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是指当一个生物群落中的物种逐渐被替换成其他物种的变化过程。
这种演替过程可能发生在一个地区的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中,其时间范围可以从数十年到数百年不等。
生物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过程,它主要是由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导致的。
初始阶段通常以初级物种为主,这些物种在环境条件下繁殖生息,并开始占据并占用生态系统中的可用资源。
这些初级物种的存在和繁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包括物种竞争、捕食、掠夺和寄生等生态相关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初级物种会引起其他物种的到来,这些物种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中涌现,并形成新的生物群落。
当生物体群的种类和数量达到环境可承受范围时,群落将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稳态可以持续数年或数十年,直至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或其他的自然灾害等因素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当这种稳定状态发生变化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此时,次级物种将开始逐渐替代初级物种的存在和占据生态
资源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物种可能会逐渐消失或被淘汰,而有些物种则逐渐变得更加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这些变化可能包括物种数量的增减、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态关系的改变。
最终,新的物种会取代旧物种,形成一个新的生物群落结构。
这个新的生物群落结构可以持续的时间更长,可能在不同的生态关系和环境条件垂直时发生变化。
这种演替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可以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下去,直到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导语】在⽣物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点,下⾯将为⼤家带来关于⽣物的结构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定区域内⼀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演替 (1)概念:在⼀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发⽣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演替。
) (2)过程: ①旱⽣演替:*岩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 ②⽔⽣演替:沉⽔植物→浮⽔植物→挺⽔植物→湿⽣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演替 (1)概念:在次⽣*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地叫做次⽣*地。
次⽣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上进⾏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年⽣杂草→多年⽣杂草→灌⽊→乔⽊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然的演替速度和⽅向进⾏。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向:⼀定的⽅向性。
②能量:总⽣产量增加,净⽣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稳定性增强。
④⽣活史:⽣物个体增⼤,⽣活周期变短,⽣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替。
这种演替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由不同的物种逐渐替代并形成新的群落结构。
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初始的群落通常由一些忍受较为恶劣环境条件的物种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种会逐渐被其他更具竞争力的物种所替代。
这种替代过程可能经历多个阶段,并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
其次,演替是有预测性的。
虽然每个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都是独特的,但研究发现,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群落的演替趋势是可以预测的。
例如,在一块受自然干扰的土地上,最初会出现一些耐旱的植物,随后逐渐演替为其他植物类型。
这种有序的演替过程反映了物种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初始的群落通常由少数几个物种组成,而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差异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更多物种的存在。
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也会增强。
最后,演替是一个逐渐增加新的生物群落特征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物种的引入和适应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例如,新物种的入侵可能改变食物链的结构、能源流动、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等,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演替特征使生物群落能够在环境变化和干扰中适应和演化。
总之,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演替是一个有序、预测性的过程,通过时间、物种多样性的逐渐增加以及新物种的引入和适应,生物群落能够适应和演化,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生物必修2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
种内关系 内因
种间关系
其动态变化是群 落演替的催化剂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自然因素 外因 人为因素 气温的大幅度变化、 洪水、干旱等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 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演替能否一直延续下去?
不能 当群落演替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 处于平衡状态,演替就不再进行,达到 平衡点。
态阶段,是最复杂也是最稳定的群落阶 段。如果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 原状。
顶极群落就是群落演替的最终平衡状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 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表现一
过度放牧、导 致草原退化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1、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 过程。
2、特点:
⑴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 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⑵不管群落结构是否受到干扰和破坏,演替现象 一直存在(直到最终平衡) 。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过度砍伐、导 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破坏 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 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 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 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 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 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 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 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第六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超顶极(后顶极):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内,由于局部气候 条件较差而产生的稳定群落。
多元顶极学说 (A.G.Tansley,1954)
任何一个区域的顶极群落都是多个的,是由一定的环 境条件所控制和决定的,如土壤的湿度、土壤的营养特性、地 形和动物活动等。有人则分别将这些群落称为地形顶极、土壤 顶极和动物顶极。如围封禁牧后貌似稳定的禾草被杂草代替。
4.按照基质性质划分的演替类型:
水生基质的演替系列 群落的形成从水中或湿润的土壤开始,由水生植物群落向 中生植物群落发展。 旱生基质的演替系列: 群落的形成从旱生的基质上开始,由旱生植物群落向中生 植物群落发展。
进展演替(progressive succession):群落的演替显示 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 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 进展演替。 逆行演替(retrogressive succession):发生在人为破 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 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 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3.按照主导因素不同,划分的演替类型(苏卡乔夫):
群落发生演替 群落的发生是植物充满地表空间,并为生活资料而竞争的过 程,以及各种植物共居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内因生态演替: 群落演替受内部环境变化影响,而这种环境是植物群落成分 生命活动的结果,群落改变了环境,自身被新群落代替。
外因生态演替: 群落外部环境的变化造成的群落演替,对群落是偶然事件, 如火成演替、气候性演替、土壤性演替和人为演替等。 实际上,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总是包含内外两种因素, 只是哪种占主导作用的差异。演替总是在外部环境条件和 群落内部矛盾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前者通过后者产生作用 的,后者则都是在具备一定环境条件时才发生演替的。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植物群落的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
1.最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边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 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 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在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 止了,在路周边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 植物,逐步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 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 象。
群落的演替类型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C.F.Cooper,1913)可分为:
(1)水生演替(hydrorarch succession)演替开始 于水生环境中,但普通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 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xerarch succession)演替从干旱缺 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 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首先,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死 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 矿物质颗 粒,日积月累,湖底逐 步升高,湖水逐步变浅。此时某些 浮叶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荇莱等出现。这些植物的叶盖满水 面,阳光不能透入水底,因而水下 植物不能生存而逐步消失。浮叶根 生植物普通都是较大的。它们的根 埋在土中,它们死后沉入水底,这 些都促成湖底进一步升高。某些直 立扎根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 泽泻等也于此时逐步出现。湖底上 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 于是多个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 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知识梳理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
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提示:能。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
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x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
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
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
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
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
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
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要点解析
1.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
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
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
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
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
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2.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开始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
裸地可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前者指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
后者指原来有植物生长,因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的裸地。
这种裸地虽然没有植物生长,但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根、茎等。
原有的植物繁殖体和残存的土壤条件在群落形成过程中将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
次生演替过程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群落受干扰的强度和所持续的时间。
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决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择伐、皆伐)及其对林内优势树种的苗木、幼树和地被的破坏程度都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条件,影响群落的复生和变化过程。
在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显的。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诱发演替。
4.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
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
地表形态(地貌)的改变会
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
土壤的理化特性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替的因子。
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
人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人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