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合集下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8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8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8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1最常用的论证方法当属归纳推理,它是从个别事例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一般结结论,即由“个别”推“一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单独的例子来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如,A证明了某观点,B也证明了某观点,因此,某观点是成立的。

这个章节讲的是读与写的关系。

我们上学的时候,不仅要会读,爱要会写。

因此,读和写的同等重要的。

不仅是在学生阶段的学习重要,而且对于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样终生受益。

读书时为了理解书中的知识,把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难念会员疲惫乏累的时候,此时就需要通过写来促读了。

写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在书上记笔记,可以是摘抄,可以是写读后感,可以是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批注等等。

《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前面的章节中,有强调过读书“五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脑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让自己的身体器官处在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2尽管在读书的时候愿意为一本书写下读后感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但是我还是在提笔前犹犹豫豫,特别是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

在这本书之前,我试图为《论自由》写下读后感,但是因为书的序有太多太多需要一读再读的东西,序里引用的原文的很多句子,总是被我品读多次,内心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和认可。

在我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之前阅读的场景一再出现,我知道我同意作者,但是仍旧不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甚至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看来阅读还是停留在“愚蠢地同意“的层面。

如果这次我仍旧像以前一样,认为一本书好,就照本宣科地把妙言警句摘抄下来,攒凑成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效果如同我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

事实上,我之前的读后感多是这样的形式。

我还记得当初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所想:读书嘛,谁不会?况且我自认为喜欢读书,勤于读书。

待到我在作者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意图时,还是深深被作者所应用的严谨的结构,宽容而富于理解的语言,对作者和读者的边界界定,对责任措辞的把握而折服。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认识这本书由来已久,因为曾经有人向我推荐过。

以前在图书馆也曾浏览过几页,但因为内容的枯燥,没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这次,去图书馆讲故事,再次遇见他。

心想,读书这么多年,却连怎么阅读一本书也不甚了解,如何去指导学生去阅读一本书呢?趁着暑假,好好脑补一下!于是,借来了这本书。

不过,我这个人看书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看了几页,扔在某处直至尘埃遍布,书本尽受冷宫之寂寞。

因此,这次出门,为了弥补对他冷落的愧疚,决定携他同行,一起到动车上耳厮鬓摩,享受一番“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

一上车,手机卡恰到好处的坏掉了。

百无聊赖之中,捧着这本书假装很认真地阅读。

不过,旅行途中和这么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

几次想扔下他与周公约会去。

但为了不辜负他追随自己的一片忠心,小憩片刻后,强打精神,对着他继续尬聊。

来回两趟,竟然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

读完了,总得留下点痕迹,不然,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言:“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书中讲到,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这间的对话。

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

这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因此,姑且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以便将来能温故知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作者苦口婆心所教导传授的一些阅读技巧。

原来阅读就像任何一门技艺(比如滑雪)一样是有很多技巧、方法和经验可以总结,可以传授的。

虽然接受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心理教育,然而我的阅读习惯真正是杂乱无章,就像一个从各家各偷学了些武艺行走在江湖的人,如无大师指点,终难成为大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

范多伦是1950年月美国哥伦比亚高校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

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

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也是我如今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认真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整个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

”不管是速读还是认真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

认为可以认真读的书不过一千本。

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状况叫可怜。

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养分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学校生的阅读力量。

检视阅读是速读的力量,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也许上了解到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

在这本书的最终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

有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肯定是读得好。

有些书必需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开心阅读。

我的好伴侣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

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终一段给他致谢。

感谢你哦!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尝,深有感受。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如何阅读一本书优秀读书心得最新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优秀读书心得最新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优秀读书心得最新5篇《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读物,它告诉我们如何使用不同的阅读层次去阅读不同的书籍,它能够帮助那些想要自主学习的人更好的利用“阅读”这一手段去学习知识、增进技能、提高理解。

下面给您带来如何阅读一本书优秀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何阅读一本书》优秀读书心得1以前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读时给我震撼的好书在脑海中也所剩无几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所以我买了两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从新学习阅读。

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就是这本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版的书,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个世纪了。

乍一看像是本老学究写的无聊的书,不过书中的论述确实有些繁琐,甚至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但是认真读完肯定有所收获,这也是作者的观点,去挑战一些难读的书,从而增进自己的理解力。

书中第一章讲了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

主动的阅读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书中的重点、脉络,还要总结、批判。

并不是轻松的阅读,而且一般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成。

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才能有所收获和长进。

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

紧接着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主要谈了分析阅读。

当然,阅读的层次由低到高,在阅读中需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在阅读中把作者写作的过程基本上给逆向还原啦。

