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的谱系》有感
道德心得体会500字作文(优秀10篇)

道德心得体会500字作文(优秀10篇)道德心得体会500字作文篇1今天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
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
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
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
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
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
坚硬易折,柔软耐久。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何谓道,水即是。
道德心得体会500字作文篇2今天,我们聆听了方校长在道德讲堂中的讲座。
我认为:在目前形势下,教师确实更需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
因为,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建设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功德的前提。
教师是从事培养下一代的职业,更需要以良好的品德修养去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耳濡目染,逐渐形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个人良好品德。
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其落脚点在于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以诚恳、正直、谦虚的态度对待别人,做好份内事,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我认为:努力提高个人品德修养要求我们平时注重学习,学习榜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磨练,这是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
论道德的谱系

论道德的谱系尼采周红译三联书店 1992年5月第1版前言一我们这些认知者却不曾认知我们自己。
原因很清楚:我们从来就没有试图寻找过我们自己,怎么可能有一天突然找到我们自己呢?常言道:“哪里有你们的珍宝,哪里也便有你们的心。
”此言有理,而我们的珍宝却是在知识的蜂巢里,我们总是在途中奔忙,像天生就有翅膀的生灵,像精神蜂蜜的采集者,我们的心所关切的事只有一桩,那就是把某种东西“搬回家”。
至于生活本身,即所谓的“经历”,我们之中有谁足够认真地对待过它?或者说有谁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地对待它?恐怕我们的心根本就不在关心这桩事情,我们的心根本不在那里,甚至连耳朵也不在那里!一个入静的教徒或一个陷入沉思的人在刚刚听到午时十二响的钟声后会突然惊醒自问:“刚才钟响是几点”,我们也会在事情发生后揪揪耳朵,非常惊诧而又尴尬地问道:“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甚至“我们究竟是谁?”然后就像我们刚才讲过的那样,在事情发生过后历数我们的经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那惊心的十二声钟响——啊!还数错了……我们对自己必定仍然是陌生的,我们不理解自己,我们想必是混淆了自己,我们的永恒定理是“每个人都最不了解自己”,——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不是认知者。
二我写这篇辩论文章来探讨我们道德偏见的起源。
我关于这个问题的思想曾经在我的一本格言集中初次简略地表述过,那本书的书名是《人性的、太人性的。
写给自由神》。
我在索伦托开始写那本书。
那是一个冬天,冬天使我像漫游者中断旅行一样停下来回顾我的精神走过的那段遥远而危险的里程。
我说的是一八七六年至一八七七年那个冬天。
我的那些思想产生的时间比这还早。
我在这篇文章中将要阐述的基本上还是那些思想。
但愿这段漫长的间隔会使那些思想变得更成熟、更鲜明、更强烈、更完美!我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仍然坚持这些思想,而这些思想又彼此更严密地补充、交织、渗透,这就使我更为乐观地相信,我的那些思想恐怕从一开始产生时就不是孤立的,不是随意的,不是偶发的,而是产生于一个共同的根源,产生于一种深沉的、渴望知识的基本意志,这种意志表述得越来越准确,而且它还要求更加准确的东西。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一、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尼采——伟大的漂泊者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
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
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
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
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
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
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
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
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
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
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
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
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阅读附答案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
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
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
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
