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社交礼仪对比
中西礼仪差异

中西礼仪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并不总是容易的,因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仪和社交惯例。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大,这意味着需要特别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引起误解或冒犯。
以下是中西方礼仪之间的一些差异:
1.问候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问题“吃了吗?”来问候对方,这是表示关心和尊重。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直接问候对方,如“你好”或“你在干什么?”。
2.称呼
3.礼貌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体现出极强的礼貌,如鞠躬或敬手。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温和有礼的语气来交流,但不太可能进行身体上的表示。
4.餐桌礼仪
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
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菜肴放在特定的位置,并依照一定顺序食用。
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而不是刀叉。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刀叉进行吃饭,不过餐桌礼仪较为灵活,没有特定菜肴和顺序。
5.见面礼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予小礼物或红包,以表示尊重和感激。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花或葡萄酒等小礼物,虽然这种做法不是绝对必要的,但是也可以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无外乎见面的称呼、打招呼、交谈、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上门做客、款待用餐、习俗与禁忌等几个方面。
只要在交往过程中稍加注意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掌握社交活动中的常见礼仪并不难。
1、称呼西方人的称呼往往很笼统,往往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
西方国家称呼男的为先生,女的为小姐、女士等,而这些词语比如先生,在我国传统称谓里面是教师的意思。
建国后,我们称呼别人时通常在姓名前加上“同志”一词。
2、打招呼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么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碰面了往往会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怎么不去上班呀?”但是如果拿中国的这一套去跟西方人打招呼,对方一定会感觉很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
原因就在于这些话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
西方人见面打招呼通常只需要简单的“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对于初次见面打招呼是用How do you do ?而不说How are you ?如果再路上遇到了熟人,可以谈论天气、交通等,不谈及私人的事情。
3、交谈中西方人们在交谈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通常会谈到婚姻、家庭、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而西方人往往忌讳谈及这些话题。
这些话题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家常话,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讲则被认为是探秘别人的隐私问题。
二是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礼仪文化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赞美通常会比较谦虚,会说“过奖”“哪里”之类的。
而西方人面对赞美会欣然的接受并表示感谢。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西方餐桌礼仪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文章目录[+]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
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6、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7、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8、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
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9、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
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23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定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餐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餐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
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餐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
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各国社交礼仪知识

各国社交礼仪知识社交礼仪是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互动的关键。
了解其他国家的社交礼仪,尊重他们的传统和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
以下是一些国家的社交礼仪知识的概述。
1.中国-在中国,尊重长辈和尊重上级是常见的社交礼仪。
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但是在特殊场合,如见到长辈或重要客人时,鞠躬是一种示敬的方式。
在宴会上,中国人喜欢一起品尝多道菜,而不是个人点单。
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遵循一些禁忌是很重要的,如不要用筷子直接指向他人。
2.日本-在日本,社交礼仪非常注重细节。
握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普遍,而是以鞠躬相互致意。
在日本,拜访他人的家时,脱鞋是必须的。
在用餐时,注意用纸巾擦嘴,不要直接用手。
在日本,宴会上的礼仪也非常重要,如预定座位、不吃完每一道菜等。
3.印度-在印度,家庭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长辈的尊重。
当与印度人见面时,握手和问候是常见的礼仪。
在印度,吃饭时通常使用右手,左手被认为是不洁净的。
此外,要尊重印度人的信仰和文化,不要触碰他人的头部,因为这被视为侮辱。
4.美国-在美国,握手是常见的问候方式。
美国的商务活动也注重时间效率,所以准时到达非常重要。
美国人之间在公共场合更注重个人空间,不喜欢身体接触。
当与美国人交流时,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是被认为是积极的。
5.法国-在法国,对于社交礼仪非常注重,特别是在正式场合。
握手和亲吻脸颊是常见的问候方式,但数量和次序有所不同。
在宴会上,法国人喜欢品尝多种美食,并注重与他人的良好对话和互动。
6.英国-在英国,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
英国人有一些固定的礼仪规范,如不要提到政治、宗教或个人收入。
在英国,喝茶是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活动,尤其是下午茶。
7.巴西-在巴西,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是常见的,如亲吻脸颊和拥抱。
