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000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在翻开《乌合之众》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群体”这个概念。
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书中提到,群体是冲动、易变和急躁的。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小区里发生的一件事儿。
小区的停车位一直很紧张,某天物业突然贴出通知说要重新规划停车位并且调整收费标准。
这一下子就像点燃了炸药桶,业主们迅速集结成了一个“群体”。
一开始,大家只是在业主群里七嘴八舌地抱怨,说这不合理那不公平。
渐渐地,情绪越来越激动,话语也越来越激烈。
有人说要去物业办公室堵门,有人说要联合起来拒交物业费。
我记得那天傍晚,一群业主聚集在了小区的广场上。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有穿着睡衣匆匆赶来的大妈,有下班还没来得及换衣服的大哥,还有抱着孩子一脸愤怒的大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声音一个比一个高。
那位穿着睡衣的大妈,挥舞着手臂,大声喊道:“这简直就是欺负人!我们住这儿这么多年,凭啥说改就改!”她的脸上因为激动涨得通红,头发也有些凌乱。
旁边的大哥更是激动得直跺脚,他扯着嗓子说:“这不是明摆着抢钱吗?我们绝对不能答应!”他额头上的青筋都暴起来了,眼睛瞪得圆圆的。
抱着孩子的大姐也跟着附和:“就是就是,孩子他爸每天下班找车位都要找半天,现在还要涨价,这日子还怎么过!”孩子被她的大声吓得哇哇大哭,她一边哄着孩子,一边还不忘继续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似乎都失去了平日里的冷静和理智。
原本可能只是对停车位调整有些小小的不满,但在群体的氛围下,这种不满被无限放大,变成了愤怒和对抗。
大家不再去思考物业这么做可能也有他们的难处,不再去寻求一种理性的解决方案,只是一味地宣泄着情绪。
就这么闹了几天,物业终于扛不住压力,出来和业主们协商。
最终,停车位的调整方案做出了一些修改,收费标准也有所降低。
这场风波算是暂时平息了下来。
但回过头来想想,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
在这个小小的事件中,充分体现了群体的特点。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叫《乌合之众》。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对群体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说,当人们聚集成群时,好像就会变得不太一样。
平时一个个看起来挺理智的人,一旦融入群体,就可能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次经历,那可真是把“乌合之众”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是一次商场的促销活动,说是有超级大的折扣,吸引了好多人。
我那天正好没事,也想去凑凑热闹。
到了商场,好家伙,那场面简直了!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我被人群推着往前走,根本停不下来。
前面是啥都不知道,就跟着大家一块儿挤。
这时候,我发现周围人的表情都变得很奇怪,兴奋、焦急、贪婪,好像那些商品不要钱似的。
本来我只是想随便看看,结果身边的人都在拼命抢,嘴里还喊着:“这么便宜,不抢就亏了!” 我一开始还能保持冷静,想着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
可渐渐地,我也被这种氛围感染了。
有个大妈,一手拿着好几件衣服,另一只手还在不停地往怀里扒拉,眼睛瞪得老大,生怕别人抢了她的。
旁边的一个小伙子,推着满满一购物车的东西,还在拼命往里面塞。
我看着他,心里想,这得用到啥时候啊?但同时,我自己的手也不自觉地伸向了旁边的一个商品。
这时候,商场的工作人员试图维持秩序,喊着:“大家别挤,都有都有!” 可根本没人听,大家都像着了魔一样。
我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跟着人群疯抢。
抢着抢着,我突然停下来,问自己:“我到底在干嘛?” 我发现自己手里拿着一堆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只是因为大家都在抢,我就跟着抢了。
这时候再看周围的人,一个个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却还不肯罢休。
有的人因为抢东西还吵了起来,脸红脖子粗的,完全没有了平时的风度。
从商场出来,我拎着那堆“战利品”,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我这是怎么了?明明不需要,却因为在那个群体里,就失去了理智。
回想起来,这不就是《乌合之众》里说的那种情况吗?在群体中,个体的判断力和自我意识会下降,情绪会被放大,很容易被煽动和引导。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乌合之众》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群体虽然智力低下,但有时会表现出“高尚”的道德。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九月惨案”,一群店主、泥瓦匠等普通市民聚集在一起,在爱国主义的鼓动下,在巴黎城内展开了大屠杀,在无意识的狂热氛围中,这些市民丧失了理性,认为自己的屠杀不是犯罪,而是在履行光荣的爱国主义任务,甚至在杀人后还前往政务要求请赏。
但杀人的同时这个群体又表现出高尚的道德。
比如在凌迟犯人时,他们非常绅士地遵循了女士优先原则,把最好的观看座位让给女士。
这种道德和罪恶一样,都来源于群体极端而偏执的情感,并且都是无意识的。
而这种“高尚”的道德也在其他领域有所体现。
为一个罪大恶极的罪犯辩护的律师遭到百姓的指责与谩骂,在震惊韩国的“n号房”案件中尤其明显,伴随着市民的无数抗议电话与对律所官网的攻击,没有律师愿意为主犯赵博士辩护。
因为很多市民并不了解法律,只知道你身为律师“为恶人说话”,那么你也是“帮凶”。
主犯赵周斌的确罪大恶极,所犯罪行也没有任何洗白的余地。
而辩护并非洗白,另一方面也是在捍卫司法尊严与公正。
如今不再是那个存在“陶片放逐法”的年代,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况下,有律师也是不能逃离应有的制裁。
掩藏在欢呼与正义的氛围下,皆是腐烂与臭味。
这不是那些人性的电影,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
司法溃烂成这样,就是他们所说的“正义”吗?本书虽然没有进行科学研究全凭经验总结,但是精准描述了群体社会种种问题因此极具现实意义。
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在这个群体汹涌的时代,我们要时时警惕,不断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
跟风没有错,错在于盲目跟风。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二零一五年秋,我去芬兰阿尔托大学交换学习,年底买好了机票飞马德里和罗马。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5篇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5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乌合之众》是由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群体心理学奠基之作。
