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DNA的转化和蓝白筛选
蓝白斑筛选原理

蓝白斑筛选原理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分类:生物科学蓝白斑筛选是重组子筛选的一种方法:是根据载体的遗传特征筛选重组子,如α-互补、抗生素基因等。
现在使用的许多载体都带有一个大肠杆菌的DNA 的短区段,其中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调控序列和前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
在这个编码区中插入了一个多克隆位点(MCS),它并不破坏读框,但可使少数几个氨基酸插入到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端而不影响功能,这种载体适用于可编码β-半乳糖苷酶C端部分序列的宿主细胞。
因此,宿主和质粒编码的片段虽都没有酶活性,但它们同时存在时,可形成具有酶学活性的蛋白质。
这样,lacZ基因在缺少近操纵基因区段的宿主细胞与带有完整近操纵基因区段的质粒之间实现了互补,称为α-互补。
由α-互补而产生的LacZ+细菌在诱导剂IPTG的作用下,在生色底物X-Gal存在时产生蓝色菌落,因而易于识别。
然而,当外源DNA插入到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无α-互补能力的氨基端片段,使得带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
这种重组子的筛选,又称为蓝白斑筛选。
如用蓝白斑筛选则经连接产物转化的钙化菌平板37℃温箱倒置培养12-16hr后,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
X-gal (5-溴-4-氯-3-吲哚-β-D-葡萄糖苷)pET 载体中,目标基因克隆到T7 噬菌体强转录和翻译信号控制之下,并通过在宿主细胞提供T7 RNA 聚合酶来诱导表达。
Novagen 的pET 系统不断扩大,提供了用于表达的新技术和选择,目前共包括36 种载体类型、15 种不同宿主菌和设计用于有效检测和纯化目标蛋白的许多其它相关产品。
优点·是原核蛋白表达引用最多的系统;·在任何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基础表达水平最低;·真正的调节表达水平的“变阻器”控制;·提供各种不同融合标签和表达系统配置·可溶性蛋白生产、二硫键形成、蛋白外运和多肽生产等专用载体和宿主菌·许多载体以LIC 载体试剂盒提供,用于迅速定向克隆PCR 产物·许多宿主菌株以感受态细胞形式提供,可立即用于转化pET 系统概述pET 系统是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和表达重组蛋白的最强大系统。
蓝白斑筛选原理

蓝白斑筛选原理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它能够快速、高效地筛选出携带特定DNA片段的细菌克隆。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载体DNA中,然后将重组后的载体DNA导入到宿主细菌中,通过特定的筛选方法,筛选出携带目的DNA片段的细菌克隆。
本文将详细介绍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首先,蓝白斑筛选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质粒载体的构建和细菌宿主的选择性生长。
在蓝白斑筛选中,常用的质粒载体是pUC18和pUC19,它们含有一个多克隆位点(多克隆位点是指能够被多种限制酶切割的DNA序列),以及一个被称为lacZ的报告基因。
lacZ编码β-半乳糖苷酶,能够将X-加拉胺糖苷(X-Gal)水解成产生蓝色产物。
当外源DNA片段被插入到lacZ基因中,会破坏lacZ的功能,导致细菌在含有X-Gal的培养基上形成白色斑点。
而未被插入外源DNA片段的质粒载体能够正常表达lacZ基因,细菌在含有X-Gal的培养基上形成蓝色斑点。
其次,蓝白斑筛选的原理还涉及到选择性抗性标记基因。
质粒载体通常含有一种抗性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如ampR、kanR等),它能够使携带了质粒载体的细菌在含有相应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对于未携带质粒载体的细菌则会被抑制生长。
通过对含有抗性标记基因的质粒载体进行选择性培养,可以筛选出携带了目的DNA片段的细菌克隆。
蓝白斑筛选在分子生物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筛选含有特定基因的细菌克隆。
通过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质粒载体中,然后导入到宿主细菌中,利用蓝白斑筛选方法,可以快速筛选出携带目的DNA片段的细菌克隆,为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其次,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构建基因文库。
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质粒载体中,然后导入到宿主细菌中,利用蓝白斑筛选方法,可以将DNA片段插入到质粒中,构建基因文库,为寻找特定基因提供了便利。
