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重点知识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重点知识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说, 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诸侯要求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以富国强兵的要求。
(四)影响
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缓和阶 级矛盾。
但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后世中外的影响。
二、初步发展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一)原因:
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
(二)概况
三教之间彼此辩驳、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日益兴盛。 儒教根据时代的特点,逐渐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一些积极合理,逐渐形成所谓“三教合一”
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一)历史背景
第一 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政治分裂,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封建 伦理纲常遭到破坏;而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尖锐,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以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
(三)地位
这些批判思想受到压制和扼杀,因为这些思想严重威胁了理学的统治地位,并与理学格格不 入;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
(四)影响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 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 的历史进步性。 但是这些思想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巨变。它们的影响主要在后 世。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影响主要在后世。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宗法分封制日益崩溃瓦解;诸侯争霸,战乱不 断,政治分裂;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 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 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以儒家学派为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政治治理。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1.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建立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君臣之道等,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君子克己复礼”等经典观念。

2. 儒家经典文化的形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要著作。

这些经典内容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是后世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通过仁爱的实践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平稳定。

2.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平衡。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一种适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 君子道德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种道德修养被视为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发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孔子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和程颢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2. 儒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儒家与教育传统的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流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流变
“克己复礼”——把自己看 成人(道德自觉或人旳自觉)
孔子、司马迁与商人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述而》
▪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 —《学而》
▪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 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 也。”——《子罕》
董仲舒旳思想
▪ 天意主宰一切
▪ (天者乃万物之主,天意尊阳抑阴)
▪ 天人感应
▪ “天地之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节, 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 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人是天旳缩影
▪ 德教 “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
刑”
▪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 天法古为旗号,将儒学神学化。
三大文教政策
▪ 指导思想: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 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 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 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 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 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被定为孔子旳唯一继 承者,被称为“亚圣”。
孟子旳基本思想:
(一)性善:第一种提出性善论旳 是孟子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孟子旳基本思想: (二)仁政
他以为,一种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 扩充自己旳善端。为此,孟于注重主观精神旳涵养,提出要 “养浩然之气”,以到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程朱理学、宋明理学等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程朱理学、宋明理学等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构建和谐社 会。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儒家思想强调“忠孝”,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忠诚和孝道精神。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儒家思想在当代的实践和应用
儒家思想在教 育领域的应用: 注重道德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
主要观点:强调 “理”的重要性 ,认为“理”是 万物的本源和主 宰
程朱理学的发展历程
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心性论:强调心性修养,主 张“存天理,灭人欲”
理气论:认为理是万物的本 原,气是万物的物质基础
知行观:认为知行合一,知 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伦理观:强调伦理道德,主 张“三纲五常”,强调家庭
相互影响:程朱理学和宋明理学在哲学思想上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理”和“心” 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观点上有所不同。
程朱理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强调“理”的绝对性和普遍性,对宋明理学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更加注重“心”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宋明理学对程朱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强调“心”的绝对性和普遍性,对程朱理学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更加注重“理”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程朱理学与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程朱理学:由北宋程颢、程颐兄 弟创立,南宋朱熹发扬光大,是 儒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
历史地位:程朱理学和宋明理学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宋明理学:南宋至明朝时期,儒 家思想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进一 步发展,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 理学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两 大流派。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3、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 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
以史为鉴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 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 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残忍的童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吃人” 。 ──鲁迅
——清人戴震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实质: 2、消极:
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 制统治的新儒学
董仲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关系密切.他的 思想在封建社会曾经起到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
董仲舒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以德治国.现在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 不光要重视社会的和谐,还要重视内心的和谐,这些在董仲舒的 思想中都有论述;
"仁、义、礼、智、信"在今天这个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他的 好的作用.市场经济不能说没有问题,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诚 信在现实社会的缺失等等,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古代一些 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用来教育人民.
加深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马上爬上书架翻 查飞机种类性能 以及防空方法 .
应该闭目静坐,泰山 崩于前而目不瞬,不 为机声所慑.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1、儒家学派的创立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观念,提倡“中庸之道”,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 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儒学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儒家学 者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以“有教无类”为主张,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 与治国安邦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儒家强调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儒家思想在历史中的评价
1、积极评价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积极的评价。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正统地位。宋明理学的发 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 的积极评价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和谐、道德伦理的,以及对教育、文化、科技的 推动上。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目录
01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过程
03
三、儒家思想在历史 中的评价
02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 思想与教育理念
04
四、儒家思想在现代 社会的价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春秋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立,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提升,再到宋明理学的辉 煌,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本次演示将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变过 程、主要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在历史中的评价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批评与反思
尽管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不少批评与反思。一些学者 认为儒家思想过于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忽视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 发展。在当代社会,一些人批评儒家思想缺乏对自然环境的,过于强调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特 点
总体上看:
1、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君主专制政治的思想基础;
2、地位上升,成为唯一的正统学派;
3、通过控制国家教育与人才选拔标准,影响深远;
思想内容上看:
1、吸收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神化君权;
2、吸收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外儒内法,维护君主大一 统的政权。
李斯名片
• 李斯的处世哲学是“老鼠哲学”: •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荀子的弟子 • 郑国渠(韩国) • 统一文字
四、确立统治地位——汉
董仲舒的 “新儒学”: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大一统”“三纲五常”的 理论,强调神化王权、中央集权和纲常等级。 • 继承先秦儒学 :“礼”“仁”“仁政”“以德为主” 。 适应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要。
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 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主张礼法 并施,使人变善,与孟子主张有明显分歧。
小结
1、经过孟子与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发展,体系更加 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更加激烈、对富国强兵、变 法革新等需求更强烈、儒家思想虽然逐步摆脱伦 理道德强烈的色彩,更加向政治靠拢,但“迂远 而阔于事”,与诸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当 时的影响有限。
3、对社会: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4、对教育:有教无类,贵族不在独享文化教育权
二、初步发展——战国,蔚然大宗
•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 孟子的主张:
• 1、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政在得民” 2、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

