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
青霉素的生产

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
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 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 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 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 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 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
7).菌丝生长速度:
用恒化器进行的发酵试验证明,在葡萄糖限制生长的条件下,青 霉素比生产速率与产生菌菌丝的比生长速率之间呈一定关系。当比 生长速率低于0.015h-1时,比生产速率与比生长速率成正比, 当比生 长速率高于 0. 015h-1时, 比生产速率与比生长速率无关 D 因此, 要 在发酵过程中达到并维持最大比生产速率, 必须使比生长速率不低 0.015h-1 。这一比生长速率称为 临界比生长速率。对于分批补料发 酵的生产阶段来说, 维持0.015h斗的临界比生长速率意味着每 46h 就要使菌丝浓度或发酵液体积加倍, 这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是很难实现 的。事实上 , 青霉素工业发酵生产阶段控制的比生长速率要比这一 理论临界值低得多, 却仍然能达到很高的比生产速率。这是由于工业 上采用的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不断有部分菌丝自溶, 抵消了一部分生长,
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2.5的条 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 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 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 盐。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 制得。
d.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用量要适度。铁离子对青霉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选用高效的青霉素生产菌株进行发酵。
通常选用产生青霉素的链霉菌属、放线菌属或马铃薯杆菌等菌株。
2. 准备培养基。
培养基不仅需提供菌株生长所需的碳、氮、磷等元素和营养物质,还需添加产生青霉素所需的特定物质,如酚红酸、L-赖氨酸等。
3. 进行大规模的发酵。
将选好的菌株接种到多孔发酵罐中,利用发酵罐内的温度、pH值、曲速等我们需要的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发酵。
4. 青霉素的提取和提纯。
通过离心、过滤、蒸发等步骤分离出发酵液和青霉素后,利用溶剂萃取、二次结晶等技术进行提纯和纯化。
5. 对纯净的青霉素进行制剂。
将提纯后的青霉素转化为片剂、注射液、口服药水等不同剂型,用于临床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生产工艺中需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培养基配比、菌株筛选等步骤,确保青霉素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还要注意生产工艺的卫生、安全等问题,避免细菌污染等不良影响。
谈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过程

谈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过程标题: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过程与优化青霉素是一种具有重要抗菌消炎作用的抗生素,自1942年发现以来,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药物。
然而,青霉素的生产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过程、关键技术的优化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菌种选育、发酵、提炼、精制和质量控制。
通过菌种选育得到适合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然后将其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
在发酵过程中,青霉素的化学结构逐渐形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
接下来,通过提炼和精制工艺,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化,最终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
在青霉素的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的优化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其中,发酵条件的控制是关键之一。
合适的温度、湿度、通气量和培养基成分等因素能够促进菌体的生长和青霉素的产生。
提炼和精制工艺的优化也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青霉素的收率和质量。
例如,通过选择高效的吸附剂和合适的洗脱条件,可以增加青霉素的吸附量和纯度。
为了保证青霉素的质量,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和分析。
例如,对于原材料,需要检测其化学成分、微生物污染等情况。
对于发酵液和青霉素成品,需要检测青霉素的含量、纯度、稳定性等指标。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青霉素的生产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关键技术的优化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包括发酵条件的控制和提炼、精制工艺的改进。
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青霉素的生产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创新,相信未来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将会更加优化,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霉素是一种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抗生素,其生产工艺过程涉及多个复杂的步骤和核心技术。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过程,以帮助大家了解这一药物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
青霉素生产的工艺流程