此外,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的启动子和转录因子。
蓝白斑筛选重组子原理

蓝白斑筛选重组子原理
蓝白斑筛选重组子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筛选含有特定DNA序列的重组质粒。
其原理基于大肠杆菌(E. coli)的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基因(lacZ)和其启动子(lac promoter)的特性。
在重组质粒中,通常会将目标DNA序列插入到lacZ基因中的某个位置,从而破坏lacZ基因的完整性。
当重组质粒被转化到大肠杆菌中时,如果大肠杆菌中的β-galactosidase活性受到影响,那么它就无法将X-gal(5-溴-4-氯-3-吲哚基-β-D-半乳糖苷)转化为蓝色产物,而只能将其转化为无色产物。
因此,含有完整的lacZ基因的大肠杆菌会产生蓝色菌落,而含有破坏的lacZ基因的大肠杆菌则会产生无色菌落。
为了实现蓝白斑筛选,通常会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含有X-gal的琼脂平板培养基上。
在培养过程中,含有完整lacZ基因的大肠杆菌会形成蓝色菌落,而含有破坏lacZ 基因的重组质粒则会形成无色菌落。
因此,通过观察菌落颜色,可以快速筛选出含有特定DNA序列的重组质粒。
总之,蓝白斑筛选重组子的原理是利用大肠杆菌β-galactosidase基因和启动子的特性,通过观察菌落颜色来筛选出含有特定DNA序列的重组质粒。
简述蓝白斑筛选原理

简述蓝白斑筛选原理蓝白斑筛选(Blue-WhiteScreening)是基因工程中使用的一种筛选技术,它可以用来从一组大量的基因突变体中快速、准确地筛选出特定功能的基因。
蓝白斑筛选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筛选方法,它可以以有效的方式找出相互作用的基因,用以改变和改造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于酶分离的筛选原理,它依赖于非致死突变体(non-lethal mutants)在培养基中,能同时质粒和细菌等发酵。
质粒是细菌中含有外源DNA的结构,细菌的发酵则可以促进外源DNA 的形成,以及表达其中的基因,通过细菌来将外源DNA移植到变异体中。
在蓝白斑筛选中,主要使用的是不同培养基来筛选特定基因突变体。
一般来说中使用的是一种细菌拆分物质,如X-Gal,作为筛选试剂,当突变体发生变异时,它会在培养基中形成蓝色结晶,而正常突变体则形成白色结晶。
因此,通过对变异体和正常突变体进行比较,可以筛选出特定功能的基因。
现在蓝白斑筛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研究,用以识别潜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筛选出活性受体,特别是在研究蛋白质功能、分子和细胞机制,以及药物开发等方面,它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这一筛选技术也可以更加快捷、准确地筛选出相应的基因,这一点在研究目的及实验时间的考虑上尤其有帮助。
尽管蓝白斑筛选技术已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它并不是完美的。
例如,由于该技术依赖于酶的稳定性,它的敏感性受到很大的限制。
此外,蓝白斑筛选所筛选出来的基因也有可能与该蛋白质没有实际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成本效率问题,实验过程复杂,耗时较长,实验材料价格昂贵,可靠性较低,结果也有可能存在误差,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实验材料和操作方法等因素。
至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蓝白斑筛选技术的原理。
要了解该技术的实际运用,还需要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和实验,以期能更好地利用蓝白斑筛选技术,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重组DNA转化及筛选实验报告

重组DNA转化及筛选实验报告引言DNA重组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将外源基因片段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从而实现特定基因的表达。
DNA转化是重组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电刺激或化学方法将外源DNA引入宿主细胞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DNA转化及筛选,构建宿主细胞中的重组DNA,并对成功转化的细胞进行筛选。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1. E. coli DH5α细胞2.外源质粒DNA3.LB琼脂培养基4.青霉素/链霉素抗生素5.离心管6.PCR仪7.恒温摇床方法:1.准备转化液:将50 mL LB琼脂培养基加入含有适量抗生素的离心管中,混匀。
2.取出青霉素/链霉素抗生素的冻存液,解冻后加入LB培养基中,使其浓度为最佳浓度。
3.取出冻存的E. coli DH5α细胞,放在冰上解冻。
