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合集下载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中医治疗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有:①动脉粥样硬化;②动脉中层钙化;③小动脉硬化三种。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治疗一、诊断(一)诊断要点(1)中年以上有上述易患因素,渐出现脑力体力减退,或胸闷胸痛,或下肢凉麻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应考虑有发生本病可能。

(2)血脂异常。

(3)X线表现相应动脉壁内有钙化。

(4)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

(二)辅助检查本病目前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病人多有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清胆固醇或(和)血清甘油三酯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90%以上的病人表现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流变学示血黏度增高。

血小板活性可增高。

(1)X线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可以显示其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性病变,以及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脑X线、CT、磁共振显像有助于判断四肢和脑动脉的功能情况及脑组织的病变。

(2)多普勒超声:能判断四肢动脉、主动脉和肾动脉的血流情况以及狭窄程度,因无创伤性,可反复动态复查。

血管内超声和血管镜检查则是直接从动脉腔内观察粥样硬化病变,是最客观、有效的方法。

(3)心电图及其负荷运动试验:所示的特征性变化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放射性核素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心、肾组织的血供情况。

(三)鉴别诊断(1)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动脉病变和主动脉瘤应与梅毒性主动脉炎和主动脉瘤鉴别。

主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主动脉内膜病变,病变从上而下进行性加重,以降主动脉为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以腹主动脉最多,一般在肾动脉下方,疼痛可在背部、上腹部,可向胁部放散,X线检查可发现。

梅毒性主动脉炎是后天梅毒的晚期表现,通常都在初期下疳出现之后10~30年发生,病变的特点是主动脉中层破坏,引起平滑肌和弹性组织坏死,以及动脉周围炎症,冠状动脉口可有狭窄,主动脉根部扩张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动脉瘤,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不同,梅毒性病变一般以主动脉根部最重,至主动脉远端部分则渐减轻。

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01
整体观念
中医药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在防治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中医药注重调理
整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02
辨证施治
中医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
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然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种辨证施治的
治疗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手 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脑动脉。中医药在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改善症状、调 节血脂和抗炎等。
02
中医药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药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与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失和、脉络瘀阻有关,需 从整体角度辩证施治,调节整体机体 功能,改善病情。
1 2
动脉粥样硬化是共同的病理基础
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都源于共同 的病理基础,即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炎症和内皮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管炎症和内皮损伤密切 相关。
3
脂质代谢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 一。
诊断和处理策略
诊断方法 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的诊断,通常采用无创 性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MRI等。
定义和症状
定义
脑动脉粥样硬化(Cerebral 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 症性疾病,发生在脑血管的动脉壁上,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 闭塞,引起脑供血不足,进而导致脑组织坏死、神经功能缺 损等症状。
症状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耳鸣、视力障碍、 认知功能减退等,严重时可发生脑卒中(中风)等严重神经 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

(二)诊断依据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中的诊断标准(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及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血管早期病变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2006年)。

健康的动脉具有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壁会变硬,这种情况通常称为动脉硬化。

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局部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它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影响身体内的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2.适合内科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mm。

3.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严重心衰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血管内超声、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冠状动脉CTA、选择性动脉造影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1.西药治疗:(1)扩张血管药物(2)调整血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其他调脂药;(3)抗血小板药物(4)溶血栓和抗凝药物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痰瘀痹阻证:化痰祛瘀。

(2)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3.中医适宜技术:(1)针刺。

(2)穴位贴敷。

(3)耳针。

4.健康指导(七)出院标准。

1.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或改善。

2.血脂异常有所改善,动脉内中膜厚度稳定或变薄,斑块稳定或缩小。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概述•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01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概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和血管壁钙化。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包括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和继发性病变四个阶段。

脂纹是早期的病变,表现为内皮细胞下脂质沉积;纤维斑块是由脂纹发展而来,形成纤维帽覆盖在脂质沉积部位上方;粥样斑块是纤维斑块的进一步发展,脂质核心增大并与纤维帽融合,使动脉管腔狭窄;继发性病变包括斑块出血、血栓形成和钙化等。

