;第二,由于第一点,那么在“异化思想”的窠臼里,就算是对现象的解释也会出现循环论证。

第一,四个规定的关键在于第二条,即人与生产活动本身的异化。

表现这种异化的是:(1)在劳动的过程中,没有幸福和享受的感觉;(2)他们的劳动是被强制的;(3)物质的劳动生产竟成了他们维持动物机能运转的手段。

这三点内容都只是对“劳动异化”的表象描述。

既然,生产劳动成了工人活下去的唯一手段,也姑且算作一种目的,可为什么还要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呢?既想活下去,为什么又要逃避活下去的唯一手段呢?为什么劳动必然是强制的呢?劳动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可不可以是非强制的呢?一句话,为什么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是必然的?难道这能够用异化的现象来解释异化的原因吗?第二,谈到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问题。

在异化劳动理论的范围内,马克思只能给出这样的答案:异化劳动导致私有制;后来,又相互作用。

就算按照这个逻辑,那么有两点:其一,异化劳动如何导致剩余财产,也就是剩余财产最开始是怎样积累起来的;其二,什么导致了劳动的异化。

不管怎么回答,答案断然不是第二条的规定。

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先天不足,这是异化劳动理论内核不可能克服的矛盾,不可逾越的理论高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表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更多地倾向于旧哲学,其唯心主义成分比唯物主义成分更多。

纵然,马克思的研究已经触摸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但却依然是模糊的和含蓄的。

因为,人本主义的影响太过浓厚以致于马克以为,费尔巴哈的发现为他自己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打下真正的基础” [16],“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17],由此可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总体上还停留在表象和道德的水平上。

对剥削制度的义愤填膺,这当然是种高尚的行为。

道义上的谴责,经常成为科学认知的先导,但未必是理论上的正确。

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扬弃,是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过渡到剩余价值论的重要环节、中间环节,是飞跃的一块跳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