4.加入转化液中的合适量DNA,比例为1:10(DNA:转化液)。
5.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孵育30分钟。
6.取出孵育后的细胞转化液,通过离心将细胞沉淀。
7.倒掉上清液,用适量的无菌去离子水悬浮细胞。
8.取一小部分悬浮液涂抹在含有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
9.将琼脂平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过夜。
10.检查平板上是否有菌落生长,记录结果。
11.选取生长菌落较大、菌落形态规则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筛选。
12.取一小部分菌落涂抹在新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单克隆分离。
13.重复步骤12,直至获得纯合阳性克隆菌落。
14.提取纯合阳性菌落中的质粒DNA,进行PCR验证。
结果与讨论经过上述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重组DNA的转化和筛选。
在配制转化液时,选择适量的抗生素浓度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筛选出成功转化的细胞。
通过在琼脂平板上培养过夜后,我们可以观察到菌落的生长情况。
有菌落生长的平板可以说明转化成功,而没有菌落生长的平板则说明转化失败。
选取生长较大、形态规则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筛选是为了确保筛选出的细胞是单克隆的。
通过单克隆分离,我们获得了纯合阳性克隆菌落。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和案例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和案例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测目标DNA序列是否存在。
其原理是利用互补匹配的原则,在PCR反应中引入一个包含融合基因的载体,其中融合基因含有β-半乳糖苷酶和蛋白X两个基因。
将PCR扩增的目标DNA序列与载体连接,再将连接后的产品转化到大肠杆菌中进行筛选。
如果目标序列正确定位到融合基因上,则能够产生一个含有β-半乳糖苷酶和蛋白X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可以与含有5-溴亚基半乳糖苷的成分结合,形成蓝色的沉淀。
而那些没有成功获得目标序列的大肠杆菌无法产生蓝色沉淀,因此被筛选出来。
蓝白斑筛选的一个常见案例是接合质粒含有靶标基因的身份鉴定,例如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应该包含外来基因序列,而如果通过蓝白斑筛选能够在菌落中观察到蓝色沉淀,就可以确认样品中存在目标基因。
此外,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检测细菌中的嵌合质粒是否已经成功插入到细菌染色体中,并且是否含有目标序列。
重组DNA的化学转化与蓝白斑筛选

重组DNA的化学转化与蓝白斑筛选实验目的1.掌握重组DNA的化学转化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
2.熟悉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鉴定重组转化子的方法。
实验原理1.化学转化转化是指将外源DNA导入细菌、真菌的过程,使外源DNA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表达。
将感受态细胞和外源DNA混合物冰浴后,经42℃短时间的热激处理,感受态细胞液晶结构的细胞膜表面产生裂隙,有利于感受态细胞吸收摄取DNA复合物。
因此,外源DNA通过吸附、转入、自稳进入细胞内,从而得以复制、表达。
2蓝白斑筛选蓝白斑筛选是筛选重组子的一种方法,是根据载体的遗传特征筛选重组子,主要为α-互补与抗生素基因。
在添加有X-gal、IPTG 和相应抗生素的培养基上,未含有重组质粒的菌落因为没有抗生素抗性,不能生长,而含有重组质粒的菌落是白色的,含有非重组质粒的菌落是蓝色的,以颜色为依据直接筛选重组子。
培养基中的IPTG可诱导载体Lac操纵子DNA区段合成β-半乳糖苷酶氨基端片段,该片段可与宿主细胞编码的缺陷型β-半乳糖苷酶实现基因内互补(α互补)。
实现α互补的细菌涂布在含有X-gal生色底物的培养基上,可形成蓝色菌落,外源DNA插入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可破坏α互补作用,将产生白色菌落。
实验器材高温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移液器、移液器吸头、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三角瓶、培养皿、离心机、制冰机、涂布棒、连接体系(重组DNA pUC19-3055)等。
实验试剂(1)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2)培养基:LB,LA。
(3)溶液:20mg/ml X-gal溶液(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50mg/ml IPTG溶液(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100mg/ml Amp 溶液(氨苄青霉素)。