书中讲述了群体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响,群体与个体的差别,群体与领袖的关系等;本书有很多例子讲述了群体心理学的特征,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
”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
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
在之前所说的网络暴力的例子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
群体往往不善于思考,他们只会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
因为他们具有太多的“脑子”了,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的思维。
这是庞勒口中的群体积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聪明。
这是个人意识在群体中不断缺失的体现,这样一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会让人完全完全服从于使之有意识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违常理或者与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们会因为自己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满足他们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场灾害中强迫富豪捐款、公交车上不考虑他人身体原因便强迫其让座等等,倘若你选择了拒绝,便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对你加以指责。
这些举动在群体看来是替天行道。
然而现实是人们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点点,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才是最为痛苦的,那些顶着道德光环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会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有意识人格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
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
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让自己的思想不成为他人的跑马场。
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识最重要的便是对于自我的认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观点、对于是非的判断,才会做到坚守。
而在群体方面,一个积极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思想汇报范文群体根本没有预先策划。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 年。
这本书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和影响,对人们理解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启示。
勒庞在书中指出,群体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其心理和行为与个体有着显著的差异。
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失去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出情绪化、低智商和易受暗示等特点。
这种现象在很多社会事件中都能得到印证。
比如在一些群体聚集的场合,人们可能会因为他人的煽动而做出冲动、非理性的行为,而在平时,他们可能并不会这样。
群体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共同的目标、利益、情感等都可能将分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
而一旦群体形成,就会产生一种独特的“群体精神统一性”,使得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
这种一致性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带来强大的力量,但更多的时候却可能导致盲目和极端。
在群体中,个体的智力水平会显著下降。
这是因为群体的情绪和氛围会迅速传播和感染,使得个体难以保持冷静和理性。
人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接受群体的观点和行为,而不去深入思考其合理性。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中尤为常见,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或偏激的观点,一旦在网络群体中传播开来,就可能引发广泛的跟风和附和。
群体的情感具有简单、极端和易变的特点。
他们容易被极端的情绪所左右,要么极度狂热,要么极度愤怒。
而且,群体的情感往往缺乏持久性,很容易从一种情绪迅速转换到另一种情绪。
这种情感的不稳定性使得群体的行为难以预测,也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群体的道德观念也与个体有所不同。
在群体中,个人的责任感会被削弱,一些平时受到道德约束的行为,在群体中可能会被轻易地突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群体完全没有道德,只是群体的道德标准往往是基于其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勒庞还探讨了领袖在群体中的作用。
他认为,领袖能够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等手段来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乌合之众读书心得2000字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乌合之众读书心得2000字该书可以算是传播学的入门书籍了,看完这本书,在次对群体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
今天查字典的xx为您精心挑选了几篇关于乌合之众读书心得的优秀范文,感兴趣的快来和xx一起学习吧!希望xx 的整理能够对你有帮助!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一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bull;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细致解读了大众心态,让读者得以对群体心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
