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与气温的分布1课时
多样的气候-气温(第1课时)(课件)六年级地理下册(沪教版上海)

图中气温最高是:__3_1__℃__, 最低值是: _2__5_℃___,
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31℃-25℃ =6℃
31℃ 25℃
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气温
思考:为什么一般午后2时才是一天气温最高时刻?
当地时间12点是太阳一天当 中辐射最强的时候,但需要经过 地面吸热、大气加热,然后地面 放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是随着 太阳光照一天中的变化而变化的, 和地球的自转密切相关。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气温日变化
(2)夏作秋,没得收。 (3)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
(4)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气温年变化
(5)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气温年变化
(6)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气温日变化
气温 等温线 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
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且中心气温低, 表示低温中心。反之为高温中心。
活动(4)观察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大小及原因。
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密集,南 半球等温线平直稀疏,
北半球气温差异大,南半 球气温差异小
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大。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世界气温的分布
活动 读下图说出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份气温高的城市是哪个?7月份气温高的城市是哪个?
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
北半球大陆上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世界气温的分布
活动 将图D、E、F温度数据和比较分析填入下表中,并得出结论。
5℃ 5℃
18℃ 15℃
6℃
8℃
早上
中午
傍晚
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沙子升温快,降温也快;水升温 慢,降温也慢。海陆有热力差异。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和温度带)PPT课件

(纬度因素是主要原因) 原因2: 我国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冬季风到达南
方时力量大大减弱。
黑龙江省
海南省
12
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1、主要原因:两地的纬度不同,北 方纬度高,气温低;南方纬度低, 气温高。
2、次要原因: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 大,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小。
A.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B.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C.夏季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27
D.夏季、冬季我国南北温差都不大
【达标测评】
4.下列四城市中,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A )
A.沈阳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5.寒假期间,某同学穿棉衣乘火车外出旅行,途中衣服越穿 越少最后只穿单衣,该同学旅行路线可能是 ( D )
气温最低
0~8 ℃
28℃以上
15
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 地方是:吐鲁番盆地。
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16
影响我国夏季气温的主要因素
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北太 方阳 白直 昼射 比在 南北 方半 长球
,
17
为什么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 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白昼 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 不比南方少多少,所以夏季南北温 差小,普遍高温。
2
春节时的海南
春节时的黑龙江
3
美丽的冰雪世界
冰雕 4
广 州 的 “ 迎 春 花 市 ”
花市 5
(第一课时)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6
一、我国一月的气温分布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课时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学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布置一项任务,收听天气预报,并搜索气温对我们生活影响的案例。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请同学用最简短的词语描述今天的天气状况。
2、让学生猜一猜现在的气温,并让一位学生来读一下温度计。
3、今天与昨天的气温相比明显下降了,大家在生活上有什么改变呢?从而引入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气温的高低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1、气温与生活(1)活动设计一:小组交流气温对你准备好的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提示:可以分别从衣、食、住、行、体育运动、农作物等方面进行讨论)(2)活动设计二: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A、让学生读图,4个时间段的气温和计算日平均气温(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让学生讨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3)过渡:刚才这些气温数值说明气温有什么特点?气温是不断变化的。
(气温在一天、一年中是变化的。
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2、气温的变化(1)提出问题:⑴根据大家的的经验,你觉得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呢?⑵一年当中大陆出现的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在那个月份?海洋一样吗?(2)验证答案:同学们请看学案探究学习的第1题。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气温日较差约为7℃。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1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的因素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气候和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和气温的分布规律,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学生能够培养数据分析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提问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和分布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讲解气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温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接着,介绍气温的分布规律,如赤道附近气温高、两极附近气温低等,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
3.实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气温数据,如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曲线,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4.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课件-2021-2022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气温年较差
26°C
1.气温最高值是多少? 出现在什么月份?
-5°C
2.气温最低值是多少?
出现在什么月份?
