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失业率数据(1930年-2015年2月-月份数据)
2021年高考历史新题型技巧讲解(二):时间尺度

2021年高考历史新题型技巧讲解(二)时间尺度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考历史新题型中开放性题型是一种命题方式,主要问法有:(1)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2)以图示中的时间尺度为基点,指出……(3)选择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进行评述/说明你的理解。
时间尺度一般以表格、时间轴、曲线图、文字的形式来考查。
那么对于这样的题型如何解答呢?首先,把握趋势,进行分期,也就是分阶段。
趋势即事物发展的动向,在数字表格或曲线类题型常见的趋势是增加、减少、徘徊、迅速增长、急剧下降、缓慢增长等。
【例】下表是主要国家失业率情况表(1930-200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单位:%)——据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等》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解析】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1930-1935年,法德英等主要国家失业率很高;1940-1970年,法德英等主要国家失业率较低;1975-2000年,法德英等主要国家失业率上升。
其次,根据历史背景,提取重大事件。
1930-1935年,主要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1940-1970年主要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975-2000年,受到1973年石油危机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滞涨”时期,后来西方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最后,根据重大事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实证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去提出理性和系统的因果关系的叙述。
1930-1935年,经济危机,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因此使危机强化,失业率较高;1940-1970年,大多数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实现充分就业来减少失业率;1975-2000年,由于石油危机,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滞涨”时期,主要国家采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等新自由主义理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失业率波动,但整体趋势有所下降。
MSA中文手册

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目录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1)第一章一第一节 (2)引言、目的和术语 (2)测量数据的质量 (2)目的 (3)术语 (3)术语总结 (4)真值 (9)第一章—第二节 (10)测量过程 (10)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11)变差来源 (13)测量系统变异性的影响 (15)对决策的影响 (15)对产品决策的影响 (16)对过程决策的影响 (17)新过程的接受 (18)过程设定/控制(漏斗实验) (20)第一章—第三节 (22)测量战略和策划 (22)复杂性 (22)确定测量过程的目的 (22)测量寿命周期 (23)测量过程设计选择的准则 (23)研究不同测量过程方法 (24)开发和设计概念以及建议 (24)第一章—第四节 (25)测量资源的开发 (25)基准协调 (26)先决条件和假设 (26)量具来源选择过程 (27)详细的工程概念 (27)预防性维护的考虑 (27)规范 (28)评估报价 (28)可交付的文件 (29)在供应商处的资格 (30)装运 (31)在顾客处的资格 (31)文件交付 (31)测量系统开发检查表的建议要素 (33)第一章—第五节 (37)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 (37)定义及潜在的变差源 (38)测量过程变差 (45)位置变差 (45)宽度变差 (49)测量系统变差 (53)注释 (55)第一章—第六节 (57)测量不确定度 (57)总则 (57)测量的不确定度和MSA(测量系统分析) (57)测量的溯源性 (58)ISO表述测量中不确定度的指南 (58)第一章—第七节 (59)测量问题分析 (59)第二章测量系统评定的通用概念 (61)第二章—第一节 (62)引言 (62)第二章—第二节 (63)选择/制定试验程序 (63)第二章—第三节 (65)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65)第二章—第四节 (68)结果分析 (68)第三章- 简单测量推荐的实践 (69)第三章- 第一节 (70)试验程序示例 (70)第三章- 第二节 (71)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 指南 (71)确定稳定性的指南 (71)确定偏倚的指南- 独立样本法 (73)确定偏倚的指南- 控制图样本法 (76)确定线性的指南 (78)确定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指南 (84)极差法 (85)均值极差法 (86)均值图 (89)极差图 (90)链图 (91)散点图 (92)振荡图 (93)误差图 (93)归一化直方图 (94)比较图 (96)数值的计算 (97)数据结果的分析 (101)方差分析法(ANOV A) (103)随机化及和统计独立性 (103)第三章- 第三节 (109)计数型测量系统研究 (109)风险分析法 (109)解析法 (119)第四章- 复杂测量系统实践 (126)第四章- 第一节 (127)复杂的或非重复的测量系统的实践 (127)第四章- 第二节 (129)稳定性研究 (129)S1:单个零件,每个循环单一测量 (129)S2:n≥3个零件,每循环单一测量 (130)S3:从稳定过程中大量取样 (132)S4:分割样本(通用),每循环单一样本 (133)S5:试验台 (133)第四章- 第三节 (135)变异性研究 (135)V1:标准GRR研究 (135)V2:p≥2台仪器的多重读数 (135)V3:平分样本(m=2) (136)V4:分割样本(通用), (136)V5:与V1一样用于稳定化的零件 (137)V6:时间序列分析 (137)V7:线性分析 (138)V8:特性(性能)随时间的衰变 (138)V9—V2:同时用于多重读数和P≥3台仪器 (138)第五章- 其他测量概念 (139)第五章- 第一节 (140)量化过度的零件内变差的影响 (140)第五章- 第二节 (141)均值极差法-附加处理 (141)第五章–第三节 (148)量具性能曲线 (148)第五章–第四节 (154)通过多次读数减少变差 (154)第五章–第五节 (156)GRR的合并标准偏差法 (156)附录 (164)附录A (165)附录B (170)GRR对能力指数Cp的影响 (170)公式 (170)分析 (170)图形分析 (170)附录C (173)d2*表 (173)附录D (174)量具R(重复性)的研究 (174)附录E (175)使用误差修正术语替代PV计算 (175)附录F (176)P.I.S.M.O.E.A误差模型 (176)术语 (179)样表 (184)M.S.A手册用户反馈过程 (187)序号题目页码1控制原理和驱动兴趣点 (15)2偏倚研究数据 (75)3偏倚研究–偏倚研究的分析 (76)4偏倚研究- 偏听偏信倚的稳定性研究分析 (78)5线性研究数据 (81)6线性研究- 中间结果 (92)7量具研究(极差法) (85)8方差(ANOV A)表 (106)9方差分析%变差和贡献 (106)10ANOV A法和均值极差法的比较 (107)11ANOV A法报告 (107)12计数型研究数据表 (111)13测量系统示例 (127)14基于测量系统形式的方法 (128)15合并标准偏差分析数据表 (160)16方差分量的估算 (165)17 5.15σ分布 (166)18方差分析(ANOV A) (167)19ANOV A结果列表(零件a&b) (168)20观测和实际Cp的对比 (172)序号题目页码1长度测量溯源链的示例 (8)2测量系统变异性–因果图 (14)3不同标准之间的关系 (40)4分辨力 (41)5过程分布的分组数量(ndc)对控制和分析活动的影响 (42)6过程控制图 (44)7测量过程变差的特性 (45)8偏倚和重复性的关系 (56)9稳定性的控制图分析 (72)10偏倚研究–偏倚研究直方图 (75)11线性研究–作图分析 (82)12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 (88)13均值图–“层叠的” (89)14均值图–“不层叠的” (90)15极差图–“层叠的” (91)16极差图–“不层叠的” (91)17零件链图 (92)18散点图 (92)19振荡图 (93)20误差图 (94)21归一化直方图 (95)22均值- 基准值图 (96)23比较图 (96)24完整的GR&R数据收集表 (99)25GR&R报告 (100)26交互作用 (105)27残留图 (105)28过程举例 (110)29灰色区域与测量系统有联系 (110)30具有Pp=Ppk=1.33的过程 (116)31绘制在正态概率纸上的计数型量具性能曲线 (124)32计数型量具性能曲线 (125)33(33 a & b)测量评价控制图 ......................................................................................... 144&145 34(34 a & b)评价测量过程的控制图法的计算 ............................................................. 146&147 35无误差的量具性能曲线. (151)36量具性能曲线–示例 (152)37绘制在正态概率纸上的量具性能曲线 (153)38(38a, b & c)合成标准偏差研究图形分析...............................................................159,162,163 39观测的与实际的Cp(基于过程) . (171)40观测Cp与实际Cp(基于公差) (172)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第一章- 第一节引言、目的和术语测量数据的使用比以前更频繁、更广泛。
2021-2022年贵阳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模拟试题(及答案)

17.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以“新政”救治美国经济。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
A.延续了自由放任政策B.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C.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8.1929—1933年,一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一、选择题
1.1933年,德国先后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德国这一系列举动
A.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B.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否定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D.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这说明罗斯福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选项D符合题意;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A排除;日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B排除;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C排除。故选D。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10.“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大国崛起》这段解说词评论的是()
A.“科技立国”政策B.罗斯福新政
C.斯大林模式D.改革开放
