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文言文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文言文的研究方法与途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研究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文言文研究的基础,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资料,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思想以及受到的影响等。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需要耐心查找古籍,细致阅读文献,分析古文的用词、句法、修辞手法等,从而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对比研究法对比研究法是通过对比不同的古代文学作品,寻找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深入研究古文的特点。

可以对比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不同作者的作品,对比不同体裁的作品等。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三、修辞分析法修辞分析法是研究文言文修辞手法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词的用法、修辞手法等,揭示作者的意图和审美追求。

修辞分析法需要研究者对各种修辞手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能够辨别、解释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

四、文化背景研究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研究法侧重于通过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解读文言文的内涵和外延。

在进行文化背景研究时,需要注重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细致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中的意蕴和思想。

五、对应现象研究法对应现象研究法是将文言文作品与当代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对照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古今文化现象的异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对应现象研究法需要研究者具备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通过以上几种研究方法和途径,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研究文言文。

当然,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有时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此外,研究文言文还需要学者具备扎实的古代文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

总之,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修辞分析法、文化背景研究法和对应现象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文言文,并将其价值和意义传承下去。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 观点,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例如,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角 度对张之洞进行研究,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其思想和行为的本质。
总之,近百年来,张之洞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 了进一步推进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全方位的研究,注意历史背景和个体经历对 张之洞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同时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评 价张之洞这一历史人物。
总的来说,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对于古文论范畴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 面、从浅入深的过程。这一研究领域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深刻的实践价值,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和重视。未来,随着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我 们相信古文论范畴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还涉及到文学创作、文化传播、社会变革等各 个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还为推动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方法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领域和视角的学者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进行研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谢谢观看
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和重视。在国内外学术界,越来 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和传承,中国古代文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 题。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大 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 基本概念、范畴等问题,还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进入了系统化、专业化阶段。学者们 开始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也伴随着 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冲击,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陷入低谷。但是,也 有一些学者坚持不懈地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研究,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文献研究法:这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如古代诗文、历史文献、批评评论等,进行文本考证、文化背景研究和作者生平事迹梳理等。

文献研究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对于任何文学研究都至关重要。

2. 考据法:考据法主要用于对古代文献的校勘、辨伪和注释等方面。

通过考据法,可以辨识文献的真伪,校正文本的错误,从而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3.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变化和思想内容。

文本分析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价值。

4. 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学现象。

5. 跨学科研究法:将古代文学与其它学科领域相结合,如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从多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

这种方法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对文学的理解。

6. 心理分析法: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情节发展等,探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和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心理分析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7. 跨文化研究法:将古代文学作品置于全球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异同,探究文学作品的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

跨文化研究法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增强文化交流与理解。

以上方法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在实际研究中,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同时,研究者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更新研究视角和方法,以推动古代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研究生二年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教案

研究生二年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教案

研究生二年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教案一、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研究生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本教案旨在帮助研究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

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概述在开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时,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下面将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三、文本分析方法文本分析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常用且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独特风格。

文本分析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梳理文本结构:对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章回结构等进行分析,了解整体框架。

2. 解读文本细节:对作品中的语言、意象、修辞等进行解读,分析细微之处。

3. 理解文本主题:通过对作品的文本分析,揭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四、历史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历史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它通过对历史背景、时代风貌的了解,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考察时代背景:了解作品所属的历史时期,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背景信息。

2. 研究作者生平:通过对作者的生平进行探究,以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思想观点等对作品的影响。

3. 考察文学流派:研究作品所属的文学流派,了解其特点和影响。

五、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可以更好地发现其特点和意义。

在比较研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比较对象:选取相关性强、意义明显的作品进行比较,有助于深入分析。

2. 比较文学风格:对不同作品的文学风格进行比较,了解其特点和表现方式。

3. 比较主题内容:对不同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

六、实践案例通过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来演示如何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案例:《红楼梦》与《西游记》的比较研究1. 选取比较对象:选择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部代表作品《红楼梦》和《西游记》。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一、功底欠厚二、眼光欠佳一、功底欠厚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

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

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1、汉语文言文《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2、外语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

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

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古代研究者勿轻视。

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以朱子为例。

《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一一“猛火”勿为论题所限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

E.G •《文选》诗学、史学、哲(经)学。

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体会、涵泳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

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 之称。

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这一领域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也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遗产,并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启示。

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品包括《诗经》、《楚辞》、《论语》、《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影响着世代文人的创作和学术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致力于系统地研究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从其起源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法。

在古代,文学批评是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古代学者通过评论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

这些评论和解读主要包括对作品的赏析、文学风格的分析以及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等。

随着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逐渐借鉴了西方文学批评的方法与理论,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

现代古代文学研究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作者思想的分析研究,力求还原古代文学作品的真实含义。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通过考古学的发现、历史文献的考证等等,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还原。

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丰硕,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以及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演变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于现代文学创作也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发掘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创作智慧和艺术技巧,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新的启示和借鉴。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情感描写等等,都可以对今天的文学创作者产生启发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和持续进取。

面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字句古奥、意境深远,研究者们努力钻研,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古代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古代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古代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首先,传统文学批评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传统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品质、结构、风格和意义进行评价和分析。

其代表性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比较文学等。

形式主义注重研究作品的形式构成和艺术手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体验;结构主义关注作品的符号结构和意义系统,借助语言和符号学的知识分析作品的结构和意义;比较文学则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异同点,揭示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普遍意义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学批评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审美价值,挖掘其独特之处。

其次,文化研究也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文化研究强调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以揭示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研究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剖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问题。

此外,文化研究还关注文学作品对社会和个体意识的塑造作用,以及反映作家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的因素。

