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痉挛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优秀课件

肌紧张(muscle tonus)
缓慢而持久地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 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发生微弱而持久的收缩,以阻 止被拉长。
肌紧张是多突触反射,能对抗重力牵引 是维持人体正常姿势和进行其他复杂运动最基本
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人体直立时,由于重力的影响,支持体重的关节
趋向屈曲,这必然使相应的伸肌肌腱受到牵拉, 从而产生肌紧张,以对抗关节的屈曲,维持直立 姿势
肱二头肌中的肌梭, 至脊髓的Ⅰa传入通 路,此传导通路与肱
二头肌及其协同肌的 α运动神经元的单突 触连接,以及它与能
够抑制拮抗肌肱三头 肌的运动神经元的Ⅰ 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的连接。
C 肌梭对于脊髓反射通 路和长环反射通路的形 成其中重要作用。
肌张力的产生和维持
“γ袢” 传入部分
➢ 感受器
重心变动时,姿势性肌张力立即发生反射性调整活动 达到新的姿势稳定与平衡
➢ 运动性: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主要因素
肌张力的作用
肌张力的作用:
➢ 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 避免被过度拉伸、防止关节活动幅度过度 ➢ 使肌肉保持在随时可以进行收缩的位置上
➢ γ袢反射活动的起动点不在肌梭,网状脊髓束对γ 神经元的兴奋作用 肌肉静止时,γ 神经元给肌梭发放一定冲动,肌肉维持一定张力 脊髓横断后,网状脊髓束中断 γ袢活动仅靠肌梭受牵张起动 肌张力随肌肉伸长或缩短而忽大忽小——肌肉阵挛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有两种直接控制肌肉收缩活动的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种类:α和γ运动神经元两种 特点:
➢ 人体有4.2×105个运动神经元, 2.5×108肌纤维 每个运动神经元平均支配600条肌纤维
面肌痉挛(1)PPT课件

点。 3、初起多为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逐渐
扩散到同侧面部、眼睑和口角,以口角 肌肉抽搐最为明显,严重时课累及同侧 颈阔肌。
.
4、紧张、疲倦、自主运动时抽搐加 剧,入睡后停止。
5、两侧面肌均抽搐的少见 6、少数患者阵发性痉挛发作时伴面
部轻微疼痛 7、晚期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
瘫痪
.
2019/6/19
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
上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
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
阳明为目下纲。其之者,从颊结
.
于耳前。
手太阳筋经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
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 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 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 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 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 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 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 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
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
2019/6/19
经络辨证: 本病与手足三阳经、督脉、手少阴经相
关 与心、脾、胃、肝、胆等脏腑关系密切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四、针灸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舒筋通络,息风止搐。 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
经远端取穴。
.
处方和方义:
翳风、攒竹 风池、风府
息风止搐
针埋入,胶布固定。3~5日后 可更换穴位,重新埋针。
2、三棱针:取大椎、角孙、肝 俞及耳尖等穴,点刺放血。
.
3、耳针:取神门、眼、面颊、肝、交感、 皮质下。
法。
每次选3~4穴,毫针刺法,或压丸
4、穴位注射 选穴:患侧翳风。 药物: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1~2ml。
扩散到同侧面部、眼睑和口角,以口角 肌肉抽搐最为明显,严重时课累及同侧 颈阔肌。
.
4、紧张、疲倦、自主运动时抽搐加 剧,入睡后停止。
5、两侧面肌均抽搐的少见 6、少数患者阵发性痉挛发作时伴面
部轻微疼痛 7、晚期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
瘫痪
.
2019/6/19
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
上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
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
阳明为目下纲。其之者,从颊结
.
于耳前。
手太阳筋经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
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 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 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 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 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 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 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 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
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
2019/6/19
经络辨证: 本病与手足三阳经、督脉、手少阴经相
关 与心、脾、胃、肝、胆等脏腑关系密切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四、针灸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舒筋通络,息风止搐。 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
经远端取穴。
.
处方和方义:
翳风、攒竹 风池、风府
息风止搐
针埋入,胶布固定。3~5日后 可更换穴位,重新埋针。
2、三棱针:取大椎、角孙、肝 俞及耳尖等穴,点刺放血。
.