作者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也是这篇文章标题的来源。

自我要求越高,读书时的责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获到的也越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要求不高,是识字就可以进行的阅读。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为略读,大致像阅读理解中的速读,是快速得分项,需要技巧,书中也有所阐述。

检视阅读可以用来检查一本书值不值得深读,或者用来快速获得讯息,以便向人吹牛。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曾是美国畅销书的榜首。

本书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基本上读完小学五年纪就可以达到的层次,可惜的是太多数人一直在这个层次。

作者说,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学以后,再没有人教过人如何阅读,而这本书就是弥补这个空白。

在这个层次的人,基本上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能熟练阅读报纸和填写表格。

检视阅读分为速读和粗读。

速读是浏览一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研究下目录,如果有索引,也检阅一下,如果有出版者介绍,也读下,然后从目录中找到你想了解的内容读一下,最后读一下书的最后三页。

通过速读,就会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更多的时间深读。

如果觉得可以花点时间来阅读的话,可以通过粗读来继续了解这本书。

粗读也是快速阅读,但是大多数人阅读是一种“半出声”来阅读,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速读。

作者给出了一个好建议,指读法。

方法是这样的: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

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

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

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通过粗读,可以了解全书内容,也可以为分析分析作准备。

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你要问几个问题,一是你阅读的书是什么类型的书,二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整本书说了什么并列出本书的大纲,三是本书的作者想说明或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阶段其实就是列出细纲。

找到作者的关键字,找到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论述,找出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答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

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

快餐式消化学问已经成了接受学问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给我讲解如何阅读。

打开名目,扫瞄下来,发觉这其实是一本有用性的工具书,和苏霍姆里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样,和字典放在一起,当阅读中有困难时,可以借阅书中的建议,从而重新阅读。

这本书它是把我们从一个“教者”转变成一位会读书的“读者”,教育我们如何去真正的阅读一本书。

寒假第一次阅读,读名目就让我有点想放弃读完它,的确有点难理解。

但硬着头皮不停地翻看书中内容时,不得不反复又读了几遍名目,当然也不是一段时间里不停地翻看名目,而是每次阅读时,都翻看名目从而思索之前的内容,在理解名目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阅读里面的内容才有了一些轻松。

两位开篇就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需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

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消失这种现象,是由于阅读缺乏主动性。

我认为,这里可能会指大部分不爱阅读的成人,或者说,是并没有把握好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比方刚读这本书的我,看名目时,就有点困难,缺少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放弃读它。

但是当我读到第五章阅读的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时,我才有了想要更快了解书的内容冲动,这才有读这本书的冲动,或者说是爱好。

在第五章中,两位老师提出主动的阅读基础需要一个读者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必需尝试去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2〕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除了这四个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要不停地提示自己提出这些问题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2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2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2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本书感觉太过冗长,不知道是不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给自己加了很多戏;且文章的结构条条框框要求太多,个人认为读书不该有这么多的限制和指引。

童年凭兴趣读了很多书,喜欢的书也会读很多遍,厚厚的安徒生全集重的连当时的自己抬起来都费力,没人指导,没人要求,纯粹依靠兴趣,这样的读书和学习或许是更自然且效率更高的吧。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不管你学到的是有关这本书的知识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

你并没有被启发。

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如果你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

如果你还是不懂他说的话,你可以再问他问题,省下自己思考的时间。

然而,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样。

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

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

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各位同学大家好,在昨天的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开始读一本书之前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问自己四个问题,并对这四个进行回答,让我们建立起这一本书的初步判断。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分析阅读的第二步,对这本书用自己的语言做一个简要的概述,以下是我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简要概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读物,它告诉我们如何使用不同的阅读层次去阅读不同的书籍,它能够帮助那些想要自主学习的人更好的利用“阅读”这一手段去学习知识、增进技能、提高理解,让我们的阅读更有效率,更有收获,更快乐。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通用14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通用14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通用14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心得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篇1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题记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而是一种应当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习惯。

然而读书不是认字,不是图个热闹,懂得如何去读书当是养成这个习惯最重要的事情。

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看来好笑,可能大多数人看到都会觉得它近乎废纸,心中想着"我连读书都不会吗?"其实不然,读懂一本书还真的没那么就简单。

