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本质
专题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2013-11-29
2 气候变化(温室效应)
2.1什么是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 地球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的同时也不 断向外发射长波辐射,大气中一些气体具 有吸收长波辐射,使其重新返回到地表的 特性,因而使得地球外逸辐射减少,气温 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录像4
5‘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里 昂及其替代物、六氟化硫等气体吸收和放 出长波辐射的特别强,因而被称为温室气 体。
全球各国CO2排放量比较排行
2.3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1).海平面上升 南极冰层、北极冰川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1991年,孟加拉国,13万人,飓风 1988年,美国,1900个县,旱灾 1998年,长江中下游沿岸,洪涝 (4).影响人类健康 1991年,拉美,霍乱,5000人丧生 1994年,印度,鼠疫,20亿美元
24
2013-11-29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 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让更多人感同身受的是2007年频频暴发的水污染事 件,到处飘荡的蓝藻似在提醒“环境危机”不再是 危言耸听的预言,增长与环境的矛盾正在短兵相接, 应对这一风险,成了执政者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2007年5月底,江苏无锡太湖水域蓝藻暴发,无锡 市区80%以上家庭的饮用水源遭到污染,城市供水 陷于瘫痪,富裕的无锡人自嘲“开着宝马喝脏水”。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 结果是“自取灭亡”。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向媒体 表态,只要能把太湖治理好,“哪怕GDP下降15%, 这是我们向大自然还账”。
局地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形成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源 我国水环境为例: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流 水质受到污染,35个重要湖泊中有17个被严重污 染,全国1/3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水体不适 合灌溉,7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 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空气环境来看: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很少符合 WHO标准。
地球科学知识:理解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

地球科学知识:理解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即生态环境矛盾。
这种矛盾不仅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对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就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一、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在理解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不同理论。
生态环境矛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侵蚀和破坏。
这种侵蚀和破坏表现在多个方面:工业污染、城镇化、森林砍伐、气候变化等。
在这些活动中,实际上有一条统一的主线,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费。
自然环境的消费在一定范围内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了这个限制,自然就会进行反击。
我们可以将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总结如下:1.消费与保护的对立以工业污染为例,我们既需要工业生产带来的物质和利益,但又需要保护自然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抛开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行的。
但是,解析这种对立价值后,我们应该发现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消费欲望是不可调和的。
即便是必要的消费和保护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2.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不加控制地发展经济和消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点本质上是对不同的发展观念的争论。
3.时间和空间的冲突重要的还有环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例如,我们决定建造某个工业设施,但是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会对周围的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何种影响。
同时,一些消费活动还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影响。
二.解决生态环境矛盾的办法1.相互监管的重要性对于保护环境的行动,它需要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公民层面多方合力。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建立一种健康的社会监督体系,推进社会化信任和环境保护的发展。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三种生产理论一、三种生产理论概述(一)环境社会系统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在这三种交流关系中,物质流动是最基本的,它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
环境社会系统依据物质运动基础,进一步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物资生产:即劳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1)资源利用率,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
资源利用率高,则意味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少。
(2)产品流向比,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与环境生产的产品的比例。
(3)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产品的总能力。
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基本参量:(1)人口数量(2)人口素质(3)消费方式3、环境生产:是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产等)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1)污染消纳力(2)资源生产力(二)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见书中第18页图2—1人与环境系统概念模型1、人类对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的认识历程:(1)古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是自然的一部分,世界系统实际上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环境。
三种生产之间,主导作用是环境生产,人口生产与物资生产能力都非常小,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2)农业文明时代:A、早期阶段,人口生产仍未在世界系统的运行中体现出来;B、中期阶段,人口生产虽得以体现,但仍作为物资生产的一部分。
C、晚期阶段,人口生产系统逐渐发育成独立的系统,并从物资生产系统中脱离。
第二节环境问题产生的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2课时) 教案目的: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教案重难点:重点: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成因 难点:环境问题的成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案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案过程: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补充)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1)资源短缺说明: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资源短缺问题。
(2)环境污染(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说明:环境恶化而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又使其加重了;而这三个方面表现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通过该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的阅读,需要了解以下知识: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事实,知道它们不仅是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更是20世纪中期环境向人类因环境问题激化而鸣响的警钟。
每个公害事件都是一个生动、深刻而悲惨的故事从而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原因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环境问题及危害

