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 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 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 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 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疏通文意
必要, 一定要
才干
成功,
增长Leabharlann 成就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业
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法增 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修养性情。
励,振奋。 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修养。
淫慢则不能 励精, 险躁则不能
研读探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含义: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不用心学 习,将来就会变成一个废人,那时就悔之晚矣。
作者从反面阐述,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成才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研读探究
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君子的品行,以心绪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不心慕恬名淡利,固没定办结法构,明明确,志明向确。,坚定。安不静分,散集精中力精。神,达致到,远达大到目。标
非淡泊 无以
明志,
非宁静无以 致远。
内心不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内心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 目标。
一二句告诉我们什么?
“静”和“俭”对于培养美好的品行是非常重要的。 千古名句。指只有淡泊名利、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
16《诫子书》2024版七上语文群文阅读

诚兄子严敦书马援援①兄子②严、敦,并喜讥议③,而通轻侠客④。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⑤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⑥,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⑦,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①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陡(今陕西兴平)人。
②兄子:侄子。
③讥议:讥讽,谈论。
④通轻侠客:与侠士轻佻之人交好。
⑤汝曹:你们。
⑥是非正法: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
⑦施衿结缡: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系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
衿,佩带。
缡,佩巾。
【参考译文】马援的侄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喜欢结交侠士轻佻之人。
马援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里不可以议论。
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
我宁可死也不想听到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之所以再次跟你们说起,就像是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要亲自为她戴上带子和佩巾,而且要一再告诫她一样,想让你们牢牢记住!”《傅雷家书》一则1954年8月16日晚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
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
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
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
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
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
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诫子书》诸葛亮·三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内心恬淡无法用来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用来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无法用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无法用来完成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时光疾行,意志随岁月丧失。
最终成为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穷人住的房子里,到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注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书:书信。
3.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行:品行。
6.静:宁静专一。
7.以:连词8.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9.无以:没有办法来,10.明:明确、坚定。
11.志:志向12.致:达到。
13.远:远大目标14.广:增长。
15.成:达成,成就。
16.淫:放纵。
17.慢:懈怠。
18.励:振奋。
精:精神。
19.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躁:浮躁。
20.治:修养。
21.与:跟随。
22.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3.意:意志,24.日:岁月。
25.去:消逝,丧失。
26.遂:最终。
27.庐:陋室。
2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使…明确。
形容词作动词,2.非宁静无以致远.,远: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3.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名词作动词。
4.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意与日去,去,古义:离开,丧失,今义:去一词多义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2.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无意义)以:1.静以修身:(连词)2.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 可以.为师焉(凭借)志:1.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1.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1.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2.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1.三人行:(行走)2.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1.意与日去:(意志)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3.意暇甚:(神情,态度)去1. 太丘舍去.(离开)2. 意与日去.(消逝)重点理解1.《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实现志向
作业布置
完成学生用书对应课时练习
谢谢观看
✓ 接着先正后反,论述“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实 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须“ 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
✓ 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危害,即点明“淫慢”“险躁”的害处, 彰显“静”的价值。
✓ 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
得及!
归纳总结
“
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齐,读来朗
朗上口,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
蕴。作为家书,本文情感真挚。它是一
篇美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
作业布置
课外背诵并默写《诫子书》。
16 诫子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 的意思,诸葛亮这篇《诫子书》 是为了告诫儿子而写,他要告诫 儿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诫儿子 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yín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
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
志关 于
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 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在学 校就会不用心学习,成绩落后,不能考上 大学;进入社会后,浑浑噩噩,终将一事 无成。
学关 于
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 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 价值。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 现自己对社会什么贡献都没有。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重点句子我翻译
•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落叶那样 (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贡献,悲伤地守在破房子里 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 险躁,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学 有所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之 情。
背出家书情理交融的韵味
至文不过家书写。 ————(清)黄宗羲
殷切期盼之情 谆谆告诫之理
熟读成诵 背出家书情理交融的韵味
夫君子之行,--------,--------。-------------, ---------------。夫-------,--------,------------,-----------。--------------,-------------。--------,-------,--------,--------,--------,将复何及!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读出古文的韵味
注意:1、标出字音、停顿与重音。
2、学习“停连”的朗读方法。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整体感知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
整体感知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 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 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 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整体感知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 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 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 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 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 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 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 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背景知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 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 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 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 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 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朗读节奏 诫子书
分析:多用对偶,精简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鲜明地表述了作者的 观点。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更易为人接受;句子整齐,读来朗 朗上口,便于记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诸葛瞻要做一个不慕名利的人。
品德高尚 志存高远 博学多才 惜时有为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
静
俭
诸葛亮的静
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山以后: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淡泊不是厌弃世俗,宁静不是慵懒无为。由淡泊名利 到鞠躬尽瘁,我们可见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心。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反面)—学习、立志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反面)—惜时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明君子志
诸葛亮围绕一个“静”,告诫儿子要做什么样的人?
从“ 诸葛瞻要做一个
”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告诫儿子 的人。
示例:从“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
内心恬淡, 没有什么可以 明确, 志向
达到 远大目标
夫不慕学名须利 静用也来,,没才办法须学坚定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
淫 慢则不能励 精,险 躁则不能治 性。
放纵 懈怠
振奋 精神 轻薄 浮躁
修养 性情
年与 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随同 疾行,指迅速逝去
丧失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诸葛瞻成为了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吗?
诸葛瞻17岁迎娶蜀国公主,拜骑都尉(比将军略低的武 官),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他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 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
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 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诸葛瞻,意欲封其为琅琊王, 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顽强抵抗,然因 错失良机,终英勇牺牲,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 亡。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宝贵性 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年纪 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 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 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 贡献。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 来得及呢?
拓展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句话形 象地描绘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意志 消磨的可悲。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 间、把握机会,不要等到年老体衰、 意志消沉时才后悔莫及。这种警示 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 只有珍惜时间、不断努力才能取得 成功。
静以修身
“静”指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指修养身心。
02
俭以养德
“俭”指节俭;“养德”指培养品德。
03
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04
明志
“明”指明确、坚定;“志”指志向。
05
致远
“致”指达到;“远”指远大目标。
01 02 03 04 05
险躁
“险”指轻薄;“躁” 指浮躁。
治性
“治”指修养;“性” 指性情。
● 拓展:“静”在现代生活中意味着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有助于人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冷静和 理智,避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而“俭”则是指节俭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 避免浪费,并培养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方式。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有 助于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遂成枯落
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05
多不接世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01
悲守穷庐:只能悲 哀地守着陋室。
02
将复何及:又怎么 来得及呢?
03
四、路漫而求索
04
(一)句子理解与 拓展
05
夫君子之行,静以 修身,俭以养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
教学目示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
诸葛亮(181 -234 +,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倶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文言文基础知识
重点词语解释'
夫(6):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示。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神。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修养性情。
与:随同。
驰:疾行,指迅麵去。
日: 岁月。
去: 消逝,逝去。
遂: 于是,就。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整体感知
(1 )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⑵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①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②注意词句停顿。
(3 )学生自由朗读。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 )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
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课文,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
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
(7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提出论点一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一劝诫惜时,有所为。
二、深入情节梳理脉络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⑴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⑶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可的。
志是成才的如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备课笔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有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三、语言品析分析人物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论据略。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四、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
字,对比鲜明。
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