青霉素生产的工艺流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养殖业。
其生产工艺流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已经相当成熟。
下面是青霉素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
1. 发酵
青霉素的生产首先要进行发酵过程。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青霉菌株,然后将其接种到含有各种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磷源和微量元素等都对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青霉菌通过代谢作用将培养基中的养分转化为青霉素。
2. 收获和提取
发酵后,青霉素溶液会被收集起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提取和精制过程来分离和提取青霉素。
其中,包括了酸性、碱性和有机溶剂提取,以及沉淀、结晶等物理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并且得到高纯度的产品。
3. 浓缩和结晶
提取得到的青霉素溶液需要进行浓缩和结晶处理。
通常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蒸馏、蒸发和结晶等工艺,以去除水分和杂质,最终得到纯度高、结晶完整的青霉素产品。
4. 滤干和成型
经过结晶的青霉素会被进行机械压滤或真空干燥,去除水分和
得到成品。
随后青霉素会被制成多种规格的产品,包括粉剂、颗粒或者液体剂型。
整个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对原料的要求非常严格,包括培养基的成分、发酵条件的控制、提取和精制的工艺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执行。
目前,青霉素生产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但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以提高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1、摇瓶培养 2、接入种子罐进行逐级扩大培 养 3、或直接将孢子接入种子罐后 逐级放大培养
Page 5
基本参数的控制
Page 6
基质浓度: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 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培养基:采用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玉米浆为氮 源,并加入适量的金属离子。
Page 12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曹秀芳、杨巳、胡丹丹、邵聪聪、华一萍、张涛 D08生物制药(2)班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菌种选育
孢子制备
种子制备
发酵
发酵液预 处理
提取及精 制
成品检验
成品包装
出厂检验
Page 2
1、菌种——产黄青霉菌 2、方法——诱变育种
得到高产的菌株
Page 3
1、条 件:菌株须经纯化和生 产能力的检验 2、孢子制备:处于休眠状态的 孢 子——无菌操作——接种到 斜面培养 3、扩大培养——为获得更多数 量的孢子以供生产需要,
过滤分离——除去发酵液中的 细菌菌丝和杂质
Page 10
1、溶剂萃取法 2、离子交换法 3、其他提取方法 (已达到初步纯化目的)
Page 11
Hale Waihona Puke 1、脱色: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 搅拌,除去色素、热原,而后除 去活性炭。 2、结晶(高度纯化)——结晶 液——过滤分离——湿晶体 3、干燥:真空干燥 4、包装
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一般为27℃。
PH:发酵最适PH为6.5~6.9。
其他:溶氧、消泡、菌丝浓度等。
Page 7
Page 8
1、改变发酵液的过滤特性 a、降低滤液粘度 b、调节PH c、凝聚与絮凝 d、加助滤剂
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

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生命科学学院生物10-2 赵鑫指导教师:朴永哲摘要:青霉素发酵属单一纯菌种发酵,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是青霉素发酵过程的关键环节,生产菌种的质量是影响发酵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既要有优良的菌种,又要有良好的培养条件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种子。
本文将对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产黄青霉;青霉素;制备工艺;保藏方法1.概述1.1 青霉素的定义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1.2 青霉素的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
临床应用:主要控制敏感金黄色葡糖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螺旋体等引起感染,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及螺旋体有抗菌作用。
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工业应用:可用于生产柠檬酸、延胡索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和酶制剂。
2.菌种及保藏方法介绍2.1 菌种介绍产黄青霉属无性型真菌,一种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从梗孢科青霉属的真菌。
分布于土壤、空气及腐败的有机材料等基物。
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C。
产生青霉素、多种酶类及有机酸,是重要的工业用真菌,也产生真菌毒素。
产黄青霉的发现和大规模地生产、应用,不仅对抗生素工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加上其他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比如像磺胺药物,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再次延长了四岁。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由青霉菌(Penicillium)产生。
下面是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1. 青霉株的培养和筛选:首先在培养基中培养青霉菌株,筛选出产青霉素的高效菌株。
2. 发酵:将高效菌株接种到大型发酵罐中进行发酵。
发酵罐内要控制好温度、氧气、pH值等因素,以便提高产量和保证产品质量。
3. 分离和提取:发酵液经过离心、滤过等处理,得到含有青霉素的液体。
再通过萃取等方法提取出青霉素粗品。
4. 精制:将青霉素粗品经过结晶、溶解、过滤、干燥等工艺步骤,得到纯度更高的青霉素制剂。
5. 包装和贮存:对青霉素制剂按照规格进行包装,同时进行质量检测。
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
总之,青霉素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需要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青霉素的制作方法