3、耳针:取神门、眼、面颊、肝、交感、 皮质下。
法。
每次选3~4穴,毫针刺法,或压丸
4、穴位注射 选穴:患侧翳风。 药物: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1~2ml。
肌肉痉挛PPT课件

5 在游泳中如果发生肌肉痉挛,不要惊慌, 如自己无法处理或解救时,先深吸一口气, 仰浮于水面,并立即呼救。
2020/10/13
6
四 预防
1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寒力 和耐力。
2 运动前必须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对 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可事先做适当按摩。
3 冬季运动要注意保暖。
2020/10/13
2020/10/13
2
3 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 这在训练水平不高者、新手中常见。
4 疲劳 疲劳使肌肉的血液循环和能量代谢有改
变,易致肌肉痉挛。
2020/10/13
3
二 征象
肌肉剧烈挛缩发硬,疼痛难忍,痉挛肌 肉所涉及到的关节,伸屈功能有一定的障 碍,发作常可持续数分钟。
2020/10/13
4
三 处理
1 向痉挛肌肉收缩相掇的方向牵引痉挛 的肌肉,使肌肉拉长,一般都可以使其缓 解。牵引时切忌用力过猛,用力宜均匀、 缓慢,以免造成肌肉拉伤。
2 在痉挛肌肉部位做按摩,手法以揉捏、 重力按压为主,要注意保暖。
2020/10/13
5
3 热疗,如热水浸泡、局部热敷。
4 严重的肌肉痉挛有时需采用麻醉才能缓 解。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 强直收缩所显示的一种征象。运动中最易 发生肌肉痉挛的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 肌肉。
2020/10/13
1
一原因和发病机理 1 寒冷刺激 肌肉受冷空气的刺激,兴奋性能突然
增高,使肌肉发生强直收缩。
2 电解质丢失过多 运动中大量出汗,造成电解质过低,
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肌肉痉挛。
7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2020/10/13
6
四 预防
1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寒力 和耐力。
2 运动前必须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对 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可事先做适当按摩。
3 冬季运动要注意保暖。
2020/10/13
2020/10/13
2
3 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 这在训练水平不高者、新手中常见。
4 疲劳 疲劳使肌肉的血液循环和能量代谢有改
变,易致肌肉痉挛。
2020/10/13
3
二 征象
肌肉剧烈挛缩发硬,疼痛难忍,痉挛肌 肉所涉及到的关节,伸屈功能有一定的障 碍,发作常可持续数分钟。
2020/10/13
4
三 处理
1 向痉挛肌肉收缩相掇的方向牵引痉挛 的肌肉,使肌肉拉长,一般都可以使其缓 解。牵引时切忌用力过猛,用力宜均匀、 缓慢,以免造成肌肉拉伤。
2 在痉挛肌肉部位做按摩,手法以揉捏、 重力按压为主,要注意保暖。
2020/10/13
5
3 热疗,如热水浸泡、局部热敷。
4 严重的肌肉痉挛有时需采用麻醉才能缓 解。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 强直收缩所显示的一种征象。运动中最易 发生肌肉痉挛的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 肌肉。
2020/10/13
1
一原因和发病机理 1 寒冷刺激 肌肉受冷空气的刺激,兴奋性能突然
增高,使肌肉发生强直收缩。
2 电解质丢失过多 运动中大量出汗,造成电解质过低,
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肌肉痉挛。
7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面肌痉挛 ppt课件

面肌痉挛
(Hemifacial Spasm,HFS)
1
PPT课件
2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多种原因导 致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 (眼 轮 匝肌、表情肌、 口轮匝肌)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 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 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 现。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 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 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
PPT课件
电生理检查包括肌 电 图 (electromyography,EMG)
18
和 异 常 肌 反 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AMR) 。
目前认为引起痉挛的原因大部分为搏动性血 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 ,REZ),形成局部脱髓鞘、神经纤维接 触传导(短路)、过度兴奋所致。
2、炎症
各种炎症引起的蛛网膜粘连、压迫包裹局部 神经、面神经炎后遗症。
3肿瘤
PPT课件
12 后颅窝神经血管复合体
PPT课件
PPT课件
3
特点
1.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
2.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 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 3.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4.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PPT课件
4
分型
原发型: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 继发型:面瘫后遗症产生,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 150 次)。
(Hemifacial Spasm,HFS)
1
PPT课件