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
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
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
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
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
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
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
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
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
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清华大学荐读书目

《老子》学说是一种以生命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整体上仍然是实用理性主义的哲学。当功利有利于生命时, 《老子》不反对功利;当功利危害生命时,《老子》则反对功利。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
《伊凡·伊里奇之死》 (俄)
《契诃夫小说选》 (俄)
01
《泰戈尔诗 选》(印度)
02
《都柏林人》 (爱尔兰)
03
《荒原》 (英)
04
《先知》 (黎巴嫩)
06
《高尔基中 短篇作品精 选》(苏联)
05
《城堡》 (奥地利)
1
《雪国》(日)
2
《静静的顿河》 (苏联)
3 《海明威短篇
06
《哲学史讲 演录·导言》 (德)
05
《历史理性 批判文集》 (德)
《**宣言》(德)
《资本论》第1卷 (节选)(德)
《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
《精神分析引论》 (奥)
01
《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 精神》(德)
02
《第二性》 (法)
03
《科学革命 的结构》 (美)
04
《疯癫与文 明》(法)
06
《正义论》 (美)
《罗摩衍那》 (古印度)
4
《变形记》 (古罗马)
5
《神曲》(意)
1
《波斯古代诗 选》(古波斯)
2
《哈姆雷特》 (英)
3
《堂吉诃德》 (西班牙)
4
《傲慢与偏见》 (英)
5
《浮士德》 (德)
1
论道德的谱系

论道德的谱系论道德的谱系□作者:尼采第一章"善与恶"、"好与坏"1887一我们应当归功于这些英国心理学家的还有初探道德发生史的尝试,可惜他们并没有就此提出任何疑点。
我承认,他们本身就是个疑点,他们甚至在写书之前就把一些基本观点提出来了——他们本身就很有意思!这些英国心理学家们到底想要做什么?人们发现他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就是把我们内心世界中的龌龊部分暴露出来,从中寻找积极的、先进的、于人类发展有决定作用的因素,而这是些人类智慧的尊严最不愿意看到的部位,他们就是在这些习惯势力中,在健忘中,在盲目和偶然的思想网络和思想机制中,在任何一种纯粹被动的、机械的、反射性的、微不足道的和本质上是愚蠢的部位找寻积极的因素。
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得这些心理学家总是朝着这一个方向努力?是否是一种隐秘的、恶毒的、低级的、连他们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贬低人类的本能?是否是一种悲观主义的猜忌,一种对失意的、干瘪的、逐渐变得刻毒而幼稚的理想主义的怀疑?是否是对于基督教(和柏拉图)的一种渺小的、隐秘的、从未跨过意识门槛的愤忿和积怨?抑或是对于稀奇的事物、对于令人头疼的反论、对于存在本身的可疑点和荒唐处的一种贪婪的嗜好?当然,也可能是一种混合,其中含有少许卑劣、少许忧郁、少许反基督教、少许快感、少许对调味品的需求?……可是有人告诉我说,这不过是些冷血的、乏味的老青蛙,它们在人的周围爬行跳跃,好像是在它们自己的天地中:在一个泥塘中一样。
我很不愿意听到这些,而且我不相信这些。
假如允许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表达一个愿望的话,那么我真心地希望这些人能够是另外一副样子,希望这些灵魂的研究者们和显微观察者们能够是基本上勇敢的、高尚的、自豪的动物,能够知道如何控制他们的情感,并且训练他们自己为真理牺牲所有的欲望——为任何一种真理,哪怕是朴素的、辛辣的、丑陋的、令人不快的、非基督教的、非道德的真理,因为这种真理确实存在着。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
《论道德的谱系》是韩非先生著作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给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书中提出的道德谱系理论为人们提供了对道德的深刻理解,使其成为一部受宠爱的经典之作。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韩非先生提出了他的道德谱系理论,认为道德是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而不是一种“天然”的东西。
基于这一观点,他认为应该以建筑式、质量框架的方式进行道德判断,这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表达情感和道德的真实含义。
他的观点也进一步激发了其他学者对道德进行深入研究的思想,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的本质。
除了从道德谱系的角度考量以外,韩非先生在《论道德的谱系》中还提出了更多关于人们的道德行为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是植根于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中的,必须理解并充分尊重这些背景和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行为真正的本质。
因此,他认为人们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能仅仅简单地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道德体系,而应该对道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来理解道德行为的本质。
借助这部作品,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德的本质,也明白了只有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道德行为的本质。
