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解放区时期的文学创作

合集下载

第二十三章 解放区的小说

第二十三章  解放区的小说

二、荷花淀派的特色 1、以描写农村生活见长。 以描写农村生活见长。 题材 善于挖掘和表现生活中的“ 2、善于挖掘和表现生活中的“美”。 视角 3、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与浪漫主义抒情气氛相 结合,充满诗情画意。 结合,充满诗情画意。 创作方法
三、代表作《荷花淀》 代表作《荷花淀》 1、孙犁小说的取材特点和《荷花淀》 孙犁小说的取材特点和《荷花淀》 的情节与思想, 选取朴素单纯的题材, 选取朴素单纯的题材,表现战争年代 人民的美好心灵、 人民的美好心灵、坚强品质和高尚情 充满诗情画意。 操,充满诗情画意。
3、艺术特色 (1)富有诗情画意。 富有诗情画意。 写劳动:水生嫂编席子。 写劳动:水生嫂编席子。 写战斗:探夫遇敌。 写战斗:探夫遇敌。 (2)善于用动作、对话和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 善于用动作、对话和细节描写, 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 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 如夫妻话别、丈夫参军后的“藕断丝连” 如夫妻话别、丈夫参军后的“藕断丝连”。 融小说、散文、 (3)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的散文诗 式小说的独特风格。 式小说的独特风格。 小说的基本要素、淡化情节、诗的语言、 小说的基本要素、淡化情节、诗的语言、诗的意 境。
2、水生嫂等妇女形象
(1)作者擅长描写农村妇女形象,作品通过对水 作者擅长描写农村妇女形象, 生嫂等妇女群像的成功塑造, 生嫂等妇女群像的成功塑造,使小说主题得到了 充分的表达。 充分的表达。 主要特点:热爱祖国、深明大义,识大体, (2)主要特点:热爱祖国、深明大义,识大体, 顾大局。 顾大局。 作品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描写, 作品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 妇女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妇女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性格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既深明大义, (3)性格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既深明大义, 又富有人情味。 又富有人情味。 通过水生嫂等妇女形象, (4)通过水生嫂等妇女形象,写出了农村妇女在 战争中的成长经历,体现了解放区妇女新的精神 战争中的成长经历, 风貌。 风貌。

第十九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第十九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以新生活和新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 的新局面。小说反映根解放区农村的巨 大历史性变化。为新文学小说人物系列 增添了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2、在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为中 国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小说汲取 传统和民间艺术中有生命力的因素,融 合新小说的长处,形成雅俗共赏的评书 体小说样式。
解放区的诗歌创作
一、民歌体长篇叙事诗 代表作: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二、民歌体叙事诗的特点: 1、《王贵与李香香》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 ,自由生动的民间语言,在诗歌民族化群众化 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2、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流传于陕北一带, 这种诗体的主要特点是:两行一首,首句惯用 比兴手法。
赵树理的小说特点
赵树理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 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 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 活的配合。 赵树理创作的“问题小说”与政治、政策联 系太过紧密,故有难于保证“政治倾向性与 真实性统一”的历史特点;同时赵树理的出 现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现象, 以及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读者,是一种反 省与纠偏,但由于隔绝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视野也难免比较窄小。
赵树理的小说特点
赵树理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 变革实践统一起来, 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 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 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 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 配合。 配合。
《小二黑结婚》的思想与艺术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 .新型农民的典型: 小芹。 小芹。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 .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 三仙姑。 三仙姑。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 封建恶势力的代表: 封建恶势力的代表 金旺、 旺。

现代文学(22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22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2018/12/14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 No. 2
博达学院
推荐书目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 丁 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 孙 犁:《荷花淀》《芦花荡》 李 季:《王贵与李香香》 贺敬之:《白毛女》
2018/12/14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3 No. 3
11 No. 11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博达学院
第二节赵树理的小说
一、关于赵树理
1、评价: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
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是抗日 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有着地道 的农民气质,能自然自在地写出真正为农民所欢 迎的通俗乡土小说,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 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 就。
2018/12/14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9 No. 19
博达学院
三、《李有才板话》
1、内容 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恒元及 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政权的改造和 减租减息而展开的斗争。此小说得 到更高评价,被誉为“解放区文艺 代表之作”。被指定为整风学习、 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 料。
2018/12/14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5 No. 15
博达学院
二、《小二黑结婚》
1943年5月,赵树理写《小二黑结婚》 一举成名。农村青年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 爱,却遭到双方父母“二诸葛”、“三仙 姑”和掌握村政权的地头蛇的刁难和迫害, 最后在民主政府支持下终成眷属。 《小二黑》是“赵树理方向”的奠基石, 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情节结构和语言 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为老百姓所 喜闻乐见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2018/12/14