3.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6℃(最高值) _ (-5)℃(最低值)= 31℃
小组合作 探究3 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比较
北半球 南半球
大
最高月平均气温 (月份)
7月
1月
陆
海
洋
最低月平均气温 最高月平均气温 最低月平均气温
(月份)
(月份)
(月份)
1月
8月
2月
7月
2月
8月
分小组读图分析,完成表格。(4分钟)
延伸思考
为什么海洋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 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时刻都比陆地晚?
延伸思考
为什么海洋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 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时刻都比陆地晚?
点拨
海水升温慢降温慢, 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气温(℃)
30
20 10
0
最低<0℃, 最高>20℃
气温(℃)
30
20
全年>15℃
10
0
气温(℃)
30
20 全年<10℃
10 0
-10
-10
-10
-20
-20
-20
-30 1
4
7 10(月) -30 1
4
7 10 (月)
A
B
1
47
c
10 (月)
思考:
1.何地气温年较差最小?( B ) 2.何处四季分明?( A )何处终年高温?( )何处终年 寒冷?( C )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时1)
学习目标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
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学生作答)生活(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
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板书二、气温的变化(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举例:早晨冷,中午热。
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
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教师)指图提问: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分布》说课设计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分布》说课设计我说课的题目是气温和气温分布第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纳发现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思路重在两突出:学习内容上突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尊重原有的教材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置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发展多种智能。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工作者出版社,适用于七年级,是第三章第二节,题目是气温和气温分布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时间变化,学习重点和难点是绘制、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通过学习,可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绘图能力和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新课标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设定了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1、能从实际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学会查找资料,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重点)、能从实际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的选择:由于初一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全面和生活体验的局限性,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和难点:绘制、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关键: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探索(1)教法: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气温”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制作成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在网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操作电脑自主学习、体验、分析、探究、解答等构建自己的新的国家地理特征的总体印象与知识框架。
(2)学法:学生在网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2℃ 7月 (2)读图最冷月平 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1.5℃ 1月
(3)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22℃-1.5℃=20.5℃ (4)估算该地的年平均气温
13℃
图3.15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阶段小结
一、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时间段
日变化
年变化
变化规律
最高温出现在 午后2时
(2)气温的年变化和年较差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 月平均气温的差。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气温年变化
年 较 差
30℃
陆地最高气温 26℃
7月
陆地最低气温 -4℃
1月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
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日较差和日平均 气温分别是( )A. 10℃、10℃
B. 12℃、12℃C. 8℃、15℃
D. 15℃、8℃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如图是某地气温年变化图。读图,回答10 ~11题。
10.该地位于( )A. 热 带
B. 北寒带 C. 北温带11.该地的气 温
年较差约为( )A. 20℃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思考:南北半球气温曲线各呈现什么样的形状?
南半球:波谷式
北半球:波峰式
哪幅图是南半球?为什么? 甲图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7月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热带、温带、寒带四季气温变化的不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课时)课程标准1.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能举例说明气温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重点从“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气温与生活”贴近生活,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气温,且第一节学生了解了气温的概念,对气温的测定有所了解,但对如何算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学生比较陌生;学生通过预习,搜集资料,知道气温由于太阳照射使气温发生日变化和年变化,但需要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知道气温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刻;及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陆地和海洋的差异;第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由前面学过的等高线、等深线的原理,让学生建立起等温线的概念,从等温线分布图上理解高温中心、低温中心;不同地带的温差的不同,理解气温的变化幅度,进一步理解世界气温的三大分布规律,即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地势高低不同及不同纬度的气温的分布规律,从而达成三维目标!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
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
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媒体与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天气有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那么,什么是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称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
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和生活[讲授新课]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2.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
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
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
3.投影展示课本P图3.10“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49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