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更是给我一种感受,即只有真正了解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才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
总之,《论道德的谱系》是一部开创性的经典之作,它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有助于我们作出更加正确的道德判断。
在我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这本书的理论,对待道德的行为,以更全面的角度出发,真正理解道德的本质,作出更正确的道德判断。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论道德的谱系》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乃是建立道德的基础。
它以一种古老的视角,对道德的实质、发展、功能和最终的目的进行了讨论,可以说是整个道德哲学史上非常重要、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
书中首先探讨了道德观念的渊源和宗旨,柏拉图认为,道德是从个人的思想中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观。
之后他指出,道德天性的基础在于美德,而美德的基础在于自由,而自由的基础是真理。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道德最终的宗旨是追求真理。
其次,柏拉图探讨了道德的发展和变迁,他认为道德的发展是呈现“变迁-强调自由-追求真理”的模式,并且强调了培养孩子从小就学会承担责任和习惯反省自己的行为。
另外,他还阐述了道德发展的因素,即环境与教养,以及道德发展的对象。
最后,柏拉图探讨了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功能,即赋予人们做出正当选择的能力,让人们发展正义和公道的心态,以及促进人们的觉醒。
总之,《论道德的谱系》不仅是从柏拉图的视角出发,从古老的视角来理解道德的基础、发展、功能和最终的目的,而且它也为我们提供了社会文明和教养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去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从而在道德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是我对《论道德的谱系》的读后感。
我们活在当下,正处在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时期,不仅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全球性问题,还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
对于这一点,《论道德的谱系》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消除贫困、消除悬殊、实现公平正义,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更是实现和谐与稳定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要保持和谐与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就要以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基础,创造一个崇尚人性、富有尊严的社会,而《论道德的谱系》给我们提供了探索道德发展机制的重要思想视角,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善社会环境的重要参考。
柏拉图的这部重要著作,不仅给了我们一种深刻的思想体验,也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它以一种古老的视角,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道德真理的途径。
我们只要把它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才能坚持正义、公行公正、发展正义感,为实现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而不懈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的谱系》有感之虚无
2011103472 蔡少佳
尼采的道德批以“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为本,将道德的解构和精神的自我提升相结合,从而对于社会的道德的彻底抨击与否定,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偏激的思想,但是思想的进步总是会以这样的推动而发展。
读这本书一直找不到老师所要求的为什么,直到读第三章时有了一些想法,下面我就通过禁欲主义对比尼采和叔本华的两种虚无来进行阐述。
对于其精神导师叔本华视作彻底解脱手段与终极奥义的禁欲主义,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的第三章进行了一次集中的详谈。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该种“意志的自我取消①”的确是,而且还仍将是一种意志,即“宁可让人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同为虚无主义者与意志哲学家,尼采与叔本华,这两个在思想上紧密相关的人,如若深究起来却有迥然不同的逻辑根基。
叔本华是在严密的反理性论证之后将意志推向前台,认定这一杂乱无章、不可理喻、利己的冲动性的存在为唯一真实的“自在”之物,接着又通过批判意志本身、揭示其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邪恶的灾难性处境来证实生存毫无意义,进而走向被动的虚无主义,即穿越摩耶之幕,自觉自愿地对生存意志及其欲望进行残酷弃绝。
而尼采论证虚无时首先批判的是意志之外的东西,束缚意志的障碍物,一直充当着彼岸世界最高价值的柏拉图主义和它所变体的基督教道德——它们给欧洲人带来了颓废主义与奴性,百害无利且在历史景观中死期已至——陈朽的价值体系被破除后,意志必将被解放,获得绝对的权力与自由,从骆驼变成狮子,再变成大地的新生儿②。
这是积极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最初便旨在为意志及其欲望卸下千年的重负,重寻狂欢的酒神。
由此可见,两种虚无主义实质于起点处便已分道扬镳,它们各自来自于自身的贬抑与对枷锁的拆除,于是前者不可避免地带来绝望,后者却带来激烈的恐怖与狂喜,带来“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的、流亡于荒漠的“超人”时代。
如此我们便理解二人为何对禁欲主义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了。
