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草明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合集下载

40年代小说

40年代小说


对于人生与人性的这种嘲讽,体现出一种 现代主义的人生观。30、40年代,钱钟书 在国外受到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比如叔 本华。同时,世界、中国的动荡,千疮百 孔,二次世界大战等,都使他感受到人生 的盲目、人性丑陋。
(二)丰富的文化知识

钱钟书是博学的学者。《围城》把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化典 故、知识都写进小说,在现代文学上是第一次。作品涉及 到众多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典故、知识、生活习俗等。从古 希腊神话,到现代西方哲学,从殷商的伯夷、叔齐到现代 的徐志摩,上下几千年知识进入小说。涉及到的中国作家, 就有陶渊明、苏东坡、黄庭坚、梅尧臣、元好问,龚自珍、 黄遵宪、苏曼殊等人。他把知识写进小说,知识变成了一 种表现手段,增加了小说的表现力,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 美感。


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就体现了这种人生本质。他 在回国的船上,追求鲍小姐,而鲍小姐只和他逢 场作戏而已。他不爱苏小姐,却被苏小姐当作知 音。拼命地追求唐小姐,但是,阴差阳错,他和 唐小姐失之交臂。他到三闾大学,也碰壁而回。 在三闾大学,并不爱孙柔嘉,但是,却和孙柔嘉 订婚。回到上海,和孙柔嘉无法维持婚姻。决定 还要走。方鸿渐总是在寻求。但是,最后是一无 所有,空空荡荡。作品中唐小姐,是理想的象征。 但是,理想仅仅是理想而已,人永远也无法得到。

他买假文凭,作品这样讽刺说: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 片小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他用三十美元就买来假文凭,把爱尔兰人 骗了,作品这样写: ‚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订商约以来唯一的 胜利。‛
(三)幽默讽刺与心理深度

钱钟书的讽刺,是一种人生、人性的讽刺。 他本身是站在高位,象上帝一样洞察人生、 人性的可笑、荒唐的。所以,他的讽刺的 既有生活广度,又有人性、人生的深度。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
长篇独白长篇独白雷电颂雷电颂是屈原人格的升华在东皇太已庙里眼看是屈原人格的升华在东皇太已庙里眼看楚国将被秦国吞并他忧心如焚室外大风咆哮雷电交加更楚国将被秦国吞并他忧心如焚室外大风咆哮雷电交加更把他的悲愤推到顶点他呼号风把沉睡的旧世界吹动起来打把他的悲愤推到顶点他呼号风把沉睡的旧世界吹动起来打破黑暗宇宙的现状他要让轰隆的雷炸开这阴惨的宇宙把他带破黑暗宇宙的现状他要让轰隆的雷炸开这阴惨的宇宙把他带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的自由世界他要求电把这比铁还坚固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的自由世界他要求电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势力辟开对黑暗的强烈讥咒对光明的极端渴望又使的黑暗势力辟开对黑暗的强烈讥咒对光明的极端渴望又使他想到了火并要火将这包含着一切罪名的黑暗烧毁他想到了火并要火将这包含着一切罪名的黑暗烧毁雷电颂雷电颂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芒它是作者满脸激情的倾泻爱国情绪的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芒它是作者满脸激情的倾泻爱国情绪的抒发表明他对光明自由的热烈追求和段切向往
8
分析:40年代剧作《法西斯细菌》 年代剧作《 分析:40年代剧作 法西斯细菌》 40年代,夏衍的戏剧创作出现高潮。仅1942-1945年间,他就 40年代 夏衍的戏剧创作出现高潮。 1942-1945年间 年代, 年间, 创作了《水乡吟》 离离草》 法西斯细菌》 芳草天涯》 创作了《水乡吟》、《离离草》、《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多 部话剧, 法西斯细菌》是夏衍抗战后期的代表作。在此剧中, 部话剧,《法西斯细菌》是夏衍抗战后期的代表作。在此剧中,夏衍善 于将平凡的现实生活戏剧化,描写普通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于将平凡的现实生活戏剧化,描写普通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人生 的艰难中,所显示出的细腻的心理波动和含蓄的情感状态。 的艰难中,所显示出的细腻的心理波动和含蓄的情感状态。 夏衍以《上海屋檐下》 夏衍以《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剧所取 法西斯细菌》 芳草天涯》 得的高度艺术成就,显示出中国现代戏剧的新发展。 得的高度艺术成就,是继田汉、 年代,在四十年代取得更大成果。他是继田汉、曹禹之后又一位对我国 现代戏剧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戏剧家。他所刻画的知识分子、 现代戏剧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戏剧家。他所刻画的知识分子、小市民形 在中国现代戏剧舞台占有独特地位。 象,在中国现代戏剧舞台占有独特地位。他较早尝试把日常的平凡生活 引进戏剧创作领域。他反对当时盛行的“情节剧” 服装剧” 引进戏剧创作领域。他反对当时盛行的“情节剧”、“服装剧”,坚持 现实主义,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 现实主义,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戏剧冲突与戏剧结构特 夏衍剧作朴素、洗炼、 征。夏衍剧作朴素、洗炼、深沉的现实主义艺术在现代剧坛产生了深远 影响, 影响,在我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论郑敏40年代的诗歌创作