11.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最高级会议。该会议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Lucas,J.R.),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Lucas, J.R.),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的亚基马市,196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70年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974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是理性预期理论的积极拥护者,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只能在极短期内影响实物产量和就业。
在二战后大约30年里,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凯思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便失灵了。
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为凯恩斯学派以外的其他经济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其中包括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是其代表经济学家之一。
(相关内容见第十三章第二节)阿瑟·赛斯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英国剑桥学派著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学生,他在师承马歇尔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福利经济学。
庇古的主要著作有《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财政学研究》(1928)、《就业与均衡》(1944)等,其中《福利经济学》是其代表作。
该书“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自成一篇,反映了他的财政学说,后来该部分以《财政学研究》为书名单独出版,他的税收思想也就体现在这本书中。
在阐述赋税理论中,他把均等牺牲说发展成为最小牺牲说,并认为最小牺牲原则是税收的最高原则。
(相关内容见第十一章第三节)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1903年生于海牙。
1929年,获莱顿大学物理学博士。
1929年—1945年,任中央统计局商业循环研究的统计学家。
1936年—1938年,作为专家临时在国联秘书处工作。
1945年—1955年,任荷兰政府中央计划局长。
1933年以来任荷兰经济学院教授,教各种课程,1956年以后,专任教授,讲授发展规划。
美国通货膨胀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失败的原因

目录索引一、美国菲利普斯曲线因何失效 (5)(一)60 年代以来美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与失效 (5)(二)美国就业环境对能源、居住及进口商品价格因素影响有限 (6)(三)金融危机后美菲利普斯曲线失效的主因:贸易结构变化与页岩油 (10)(四)每一轮经济中晚周期菲利普斯曲线会短暂“显效” (10)二、美国宽货币为何并未引发高通胀?产业转移、人口结构与社会结构 (11)(一)80 年代以来美货币政策整体宽松 (11)(二)美国宽货币未能推升通胀或源于三因素 (12)(三)过去40 年美国宽货币对应的是金融资产通胀,加剧贫富分化 (15)三、未来10 年美国有望迎来再通胀 (15)(一)疫情过后全球进入第四轮产业转移下半场 (15)(二)劳动力人口进入回升期,居民有望加杠杆 (16)(三)社会结构或将在未来10 年迎来逆转 (17)四、风险提示 (18)(一)美国疫情超预期 (18)(二)美国货币政策超预期 (18)(三)美国人口结构变化超预期 (18)(四)美国大选结果超预期 (18)图表索引图1:2001-2008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5)图2:1991-2000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5)图3:1981-1990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6)图4:1971-1980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6)图5:1961-1969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6)图6:美国原油消费量占全球比重 (7)图7:美国原油对外依赖度 (7)图8:美国10 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比 (8)图9:美国成屋去库存时间(单位:月) (8)图10:美国CPI 住房租金分项同比增速 (8)图11:全球GDP 同比、经济总量加权人均GDP 同比、贸易加权人均GDP 同比 (9)图12:全球贸易加权人均GDP 同比与美国人均GDP 同比三年移动平均值 (9)图13:欧盟、中国、日本、加拿大及墨西哥对美出口占美国商品进口比重 (10)图14:美国及OPEC 的原油市场份额 (10)图15: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经济中晚周期美国失业率与CPI 同比 (11)图16:美国名义GDP 增速、实际GDP 增速与10 年期美债收益率 (12)图17:美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 (12)图18:美国GDP 平减指数与进口物价指数同比 (13)图19:美国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及高收入家庭占比(%) (13)图20:美国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与个人消费支出增速 (14)图21:美国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速与个人消费支出增速 (14)图22:美国人均收入同比增速以及按2008 年人口结构估算的人均收入同比增速 (14)图23: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同比增速与核心PCE 同比 (15)图24:上世纪40 年代以来美国CPI 同比均值(%) (16)图25:美国居民杠杆率/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美国CPI 同比 (16)图26:美国top1%和bottom90%收入水平的群体拥有的财富占比 (17)表1:进口自不同来源地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与美进口物价总指数同比相关性 (10)一、美国菲利普斯曲线因何失效菲利普斯曲线所讲的是失业率回落引发通胀走高的故事。
