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10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2、了解透镜的构造及成像原理;3、能够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难点:理解物距、焦距与成像大小、虚实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1、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3、根据成像规律,学习透镜在不同情况下成像的特点;4、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四、学习内容及方法1、学习凸透镜的构造及成像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了解物距、焦距与成像大小、虚实的关系;3、学习凸透镜在不同情况下成像的特点,如:当u>2f、f<u<2f、u<f 时,分别成什么样的像;4、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的使用方法。
五、学习效果检测1、完成相关练习题;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不同情况下凸透镜的成像特点;3、根据实例分析,掌握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凸透镜。
六、学习反思与总结1、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特点;2、分析自己在掌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3、对于难以理解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课件《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课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逐步转变。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不再仅仅是听取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各种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生动地学习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款名为《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Flash课件,该课件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课件概述《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款针对中学物理课程的Flash 课件。
该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动画演示和互动式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该课件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将知识点进行细化,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突出特点1、动画演示: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将抽象的物理现象进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实(选填“虚”或“实”)像。
2.完成下表的填写:(焦距、物距、像距分别用f、u、v表示)物距u像的性质物与像的位置像距v光屏能否承接应用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2f>v>f能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2f能测焦距f<u<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v>2f能投影仪u=f不成像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不能放大镜【合作探究】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假设】①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支持事例: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不同,是因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不同。
②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支持事例:同一物体通过照相机成像,当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改变时(调焦),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会改变。
③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支持事例:照相机与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
【设计实验】(1)相关概念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如图所示,物距为30cm;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如图所示,像距为60cm;③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思路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凸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通用(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重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学法指导:探究法
预习导学:
1、凸透镜有作用;凸透镜能将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凸透镜凸透镜有个焦点。
2、焦距:到光心的距离,用表示。
3、能够在上得到的像叫实象,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不能在光屏上接受到的像叫虚象。
4、照相机成像特点:、、;
5、投影仪成像特点:、、;
6、放大镜成像特点:、、;
7、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用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用表示。
问题探究:
1、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注意:应该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
心大致在。
通过实验,完成下表填写:
自我检测:
1、用一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实像总是正立的,虚像总是倒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直线上A、B、C点分别用于放置器材,如图所示。
其中B点应放_______,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应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_____焦距的地方。
A B C
3、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原理图,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
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_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__________机上。
学习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学案【复习及巩固】一、操作问题1.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为了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
(2)当蜡烛位于图中的B 处时,移动光屏到D 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和物大小相等,则该凸透镜焦距为 cm 。
(3)紧接着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下半部分,发现光屏上呈像是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
(4)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向下移动 (填“光屏”或“凸透镜”)。
二、动态问题(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回顾 物距(u ) 像距(v ) 成像特点 应用举例f <v <2f 倒立、缩小、实像 u=2f v=2f 倒立、 、实像 得到fv >2f 立、 、 像u=f不成像获得平行光v >u 正立、 、 像2.如图所示,烛焰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设备有 (写出一种即可)(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知识回顾 成实像时 物近像 像变 成虚像时物近像 像变3.如图所示,若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 、b 、c 、d 、e 各点,分别调节光屏: (1)蜡烛放在 点时,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2)蜡烛放在 点时,屏上出现的像最小;(3)蜡烛放在 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透镜最远;(4)蜡烛放在 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但透过透镜可以观察到 (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像.4.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