论郑敏40年代的诗歌创作

论郑敏40年代的诗歌创作
郑敏40年代的诗歌创作把社会主义内容作为指导意见,大量地提倡服务社会建设,用忠诚、勤劳、友爱等美好社会意义和象征丰富诗歌语言。

其具有对抗非社会主义动力力量的强烈意志,强调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强调广大群众的英勇斗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试图给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艰苦斗争带来一气呵成的无穷力量。

在郑敏诗歌中,开放了以浓厚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热情描绘布景,描绘了群众英勇斗争的品格,抒发了无限活力和积极心态。

郑敏的诗歌多以写实主义的形式来表达社会主义观念,勾勒出一幅当时社会主义诗歌氛围新颖、生动、有力、动人的画面。

22解放区文学创作

22解放区文学创作
《李有才板话》描写解放区建立民主政 权和实行减租减息:地主与农民的斗争 ――工作员的两种作风(章工作员、老杨) ――农民的三种态度(李有才、“小”字 辈、老秦)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11
五、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艺术追求
(1)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改造中国传统的评 书体形式,推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 (2)在人物塑造上,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 上一页 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 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加以 表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展开人物 下一页 的性格。 (3)赵树理的小说无论是在形象体系还是在情 节结构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对称性。 退出 (4)在小说语言方面,赵树理注重使用经过提 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加入必要的现代语 汇,偶尔融入说书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 俗、简洁有力,又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 12
退出
B. 浪漫主义特色:
(1)理想化的人物――复仇女神喜儿 (2)传奇式故事 ――“ 白毛仙姑 ”的民间传说 (3)抒情化场面――歌唱、道白、音乐、舞蹈融合一体
[例1]
目录
小二黑结婚(节选) 赵树理
一.神仙的忌讳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 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 当年作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黑道。 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 摆的装扮天神。 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三仙姑忌讳“米烂了”。 这里边有两个小故事: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 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看历书,又掐指 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 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 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一半。后 来直到十五才又下雨,别人家都在地里锄 19

40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

40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

40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1)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富有战地实感,留下了时代的剪影。

邱东平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遭遇》取材于淞沪抗战,对爱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壮举做了真切的描写,注重抗日战士的心理刻画,显示了悲壮之美。

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内涵深刻,表现了在战火中铸造国人灵魂和民族新性格的新主题。

另外“东北作家群”依然是这时期小说创作的一支生力军,其中李辉英的中篇《北运河上》和骆宾基的中篇《东战场别动队》,在抗战初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2)以讽刺批判社会现实为内容的小说。

上承30年代左翼作家传统,将视野直接投社会现实,剖析各式人物的性格心理,其创作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其中张天翼和沙汀成了这一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家,前期以浪漫、抒情色彩著称的艾芜,这个时期的小说也发生了转变,深沉凝重,暴露和讽刺的色彩也日益加强。

(3)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

茅盾的《腐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感,作品摆脱了惯用的冷静、客观的叙述模式,而以主人公赵惠明的日记为心态写实的“内视点”,充分展示作家心理描写的特长。

由于《腐蚀》的叙述者和人物话语采取复调式的手法,因此整个话语具有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的感觉。

赵惠明的话语具有真实性,又有虚伪性,是可信的叙述与不可信的叙述交织在一起,是自我的双重心态的交战。

因此,这部小说具有心理写实的复调特征。

(4)探索人生的小说。

钱钟书的《围城》,通过抗战时期一群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描写,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命意义;而路细的《财主底儿女们》着重阐述的是特定的社会范畴内人生的选择,显示了两种不同的倾向。

