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可以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文本学方法:重点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包括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语言艺术和文学意义。
2. 文化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作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关系。
这一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的研究和对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古代文学作品。
3. 传统批评方法:传统批评方法主要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价值评判和创作手法等方面。
这一方法强调对作品的审美观赏和评价,通过对作品内在艺术规律和品质进行分析和评论。
4.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或文学传统进行比较,发现共性和差异,揭示其所处文化系统中的代表性和独特性。
这一方法可以从全球范围、跨时空维度来对古代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其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5. 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
这一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的研究和对相关历史事件、社会群体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古代文学作品。
以上方法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运用,因为古代文学研究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指公元前11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古代人民创作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种种变迁。
在文学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第一,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历程研究。
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神话、传说到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再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文学创作。
研究者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整理、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深入探讨文学创作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第二,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研究。
古代文学作品在形式上多样化,风格各异。
研究者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探究其所体现的审美观念、表现手法和传统文化背景等。
第三,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义研究。
古代文学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如爱情、婚姻、家庭、友情、忠诚、孝道、人生哲理等。
研究者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分析和解读,揭示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探讨作品对于现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四,古代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影响研究。
古代文学作品是传承和反映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者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解读和研究,揭示其中所体现的古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探究古代文学对于现代文学的传承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虽然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广泛的研究领域,但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校勘和解读,可以获取到最初手的古代文学材料。
此外,还有文学批评、比较文学、意识形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应用到古代文学研究中。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取到对现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和借鉴。
因此,在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领域。
文言文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文言文的研究方法与途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研究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文言文研究的基础,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资料,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思想以及受到的影响等。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需要耐心查找古籍,细致阅读文献,分析古文的用词、句法、修辞手法等,从而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对比研究法对比研究法是通过对比不同的古代文学作品,寻找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深入研究古文的特点。
可以对比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不同作者的作品,对比不同体裁的作品等。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三、修辞分析法修辞分析法是研究文言文修辞手法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词的用法、修辞手法等,揭示作者的意图和审美追求。
修辞分析法需要研究者对各种修辞手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能够辨别、解释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
四、文化背景研究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研究法侧重于通过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解读文言文的内涵和外延。
在进行文化背景研究时,需要注重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细致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中的意蕴和思想。
五、对应现象研究法对应现象研究法是将文言文作品与当代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对照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古今文化现象的异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对应现象研究法需要研究者具备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通过以上几种研究方法和途径,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研究文言文。
当然,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有时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此外,研究文言文还需要学者具备扎实的古代文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
总之,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修辞分析法、文化背景研究法和对应现象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文言文,并将其价值和意义传承下去。
古代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古代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首先,传统文学批评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传统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品质、结构、风格和意义进行评价和分析。
其代表性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比较文学等。
形式主义注重研究作品的形式构成和艺术手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体验;结构主义关注作品的符号结构和意义系统,借助语言和符号学的知识分析作品的结构和意义;比较文学则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异同点,揭示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普遍意义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学批评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审美价值,挖掘其独特之处。
其次,文化研究也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文化研究强调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以揭示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研究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剖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问题。
此外,文化研究还关注文学作品对社会和个体意识的塑造作用,以及反映作家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的因素。
通过文化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再次,历史研究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由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载和表达,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变迁。
历史研究关注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环境和事件,通过对当时社会制度、人物传记、政治运动等的研究,揭示作品中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精神。
此外,历史研究还可以借助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考证和验证。
通过历史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最后,语言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语言学研究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解读。
语言学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的研究,揭示作品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此外,语音学和语义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声韵美和语义表达。
通过语言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表达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2000字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2000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包括语料收集、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以及文艺批评等多种方法。
语料收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它主要包括文献收集、史料收集和实地探究。
文献收集就是收集有关古代文学的书籍、学术论文等,诸如《古文观止》、《古代文学文选》、《金陵古籍解绘集》等都是研究人员收集的文献资料。
史料收集主要指的是收集古代文学的真实历史背景,如《史记》、《唐书》、《宋史》、《全唐诗》等古典史料,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本资料。
实地探究则是走访古代诗人的家乡、拜访其后代,并从实际情况、民间故事中获取更多有关古代文学的资料。
文本分析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重要方法,即从文本本身进行细致的研究。
文本分析主要包括语言学分析、文体学分析、形式学分析、诗意分析等,这些方法可以用来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学手法、文学思想和文化特色。
历史研究是探究古代文学背景的重要方法。
通过历史研究,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他们的情怀、他们的文学创作的语境、以及古代文学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等。
文献研究是深入研究古代文学的一种方式,它以概括古代文学思想、文学成就为主,着重研究古代文学的特色与发展史,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中国古代文学赏析》等都是文献研究所必需的参考书籍。