病理过程定义与病理过程遗传因素家族史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级亲属中有患病者,其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载脂蛋白B升高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

高血压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吸烟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血压测量、心脏听诊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肝功能等;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CT、MRI等。

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包括降脂药、抗血小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减肥、低盐低脂饮食等。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与治疗02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全球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总结词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详细描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大动脉和中等动脉,引起血管壁的狭窄和阻塞,从而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脑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

脑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

脑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管径500μm以上的脑部大、中动脉,东方人Willi’s环周围主要脑动脉病变严重,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以往认为,小动脉主要承担和调节血管阻力,高血压主要引起小动脉硬化,近来发现正常时脑主要动脉占整个脑血管阻力20%~30%,慢性高血压时可达50%,长期高血压必然导致脑部主要动脉壁粥样硬化损害。

一、治疗1.患者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选用脑活化剂吡拉西坦(脑复康)、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喜德镇)、维生素E和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钙通道拮抗药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氟桂嗪),血管扩张药如麦全冬定、川芎嗪,以及银杏制剂等对症治疗,患者有焦虑、抑郁症状可对症治疗,睡眠障碍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改善脑功能。

2.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可选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盐酸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等,颈动脉腔狭窄>75%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脑血栓形成。

二、预后脑动脉硬化症一般预后良好。

但由于其既可单独存在,又有以后发生脑卒中的可能。

故患者的预后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原发病,以及继发性脑卒中的预后相关。

(1)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治法:填精补髓充脑。

偏于阴虚者滋阴,偏于阳虚者温阳。

方药:偏于阴虚者左归丸加减。

本方重用熟地以填人身阴精之源;辅以枸杞、山萸肉增强滋阴填精之力;鹿龟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补阳,龟板胶滋阴,共奏填精补髓充脑之功;菟丝子配牛膝强腰壮骨,山药滋益脾胃。

若虚热较甚者,可加黄柏、知母、地骨皮滋阴清热。

偏于阳虚者右归丸加减。

本方附子、肉桂加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温补肾中元阳,填精补髓益;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杜仲俱为滋阴填精之品,更加当归补血益精之功,然方中附桂刚燥,不宜久服,可改用巴戟天、仙灵脾等温润之品,以期助阳而不伤阴。

若遗精频频,可加芡实、桑螵蛸、复盆予以固肾涩精;若眩晕较甚,无论阴虚、阳虚均可加用龙骨、牡蛎、磁石以潜镇浮阳。

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知识

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知识
心理干预
如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寻求心理医生的 帮助进行干预。
手术治疗与护理
手术治疗
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斑块消融术等,可以重建冠脉血流,改善心肌供血。
护理
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包括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护 理等。同时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06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措施
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了解个人基因型,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指导个体化 预防和治疗。
THANK后,暴露出胶原组织,引发血小板 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血流中断,引 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
0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患肢的疲劳、乏力、疼痛、麻 木、发凉以及感觉异常等表现。
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眩晕、视力减退以及心悸等表现。
体征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知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与机制 •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与评估 •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 •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措施
0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缓慢进展的全身性血管疾病,以血管内膜脂质沉积、平滑肌 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形成。
成。
调脂药物
02
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ACE抑制剂
03
如卡托普利等,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扩张血管,减轻
心脏负荷。
非药物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主要由于血管内膜上的脂肪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因素引起。

这种疾病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严重时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不仅是单纯的血管壁内脂质沉积与血管壁增厚,还包括病理性细胞、血小板、血池等细胞和物质的聚集。

另外,最近的研究也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通过菌群的转移和转化,微生物代谢产物进入内环境,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进展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ACEI/ARB类药物等。