2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多种原因导 致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 (眼 轮 匝肌、表情肌、 口轮匝肌)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 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 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 现。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 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 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
PPT课件
电生理检查包括肌 电 图 (electromyography,EMG)
18
和 异 常 肌 反 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AMR) 。
目前认为引起痉挛的原因大部分为搏动性血 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 ,REZ),形成局部脱髓鞘、神经纤维接 触传导(短路)、过度兴奋所致。
2、炎症
各种炎症引起的蛛网膜粘连、压迫包裹局部 神经、面神经炎后遗症。
3肿瘤
PPT课件
12 后颅窝神经血管复合体
PPT课件
PPT课件
3
特点
1.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
2.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 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 3.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4.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PPT课件
4
分型
原发型: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 继发型:面瘫后遗症产生,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 150 次)。
《急动度与痉挛度》课件

急动度与痉挛度的测量方法
急动度的测量方法
观察法
量表评估法
仪器测量法
神经电生理学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和行为 ,评估其急动度。例如,观 察患者的步态、姿势和动作
的协调性等。
使用特定的量表来评估患者 的急动度,如BFM-prox量表 等。这些量表通常包括一系 列问题,旨在评估患者的动 作、姿势和行为等方面的急
痉挛度对急动度的影响
痉挛度增加急动度
当肌肉或身体部分发生痉挛时,个体 可能会试图通过增加急动度来缓解疼 痛或不适。例如,腿抽筋时,人们可 能会快速抖动腿来减轻疼痛。
痉挛度减少急动度
在严重的痉挛或疼痛情况下,个体可 能因为身体限制而无法进行大的动作 或快速的动作,从而减少急动度。
CHAPTER 03
动度。
使用仪器来测量患者的急动 度,如加速度计、陀螺仪等 。这些仪器可以记录患者的 动作和姿势,并通过数据分
析来评估其急动度。
通过测量大脑神经元的电活 动来评估急动度。这种方法 通常需要使用脑电图(EEG) 等技术来记录和分析大脑神
经元的电活动。
痉挛度的测量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肌肉紧张度和动作协调性来评估 其痉挛度。例如,观察患者的关节僵硬程度、肌 肉收缩程度和动作的流畅性等。
老年护理
对于老年人群,急动度和痉挛度可以 作为评估其身体状况和护理需求的重 要指标。
CHAPTER 05
急动度与痉挛度的未来研究 方向
急动度和痉挛度的生理机制研究
总结词
深入探究急动度和痉挛度的生理机制,包括神经传导、肌肉纤维类型和生物力 学等方面。
详细描述
为了更好地理解急动度和痉挛度的本质,需要深入研究其生理机制,包括神经 传导过程、肌肉纤维类型和生物力学特性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诊 断病情,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急动度的测量方法
观察法
量表评估法
仪器测量法
神经电生理学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和行为 ,评估其急动度。例如,观 察患者的步态、姿势和动作
的协调性等。
使用特定的量表来评估患者 的急动度,如BFM-prox量表 等。这些量表通常包括一系 列问题,旨在评估患者的动 作、姿势和行为等方面的急
痉挛度对急动度的影响
痉挛度增加急动度
当肌肉或身体部分发生痉挛时,个体 可能会试图通过增加急动度来缓解疼 痛或不适。例如,腿抽筋时,人们可 能会快速抖动腿来减轻疼痛。
痉挛度减少急动度
在严重的痉挛或疼痛情况下,个体可 能因为身体限制而无法进行大的动作 或快速的动作,从而减少急动度。
CHAPTER 03
动度。
使用仪器来测量患者的急动 度,如加速度计、陀螺仪等 。这些仪器可以记录患者的 动作和姿势,并通过数据分
析来评估其急动度。
通过测量大脑神经元的电活 动来评估急动度。这种方法 通常需要使用脑电图(EEG) 等技术来记录和分析大脑神
经元的电活动。
痉挛度的测量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肌肉紧张度和动作协调性来评估 其痉挛度。例如,观察患者的关节僵硬程度、肌 肉收缩程度和动作的流畅性等。
老年护理
对于老年人群,急动度和痉挛度可以 作为评估其身体状况和护理需求的重 要指标。
CHAPTER 05
急动度与痉挛度的未来研究 方向
急动度和痉挛度的生理机制研究
总结词
深入探究急动度和痉挛度的生理机制,包括神经传导、肌肉纤维类型和生物力 学等方面。
详细描述
为了更好地理解急动度和痉挛度的本质,需要深入研究其生理机制,包括神经 传导过程、肌肉纤维类型和生物力学特性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诊 断病情,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痉挛状态(Spasticity)的康复现状ppt课件

系统性药物—地西泮(diazepam)
GABAA的协同剂,抗痉挛作用是经由苯二氮卓类—GABAA受体复合体的。 在脊髓水平对输入增加突触前抑制,减少单突触和多突触的反射传导。 在脊髓损伤和多发性硬化时用于症状缓解,如屈、伸肌痉挛、僵直、疼痛。 治疗剂量5~40mg/d 潜在副作用:嗜睡、呼吸抑制、成瘾、撤药综合征。
痉挛状态(Spasticity)的康复现状
定义: 痉挛状态;是一种由速度决定的,强直性牵张反射增强运动障碍,牵张反射是对肌0 +肉牵伸而产生的肌肉收缩的反射,由于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处于亢进,组成所称的“上 运动神经元病损(UMN)”综合征。