在此我要详谈的是尼采对于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即哲学家的禁欲主义③的全面批判,叔本华哲
学的最大逻辑漏洞,即为由人生的痛苦与邪恶直接推导出人生不值得经历,生存意志除自我取消之外别无出路。
他如是描述生命:“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愿望在其本性上便是痛苦,愿望的达到又很快产生饱和”,于是在灼烫的跑道上,生存意志被拘禁在疯狂之中,犹如永恒不幸的咒符,使人周而复始疲于奔命地重复着单调的循环。
如果用叔本华深切倾慕的佛教语言来说,那便是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六道轮回冥冥众生,无一不罹此难,无一不在微尘中。
然而,“只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谬误,它就是,我们为了幸福而在此”。
当幸福无以诉求,又有不道德的利己主义与非义不断因意志的生存需要而生,他便得出结论:“我们根本上是不应该存在的,为此我们停止存在”。
然而痛苦与不道德是否足以成功灭绝意志,走向禁欲主义的充分理由?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首先,道德这个无本体的概念,本来就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
它是理性的或教义的,这个阶层或那个阶层的,唯独不是崇高不变的,尼采在反道德的同时,颂扬意志的强力,向往古老辉煌的荣光,“我们今天几乎不可能感受到产生‘风俗道德’的那些非凡的年代,那是在‘世界历史’之前,是真实的,定夺的历史,它确立了人类的性格,那时候,苦难、残酷、伪装、报复、拒绝理性总是被当作德行;反之,舒适、求知欲、平和、同情心却总是被看作危险;那时被人怜悯和劳动是耻辱,疯狂是神圣,而变化则总是被看成是不道德的,灾难的先兆。
”于是道德在其基石初就已被解构。
我们从这段话中,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尼采对原始自然的生存状态的热爱迷恋。
生杀予夺、地覆天翻都是值得肯定和赞颂的,又遑论痛苦?尼采还彻悟过比“欲求和达到欲求”的无尽循环更加可怖而痛苦的东西,他将其称作“永恒复至”,又译为“永恒轮回”,被预言家、鹰和查拉图斯特拉本人屡次提及,因其晦暗的宿命色彩而成为尼采学说中最有神秘主义意味的内容。
而就是在这样魔障般的冰冷无望面前,这样的“大痛苦”面前,他依然无畏,未曾放弃意志,并依然爱它。
他在《权力意志》中写道:“肯定世界就是现今的样子,不打折扣,没有例外的选择——哲学要求永恒的循环——即同种事物连接的同种逻辑和非逻辑的永恒循环,这是一个哲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对生命抱狄俄尼索斯式的态度——我的公式就是热爱命运。
”
热爱命运,这是对希求借禁欲主义来摆脱折磨的叔本华最为准确有力的回答:
我们无需寻求摆脱。
而更加深刻的是,我们亦无法寻求摆脱。
叔本华指出的两条摆脱途径,审美同情与意志的自我取消,都在其可行性上被尼采进行了漂亮的驳斥。
康德宣称,“美就是不含私利的享受”,叔本华则将其当作了意志的逃遁之所:“这是无痛的状态,伊壁鸠喜称其为极善和神的状态。
在那一片刻我们摆脱了意志的悲惨压力,我们庆贺意志苦役的休息日,地狱车轮停止了转动……”而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审美动机恰含巨大的私利,“是从最强烈、最个人的私利出发,从饱受折磨,要摆脱折磨的人的私利出发……”至于意志的自我取消,更是与僧侣禁欲主义无异,都是与自身生存权利所共存亡的理想。
该理想的作用,即是为生存提供一种唯一可能的意义,“人因此而得救,从此他不再是风中飘零的一叶,不再是荒唐戏、无意义的玩偶,他现在能够有某种追求了——至于他追求的内容、目的、方法是什么,那都是无关紧要的了。
”至此,尼采揭示出无论审美同情抑或意志的自我取消,俱是仍然出自意志的要求,对此要求的执行即为对欲望的肯定与对欲望带来的苦难的延续。
禁欲与纵欲由是陷入吊诡,将摆脱的希望彻底断绝。
叔本华曾用极富煽动性的笔调谈起他的禁欲主义理想最终可能达到的某种境界,将审美同情的一瞬的感受定格为永恒。
“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要是一个人的意志不只是在一些瞬间,如美感的享受,而是永远平静下来了,甚至完全寂灭,只剩下最后一点闪烁的微光维持着这躯壳并且还要和这躯壳同归于尽,这个人的一生必然是如何的幸福,一个这样的人,在和他自己的本性作过许多艰苦的斗争之后终于完全胜利了,他所剩下的就只是一个纯认识着的东西了,就只是反映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了。
”然而这种蛊惑人心的、梦幻般空灵静美的图景还是被尼采毫不留情的击碎了,因为这与他热爱命运的公式是背道而驰的。
真正的热爱,应当是用全部的器官、智能与欲望去热爱。
在尼采的观念里,我们从来不需要执念于解释和找寻一个单纯的出路,而是去经历,去爱,去超越,去战斗,带着伟大健康的身体永不枯竭的激情,他笔触犀利地写道:“哲学家先生们,让我们从现在起更注意提防那种设计了一个‘纯粹、无欲、无痛、无时的认知主体’的危险的古老的观念虚构,让我们提防那些诸如‘纯粹理性’、‘绝对智慧’、‘认知身体’的一类的自相矛盾的概念的触角,这些虚构和概念总是要求一只常人无法想象的眼睛,完全没有方向感,没有主动性和解释力,可是没有这种看就无所
谓之‘看见’,因此,这些对眼睛的要求都是荒谬的要求。
世上只有观念的看,只有理念的认知,我们越是允许更多的对于事物的情感暴露,我们越是善于让更多的眼睛去看同一事物,我们关于此事物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越加全面。
但是如果要削除意志,扼制、甚至排除情感——假若这是可能的话——什么?这难道不意味着阉割智能吗?”这段文字强调了没有情感、意志参与的认知便不可能是全面的认知,这是对叔本华禁欲主义理想的回敬,也是对健全生命本能——尼采本人理想——的赞颂,两种虚无主义的本质不同越发明确地呈现出来了:尼采追求的是热爱痛苦的、强健的超人;叔本华追求的是摆脱痛苦的、被去势的人,他依然志在彼岸世界,回眸此岸,皆为空无。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尼采对西方道德传统的批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对道德的非道德化追求, 更在于他对道德的历史批判指向道德的现代历史维度, 第一次诊断出现代道德观中的病症: 虚无主义即对贵族的、强健的、丰盈的生命的否定, 并试图以古典虚无主义即对现存最高价值的重估开创新的道德生活。
这种作为命运的虚无主义不是“无”而是一种包容超越的肯定, 因为它是超越虚无主义的意志,在对现存的合理性和权威性的批判中走向对自身的颠倒, 并生长出新的未来道德图景。
注:①出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卷。
②出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论三种变形》。
③出自《论道德的谱系》第三章《禁欲主义理想意味着什么?》与“僧侣的禁欲主义”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