文艺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主要包括系统收集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的研究、传统文论的提炼复兴,以及新的文学理论的修正与发展等。
例如新本義、文思学派、派别哲学等,都是改变、发展和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可以采用语料收集、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文艺批评等多种方法,以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让我们能更好地接近古代文化。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与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与研究方法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情感。
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
一、文本研究法文本研究法是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创作手法。
在进行文本研究时,我们可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风格:古代文学作品使用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如辞藻华丽、修辞手法繁多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运用的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
2. 结构与篇章:古代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篇章安排。
我们可以研究作品的章节划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等,以探究作者在组织思想和情节方面的技巧与智慧。
3. 内容主题: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主题。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节、象征和隐喻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历史考据法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古代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通过历史考据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时代境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和理解作品。
1. 时代背景: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中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将作品与时代相联系,体现出它的独特价值。
2. 文化潮流: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受到当时文化潮流的影响。
通过研究当时的文化形态、思潮和社会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3. 人物与事件: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素材。
通过对作品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考证,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和事件的真实经过,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深入剖析它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
1. 文学史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研究,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体裁等。
2. 作家作品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3. 文学批评研究: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古代文学批评家的思想和观点。
4. 文体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各种文体进行研究,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探讨它们的特点和演变。
5. 文化背景研究: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因素。
6. 比较文学研究:将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7. 文献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包括版本、校勘、注释等方面。
8. 文学与艺术关系研究: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具有时代性、文化性、价值性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过程,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历程、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进而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一、历史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运用历史学方法,可以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作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念,这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
二、文本学方法文本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又一个基础方法。
运用文本学方法,可以进行文献的整理、校勘、编纂和注释等工作,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比较文学方法比较文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国家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现文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规律。
四、文化学方法文化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方法。
运用文化学方法,可以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内涵,分析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价值等。
五、人类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前沿方法。
运用人类学方法,可以研究故事、传说、神话和民俗等非正式模式下的文学作品,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社会类型和阶层人群中传播、流传和演变的规律。
六、语言学方法语言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
运用语言学方法,可以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七、美学方法美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运用美学方法,可以研究艺术表现手法、形式美以及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这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的基础。
八、后现代方法后现代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前沿研究方法。
运用后现代方法,可以分析文学作品的多元性、异质性和权力关系等,从而拓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
(《长安古意》句)。
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
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
'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
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
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
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
《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
“煮物”。
1、广泛涉猎一一“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
E.G •《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
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
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
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 之称。
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
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
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
“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
一一博览群书之故。
(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
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咼。
E.G.2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
三,但实是二十九首。
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一一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
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一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
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
《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
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
(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E.G.朱子怀疑《古文尚书》真实性,因其文字平顺,而《今文尚书》反而佶屈聱牙。
(二)选题角度
E.G.1程千帆先生论《饮中八仙歌》,题目曰“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认为
“八仙”实是隐遁醉乡、解闷消愁者,从而对该诗编年提出新见。
E.G.2程千帆先生研究《春江花月夜》评价史
王闿运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评“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评此诗:自我、希望、迷茫。
程先生新视角:从该诗产生之际至明李攀龙之前长期被忽视。
属于接受美学问题(最近热门)。
研究生选题,勿贪大求洋。
“小猫拖不动大耗子”(程先生语)
最好“九死一生”方做出,才能得到最好锻炼。
(三)注意学界动向
题材可重复,观点勿蹈袭。
E.G.莫师1983年底开始博士论文选题,原打算研究朱子,但发现钱穆先生出版
《朱子新学案》,不知是否会有重合之处。
北大哲学系张岱年先生有一本,通过程先生求助北大中文系林庚先生从张家借出。
复印之后,见目录就长达34页, 观点似有重复,于是换题。
(最后莫先生的博士论文是《江西诗派研究》)
(四)方法
无所谓新旧、好坏,只看实用性。
学界尚“趋新”(求洋)以胜前人,但实际上无绝对必要。
朱子引禅师“寸铁可以杀人”语主张“一剑封喉”。
当今学术界“花拳绣腿”:从西方理论中借术语、贴标签。
但西人建构理论时并未包含东方材料。
莫师印象中只有美国诗人苏珊•朗格举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例。
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谈四书五经,但他连四书五经是哪几本都尚未弄清。
以下为提问时间:
提问1:在阅读中,以我为主抑或是以书为主?
答:关于阅读问题,陈寅恪先生有“理解之同情”观点。
以古人为主。
散文家苏雪林有《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莫师不同意其观点,认为除非发现李义山日记之类明确记载的文物,否则难以查考。
后苏将题目改为《玉溪诗谜》尚好。
(按:莫师仍将中国郡县制时代称为“封建时期”)
论述过程也可只是对前人有所补充,不一定非要观点、结论“惊天动地”。
因为现代中国学人并无新材料、方法碰撞(“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机遇。
提问2:不知查阅何种材料。
(以自己的曹操游仙诗研究为例)答:先唐材料不多。
做学问要通达目录学,因其指点治学门径。
当今学风浮躁,许多材料找来之后并无大用,但仍要上天入地一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傅斯年先生主张“历史学是史料学”,莫师虽不完全同意,但认为其绝对有道理。
千万不能挑材料过多的题目,例如近古某一代的诗歌研究等。
提问3:王安石诗《明妃曲二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作何理解?答:南宋时即有大争议。
南宋清算北宋覆亡归咎于新法。
此诗要看朱自清先生的选本,朱先生认为,古人不加标点,此两句是路旁胡人劝慰之语。
而且该诗主要倾向同情昭君,非关民族大义。
此诗一出,欧阳修等人唱和,说明时人几乎无反对意见。
古往今来,凡是写昭君题材者,同情者诗作成功,而民族、伦理、政治诗作并不成功。
提问4:阅读大家与研究小家的矛盾。
[
答:莫师个人喜杜诗,但不喜学生写杜诗论文。
韩国学生研究杜诗对韩国古代文学的影响,重在视角转换。
读研阶段不可能完成大家研究,所以选择二流以下作家研究居多。
接受史研究是当今热门,重在作家或作品对后世影响,但要避免材料罗列。
等到成为如钱锺书先生、陈寅恪先生那样的大家即处处是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