另外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中女性形象的刻画,既揭示了她们的复杂的心理,同时也映照了人性的另外一面。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目录序第一回事变第二回共产党第三回农民游击队第四回毒计第五回新女婿第六回水上英雄第七回一条金链子第八回大扫荡第九回生死关头第十回唾冰第十一回拿岗楼第十二回最后一滴血第十三回探虎穴第十四回结婚的谜第十五回指引第十六回爱和仇第十七回鱼儿漏网了第十八回冤家路窄第十九回反攻第二十回胜利内容简介七七事变后冀中农民苦于败兵土匪的骚扰八路军及时赶到为民除害并且实行减租减息领导抗日自卫
丘东平致胡风信
另一部心理描写较为出色的小说是丘东平 的绝笔之作《茅山下》。这部未竟的长篇 小说以抗战时期新四军苏南根据地激烈的 民族矛盾、阶级斗争为背景,展现了新四 军的政治、军事工作以及革命内部的矛盾 斗争。革命内部的矛盾斗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工农出身 的参谋长郭元龙和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周 俊之间展开的。
在丘东平的小说中,“人”的主题是和阶级或民族 解放的主题并行不悖的,他往往是以政治和人生、 人性的双重视角去观照生活,去反映战争中生与死、 个人与集体、善与恶的冲突。
孔厥(1917-1966),原名郑直。江苏吴县人。 抗战初期参加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的救亡 宣传活动,1939年入延安重迅艺术学院文学 系,1947年到冀中文协工作。1950年以后曾 在文化部电影局、农村读物出版社工作。
目录
序 第一回 事变 第二回 共产党 第三回 农民游击队 第四回 毒计 第五回 新女婿 第六回 水上英雄 第七回 一条金链子 第八回 “大扫荡” 第九回 生死关头 第十回 唾冰
《暴风骤雨》成功地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贫苦农民 形象。作者强调了土改运动的群众基础,强调了这一伟 大革命的必然性。尽管作者也写了他们的弱点(如赵玉 林的缺乏斗争经验,郭全海在坏分子掌权后斗争意志一 度消沉),但更主要的是突出表现了他们勤劳朴实、积 极勇敢、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至于其他一 些人物如白玉山、小马倌呈家富,妇女如赵大嫂,白大 嫂,刘桂兰,也大多斗争积极,个性鲜明。

简要说明解放区文学的特点

简要说明解放区文学的特点

简要说明解放区文学的特点
解放区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主要分为革命战争时期和建设时期。

解放区文学具有以下特点:
1. 现实主义风格:解放区文学强调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反对虚幻和空洞的文学形式,倡导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实际需求的作品。

2. 革命性质:解放区文学是革命的文学,着重表现人民反抗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风貌。

3. 人民性质:解放区文学强调人民作为创造者和主体,使文学成为人民的文学,反对文人作家的个人主义和自我陶醉。

4. 集体性质:解放区文学是团体写作和群众文学的产物,多数作品是由集体创作的,也具有群众的呼声和反映。

5. 语言简练:解放区文学的语言简练明了,更加贴近人民,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易懂性。

6. 民族特色:解放区文学注重反映中国近代史和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表现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

总之,解放区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民性质,是中国革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 1 -。

40年代文学

40年代文学
40年代文学
国统区文学思潮
名词解释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 “文协”,机关刊物为《抗 战文艺》,由老舍主持,会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
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 入战争现实生活。实现了文 艺界的大联合,是现代文学 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文艺 界的大联盟。它标志着文艺 界
沈从文支持梁实秋的观点,
又发表《文学运动的重造》
但是施蛰存否定抗战初期文
学所取得的价值,又发表了 《文学之贫困》
(五)对“战国策派”的批

“战国策派”是抗战时期出 现的一个综合性团体,但是 他们主张的“盛世文学”遭 到了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
解放区文学思潮
1942年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
座谈会,在会上毛泽东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于1943年发表在《解放 日报上》
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之下组成
了最广泛的的民族统一战线。
一、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文学大众化”的倾向,40
年代初关于“大众化”问题 的阐明。
向林兵《论“民族形式”的
中心源泉》,认为是“民间 形式”。
对立观点:葛一虹《民族形
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的 “民间形式”么》
二、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 论争
(一)在解放区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 前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的 潮流” 周扬的《文学与生活漫谈》
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
批判小生产者的习气和作风。 杂文《三八节有感》《我们 需要杂文》
(二)国统区
1945年围绕着茅盾的话剧 《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 《芳草天涯》展开座谈。
(三)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草明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作者:张迪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1期
摘要:草明40年代政治思想的提升,政治身份与文艺观念的转变,在其作品中体现为将性别意识下的苦难写作投入到对工业题材的创作和样品示范中,她40年代在东北解放区时期的文学创作是其创作的转变期和政治皈依期,对其整个文学生命创作的研究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草明;工业题材;政治诉求;美学遗憾
一、草明工业文学叙事的政治诉求
(一)创作意识的转变
在草明创作生涯中,女性意識在其前期的作品中体现为关心女性的命运,后期作为工业题材的拓荒者,成为工人阶级知心的女作家。