书中说有许多人看书仅仅是打发时间,甚至看完就忘,"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当同情".这话看似冷酷,其实正是对读书而不得其法的我们最深刻的诠释。

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对读者要求并不是很高,同时所收获到东东西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

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顶级的读书方法了。

以前资源有限,古人看书尚需"手自笔录",前辈看书也许四处淘选,而如今我们想要看书几乎是随手可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当拿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我拿到教室先向小伙伴们炫耀了一番,然后洗手拆封。

并没有急于阅读,我想好好认真看看,毕竟第一次参加这种读书活动,第一次领到这种书。

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特别注重这种母校情节。

这次活动也是华电烙印的一部分,我怀念母校,珍惜现在,这本书我倍感珍惜。

序:
打开书,大致翻阅了一下。

先读的是译序。

译序中有这么一段“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前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到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

我有点诧异,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让一个出版人这样对自己感到惭愧,我很期待。

接着在序言中作者道出一个事实——许许多多学生进入中学之后成绩很差,就是因为读不懂书中的意义。

这让我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一针见血,一语见真知。

我想起自己在高中时期,每当考察一篇阅读理解的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时,大多时候很吃力,很烧脑,也有很多时候不能写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老师曾经对诗歌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给出了一个万能公式,大概是“手法+景象+效果+感情”,运用的次数多了,大
致能得到七八成的分数。

现在想起来真是自惭形秽。

读书不得要领真的很无奈,想要进步却不能。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个年龄阶段的困惑,这便是成长吧。

阅:
在阅读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西方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综合式思维,西方人偏向分析式思维,这本书尤其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一个概念反复解释,解释到小学生水平也能明白,这是一本不用查字典的书,作者已为读者能读懂而做到无障碍阅读做了大量的工作,感谢作者。

不过,我还是习惯于精读,作者提到的有的略读有的速读可能暂且做不到。

我想要么课外多多阅读来增加阅读的技巧历练,或者需对此书再次阅读,以便吸取其精华,更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思:
对于作者讲解的阅读技巧暂未作出总结。

我想等读完之后做一个比较细致的阅读技巧总结。

因为真正要是作出那种树状图式的总结可能这些技巧就成了花架子,不总结的话可能会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就像以前的错题本,写了之后便利用不起来了。

享:
在阅读中,看到了作者提出几个引起我非常大的共鸣的说法,分享在如下:
把文章的写作与阅读比作棒球运动中的双方。

“听众或读者的‘接收’。

应该像是棒球中的捕手才对。

捕手在接球时所发挥的动作
是跟投手或打击手一样的。

投手或者打击手是负责‘发送’的工作。

他的行动概念就在让球动起来这件事上。

捕手或者外野手的责任是‘接收’,他的行动就是让球停下来,两者都是一种活动,只是方式有点不同。

如果说有什么是被动的,就是那只球了。

”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

例如我在看《道德经》时,有的篇章只是欣赏句子写的美,当然还是自己理解的那种美,并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一种美,而在网上看如白岩松、曾仕强、李中华等一些前辈的讲解却是别样般的有滋有味。

又如,对于同一本书,当再回头读第二遍时,对于作者讲的同一件事或者同一段话又有了新的见解或者之前不明白的地方一下子明白人家在说什么了。

这也许就是平时说的温故而知新。

我的上述困惑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解答。

那就是“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我当时并没有完成与作者真正的沟通。

而“阅读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内,虽然不能说完全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

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读后感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仍需很多努力,不管是在阅读方面的成长还是在人生阅历上的历练。

我一直相信书读百遍—其艺自现这句话。

阅读艺术的概念。

“阅读艺术:这是一个凭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定义很简单,但对我来说很深刻。

粗略的书籍分类。

“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
说明性的论说类。

”这也是一种知识的累积吧。

提出值得现在教育者与伪读者深思的说法“口语主义”。

“‘口语主义’即一种使用文字,没有体会其中的思想传达,或没有注意到其中意指的经验的坏习惯,那只是在玩弄文字。

这些读者从来就没法超越文字本身,他们只能记忆与背诵所读的东西而已。

现代教育家所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违反了教育的艺术,他们只想要背诵文字,最后却适得其反。

”现在标题党遍地都是,好多人早已与深阅读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这是阅读的不幸与最大的悲哀。

感谢作者在第二篇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名作做的概要分析,有很大的启发性。

最后感谢图书馆的各位老师,感谢你们倾心举办此次活动,感谢你们精心挑选这本书,学生很受益。

作者:黄春朴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