如需观察4次,每隔6小时观察1次;如需观察6次,就是每隔4小时观察1次,需要特别说明,一般情况下,是每隔6小时观测一次)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活动,思考讨论各项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哪些方面5.让学生阅读课本P50的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五个实例分别说明的是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6.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仿照已有资料再列举出一些,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关系的实例。
7.根据学生列举情况,教师评价点拨,以加深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
然后让学生再观察投影“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说说气温在一日之内不同时刻的气温一样不一样,继而转入气温变化的学习。
板书二、气温的变化1.投影展示课本P图3.12“气温日变化”。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51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
然后让学生观察曲线的弯曲状况,说明一日之内气温的变化,指出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日出前后)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验证。
教师进一步说明气温在一日之内的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最高气温——午后2时左右(原因: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而不直接来自太阳,气温的升高和降低都延迟于地表获得热量)板书 1.日变化最低气温——日出前后2.让学生观察指出该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约31℃)最低值是多少?(约24.5℃)并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约6.5℃)由此得出结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的日较差,即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图3.13“气温年变化”,先让学生观察该图与气温日变化气温曲线图3.投影展示课本P51有什么不同?(横坐标表示的时间为一年的12个月,气温曲线是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然后让学生根据气温曲线的弯曲状况,观察一年内气温的变化趋势。
以学习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并填表。
该图是北半球某地年气温变化曲线图,最高和最低的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海洋上呢?南半球大陆和海洋上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4.教师指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得出表中结论。
至于大陆和海洋的差异,只要学生知道结论就行,不要讲解原因。
对于南半球,启发学生用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去得出结论。
并让学生根据当地一年内气温的变化加以验证。
从而使学生知道气温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
5.让学生观察该图中月平均气温最值是多少?(约24℃)最低值是多少?(约-6℃)并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约30℃)计算时要注意提示学生,温度出现了零上和零下度数的时候,按有理数法则去计算。
如:24℃-(-6℃)=24℃+6℃=30℃。
通过计算让学生得出结论: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而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6.投影展示课本P51表3.1“某地月平均气温”(用当地的更好),完成下列各题。
(1)用表中的气温数据,画出该地气温曲线图。
(2)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3)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4)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5)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
(6)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为什么?气温曲线呈什么形状?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应该呈什么形状?7.教师边讲述,边示范,引导学生共同来绘制该地气温曲线图。
某地气温曲线图(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把握图幅的大小,横坐标轴不易过长或过短)。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注意把握温度差不易太大或太小,并要根据月均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确定和标注气温的刻度)。
(3)画出4月、7月、10月份与横坐标轴的垂线,以及各气温刻度与纵坐轴的垂线。
(4)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
(5)将各点平滑地连接成一条曲线(注意画曲线时,既要平滑,又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
(6)教师在检查评价学生的画图情况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气温曲线图的画法和步52骤”,为了好记,可将其概括为:一横月,二纵温,三网格,四定点,五连线。
8.引导学生根据所绘制的某地气温曲线图,共同分析读图要求:(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为23.3℃。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为-20.1℃。
(3)气温年较差为23.3℃-(-20.1℃)=43.4℃。
(4)该地气温夏季热,冬季冷,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5)该地是在北半球,因为该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
气温曲线形状呈波峰状。
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形状应该是呈波谷状。
9.让学生将自己画的气温曲线图和课本P51上的几幅气温曲线图加以对照比较,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归纳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以及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气温曲线弯曲的程度的大小和气温变化的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
10.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小结。
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方法:一是找极值,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二是看弯曲,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三是析变化,即分析气温的变化。
11.投影展示下图。
引导学生归纳气温年(日)较差、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和气温变化特征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1。
1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51(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为22℃;(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为1.5℃;(3)气温年较差为20.5℃;(4)该地气温冬暖夏凉,年较差不很大。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书知识要点,强调重点,2种计算——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2个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板书设计设计1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和生活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1.气温的测定气温的观测及平均气温的计算2.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二、气温的变化●活动与探究阅读下列四个地点全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和D地月平均气温表,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位于热带的是(A),判断的依据是(各月气温都高,均在20℃以上,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很小)。
不同温度带各月气温的变化D地月平均气温图中位于温带的是(B),判断的依据是(各月气温高低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气温曲线弯曲程度也大)。
3.图中位于寒带的是(C),判断的依据是(各月气温都很低,大多在0℃以下,只不过各月的寒冷程度不同)。
4.根据上表中的气温数据,在图D中绘制出该地全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5.图中各月平均气温相差最小的地方是(A)。
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方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