统计学作业1

统计学第一次作业〔2012年3月15日〕注意:作业全部为课后习题,请将必要的推导过程写出,不能只写答案。
本次作业共包括前四章的14道题目,个别题目有删减:第一章统计学的性质1-3答:〔1〕对于简单随机抽样,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公式为:表:历年盖洛普对总统选举的调查结果〔n=1500〕年度共和党民主党民主党候选人P*(1-P)/n 95%置信度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实际选举结果〔%〕1960 尼克松49% 肯尼迪51% 0.0001666 51±2.5298 肯尼迪50.11964 戈德沃特36% 约翰逊64% 0.0001536 ☆64±2.4291 约翰逊61.31968 尼克松57% 汉弗莱50% 0.0001634 50±2.5303 汉弗莱49.71972 尼克松62% 麦戈文38% 0.0001571 38±2.4564 麦戈文38.21976 福特49% 卡特51% 0.0001666 51±2.5298 卡特51.11980 里根52% 卡特48% 0.0001664 ☆48±2.5283 卡特44.7〔2〕注☆:实际选举结果证明错误的置信区间2-2、在中国台湾的一项《夫妻对电视传播媒介观念差距的研究》中,访问了30对夫妻,其中丈夫所受教育X(以年为单位)的数据如下:18 20 16 6 16 17 12 14 16 1814 14 16 9 20 18 12 15 13 1616 2l 2l 9 16 20 14 14 16 16第二章描述性统计学2-2答:1) 将数据分组,使组中值分别为6,9,12,15,18,21,作出X的频数分布表;解:〔1〕数据分组如下:表:丈夫所受教育年限X频数分布表〔n=30〕分组编号组下、上限组中值X值〔年〕频数〔f〕相对频率〔 f / n 〕累积频率〔%〕1 [4.5,7.5〕6 6 1 0.0333 3.332 [7.5,10.5〕9 9、9 2 0.0666 10.003 [10.5,13.5〕12 12、12、13 3 0.1000 20.004 [13.5,16.5〕15 14、14、14、14、14、15、16、16、16、16、16、16、16、16、16 15 0.5000 70.005 [16.5,19.5〕18 17、18、18、18 4 0.1333 83.006 [19.5,22.5〕21 20、20、20、21、21 5 0.1666 100.00总计463 30 1.00002) 作出频数分布的直方图;解:〔图〕丈夫所受教育年限X数据直方图〔单位:年;n=30〕3) 问10.5年的教育在第几百分位数上?13年呢?解:10.5年的教育,累积频率为10.00%,前面有10.00%个样本,所以在第10个百分位数上;13年的教育,累积频率为20.00%,前面有20.00%个样本,所以在第20个百分位数上。
美国失业率数据 月 月份数据

1963年11月
5.70
1963年12月
5.50
1964年1月
5.60
1964年2月
5.40
1964年3月
5.40
1964年4月
5.30
1964年5月
5.10
1964年6月
5.20
1964年7月
4.90
1964年8月
5.00
1964年9月
5.10
1964年10月
5.10
1964年11月
4.80
1964年12月
5.00
1965年1月
4.90
1965年2月
5.10
1965年3月
4.70
1965年4月
4.80
1965年5月
4.60
1965年6月
4.60
1965年7月
4.40
1965年8月
4.40
1965年9月
4.30
1965年10月
4.20
1965年11月
4.10
1965年12月
4.00
1966年1月
4.00
7.70 7.50 7.50 7.50 7.20 7.50 7.40 7.40 7.20 7.50 7.50 7.20 7.40 7.60 7.90 8.30 8.50 8.60 8.90 9.00 9.30 9.40 9.60 9.80 9.80 10.10 10.40 10.80 10.80 10.40 10.40 10.30 10.20 10.10 10.10 9.40 9.50 9.20 8.80 8.50 8.30 8.00 7.80 7.80 7.70 7.40 7.20 7.50 7.50 7.30 7.40 7.20 7.30 7.30 7.20 7.20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 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1)据材料一,指出原子弹首次应用于哪场战争?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使用原子弹的目的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使用原子弹对当时美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
(2)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
(3)美国使用原子弹,排斥苏联出兵,加速了日本投降,战后美国独占日本。
(3)因素:①罗斯福的个人魅力、努力和担当;②吸纳和重用人才;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大多数人民利益;④大胆创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我们唯一要恐惧的事情是恐惧本身。国家要求我们来取行动,而且现在立刻行动起来。我毫不犹豫地担当起领导这支伟大人民队伍的任务,”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罗斯福演讲的背景是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摘编自H采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1)材料中“红军参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确定的?