• 荀子的主张:
天人感应——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 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 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 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 所以: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 •
1.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 •
所以儒学从荀子开始,便痛下决心,革新儒学, 使新儒学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新时代的政治服务。 荀子对孔孟儒学的改造,是以吸收道家思想,特 别是以吸收道家黄老思想的精华为其理论基础的。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
相同点: 特点:包含民本思想,关注现实人生,体现人文精 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 内容:主张“仁”和仁治,以德治国,施政以德。
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主张: 1.“心即理也” ,“心”是万物的本原; 2.“发明本心”,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王阳明主张: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 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的学说,强调道德的自 觉和主宰性。
理学与心学的相同点
范围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都认为万物本原是理或天理,理在气先。 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要求人们克服私欲,重视伦理道德修养,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4.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5.起用通晓儒学的人参政。
兴办太学的意义
汉武帝时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 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做官。
1.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 庭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 2.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方 法 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加深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应该闭目静坐,泰 山崩于前而目不瞬, 不为机声所慑。
马上性本恶”

• •
2、在政治上:主张“礼法并施”
最早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 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3、自然观上:主张自然运行有规律“天行有常”, 要“制天命而用之”(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 动地控制和利用它)

在整个战国时期,儒家的学说一直不为时君世主 所重视。孔、孟、荀三位大师都曾周游列国,宣传儒 学,游学诸侯。但他们的理论与时代需求相去甚远, 故其收效甚微。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一、春秋时期 二、战国时期
三、秦朝时期 四、西汉时期 五、魏晋隋唐 六、宋明时期
七、明清时期 八、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九、北洋军阀统治 十、新文化运动
十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十二、文革结束至今
一、创立——春秋
•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
• •

1、对他人: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 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对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五、第二次危机——魏晋隋唐
• 魏晋时,在玄学、佛教思想的冲击下,儒学一度衰弱,玄学 的发展,标志儒道进一步合流。 • 隋唐: “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地位受冲击
六、划时代意义的发展——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 由北宋程颢、程颐创立,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以儒家思 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主张:“ 存 天理,灭人欲” • 1.理是世界的 本原,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 2.“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故要“存天理,灭人欲”。
三、第一次危机——秦焚书坑儒
• 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 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 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 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宰相李斯的建 议,实行“焚书坑儒”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 教育由官府举办, 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相 同 点 目的
世界 观
影响
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既有利人格建树、 强化民族性格又压抑了人性自由。
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点
项 目 宇 宙 观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理在气先,理在心外 认为“心外无物”“心即 存在的。是客观唯心 理也”,离开人的思想意 主义 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