定义: 痉挛:自发不能控制的肌肉运动,可由痉挛状态,过强脊髓反射,如张力障碍、强直、去大脑、去皮质性强直,帕金森病,僵人综合征引起。 肌肉痉挛:在增加肌肉运动活动时,局部区域肌痉挛伴疼痛。
痉挛状态的评定
Ashworth 量表(1964)国际通用 O级:无肌张力增高 1级:轻度肌张力增高,在屈伸肢体过程中,出现 一过性停顿。 2级:较明显肌张力增高,但肢体尚易于屈伸。 3级:明显肌张力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改良的Ashworth量表 0级:无肌张力增加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ROM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4级: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出现强直状态而不能动。
ITB的病人选择
痉挛状态应是严重的; 对口服药物反应差,对创伤性治疗疗效差,如神经阻滞等; 对ITB巨丸剂量呈阳性反应(给药试验); 体积大,腹部可装泵; 一般病后一年才做; 由肾排出,在肾病、妊娠、哺乳、精神不正常者不做
GABAA的协同剂,抗痉挛作用是经由苯二氮卓类—GABAA受体复合体的。 在脊髓水平对输入增加突触前抑制,减少单突触和多突触的反射传导。 在脊髓损伤和多发性硬化时用于症状缓解,如屈、伸肌痉挛、僵直、疼痛。 治疗剂量5~40mg/d 潜在副作用:嗜睡、呼吸抑制、成瘾、撤药综合征。
痉挛状态(Spasticity)的康复现状
定义: 痉挛状态;是一种由速度决定的,强直性牵张反射增强运动障碍,牵张反射是对肌0 +肉牵伸而产生的肌肉收缩的反射,由于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处于亢进,组成所称的“上 运动神经元病损(UMN)”综合征。
定义: 痉挛:自发不能控制的肌肉运动,可由痉挛状态,过强脊髓反射,如张力障碍、强直、去大脑、去皮质性强直,帕金森病,僵人综合征引起。 肌肉痉挛:在增加肌肉运动活动时,局部区域肌痉挛伴疼痛。
痉挛状态的评定
Ashworth 量表(1964)国际通用 O级:无肌张力增高 1级:轻度肌张力增高,在屈伸肢体过程中,出现 一过性停顿。 2级:较明显肌张力增高,但肢体尚易于屈伸。 3级:明显肌张力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改良的Ashworth量表 0级:无肌张力增加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ROM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4级: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出现强直状态而不能动。
ITB的病人选择
痉挛状态应是严重的; 对口服药物反应差,对创伤性治疗疗效差,如神经阻滞等; 对ITB巨丸剂量呈阳性反应(给药试验); 体积大,腹部可装泵; 一般病后一年才做; 由肾排出,在肾病、妊娠、哺乳、精神不正常者不做
面肌痉挛演示ppt课件

对患者的建议
及时就医
遵医嘱治疗
面肌痉挛患者应尽早就医,以便医生评估 病情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包 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如有不适或病 情变化,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寻求心理支持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 张。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 素和矿物质。
面肌痉挛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引言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并发症与风险 • 研究与展望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定义和概述
面肌痉挛
一种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 反复性的抽搐症状,通常局限于 一侧面部。
发病率
面肌痉挛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 ,女性多于男性,且随着年龄增 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互助小组
组织面肌痉挛患者参加互助小 组,分享经验和心得,减轻心
理压力。
04 并发症与风险
并发症类型
眼部并发症
由于面肌痉挛常导致眼睑不自主 闭合,可能引发角膜炎、结膜炎
等眼部炎症。
面部并发症
长期面肌痉挛可能导致面部肌肉 疼痛、僵硬,甚至面部畸形。
心理并发症
面肌痉挛影响患者外观和社交, 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诊断技术研究
目前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 电图等。
治疗技术研究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和手术治疗等,但各种治疗方 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评估。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病因
01
进一步探索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新型诊断技术的研发
02
开发更为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技术,提高面肌痉挛的早期诊断率
痉挛1PPT课件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痉挛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和最小副作用。 药物副作用: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嗜睡、头晕、共济失调等,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随访:定期随访患者,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药物治 疗,物理治疗,康 复治疗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痉挛 1+级,表现为 肌肉紧张、抽搐、
疼痛等症状
鉴别诊断:与癫 痫、脑瘫、脊髓 损伤等疾病相鉴
别
检查方法:脑电 图、CT、MRI等
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案:药物 治疗、康复治疗、 心理治疗等综合
治疗方案
Part Three
痉挛1+级护理诊 断
Simple & Creative
痉挛1+级查房
汇报人:_
Contents
目录
01.
