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 16 诫子书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以广增才长,非志无以成学。
君子的品行,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不能够恬淡 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学习 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 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疏通文意
放纵懈怠。淫,放 纵。慢,懈怠。
16诫子书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疏通文意
诫子书
非淡泊 无以 明志,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用来
静以修身
操行,行为
夫君子之行
来个回马枪
懈怠
1.淫慢则不能励精
怎么
2.将复何及!
3.悲守穷庐
陋室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
修养
治 5险躁则不能 性。
迅速逝去
6.年与时驰
7.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
8.淫慢则不能 励精
振奋
达到
9.非宁静无以致远。
A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 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 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 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1.诸葛亮认为广才成学需要具
备立志 、 学习、 静心 三个条件。
2.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
能 淫慢 、 险躁 。
4.作者的观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整体感知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
整体感知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 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 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 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整体感知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 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 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 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 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 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 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 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背景知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 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 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 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 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 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朗读节奏 诫子书
分析:多用对偶,精简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鲜明地表述了作者的 观点。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更易为人接受;句子整齐,读来朗 朗上口,便于记忆。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30张PPT)

第三层: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 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这 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 能悲伤地困守在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快速抢答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夫君子之行
(品德高尚的人)
(2)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 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志”是成才的前提 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 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 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学有所成。
放纵 懈怠
振奋 精神
轻薄浮 躁
修养 性情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第二层: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 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学有所 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 能修养性情。
达到远大
非宁静/无以致远。 目标
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第一层: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以宁静专 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 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
才干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
增长才干
学业
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
目标。

16 诫子书

16 诫子书

第四单元
16诫子书
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要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记文言知识
1. 重点注释
①诫.(告诫、劝勉)子书.(书信)
②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君子
..(有才德的人)之行
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
④非淡泊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
⑤年与.(随同)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⑥遂.(于是,就)成枯落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⑦悲守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 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作动词:非学无以广.
才(增长) ②形容词作名词: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大目标) 3. 古今异义
夫.
君子之行 古义:f ú,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今义:丈夫
险.
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4.一词多义
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遂成.
枯落(变成,成为) 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笔记《诫子书》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学习《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笔记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注释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5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5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精读细研
7.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 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 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
(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 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 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 向上,催人奋进的。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的目标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即“将复及何”
精读细研
1.结合前面的字词分析,试着解释一下文章题目的含义。 告诫、 劝勉之义
子书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精读细研
2.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 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多问候事业和家庭,青年人多问 候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愿健康成长。
知识备查
正 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 叙述清楚,简洁清晰,语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做过 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难于理解。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A.夫 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 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一般来说,主谓 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 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项中,正确的 节奏划分为“夫/君子之行”。
写作特色
②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

〖语 文〗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 文〗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 成就 消失
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 逝将去汝
学业 变成
离开
文言现象归纳
3.古今异义 (1)非学无以广才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增长 今:宽广、广大
(3)险躁则不能治性 慢 古:懈怠 今:与“快”相对
(4)年与时驰
励 古:振奋 今:鼓励
险 古:轻薄 今:危险 治 古:修养 今:治理 驰 古: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奔驰
懈怠
浮躁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 养性情。
时光 意志
消失
年 与 时 驰,意 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
疾行,迅速逝去
最终
多 不 接 世,悲 守 穷 庐,将 复 何 及!
对社会有贡献

怎么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驰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 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 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 3.推敲关键词,理解文章思想精髓。
名人小档案
名: 诸葛亮 字孔明 时: 籍: 三国
评: 琅琊阳都人 作:
政治家 军事家
号卧龙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诫子书》《隆中对》
题目解析
劝勉,告诫
书信
读清字音 读准节奏
夫(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dàn)(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 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 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1],有用之才耳。方今国 事扰攘[2],外寇纷来,边疆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 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 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 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3],为金 马玉堂中人物也[4]。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 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5],故排万 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余少年登科[6],自负 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飞武亦佳, 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 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8],勿恃贵,勇猛坚 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 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 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 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XXX 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 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 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 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 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 力:
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勤俭,一度浪费无 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补偿 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 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 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勤俭,时刻警 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诫子书(邱民亭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 是哪一句?
分析、 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6
诫子书
文章体裁:议论文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zào
suì
解释与翻译:
16
参考注解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遂成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枯落, ,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你从文中能够读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诫子书
分析、 理解:
16
诫子书
文章体裁:议论文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君子之行,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劝勉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 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 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分析、 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 (181—234)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 诸葛亮为了蜀汉国家事业 日夜操劳,顾不上 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 诸葛亮 亲自教育儿子 ,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大哥 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分析、理解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分析、理解:
16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 是哪一句? 2、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请大家准确工整地抄写下来:
16
诫子 书
有才德的人的品行(操守),依靠屏除杂念 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
德。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 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 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须来自于勤 奋学习,所以,不刻苦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 没有坚定的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 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一个人的年纪会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也 会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 陋室,到那时候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
文章体裁:议论文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 展开论述的? 本文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 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 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 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分析、 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羽扇 纶巾
guān
诸 葛 亮
诸葛亮
(181—234)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
诸葛亮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 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 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 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 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 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初中课文:《诫子书》《隆中对》《出师表》
分析、理解:
16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关键词:修身、养德、学习、立志、惜时
惜时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 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 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 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 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 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 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 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 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 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 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 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 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 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 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
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 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
16
诫子书
文章体裁:议论文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两者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 节俭才可以清心寡欲。人们内心世界宁静, 才不会为贪图丰富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因此,“静”是俭以养德的基础。
分析、理解: 16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一篇表现古代家庭教育的
文章。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
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 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
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 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 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 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 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你从文中能够读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品格高洁、才学渊博、 关爱孩子、严格要求的父亲。
小结与拓展:
16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以广才 励精治性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中国古代的忠臣与智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诗词: 舌战群儒、七擒孟获
(1)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诸葛亮 (181—234)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 世”。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 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 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 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傅雷家书
瞿秋白家书 林觉民 《与妻书》
成语:16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释与翻译:
16 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6 劝勉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君子(有才德的人)的品行(操守),依靠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 来培养品德。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 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须 来自于勤奋学习,所以,不刻苦学习就没办法 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 修养性情。一个人的年纪会随同时光而迅速逝 去,意志也会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 哀地坐守着陋室,到那时候才悔恨,又怎么来 得及!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