《缫丝女工失身记》就是她第一篇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在这段时间草明参加了左联广州分盟,在各类的政治活动中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1933年参加了左联的小说研究会,后来加入到左翼作家联盟。

《没有了牙齿的》老婆婆谈起女性的命运,挨骂、忍气,男性对女性的冷漠也是“吃人”社会的体现;《进城日记》中的四哥也是表面的文雅,实际上对女性毫无尊重,妻妻妾妾的男权思想严重;《倾跌》中的屈羣英、苏七和“我”都是工人,被从丝厂中挤出来,苏七和阿屈都做了暗娼。

和其他的女性作家不同的是,草明的作品中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并不多,但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女性立场以及女性的苦难心理都有明显的反思和体现。

《绝地》中的真嫂就是妇女中表现不俗的人,她一人带着儿子卖粥为生,丈夫投靠了共产党,三年没有音讯,母子艰苦度日。

华兴制胶厂的工人不堪资本家的剥削大罢工,她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后来在工人的接济中的获得了生活的希望,在草棚中生活,但是最后也被拆掉,最后绝望中她变卖家具,希望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苦难面前,她始终是充满希望的,不沉沦也不低头,是真嫂这个人物的深刻之处,也是草明笔下女性的正面而积极的形象。

《讲话》之后,草明的文学表现对象要求从知识分子和市民转向工农兵,这样鲜明的思想意识和解放区时期政治领导方向的指引,是草明写作《原动力》的目的。

《讲话》以后草明适应潮流,改变了写作思路,在四十年代后的创作中一直规避女性身份意识,开始以男性为主体进行创作。

其实,在草明的女性作品中,一直缺少女性理论基础,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一直是采取消除性别差异的方式,女性作家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去顺应写作的潮流,与其是凄凄艾艾地写女性的悲苦命运,不如投入到革命文学之中,去宣扬真正的“新女性”。

“新女性”不再是受辱命运的农妇女工,而是和男性一样在新工业建设中展露雄姿。

女性作家面对文学生态和性别生态的政治化趋向,在作品中要求和男性一样的话语权利,也是女性作家不自觉的“隐性书写”方式,更是女性作家本身的无奈。

这就意味着在草明的工业
小说中,几乎主角都是男性,但是女性干部则往往表现为另一种模式:政治上正确成熟的女性干部、美丽而柔美的工人女性、帮助男性丈夫改正错误的贤妻,集圣母、天使和政治女神于一身的好女人而不是坏女人形象。

大工业生产本身就具有男性阳刚的气质,草明的这个选择也是符合政治氛围的创作选择,笔下的女性形象体现为对进步男性的征服也是对“物化”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的双重征服。

(二)双重身份下的政治皈依
《原动力》是新中国第一部以工人阶级斗争为题材的重要作品,小说描写了玉带湖水电厂在日本投降时,搞了一次破坏,国民党的接收大员逃跑后又想炸掉电厂,被老党员孙怀德用手段保护住了机器。

但是八路派来的积极分子陈祖庭在这其中信任溜须拍马的佟金贵导致第一次修机失败。

在严重的教训面前,王经理改变工作作风,重新信任老孙头,日夜抢修终于粉粹了土匪企图破坏电厂、杀害干部的阴谋,电厂终于发出强大的电力,城市、工厂、农村总算是有了光明。

水电站的原动力是水,而作者要歌颂的原动力是工人阶级。

小说出版不久评论界就一片呼声,草明也是在作品中去“知识分子化”,为了让作品能被工人看懂,所以文词通俗,浅显生动,套用打油诗以及大众化的语言去代替早期知识分子作品中的晦涩腔调,来践行自己“为工农兵”写作的信念。

1949年创作的《火车头》以“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为象征,描写解放了的马家湾铁路工厂里,以李学文为首的工人群众在主人公的意识下积极投身生产,解放生产力。

无论是《原动力》还是《火车头》都有很明显的男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表现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和质朴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已经褪去了旧意识和旧观念。