(2)你同意作者关于日本失败原因的分析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雅尔塔会议
(2)不同意。作者仅看到美苏军事因素对打败日本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亦可)对打败日本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图表信息“1945的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原子弹首次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2)依据材料信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或抵消由于苏联参战造成的影响,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可知,美国使用原子弹的目的是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0 3.70 3.70 3.60 3.80 3.90 3.80 3.80 3.80 3.80 3.90 3.80 3.80 3.80 4.00 3.90 3.80 3.70 3.80 3.70 3.50 3.50 3.70 3.70 3.50 3.40 3.40 3.40 3.40 3.40 3.40 3.40 3.40 3.40 3.50 3.50 3.50 3.70 3.70 3.50 3.50 3.90 4.20 4.40 4.60 4.80 4.90 5.00 5.10 5.40 5.50 5.90 6.10 5.90 5.90 6.00
1966年8月 1966年9月 1966年10月 1966年11月 1966年12月 1967年1月 1967年2月 1967年3月 1967年4月 1967年5月 1967年6月 1967年7月 1967年8月 1967年9月 1967年10月 1967年11月 1967年12月 1968年1月 1968年2月 1968年3月 1968年4月 1968年5月 1968年6月 1968年7月 1968年8月 1968年9月 1968年10月 1968年11月 1968年12月 1969年1月 1969年2月 1969年3月 1969年4月 1969年5月 1969年6月 1969年7月 1969年8月 1969年9月 1969年10月 1969年11月 1969年12月 1970年1月 1970年2月 1970年3月 1970年4月 1970年5月 1970年6月 1970年7月 1970年8月 1970年9月 1970年10月 1970年11月 1970年12月 1971年1月 1971年2月 1971年3月
1961年12月 1962年1月 1962年2月 1962年3月 1962年4月 1962年5月 1962年6月 1962年7月 1962年8月 1962年9月 1962年10月 1962年11月 1962年12月 1963年1月 1963年2月 1963年3月 1963年4月 1963年5月 1963年6月 1963年7月 1963年8月 1963年9月 1963年10月 1963年11月 1963年12月 1964年1月 1964年2月 1964年3月 1964年4月 1964年5月 1964年6月 1964年7月 1964年8月 1964年9月 1964年10月 1964年11月 1964年12月 1965年1月 1965年2月 1965年3月 1965年4月 1965年5月 1965年6月 1965年7月 1965年8月 1965年9月 1965年10月 1965年11月 1965年12月 1966年1月 1966年2月 1966年3月 1966年4月 1966年5月 1966年6月 1966年7月
1975年12月 1976年1月 1976年2月 1976年3月 1976年4月 1976年5月 1976年6月 1976年7月 1976年8月 1976年9月 1976年10月 1976年11月 1976年12月 1977年1月 1977年2月 1977年3月 1977年4月 1977年5月 1977年6月 1977年7月 1977年8月 1977年9月 1977年10月 1977年11月 1977年12月 1978年1月 1978年2月 1978年3月 1978年4月 1978年5月 1978年6月 1978年7月 1978年8月 1978年9月 1978年10月 1978年11月 1978年12月 1979年1月 1979年2月 1979年3月 1979年4月 1979年5月 1979年6月 1979年7月 1979年8月 1979年9月 1979年10月 1979年11月 1979年12月 1980年1月 1980年2月 1980年3月 1980年4月 1980年5月 1980年6月 1980年7月
失业率 3.40 3.80 4.00 3.90 3.50 3.60 3.60 3.90 3.80 3.70 3.80 4.00 4.30 4.70 5.00 5.30 6.10 6.20 6.70 6.80 6.60 7.90 6.40 6.60 6.50 6.40 6.30 5.80 5.50 5.40 5.00 4.50 4.40 4.20 4.20 4.30 3.70 3.40 3.40 3.10 3.00 3.20 3.10 3.10 3.30 3.50 3.50 3.10 3.20 3.10 2.90 2.90 3.00 3.00 3.20