书中对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如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等。
由于群体所屈服的冲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群体也就极为多变。
书中为说明其冲动、急躁的特点举出了普法战争的例子,由此也可联想到众多革命事件,群体的力量可想而知。
书中写到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
这样想来,历史上不论成功与否的农民起义、群众游行等革命群体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远瞩的计划的,也许他们是更倾向于本能的行为。
按照作者的话来说,正因这些特征,群体容易成为愿意为别人浴血奋战的人。
冲动与激愤状态也许会使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正如作者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
总之,在作者的观点里,群体与野蛮人无异,而同时他也认为群体的力量与作用在社会中举足轻重。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预言的: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
伴随网络发展而来的除了惊人的信息量与便捷,还有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谈笑风生,语出惊人,幽默的段子会博得网友一笑,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他们也是伸张正义的主力军。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没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极端观点,就易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进而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精选2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篇1花了几个早上美好时光将这本《乌合之众》读完,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特别震撼,虽然距离作者写下此书的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但是还是感觉文章中个各个观点在现在依旧很适用。
人类是属于群居动物的,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群里,因为有了这个群体,人们会显得更为从众更为无意识。
还印象中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去看烟花,在去的分叉口中,一个人说烟花在这边,大家跟我走,结果无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的路全部都选择了跟他一起走,即使是那些年年来看烟花知道路的人,也是毫无意识的跟着他走了,虽然明知道他带的是一条错路,但是很多人就是单纯盲目的跟着一起走。
其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明明自己不喜欢一件东西,却还是要让自己符合大众的审美,因为不想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明明没有什么事情,可是下班了还是会等大家一起离开,因为不想自己看起来和大众不一样。
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想成为标新立异的人,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都愿意成为大众的一份子,久而久之,当这种成为习惯时,我们也就慢慢的变得无意识与麻木,慢慢的变成了小时候我们看起来都一模一样的大人。
文章虽说有些观点过去偏激,但是大部分观点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适用的,因为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无论这个时代这样变化,只要有人,有一个群体,那么总会有群体从众现象,总会有存在这样的从众现象。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篇2读勒庞在一个世纪前写的这本《乌合之众》,就像是在读一本二十世纪的人类史。
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见,察觉了群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的各种特点及影响,并预见到,群体在一个愈加明主的社会中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
乌合之众章节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章节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对群体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
比如说,群体往往是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的,容易被情感和冲动所左右。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经历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们小区因为停车位的问题,业主们闹得不可开交。
原本只是少数几个业主对停车位的规划不太满意,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可这事儿不知道怎么就传开了,一下子整个小区的业主都群情激奋。
有一天晚上,小区里突然聚集了一大群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嚷嚷着要找物业讨个说法。
我当时也在人群里,好奇地看着这一切。
只见人群中,有的人扯着嗓子喊:“这也太不公平了,凭什么这样划分停车位!”有的人挥舞着手臂,一脸愤怒:“必须得给我们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还有的人在旁边附和着,声音一个比一个大。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发现很多平时看起来挺温和、挺讲理的邻居,在这个时候也变得特别激动和激进。
有个大叔,平时见着人总是笑眯眯的,还经常跟大家打招呼,可这会儿却脸红脖子粗地叫骂着。
还有个阿姨,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这时候也扯着嗓子喊得快破音了。
人群越来越躁动,情绪也越来越激烈。
有人开始提议直接去把物业办公室给砸了,这一提议居然还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我心里一惊,这不是违法的吗?怎么大家一下子都失去理智了呢?这时,有个稍微冷静点的大哥站出来说:“咱们先别冲动,还是得好好跟物业沟通,用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