在工人的动员大会中也有女性工人的美好形象,只是不再是主角,女性身份除了党员干部有政治色彩,就连妇女日常的家务活都有政治化色彩。

小兰去李少祥家里,一会儿工夫就把满炕的茶碗和食物收拾干净,勤劳利落。

这些先进女性都是工人的妻子,照顾家庭孩子,勤劳质朴。

草明是从延安整风运动中走出去的作家,作为体制内的干部,她的身份中充满很多的不纯粹和复杂性,她是党员出身的干部作家,或者更像是是践行文艺讲话的政治家,使其作品具有政治意识。

政治文学迎合时代的需求,并不是贬义,自古“载道”的文学何尝不是政治化的诉求,启蒙、救亡与革命本就是需要这样的文学。

二、工业化语境下的审美缺陷
东北解放后,革命与生产的重心从农村转入到城市,就文学创作主体而言,乡村意识却始终在左右工业题材小说的艺术向度。

虽然草明一直在工厂中生活,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局限性,《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中还是有鲜明的乡土情结,而缺少对城市文化、对个性化的人的表达。

工业题材的小说应该与乡土文学形成鲜明对比,对工厂来说,城市文化就是其生命力。

在草明的笔下,除了烟囱和滚滚的浓烟,耸立的工厂建筑以外,并不能找到其他城市文明的场景。

在当时的东北解放区,有大批来自农村的人成为大工业生产中的建设者,他们具有较高的
思想觉悟,但是由于在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中这些人并没有在情感和思想观念中有太多的变迁。

《乘风破浪》中李少祥就是从小生活在海滨的村子里,他到工人老易郊区农村的家去的时候看到田里鲜绿的庄稼,过去他认为烟囱和厂房最美,但是在那一刻,虽然在工厂中成为优秀的建设者,他竟然发现田野中有“说不尽的柔美与含蓄的美感”,对土地又难以割舍的情结。

《火车头》中青年工人李学文在他们的身上也很难找到“市民”的思想痕迹,而是随处可见的“农民性格”情感。

“都市里的乡村”也是创作者为了迎合和赶上新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国家、民族解放的命运相关联,弱化个人化的色彩。

在《火车头》中的李学文和金秀凤产生误会到重归于好,主要体现的就是“乡村”爱情在都市因素下并未受到影响和破坏。

金秀凤嫉妒多才多艺的知识女性,断定李学文喜欢这样的姑娘而产生自卑,但是作家让李学文始终钟情于金秀凤,对知识女性也并没动心,而是一心投入到电焊条的实验中,而是讲知识技术作为糖衣炮弹,而所谓的“都市女性”则是被剔除这一局面。

而在《乘风破浪》中李少祥对知识女性上海姑娘小刘的态度就很暧昧,而最后还是选择农村姑娘小兰,因为作为广播员的小刘的“劳动”在农民心理中不属于他们认定的“劳动”人民,不被李少祥认可,爱情模式还是有很深的“乡村化”特点。

草明对于李少祥的描写明显是包含了政治伦理的坚守,将工人或者是干部政治与阶级的先进性表现为爱情私德上的纯洁性与完美性的统一。

中国当代工业题材小说基本上就是先有理论题材,后有的小说创作,题材意识先行,也使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缺乏经验和文学传统。

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虽然带来了鲜活的工业生产经验的描写,但是从学习文学创作开始就已经被先行的意识所束缚,纳入到概念化的框架,工业写作只是增加了题材的新鲜感,迎合大的创作风向和政治目的,也造就了作品的公式化的审美缺陷。

参考文献:
[1]草明:《在生活的新问题面前——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五周年》,[C]《草明文集》第6卷,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2年版.
[2]草明:《原动力》[M]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社,北京,1949年5月版.
[3]草明:《火车头》[M]工人出版社,北京,1950年11月版.
[4]惫玲:《双重身份创作下的自我迷失——重读草明、及》[J]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3期,2007年.
[5]草明:《作者小记》,[C]《草明文集》第1卷,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2年版.
[6]逄增玉:《东北现当代文学与文化论稿》,[M]中国社會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年4月版.
[7]逄增玉、孙晓平:《工业语境中的人物形象与谱系——草明与东北工业题材小说论之一》,[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2期.
[8]逄增玉:《工业题材小说中的“草明现象”》,[J]文学评论(京)2012年第5期.
[9]宋喜坤、徐日君《主流与边缘的对话——论延安文学对东北文学的改造》,[J]《文艺争鸣》2014年08期.
[10]闫秋红《沉重而执着的乡村情结——从草明的创作看中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小说的局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2月第10卷第6期.
[11]陈达:《的电力魂——记作家草明在牡丹江》,[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年1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