年份 1948年1月 1948年2月 1948年3月 1948年4月 1948年5月 1948年6月 1948年7月 1948年8月 1948年9月 1948年10月 1948年11月 1948年12月 1949年1月 1949年2月 1949年3月 1949年4月 1949年5月 1949年6月 1949年7月 1949年8月 1949年9月 1949年10月 1949年11月 1949年12月 1950年1月 1950年2月 1950年3月 1950年4月 1950年5月 1950年6月 1950年7月 1950年8月 1950年9月 1950年10月 1950年11月 1950年12月 1951年1月 1951年2月 1951年3月 1951年4月 1951年5月 1951年6月 1951年7月 1951年8月 1951年9月 1951年10月 1951年11月 1951年12月 1952年1月 1952年2月 1952年3月 1952年4月 1952年5月 1952年6月 1952年7月
1971年4月 1971年5月 1971年6月 1971年7月 1971年8月 1971年9月 1971年10月 1971年11月 1971年12月 1972年1月 1972年2月 1972年3月 1972年4月 1972年5月 1972年6月 1972年7月 1972年8月 1972年9月 1972年10月 1972年11月 1972年12月 1973年1月 1973年2月 1973年3月 1973年4月 1973年5月 1973年6月 1973年7月 1973年8月 1973年9月 1973年10月 1973年11月 1973年12月 1974年1月 1974年2月 1974年3月 1974年4月 1974年5月 1974年6月 1974年7月 1974年8月 1974年9月 1974年10月 1974年11月 1974年12月 1975年1月 1975年2月 1975年3月 1975年4月 1975年5月 1975年6月 1975年7月 1975年8月 1975年9月 1975年10月 1975年11月
5.90 5.90 5.90 6.00 6.10 6.00 5.80 6.00 6.00 5.80 5.70 5.80 5.70 5.70 5.70 5.60 5.60 5.50 5.60 5.30 5.20 4.90 5.00 4.90 5.00 4.90 4.90 4.80 4.80 4.80 4.60 4.80 4.90 5.10 5.20 5.10 5.10 5.10 5.40 5.50 5.50 5.90 6.00 6.60 7.20 8.10 8.10 8.60 8.80 9.00 8.80 8.60 8.40 8.40 8.40 8.30
3.90 4.10 4.30 4.20 4.10 4.40 4.50 5.10 5.20 5.80 6.40 6.70 7.40 7.40 7.30 7.50 7.40 7.10 6.70 6.20 6.20 6.00 5.90 5.60 5.20 5.10 5.00 5.10 5.20 5.50 5.70 5.80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0 5.20 4.80 5.40 5.20 5.10 5.40 5.50 5.60 5.50 6.10 6.10 6.60 6.60 6.90 6.90 7.00 7.10 6.90 7.00 6.60 6.70 6.50 6.10
6.00 5.80 5.50 5.60 5.60 5.50 5.50 5.40 5.70 5.60 5.40 5.70 5.50 5.70 5.90 5.70 5.70 5.90 5.60 5.60 5.40 5.50 5.50 5.70 5.50 5.60 5.40 5.40 5.30 5.10 5.20 4.90 5.00 5.10 5.10 4.80 5.00 4.90 5.10 4.70 4.80 4.60 4.60 4.40 4.40 4.30 4.20 4.10 4.00 4.00 3.80 3.80 3.80 3.90 3.80 3.80
1952年8月 1952年9月 1952年10月 1952年11月 1952年12月 1953年1月 1953年2月 1953年3月 1953年4月 1953年5月 1953年6月 1953年7月 1953年8月 1953年9月 1953年10月 1953年11月 1953年12月 1954年1月 1954年2月 1954年3月 1954年4月 1954年5月 1954年6月 1954年7月 1954年8月 1954年9月 1954年10月 1954年11月 1954年12月 1955年1月 1955年2月 1955年3月 1955年4月 1955年5月 1955年6月 1955年7月 1955年8月 1955年9月 1955年10月 1955年11月 1955年12月 1956年1月 1956年2月 1956年3月 1956年4月 1956年5月 1956年6月 1956年7月 1956年8月 1956年9月 1956年10月 1956年11月 1956年12月 1957年1月 1957年2月 1957年3月
1957年4月 1957年5月 1957年6月 1957年7月 1957年8月 1957年9月 1957年10月 1957年11月 1957年12月 1958年1月 1958年2月 1958年3月 1958年4月 1958年5月 1958年6月 1958年7月 1958年8月 1958年9月 1958年10月 1958年11月 1958年12月 1959年1月 1959年2月 1959年3月 1959年4月 1959年5月 1959年6月 1959年7月 1959年8月 1959年9月 1959年10月 1959年11月 1959年12月 1960年1月 1960年2月 1960年3月 1960年4月 1960年5月 1960年6月 1960年7月 1960年8月 1960年9月 1960年10月 1960年11月 1960年12月 1961年1月 1961年2月 1961年3月 1961年4月 1961年5月 1961年6月 1961年7月 1961年8月 1961年9月 1961年10月 196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