青霉素的制作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对治疗许多
细菌感染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青霉素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培养青霉菌、提取和纯化等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青霉素的制作方法。
首先,制作青霉素的第一步是培养青霉菌。
青霉素是由青霉菌属真菌产生的,
因此首先需要培养青霉菌。
培养青霉菌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提供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
青霉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产生青霉素。
其次,提取青霉素是制作青霉素的关键步骤。
当青霉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到一定
程度后,就需要进行提取青霉素。
提取青霉素的方法包括化学提取和生物提取两种。
化学提取是利用化学方法从培养基中提取青霉素,而生物提取则是利用其他微生物或酶来提取青霉素。
最后,纯化青霉素是制作青霉素的最后一步。
提取得到的青霉素需要进行纯化
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提高纯度。
纯化青霉素的方法包括结晶法、层析法、萃取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青霉素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以获得高纯度的青霉素。
总的来说,制作青霉素的方法包括培养青霉菌、提取和纯化三个主要步骤。
通
过这些步骤,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青霉素,用于临床上的治疗。
制作青霉素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以确保青霉素的质量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青霉素的制作方法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10-2 赵鑫指导教师:朴永哲
摘要:青霉素发酵属单一纯菌种发酵,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是青霉素发酵过程的关键环节,生产菌种的质量是影响发酵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既要有优良的菌种,又要有良好的培养条件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种子。
本文将对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产黄青霉;青霉素;制备工艺;保藏方法
1.概述
1.1 青霉素的定义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1.2 青霉素的应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
临床应用:主要控制敏感金黄色葡糖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螺旋体等引起感染,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及螺旋体有抗菌作用。
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工业应用:可用于生产柠檬酸、延胡索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和酶制剂。
2.菌种及保藏方法介绍
2.1 菌种介绍
产黄青霉属无性型真菌,一种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从梗孢科青霉属的真菌。
分布于土壤、空气及腐败的有机材料等基物。
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C。
产生青霉素、多种酶类及有机酸,是重要的工业用真菌,也产生真菌毒素。
产黄青霉的发现和大规模地生产、应用,不仅对抗生素工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加上其他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比如像磺胺药物,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再次延长了四岁。
此外,有的青霉菌还用于生产灰黄霉素及磷酸二酯酶、纤维素酶等酶制剂和有机酸
2.2 菌种的保藏
从自然界土壤中获得的能产生产黄青霉的微生物,经过分离,选育和纯化后即成为菌种。
为了使优良菌种的性状保持稳定,人为地创造条件,使菌种的新陈代谢活动处于不活泼状态。
菌种的保藏方法有:斜面菌种低温保藏法、砂土管保藏法、甘油封藏法、真空冷冻干燥法。
2.2.1 斜面菌种低温保藏法
利用低温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有抑制作用的原理进行保藏。
把斜面菌种、固体穿刺培养物或菌悬液等,直接放入4~5℃冰箱中。
保藏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到时必须进行移接传代,再放回冰箱。
2.2.2 砂土管保藏法
将干燥砂粒与细土混合后灭菌制成砂土管,然后接种保藏。
若把砂土管放在低温或抽气后密封,效果更佳。
此法适用于产孢子及芽孢菌种的保藏。
保藏期1~10年。
2.2.3 甘油封藏法
向培养好的菌种斜面上,加入灭菌甘油,高出斜面1cm,然后蜡封管口,放入冰箱。
该法既可防止培养基水分蒸发,又能使菌种与空气隔绝。
保藏期1~2年。
2.2.4 真空冷冻干燥法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在低于-15℃下,快速将细胞冻结,并保持细胞完整,然后在真空中使水分升华致干。
在此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都暂时停止,不易发生变异,故可长时间保存,一般为5~10年,最多可达15年之久。
此法兼备了低温、干燥及缺氧几方面条件,使微生物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但过程较麻烦,需要一定的设备。
2.2.5 液氮超低温保存法
将生长稳定期的细胞悬浮在10%甘油或其他低冰点液体中,密封于安瓿管内,然后控制冷却速度,使安瓿管温度逐步下降至-35℃时,即可置于-150~-196℃的液氮罐中保存。
大多数微生物如病毒、噬菌体、多种细菌、放线菌、酵母和原虫、特别是一些用冷冻干燥法有困难的微生物,都可用此法长期保存。
3.制备工艺介绍
3.1 工艺流程示意图
产黄青霉→斜面孢子(25°C,孢子培养,7d)→大米孢子(26°C,孢子培养56h)→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d)→菌种保藏(4~5℃冰箱,不超过三个月)。
1.沙土孢子
2. 斜面孢子
3. 扁瓶孢子
4. 种子罐
5. 发酵罐
3.2 培养基成分
孢子制备所需培养基成分:琼脂斜面培养基,大米天然培养基。
种子制备所需培养基成分:玉米浆,蔗糖,硫酸铵,碳酸钙,豆油,消沫剂;pH6.2~6.5。
3.3 孢子的制备
2.3.1 将生产菌种,用无菌手续挑取少许,接入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天。
2.3.2 将培养成熟的斜面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扁瓶大米天然培养基上,于26℃培养56h。
2.3.3 将成熟的扁瓶孢子于真空中抽干,使水分降至10%以下,并放入4℃冰箱中备用。
3.4 种子的制备
种子罐级数是在指制备种子需逐级扩大培养的次数,一般根据种子的生长特性、孢子发芽及菌体繁殖速度,以及发酵罐的容积而定。
青霉素种子制备一般为二级种子罐扩大培养。
3.4.1 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
将上述获得的大量孢子作为种子罐的种子。
种子罐的目的是使接入有限的孢子迅速发芽、生长、繁殖成大量菌体。
其中的培养基组分包括碳源(蔗糖)和氮源(玉米浆),及无机盐(碳酸钙)等。
3.4.2 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d)
将一级培养中得到的生命力旺盛、染色深、菌丝粗壮,无杂菌及异常的菌体接种至发酵罐进行二级种子培养。
接种量一般在10%~20%。
4. 参考文献
[1] 汤羽.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研究[J].卫生与健康,2012,(15):278-278
[2] 吴旭国. 浅谈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过程[J].科技论坛,2012,(0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