名师点拨 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 的,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的。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 展问题。造成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的 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 生活方式,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 观念和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 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针对训练 1.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C.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光化学烟雾 D.宁夏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盐碱化 解析:选C。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环境排放 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 质量急剧下降。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的原因、后果及解决措施
学前引路
【情景导引】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 米勒因发明了DDT而 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然而 1962 年一本 《寂静的春天》却使其臭名昭著。书中讲到 DDT不仅杀死了大量的生物,而且对人和环 境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严重危害,甚至南极 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的成分。 思考:从这一事件中,反映了当代环境问题 具有什么特点?
例1
下列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长江口附近水质恶化 B.河套平原地区出现盐碱化 C.塔里木盆地形成荒漠 D.呼伦贝尔草原草场退化 【解析】 长江口附近水质恶化是人类活动排放大 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造成的;河套平原地区 的盐碱化则是由于人类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 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 下蒸发旺盛,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富集造成的; 呼伦贝尔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答案】 C
核心要点突破
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按其形成,大致可分为原生环境问 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列表比较如下:
环境法(1)

其二,环境法是独立的部门法,它的调整对象包括全部 与环境相关的人为活动。
其三,环境法体系的范畴还包括其他调整与环境相关社 会关系部门法的法律规范。
环境法(1)
二、环境法的特征
环境法(1)
自然环境通常是指环绕生物社会的自然界,其 主要组成因素有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 草原和生物等。它是整个生物界赖以存在的物质 基础。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 活水平,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 而形成的环境,如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 区、疗养区、城市、乡村、工厂矿山、人工开发 区等。社会环境是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最近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在向人大 常委会作“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时公开披 露,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中国城市当中,70%处于或者超 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中国已有70%的城市不适合居住。
环境法(1)
四、人类环境观与环境保护 (一)人类环境观
其一,环境法是社会法。环境法除了具有法的一般 性质外,还具有比较明显的社会法特征。
其二,环境法是与科技发展应用密切相关的法律规 范。
其三,环境法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价值理念。
其四,环境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具有特殊性。
环境法(1)
三、环境法的立法目的
综观世界各国环境立法,其立法目的各异。 金瑞林教授认为,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 目的分为两种: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 协调人与环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二是最终 的发展目标包括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 持续发展。他认为,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一直 接目的方面,世界各国立法都是相同的;但是, 在最终目的方面,各国规定是有差异的。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剖析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上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特点、本质等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教学重点:环境与资源法的概念、特征及其法律关系教学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本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本章包括了五大节,分别讲述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特征、本质。
目的和作用、适用范围、法律关系五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属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及特征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环境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包括环境保护法或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资源(能源)法、土地法、国土法、区域发展法或城乡规划建设法等法律。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一)调整对象的特殊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殊性,它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综合性环境保护范围广泛,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相当复杂,环境法不仅包括大量的专门环境保护法规,而且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劳动法、经济法等法规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三)科学技术性保护环境须采取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环境法同上述各种手段密切相关,因此,在环境法里包含有较多的技术规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它不仅反映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还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环境规律。
(四)公益性保护环境资源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要求,保护环境资源的事业已成为公益性事业。
同其他法相比,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环境资源保护的原则、手段、措施、标准、制度和程序等方面有更多共同之处和可以相互借鉴的内容。
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环境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中,更多地涉及经济发展、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这里反映某些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了解。
(1)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2)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本质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经典例题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解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分析判断。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