”可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了众人的呼喊声中。
我看着这混乱的场面,心里不禁想,这不就是书中说的“乌合之众”吗?大家聚在一起,情绪相互感染,理智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了盲目和冲动。
原本只是一个停车位规划的问题,通过大家的口口相传和情绪渲染,仿佛变成了一件天大的不公平事件,让所有人都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
后来,物业的负责人赶了过来。
他拿着大喇叭,试图跟大家解释停车位规划的原因和依据。
可是,愤怒的人群根本不听他说什么,只是一味地指责和谩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000字
书海茫茫,总有那么几本书,成为你的心头好。
第一次听到乌合之众这个词,是在崔勇老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说到这本书,现已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出版。
在书中,勒庞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
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其永远不会过时。
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得粗野不堪、肆无忌惮?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密的推理?作者百年前在书中讨论的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困扰着许多人。
二战中日本普通民众如何变成丧尽天良的战争机器,“文革”中的单纯学生又为何会作出那许多丧心病狂的举动?个人到群体的变化总是叫人难以理解、难以置信。
通过这本书,或许可知一二。
从作者入手,勒庞。
我们都知道,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
一百多年前,这个保守派社会精英,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
他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
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
于是,勒庞在他的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很不幸,我们也是“乌合之众”,我们也会盲从。
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里,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们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而开始追求信仰的庇护和权威的支持,两者共同的结果,就是解释古典人生哲学的于丹教授的走红。
其实从于丹的走红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缺乏精神寄托的时代。
是的,你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寄托,但是对于更多已经不满足于最为基础的精神寄托的人来说,也许融古汇今是更好的选择。
《地球是平的》一书预见了一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未来。
我以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政府将失去左右舆论的能力,民众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民主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国际间竞争使政府必须拥有更高的效率,民众必须赋予政府更多权力,集中也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因此,中国未来的政治体制将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权威民主双向加强的模式,
即民众选出强力领袖,由他来行使巨大的权力。
这一切,正如勒庞所言。
勒庞曾预言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必将是艰苦的过程,也曾预言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必将迎来更加极权的专制。
他的“乌合之众”心理学认为:民众为了追求幸福,会愿意牺牲自由,追随强力领袖,赋予他绝对权力,并为他所宣扬的理想牺牲一切。
令人不安的是,这个片面的观点得到了历史的有力映证——二战、文革——民众哪一次不盲从?哪一次不为疯狂的理想而疯狂地杀人?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从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幸福未来。
那么我们需要知道的一点是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倾向,心理学上称之为“同步”。
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恋的,所以爱屋及乌,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即“认同”。
为了让其他人喜欢自己,以便搞好关系实现合作,人会模仿其他人,即“求同”。
“认同”与“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种“同步”,它仿佛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写入自己DNA里的基础核心程序,是一种不是本能的本能。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对这一本能的总结。
别人馈赠我,我就回赠他;别人攻击我,我就回击他。
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赚钱,超市里那些免费品尝的甜点,在“同步”作用的帮助下,总
是能让消费者乖乖地买下自己本不必买的东西。
此外,销售人员千方百计地与消费者套近乎,也正是为了博取一种“同步”。
乌合之众的盲从,正是“催眠”与“同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催眠使我们变成了盲目之辈,而极端强化了“同步”效应,使得我们不受理性与道德的约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来。
“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谨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领。
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经常提醒自己,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民众。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倾向,为实现更好的更强大的祖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