握手也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
在巴西文化中,放松和享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8.韩国-在韩国,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年龄比自己大的人需要给予更多的尊重。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社交礼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文化现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交礼仪存在着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加强国际交流和提升商务交往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商务礼仪为例,探讨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中西方商务礼仪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西方商务交往中的问候方式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亲吻脸颊或者握手来问候对方,而在中国则通常采用握手的方式。
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对个人空间的理解和对接触方式的认知不同。
其次,中西方商务交往中的用餐礼仪存在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吃饭时通常直接用刀和叉,而在中国则通常使用筷子。
此外,中西方对颜色的认知也存在不同。
在西方,白色通常被认为是纯洁和祥和的象征,而在中国,白色通常被认为是丧葬和不吉利的象征。
对于商务交往,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用餐礼仪和颜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起到增进对方好感和信任的作用。
此外,中西方商务礼仪在会议和商务谈判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商务文化中,人们通常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并倾向于通过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来达到商务目标,而在西方商务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合约和效率,更注重技术和数据的论证。
因此,在商务谈判中,中西方的沟通和决策方式会有所不同。
了解对方的商务文化和礼仪规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商务交流和合作。
最后,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还体现在礼品交换方面。
在中国,人们通常重视礼品的象征意义和面子问题,并注重通过礼品交换来维护人际关系。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更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和个人品味。
在商务交往中,选择和赠送礼物时需要注意对方文化背景和礼品交换的意义,以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综上所述,中西方商务礼仪存在着差异。
在商务交往中,了解对方的礼仪规范和文化背景,尊重并遵守对方的习俗和规范,是确保商务交往顺利进行的关键。
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商务关系,并取得长远和共赢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社交礼仪对比
12汽本2班谢辉
2012954219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且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非常注重礼仪。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然而中西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仪对个人、对组织、对国家来说都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
中国和西方在餐饮礼仪上,交际礼仪上,服饰礼仪等各方面皆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在了解其差别的同时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在认清中外礼仪差别的同时,可以对外国的礼仪进行合理的借鉴,进行有效融合,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餐桌礼仪方面差异
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刀叉必然带来分餐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
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
西方从开始就分餐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追求个性,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餐饮氛围: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在很正式的宴会上,就餐时,按照传统应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是须少量,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
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时,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餐桌上的摆放:食物在桌上的摆放:中餐是一次性的上完每道菜,大家共享所有的食物。
而西方用餐,所有人各自有自己的一套餐具,菜品是吃完一道后再上另外一道菜。
且将自己所盛食物吃完是一种礼貌,对主人的尊重。
二.禁忌习俗方面差异在西方。
在西方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婚姻、恋爱等都是大忌,隐私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中国,这些却是经常交谈的话题,人们不会感到不快或反感。
登门拜访一般是先应预约,突然造访是社交禁忌。
应邀吃饭,英语国家客人以准时或晚到几分钟为礼貌,提前到达
则不仅为失礼也会让女主人措手不及,中国人习惯提前几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三、交际语言方面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
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
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四、彼此相隔距离方面差异
中华礼仪主张彼此间有一定距离:相见时用作揖或者跪拜的方式,反对肌肤直接接触,认为“亵则渎”,过于亲密的接触,是轻浮的表现。
只有彼此保持恰当的距离,才有可能产生敬意。
强调男女有别,彼此要有分寸,尤其反对肌肤接触,认为那样是不尊重女性,有失体统。
西方人主张肌肤之亲。
西方人认为用身体、肌肤直接接触,如握手、亲吻、拥抱等,可以增加彼此的亲密感。
在“非典”盛行时,人们发现西方人的这种礼仪很不卫生,因此,有人建议采用中国传统的拱手礼。
五、礼仪表达主题方面差异
中华礼仪强调内在道德:中华礼仪是道德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意识,注重培植内在的道德根基,例如修身养性、人文关怀、和谐社会等,把它作为礼的源头和动力。
要求人们先做到“德辉动于内”,然后才是“礼发诸外”。
失去了内在的德,礼就成了徒具形式的“仪”,成了伪善的“虚文”。
在人与人交往中,提倡真诚、质朴、自然,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西方礼仪比较注重礼仪的细节:“入座”礼仪:落座时,右腿应后撤半步,轻稳地坐下。
起立时,右腿向回收半步,用小腿的力量将身体支起,并保持上身的直立状态。
“握手”礼仪:行握手礼时,距对
方约一步,上身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齐,拇指张开,并上下微动,礼毕即松开。
“微笑”的礼仪:标准是露出六颗牙齿。
六、服饰方面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
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
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