关注现实人生 服务大众百姓--浅谈丁玲解放区的小说创作

关注现实人生  服务大众百姓--浅谈丁玲解放区的小说创作

和精 湛 的 艺 术 为 文 坛 所 瞩 目 她 的 小 说 紧跟 时 代 前 进 的 步 伐 , 救 亡 和 启 荤 为 宗 旨 , 觉 地 “ 自 担 负起 时 代 赋 予 的 重 任 , 艺术 手 法 上 别 具 一 格 . 外 文 学 传 统 兼 收 并 蓄 并 加 以 革 新 创 造 , 中 为 解 放 区 的 文 学 别 开 了 一 种 艺 术 表 现 的 新 路 子 关键 词 文 学 作 品 ; 国 小 说 { 国 作 家 ; 品 赏 析 中 中 作
把解放 医生活 纯 净 化 的追 求 . 的 小说 在 热情 歌 她
理解 阳支持, 明党的建立抗 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 说
主张顺 乎 国情 民意 , 着 深 厚 的 民族 基 础 和 群 众 有
基础 这 箱小说 创 作 于 抗 日民族 统 一战 线 刚 刚 建 市+ 民族解 放战 争即 将垒 面爆 发 的前 夕, 其政 治 意 义是 卜分 明显 的 它 对 推 动抗 日民族 统 一战线 的 进 。 发展 f巩 固有 着重 要 的作 用 . 够促 使广 步 Ⅱ 能
家 ^的强烈 反 对, 复 向 凡 们述 说 自 己惨 遭 蹂 躏 反 的 实, 以激 起 同胞对 日本侵 略者 的 仇 恨, 舞 ^ 鼓 们走 上 战场 和侵 略 者 斗 争 到底 小说 创作 于 抗 日 战争最 为 艰苦 的 柏 持 阶段 , 它 深 刻 的现 实性 和 强烈 的战 斗 J 重地 向 ^ 们 宣 告 : ・ 生邯 种新 的 信 含
过 来. 执而 真正 掉 转 枪 E 、 ・ 对 外. 阁把 我们 1 致 共 民族的敌 人 目本侵 略 者消 灭干 净 她的 另 ・ 小说 《 的 信念》 为我们塑 造 , 新 则

位 被 日本侵略 者奸 污 后在痛 苦 与 仇恨 中畸然觉

第四章、丁玲的创作

第四章、丁玲的创作

(三)人物形象 1、正面人物: 不刻意拔高英雄人物,客观描写人物。 党支部书记张裕民、农会主任程仁有不 足处。 这也正如丁玲所说:“我不愿把张裕民 写成一无缺点的英雄,也不愿把程仁写 成了不起的农会主席。他们可以逐渐成 为了不起的人,他们不可能一眨眼就成 为英雄。”
2、地主形象各有特色 钱文贵:善用谋略 李子俊:胆小绝望 侯殿魁:察时待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近乎同 步反映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 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在解放区 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基本 政策,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由此拉 开了序幕。
(一)创作素材: 以丁玲在河北涿鹿县温泉屯土改工作 为素材
(二)、主题 )、主题 1、真实反映土改的历史进程,深刻反 映农村社会面貌: : 以阶级关系为主线,串联血缘关系、 人际关系、爱情关系、伦理关系等副 线,构成生动立体的农村社会关系图 貌。 以张裕民、程仁为代表的贫苦农民 以钱文贵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可是当她刚这样想的时候,却听到一 阵年轻女人的笑声。她看到了钱文贵 的侄女黑妮在大树上,忍不住悄悄骂 道,骚狐狸精!你们什么天天闹清算, 守着个汉奸恶霸却供在祖先桌子上, 动也不敢动!
思考题: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怎样 表现土改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的?
1928年到上海开始新生活,接受左翼 作家的影响,开始创作革命+恋爱式的 作品如《韦护》、《1930年春在上 海》。 1931年胡也频被国民党处决,留下丁 玲母子。1932年丁玲加入共产党,开 始革命文学的创作时期,作品有《田 家冲》、《水》,关注民间疾苦。 1933-1936被国民党秘密绑架,在南京 一家旅馆度过监禁生活。
她忍着被污辱了的心情,一个一个的 来打量着那些人的欢愉和对她的傲慢,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好,连李宝堂 这老家伙也反对咱了,这多年的饭都 喂了狗啦!真是事变知人心啦!” 看到红色的果子堆成的小山,这要往 年,她该多么的欢喜啊!可现在她只 投过去憎恨的视线,“嗯,那树底下 还坐得有人看着呢?”