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B .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减小相机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C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D .景物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才能成缩小的像 5.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像,那么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B .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C .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D .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知识回顾 加凹透镜时 凹透镜发散作用,像向 移 加凸透镜时凸透镜会聚作用,像向 移6.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 .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 .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C .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D .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三、不等式问题7.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cm(u 大)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cm (v 小)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 A .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光屏上所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C .该透镜的焦距f 一定满足9cm <f <16cmD.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cm<f<18cm 拓展:若物体放在此透镜前6cm处,光屏上有怎样的现象8.下面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目标: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能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建立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学习过程:一、回顾已学知识,引发思考:1.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共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所不同的是:物距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
2.放大镜要求物距________,成像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同样是凸透镜,成像情况为何不同?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2.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像特点可能与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有关。
3.设计和进行实验:①如图甲所示,用平行光(或太阳光)聚焦法测出凸透镜焦距的大小为。
②根据实验要求安装实验仪器: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在中间),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三心同高),目的是。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处,使物距u>2f,移动蜡烛使之不断靠近凸透镜,不断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轮廓最清)。
4.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观察像的性质(包括大小、正倒、虚实),记下几个像的性质明显不同的典型位置的像的性质,测出对应的物距u,像距v,并填入下表。
5分析论证:(1)当u>2f时,成立的像,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为;(2)当2f>u>f,成立的像,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为;(3)当u<f 时,成立的像,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为;(4)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成放大或缩小的像的分界点是,成倒立或正立的像的分界点是。
(5)焦距定虚实倒正,焦距定大小;物像远像变。
6.交流与反思:①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是成放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②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屏上的像向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③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_______(填“变”或“不变”),像的亮度_______(填“变亮”或“变暗”).④小明和小东同学在直线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凸透镜和蜡烛,均不能获得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设计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能够猜测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物距有关。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使用光具座成像,能够设计出实验表格和实验方案。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能够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课内探究】(一)、观察实验做出猜想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可能与有关。
(二)、设计实验步骤以及记录表格1、认识光具座。
2、利用光具座在光屏找到一个清晰的像。
3、讨论设计实验表格。
4、实验步骤:(1)由远到近逐渐减小物距,观察所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2)记录物距、像距以及像的性质。
(3)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三)、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1、(凸透镜的焦距f=10cm 发光体“F”的大小=3cm)结论:(1)当u>2f时,凸透镜成、、像。
(2)当u=2f时,凸透镜成、、像。
(3)当f<u<2f时,凸透镜成、、像。
(4)当u=f时,凸透镜像。
(5)当u<f时,凸透镜成、、像。
2、再次观察实验结论你还能发现什么?(1)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像也会。
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或“两侧”)。
(2)成虚像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或“两侧”)。
(2)一倍焦距点是像和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点是像和的分界点。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照相机是利用的规律工作的。
2、投影仪是利用的规律工作的。
3、放大镜是利用的规律工作的。
小试牛刀: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A.大于10 cm B.小于10cmC.大于20cm D.在10cm和20cm之间(五)、课堂小结:梳理本节所学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课堂达标】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 凸透镜是否能够成像D. 像的虚实、大小、倒正跟物距有什么关系2、镜头焦距为25mm的照相机拍摄人像时,人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是()A.超过50mmB.正好50mmC.在25mm与50mm之间D.小于25mm3、某凸透镜的焦距是8cm,物体距离凸透镜15cm,则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A.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C. 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4、用圆形的鱼缸养鱼,从侧面观赏缸内的鱼,你看到的那条鱼是()A.实物B.等大的实像C. 放大的虚像D. 放大的实像5、某同学拍毕业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照,摄影师应该采取的方法是()A.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些B.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些C.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些D. 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些【课后提升】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如果用黑色的卡片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会怎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距u
像距v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复习】
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
【新课内容】
1、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
2、物理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
一、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
三、设计实验:
1、实验仪器:凸透镜、小灯泡、光屏、光具座、电池、导线
2、组装仪器:小灯泡、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调整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如图1。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凸透镜的焦距f=
cm 物距u 与焦距f
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像距v/cm
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1
2
3
4
5
6 图1
d b a c
e 2
f f 五、分析论证:
1、通过你收集的数据,能初步得出什么规律吗?
2、当物距相同时,如果换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做实验,成像性质会改变吗?说明:
3、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练习】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
分别放在a 、b 、c 、d 、e 五个位置,其中蜡烛
放在处所成的实像最小;放在处所成
的实像比烛焰大;放在
处,眼睛从凸透镜的(左或右)侧看,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2、小丽和弟弟在广州塔附近游玩,小丽想拍广州塔的全景,但在该位置只能拍到一部分(如下图),请你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帮她想想办法。
应如何做,才能拍到广州塔的全景。
物距u 与焦距f
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v 与焦距f 的关系
正或倒放大或缩小虚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