痉挛1+级相关疾病知 识
02. 痉挛1+级病例汇报
03. 痉挛1+级护理诊断
04. 痉挛1+级护理措施
05. 痉挛1+级健康宣教
Part One
痉挛1+级相关疾 病知识
疾病定义与临床表现
01
痉挛1+级:一种神经肌肉疾病,表现为肌肉 紧张、疼痛和运动障碍
康复训练与功能锻炼指导
01
02
03
04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合理饮食等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 愉悦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学会自我管理,如按时服药、记录病 情等
加强家庭护理,如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通风等
治疗方案:药物治 疗,物理治疗,康 复治疗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痉挛 1+级,表现为 肌肉紧张、抽搐、
疼痛等症状
鉴别诊断:与癫 痫、脑瘫、脊髓 损伤等疾病相鉴
别
检查方法:脑电 图、CT、MRI等
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案:药物 治疗、康复治疗、 心理治疗等综合
治疗方案
Part Three
痉挛1+级护理诊 断
Simple & Creative
痉挛1+级查房
汇报人:_
Contents
目录
01.
痉挛1+级相关疾病知 识
02. 痉挛1+级病例汇报
03. 痉挛1+级护理诊断
04. 痉挛1+级护理措施
05. 痉挛1+级健康宣教
Part One
痉挛1+级相关疾 病知识
疾病定义与临床表现
01
痉挛1+级:一种神经肌肉疾病,表现为肌肉 紧张、疼痛和运动障碍
康复训练与功能锻炼指导
01
02
03
04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合理饮食等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 愉悦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学会自我管理,如按时服药、记录病 情等
加强家庭护理,如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通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等速装置评定:可分别用等速摆动试验和等速被动测试。主要
对痉挛的速度依赖性做出评定-。
14
(四)电生理评定法
近年来多通道动态肌电图(EMG)用以检测痉挛,作为 评定的补充方法和科研手段。
-
15
三、康复治疗
-
16
(一)康复治疗原则
根据痉挛的不同形式,可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 全身性痉挛:主要是全身用药,包括口服和注射 • 系统性痉挛:采用神经干阻滞,也可口服用药 • 局部痉挛:主要采用局部神经阻滞技术,一般不全身 用药
-
24
运动疗法
①被动运动与按摩:由治疗师通过被动运动、被动牵张和局
部按摩的方法改善肌痉挛。深入而持续较长时间的肌肉按摩,
或温和地被动牵张肌痉挛,可降低肌张力,有利于训练系统地
进行,但其效果仅能维持数十分钟。被动运动不能用力过大,
否则导致肌肉肌腱损伤。被动运动可结合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
肌张力,如被动屈曲足趾可降低膝伸肌张力,利于被动屈膝。
2级:肌张力在大部分ROM中都有较大增加,但肢体被动
运动容易
3级:肌张力明显增加,被动运动困难
4级:受累部分肢体强直性屈- 曲或伸直
11
Penn分级: • 0 无肌张力增高 • 1 肢体受刺激时出现轻
度肌张力增高 • 2 偶有肌痉挛,<1次/h • 3 经常痉挛,>1次/h • 4 频繁痉挛,>10次/h
Clonus分级 • 0 无踝阵挛 • 1 踝阵挛持续1-4s • 2 持续5-9s • 3 持续10-14s • 4 持续≥15s
-
12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PROM)
级别
评定标准
Ⅰ 轻 在PROM的后1/4,即肌肉靠近它的最长位置时出 度 现阻力
Ⅱ 中 在PROM的后1/2时出现阻力 度
Ⅲ 重 在PROM的前1/4,即肌肉在其最短位置时已出现 度 阻力,使PROM难以完成
1.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
2.Penn分级法
3.Clonus分级法
4.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检查
-
10
肌张力的评定(改良Ashworth法)
0级:无肌张力增加
1级:轻微增加,表现为在抓握中被动屈或伸至最后有小
的阻力
1+级:轻度增加,表现为在抓握至一半ROM以上有轻度 阻力增加
痉挛患者的康复
第一组
-
1
一、概述
-
2
(一)基本概念
• 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 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肌 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