丁玲创作的演变轨迹(可编辑)

丁玲创作的演变轨迹(可编辑)

丁玲创作的演变轨迹丁玲小说创作的演变一生平简介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

现代小说家。

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写成《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后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

1928年春返上海,继续写作并发表《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反映青年女性的作品。

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合办“红黑书店”,出版《红黑》杂志,冬天完成的长篇小说《韦护》,与1930年完成的中篇《一九三零年春在上海》同属“革命加恋爱”小说。

1931年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了以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的中篇《水》,正面描绘血火交织的阶级斗争;另有短篇《田家冲》,未完成的长篇《母亲》等。

1936年底,丁玲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创作了《彭德怀速写》、《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一批重要作品。

1946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写成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各国读者中广为传播,并荣获“斯大林文艺奖”。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先后任《文艺报》主编等职,写了《杜晚香》等小说,热心扶植文学青年。

1957年她被划为右派,沉冤20余年,流放北大荒和太行山麓。

二创作思想流变丁玲是“五四”继庐隐等女作家之后善写女性并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1、莎菲时期:(1)处女作:1927年《梦珂》(2)1928年1月,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1928年1月,上海与胡也频、沈从文等组织红黑文学社,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性》,共14-15篇小说。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创作上的危机与转机,可以说,它将五四话语发挥到了极至。

2、左联时期:创作思想发生了转换,由五四个人话语转向阶级话语,1930年写长篇小说《韦护》。

《一九三零年春上海》《水》现实主义高峰,对“大众”、“群众”的出色描绘,性别叙述,个性叙述已消失殆尽。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1. 引言1.1 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其文学创作背景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作品。

丁玲生于1904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优良的文学熏陶。

她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后来赴法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文学的洗礼,在海外的经历拓宽了她的文学视野。

回国后,丁玲开始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革命者,逐渐成为了当时文坛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

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不仅来自家庭的文化底蕴,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值中国深陷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丁玲内心对时代的思考和探索。

她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人性、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等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在这样的文学创作背景下,丁玲走上了探索人类命运与社会现实的道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2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意义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

在历史意义上,丁玲以其作品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苦和复杂,描绘了延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斗争精神,弘扬了革命理想和信仰。

她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了革命者的心声和情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

在文学意义上,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格和主题。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她倡导“文以载道”,注重作品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以真实的人物和场景展现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矛盾。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和声音,开创了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文学传统。

她的作品激励着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人民利益的追求,具有深远的影响。

【字数不足,需要补充】2. 正文2.1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主要包括对于革命斗争、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描写。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文学武丁玲既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独特创作个性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左翼革命作家阵营的重要代表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她也就经常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1929年最早的一篇研究丁玲的文章算起,距今也有80年,丁玲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把丁玲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建国前、建国后、新时期,并对丁玲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趋向进行了思考。

一、建国前的丁玲研究(1929-1948)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来说,丁玲的成名几乎是一个奇迹。

她于1927年1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梦珂》,紧接着又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其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也于1928年10月出版。

从此丁玲便名声鹊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现在能查寻到的最早的有关丁玲的评论文章是钱杏邨在1929年《海风周报》第1期发表的《(在黑暗中)——关于丁玲创作的考察》,但这篇文章还停留在对作家创作的简单描述上。

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且值得注意的第一篇评论文章是毅真的《丁玲女士》,这篇文章主要评论了丁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认为这些小说“好似在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

文章的敏锐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丁玲出现的意义,那就是复活了已经沉寂的文坛和“五四”文学的灵魂。

此后,随着丁玲转向左翼文学创作,写出了《韦护》、《水》、《田家冲》等一系列小说后,她已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女作家,越来越多地受到评论家的关注。

钱谦吾(钱杏邨)的《丁玲》一方面比较早地注意到丁玲早期小说中思想和审美两方面所表现出的现代意识,但在另一方面又认为丁玲早期创作中表现了一种所谓世纪末的病态心理,充满了消极因素。

钱谦吾的这种评论很能代表早期某些左翼文学批评家的价值取向,机械套用前苏联的拉普理论来剪裁文学的丰富现象。

这种峻急的、简单化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从根本上否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尤其是莎菲型女性的丰富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解放区时期的文学创作
从《田家冲》《水》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的文学创作在追求民族风格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丁玲是一个文学兴趣广泛的人,对中外文学具有宽阔的容受性。

她喜爱莫泊桑、福楼拜、雨果和巴尔扎克,也喜爱狄更斯。

还喜爱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基,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她更爱读的作品,因此我们在她的创作中感受到一种熔各种艺术方法技巧于一炉的恢弘境界,但是,无庸讳言,她早期的作品是更多地汲取了外国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的滋养,《莎菲女士的日记》,更容易使人想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而三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她便在努力克服静态的心理分析,而较多地从行动中去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到解放区的小说创作,细腻的心理描写为展现动荡时期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服务,为绘制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的历史画卷服务,作品有了更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作者也就更多地运用人物的行动、语言,更多地运用小故事和细节烘托人物的心理。

《红楼梦》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作者一贯善于以委婉绵密的笔触对人物作深刻的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仍在。

然而因为动态的描写多了,静态的心理分析少了,环境的刻画突出了,情景交融的描写增多了,便没有了某种外国心理分析小说式的酣畅淋漓,却有了中国文学固有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的蕴藉的神韵和情致。

丁玲寻求民族特色的努力,和作者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

因为民族风味浓郁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吸引自己民族的读者,更好地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