通过文化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再次,历史研究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由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载和表达,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变迁。

历史研究关注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环境和事件,通过对当时社会制度、人物传记、政治运动等的研究,揭示作品中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精神。

此外,历史研究还可以借助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考证和验证。

通过历史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最后,语言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语言学研究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解读。

语言学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的研究,揭示作品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此外,语音学和语义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声韵美和语义表达。

通过语言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表达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2000字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2000字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2000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包括语料收集、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以及文艺批评等多种方法。

语料收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它主要包括文献收集、史料收集和实地探究。

文献收集就是收集有关古代文学的书籍、学术论文等,诸如《古文观止》、《古代文学文选》、《金陵古籍解绘集》等都是研究人员收集的文献资料。

史料收集主要指的是收集古代文学的真实历史背景,如《史记》、《唐书》、《宋史》、《全唐诗》等古典史料,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本资料。

实地探究则是走访古代诗人的家乡、拜访其后代,并从实际情况、民间故事中获取更多有关古代文学的资料。

文本分析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重要方法,即从文本本身进行细致的研究。

文本分析主要包括语言学分析、文体学分析、形式学分析、诗意分析等,这些方法可以用来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学手法、文学思想和文化特色。

历史研究是探究古代文学背景的重要方法。

通过历史研究,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他们的情怀、他们的文学创作的语境、以及古代文学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等。

文献研究是深入研究古代文学的一种方式,它以概括古代文学思想、文学成就为主,着重研究古代文学的特色与发展史,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中国古代文学赏析》等都是文献研究所必需的参考书籍。

文艺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主要包括系统收集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的研究、传统文论的提炼复兴,以及新的文学理论的修正与发展等。

例如新本義、文思学派、派别哲学等,都是改变、发展和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可以采用语料收集、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文艺批评等多种方法,以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让我们能更好地接近古代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

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

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

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

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

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

《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

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

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

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

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

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

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

——博览群书之故。

(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

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

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

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

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

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

(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二、眼光欠佳
(一)读书时善疑
朱子读书常疑。

E.G.朱子怀疑《古文尚书》真实性,因其文字平顺,而《今文尚书》反而佶屈聱牙。

(二)选题角度
E.G.1 程千帆先生论《饮中八仙歌》,题目曰“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认为“八仙”实是隐遁醉乡、解闷消愁者,从而对该诗编年提出新见。

E.G.2 程千帆先生研究《春江花月夜》评价史
王闿运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评“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评此诗:自我、希望、迷茫。

程先生新视角:从该诗产生之际至明李攀龙之前长期被忽视。

属于接受美学问题(最近热门)。

研究生选题,勿贪大求洋。

“小猫拖不动大耗子”(程先生语)
最好“九死一生”方做出,才能得到最好锻炼。

(三)注意学界动向
题材可重复,观点勿蹈袭。

E.G.莫师1983年底开始博士论文选题,原打算研究朱子,但发现钱穆先生出版《朱子新学案》,不知是否会有重合之处。

北大哲学系张岱年先生有一本,通过程先生求助北大中文系林庚先生从张家借出。

复印之后,见目录就长达34页,观点似有重复,于是换题。

(最后莫先生的博士论文是《江西诗派研究》)(四)方法
无所谓新旧、好坏,只看实用性。

学界尚“趋新”(求洋)以胜前人,但实际上无绝对必要。

朱子引禅师“寸铁可以杀人”语主张“一剑封喉”。

当今学术界“花拳绣腿”:从西方理论中借术语、贴标签。

但西人建构理论时并未包含东方材料。

莫师印象中只有美国诗人苏珊·朗格举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例。

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谈四书五经,但他连四书五经是哪几本都尚未弄清。

以下为提问时间:
提问1:在阅读中,以我为主抑或是以书为主?
答:关于阅读问题,陈寅恪先生有“理解之同情”观点。

以古人为主。

散文家苏雪林有《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莫师不同意其观点,认为除非发现李义山日记之类明确记载的文物,否则难以查考。

后苏将题目改为《玉溪诗谜》尚好。

(按:莫师仍将中国郡县制时代称为“封建时期”)
论述过程也可只是对前人有所补充,不一定非要观点、结论“惊天动地”。

因为现代中国学人并无新材料、方法碰撞(“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机遇。

提问2:不知查阅何种材料。

(以自己的曹操游仙诗研究为例)
答:先唐材料不多。

做学问要通达目录学,因其指点治学门径。

当今学风浮躁,许多材料找来之后并无大用,但仍要上天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傅斯年先生主张“历史学是史料学”,莫师虽不完全同意,但认为其绝对有道理。

千万不能挑材料过多的题目,例如近古某一代的诗歌研究等。

提问3:王安石诗《明妃曲二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作何理解?
答:南宋时即有大争议。

南宋清算北宋覆亡归咎于新法。

此诗要看朱自清先生的选本,朱先生认为,古人不加标点,此两句是路旁胡人劝慰之语。

而且该诗主要倾向同情昭君,非关民族大义。

此诗一出,欧阳修等人唱和,说明时人几乎无反对意见。

古往今来,凡是写昭君题材者,同情者诗作成功,而民族、伦理、政治诗作并不成功。

提问4:阅读大家与研究小家的矛盾。

答:莫师个人喜杜诗,但不喜学生写杜诗论文。

韩国学生研究杜诗对韩国古代文学的影响,重在视角转换。

读研阶段不可能完成大家研究,所以选择二流以下作家研究居多。

接受史研究是当今热门,重在作家或作品对后世影响,但要避免材料罗列。

等到成为如钱锺书先生、陈寅恪先生那样的大家即处处是选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