近年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治疗手段也有所涌现。

1. PCSK9药物PCSK9(前蛋白转运蛋白原样多肽)是一种主要调节胆固醇代谢的蛋白质,通过降低LDL-C水平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相比于传统的他汀类药物,PCSK9药物针对性更强,可快速降低LDL-C 的水平,并能有效预防缺血性事件。

2. Sirolimus药物Sirolimus是一种免疫抑制药物,最初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目前在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防止再狭窄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药物可以阻止免疫细胞的增殖,抑制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能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3. 抗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因此抗炎治疗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该疾病的治疗。

目前,已有一些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治疗药物,如阿特罗伐汀、红景天、载脂蛋白(a)抗体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内皮功能和生物活性,并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复杂,研究和治疗也需要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动脉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管内脂质沉积、纤维化和钙化,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和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一般来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如间歇性跛行等。

此外,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引起肾动脉狭窄,导致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脂测定,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

异常的血脂代谢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2. C反应蛋白(CRP)测定,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其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3. 血糖测定,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测定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1. 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超声、腹部动脉超声等,可直接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程度和病变特点。

2. CT血管造影(CTA),CTA能够清晰显示血管腔的狭窄程度和形态,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3.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A对于脑血管和下肢血管的检查有很好的分辨率,可帮助诊断和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四、其他辅助检查。

1. 心电图(ECG),ECG对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2. 血管内镜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脑血管造影等,可直接观察血管腔的狭窄情况,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3. 血压测定,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定期测量血压对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Thromboembolized blood vessel with recanalization (PICA)
拴塞和低灌流
• Emboli
• Hypoperfusion