• 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脊髓病、脑瘫、多发性硬
化等疾病,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和脑干反射
亢进使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严重的痉挛会影响患者
诱因: • 膀胱结石及感染 • 尿道、肠道充盈或梗阻 • 肛裂 • 外部刺激 • 过分活动 • 关节挛缩 • 压疮 • 体位不良 • 深静脉血栓 • 精神紧张
-
6
(四)痉挛对人体的影响
因痉挛发生的部位不同以及痉挛程度的变化,会妨碍 患者的基本运动功能和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并 且常会因为患者对长期需要如何特殊处理日常活动缺 乏基本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由此而继发更多的障碍。 主要有:
脊髓损伤患者利用斜床站立,也可减轻下肢肌痉挛。
-
20
对抗痉挛体位
• 头颈-躯干保持中立位,左右对称
• 休息位肢体摆放对抗痉挛
• 活动中对抗痉挛:体位转换、移动、ADL
• PT和OT治疗中对抗痉挛(上肢-下肢)
-
21
-
22
-
23
(二)康复治疗方法
3.物理治疗 (1)运动疗法:通过被动运动或主动运动缓解肌痉挛。 • 被动运动与按摩 • 牵张训练 • 拮抗肌的主动运动 • 神经发育治疗技术-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
1. 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痉挛与某些外界刺激有关,
因此在治疗肌痉挛之前,要尽量解除这些外界刺激因素,
如压疮、便秘、泌尿道感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等。
通常在诱因解除后,肌痉挛会有明显减轻。
2. 采取正确体位: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良好体位的
摆放,可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得到抑制,如脑血管意外、
颅脑外伤的急性期采取卧位抗痉挛体位,可减轻肌痉挛;
中风CVA
脑外伤TBI
缺氧性脑病Anoxic encephalopathy
脑瘫CP
多发性硬化MS
脊髓损伤SCI
其它
-
5
(三)发生率和病因
• 大脑皮层、基底节、中脑、 延髓、脊髓损伤后,上行中 枢对脊髓前角控制减弱导致 原始脊髓反射复现。
• MS、SCI、CVA、TBI、CP et al.
• 压疮
• 运动受限
• 肢体畸形
• 其它影响
-
7
二、康复评定
-
8
(一)体格检查
1.视诊:局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长时间的痉挛可能会
引起局部肌肉和肌腱的挛缩
2.反射检查:痉挛肢体的腱反射亢进
3.被动运动检查:肢体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严重肌痉挛
时可表现为关节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
4.摆动检查
-
9
(二)痉挛的定量评定
-
13
(三)生物力学评定
1.屈曲维持试验:用于上肢痉挛的评定方法。
2.钟摆试验:主要用于下肢股四头肌与腘绳肌痉挛程度的定量评 定。正常人摆动呈正弦曲线模式。痉挛存在时,下肢摆动受限, 并很快回到起始位,呈现出一种与正常情况不同的摆动形式, 并随痉挛轻重而有一定差异。痉挛越严重,摆动受限越明显。
3.便携式测力计:对于长期痉挛的患者可采用此法评定 。通过 不同速度下的被动运动,记录达到被动运动终点时便携式测力 计的读数,来表达痉挛的程度。
-
17
(二)康复治疗方法
• 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预防体位、物理治疗、 药物及手术治疗等
• 治疗目的是通过缓解肌痉挛,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 常生活活动能力
-
18
(二)康复治疗方法
1.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
2.采取正确体位;
3.物理治疗;
4.支架和夹板;
5.药物治疗(二)康复治疗方法
嘱患者作痉挛肌等长收缩继以主动放松,再作被动牵张时可明
运动功能的恢复。
-
3
(二)分类
•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类
脑源性痉挛:脑组织损伤引起
脊髓源性痉挛:脊髓损伤引起
混合性痉挛:脑和脊髓均有损伤
• 根据痉挛发生部位分
全身性痉挛:全身或四肢多肌肉群都发生痉挛
系统性痉挛:单一肢体的肌肉痉挛
局部痉挛:单一肌肉的痉挛
-
4
(三)发生率和病因
• 美国:>500,000 痉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