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
• 栓塞原因 – 发现颈动脉远端视网膜栓子 – TCD发现栓子 (Molloy 1995) – 许多病人血管造影发现多发动脉栓子 • 血流动力学原因 – 症状性狭窄病人血流动力学障碍更为常见
脑血管狭窄的诊断
临床upplex
MRA/CTA
DSA
触诊
• 颈动脉 • 桡动脉
• 搏动强度 • 对称性 • 异常搏动感
血压测量
• 双侧血压
脑供血动脉听诊
• • • • 合适的听诊器 准确的体表标志 杂音的最强部位 适当加压
脑供血动脉听诊区
脑血管狭窄的诊断
临床表现 临床血管检查
1. Yusuf S et al. Circulation 2001; 104: 2746–53. 2. Drouet L. Cerebrovasc Dis 2002; 13(suppl 1): 1–6.
危险因素治疗调控
危险因素
高血压
治疗目标
收缩压降低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低至 90mmHg以下(对有糖尿病的隔天收缩压控制在 13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85mmHg以下)
•血栓前状态 •夹层 •动脉炎 •偏头痛/血管痉挛 •药物滥用 •其他
低灌注
动脉源性 栓塞
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缺血的 机制
Athrosclerotic plaque Thrombus Embolus Occlusive thrombus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以时间计算
• 每12秒有一个中国人 发生卒中 • 每21秒有一个中国人 死于卒中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85%
原发性出血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20%
25%
20%
30%
5%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心源性栓塞
•心房纤颤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对人性的剥夺
• • • • • • • • • 偏瘫 失语 麻木 偏盲 忽视 情感异常 吞咽困难 卧床 痴呆
人的本性在于脑 的功能,失去了脑的 功能便失去了人的本 性,只有恢复脑的功 能才能才能恢复人的 本性。
乔治布什
脑的十年(Decade of Brain) 1990
全国第二位死亡原因 14.85%
Remodeling Ratio (RR) = EEM area lesion / EEM area proximal reference
Proximal Reference Culprit Lesion
阴性重构
Negative Remodeling RR < 0.95 EEM Contour Schoenhagen et al. Circulation 2000; 101:598-603
•血栓前状态 •夹层 •动脉炎 •偏头痛/血管痉挛 •药物滥用 •其他
低灌注
动脉源性 栓塞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85%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20%
25%
20%
30%
5%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心源性栓塞
•心房纤颤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TCD
颈部Dupplex
MRA/CTA
DSA
颈动脉双功能超声(Dupplex)
颈动脉二维超声成像
正常CCA, ICA, ECA 血流图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CA
栓子监测方法
• TC 2020, 2 MHz 双深度 探头 • Marc 500 头架 (Spencer Technologies) • 监测狭窄或狭窄远端 • 双深度间距离8-10 mm • 每次30分钟 • 取样容积6mm • FFT 覆盖率 61% - 66%
T2
DWI
ADC
“Embolic Pattern” on DWI
CTA
CTA
CTA
MRA
脑血管狭窄的诊断
临床表现 临床血管检查
TCD
颈部Dupplex
MRA/CTA
DSA
DSA
DSA
男性,42岁,左肢麻木、无 力入院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 • • • 危险因素调控 药物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脑动脉支架
周围动脉病变:
• 间歇性跛行 • 静息疼痛 • 坏疽 • 坏死
Adapted from: Drouet L. Cerebrovasc Dis 2002; 13(suppl 1): 1–6.
卒中:多严重的问题
• • • • 全国病例700万 每年新发病历250万 每年死于卒中150万 2/3留下残疾
阳性重构
Proximal Reference Lesion
EEM = 14.9 mm2
EEM = 18.9 mm2
18.9mm2 Remodeling Index= =1.27 2 14.9mm
阴性重构
Proximal Reference Lesion
EEM = 16.0 mm2
EEM = 11.5 mm2
•血栓前状态 •夹层 •动脉炎 •偏头痛/血管痉挛 •药物滥用 •其他
低灌注
动脉源性 栓塞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85%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20%
25%
20%
30%
5%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心源性栓塞
•心房纤颤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11.5mm2 Remodeling Index= =0.72 2 16.0mm
动脉狭窄期
动 脉 闭 塞 期
脑血管狭窄的诊断
临床表现 临床血管检查
TCD
颈部Dupplex
MRA/CTA
DSA
脑血管狭窄的诊断
临床表现 临床血管检查
TCD
颈部Dupplex
MRA/CTA
DSA
病史询问
• • • • 发病时间 发病体位 诱发因素 时间概况
•血栓前状态 •夹层 •动脉炎 •偏头痛/血管痉挛 •药物滥用 •其他
低灌注
动脉源性 栓塞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85%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20%
25%
20%
30%
5%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心源性栓塞
•心房纤颤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局部因素: • 促凝因子升高:纤维蛋白原, CRP, PAI-1 • 血流类型, 管径,动脉结构
全身疾病 • 肥胖 •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系统情况 • 血管病史 • 高血压 • 高脂血症 • 高凝状态 • 高同型半胱氨酸
遗传 • 遗传易感性 • 性别 • 年龄
生活方式 • 吸烟 • 饮食 • 缺乏锻炼
吸烟 饮酒 体力活动
停止吸烟 限制过量饮酒 每周至少3次30-60分钟的活动
Sacco PL. NEJM 2001;345:1113
针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Probucol (丙丁酚) Anti-platelet (抗血小板) Statins (他汀)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血 管 内 支 架 成 型 术
•血栓前状态 •夹层 •动脉炎 •偏头痛/血管痉挛 •药物滥用 •其他
低灌注
动脉源性 栓塞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85%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20%
25%
20%
30%
5%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心源性栓塞
•心房纤颤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血栓前状态 •夹层 •动脉炎 •偏头痛/血管痉挛 •药物滥用 •其他
低灌注
动脉源性 栓塞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85%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20%
25%
20%
30%
5%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心源性栓塞
•心房纤颤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MES 诊断标准
embolus 14 dB
1.持续时间 <300 ms 2.强度比背景信号 >=3dB
Artery
probe
15dB
3.单方向出现在频谱 中 4.伴随高调的“噼啪” 或 “啾” 的声音
MES
Multiple Acute Ischemic Lesions in Different Vascular Territories on DWI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