实验操作(1)从-80℃冰箱中取出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放置于冰上融化。
(2)将10μl的连接体系加入已融化的感受态细胞中,混匀后冰浴20min。
(3)将上述混合物置于42℃水浴锅中热激90s,随后立即冰浴3~5min。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应用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应用1. 前言蓝白斑筛选(Blue-white screening)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检测DNA重组是否成功。
通过该技术,可以筛选出含有重组DNA的菌落,从而实现对目标基因的定位和表达。
2. 原理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基于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的活性差异。
在该筛选系统中,包含有DNA重组产物的细菌表型为蓝色,未重组的细菌表型为白色。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1.在含有相应选择性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细菌。
2.通过转化技术将重组的质粒DNA导入细菌宿主中。
3.将转化后的细菌涂布在含有X-半乳糖苷(X-Gal)的琼脂糖平板上。
4.在琼脂糖平板上,转化成功的细菌会表现为蓝色的菌落,未转化的细菌则为白色。
3. 应用蓝白斑筛选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基因工程、蛋白质表达等研究领域。
3.1 基因克隆在基因克隆中,蓝白斑筛选常用于检测重组质粒的构建是否成功。
通过筛选出蓝色的菌落,可以快速确定重组质粒中是否含有目标基因。
3.2 基因工程在基因工程中,蓝白斑筛选被用于定位和筛选带有特定序列的质粒。
通过构建含有目标基因的质粒,将其导入细菌中,可以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蓝色菌落,从而实现对基因的定位和表达。
3.3 蛋白质表达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蛋白质表达的研究。
通过将目标蛋白基因插入表达载体中,并导入细菌中进行表达,可以通过蓝白斑筛选系统筛选出表达目标蛋白的菌落。
4. 优势和局限性4.1 优势•简单易行:蓝白斑筛选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筛选方法,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只需要琼脂糖平板和相应的培养基。
•高效性:通过蓝白斑筛选系统,可以快速筛选出重组细菌,提高工作效率。
•直观可视化:转化成功的细菌会在琼脂糖平板上形成蓝色的菌落,使得检测结果可以直观地通过肉眼观察。
4.2 局限性•假阳性筛选:由于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变异性,部分非重组菌落也可能呈现蓝色。
因此,在分析筛选结果时需采取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组DNA的转化和蓝白筛选
体外连接的重组DNA分子导入合适的受体细胞才能进行大量复制,增殖和表达,其首要目的是获得大量的克隆基因。
虽然PCR技术,体外转录及翻译系统能部分达到大量扩增的目的,但毕竟受到体外操作的许多限制。
重组质粒导入宿主细胞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化这一概念来源于遗传学:细菌细胞的生物学由于吸收外源DNA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叫转化。
很多细菌如杆菌,链霉菌属能自然发生转化,其它菌属包括大肠杆菌自然状态下无法发生转化,但可以通过人工诱导使其处在易于接受外源DNA分子的状态即感受态(competence),从而使转化得以高效率地进行。
大肠杆菌的转化简便易行,它在分子克隆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重组DNA转化细菌的技术操作关键就是通过化学方法,人工诱导细菌细胞进入一个敏感的感受态,以便外源DNA进入细菌内,这项技术始于Mandel 和Higa 1970年的观察,他们发现细菌经过冰冷的CaCl2 溶液处理短暂热休克后,容易被噬菌体感染,随后Cohn 于1972年进一步证明质粒DNA 用同样的方法也能进入细菌。
其原理是细菌处于0℃,CaCl2低渗溶液中,细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形成抗DNase 的
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付于细胞表面,经42℃短时间的热激处理,促进细胞吸收复合物。
在富裕培养基中生长一小时后,质粒拷贝数增加,抗性基因得以表达,球形的感受态细胞得以复原。
最后通过含抗生素的抗性平板筛选转化菌落。
Ca 2 处理的感受态细胞,一般转化率为105-106/ug DNA。
环化重组质粒愈小,转化率愈高,环状DNA分子比线状DNA分子的转化率高。
在Ca2 的基础上,联合其他金属离子( 如 Mn2 、Co2 ),DMSO 或还原剂等物质处理细菌,使转化率提高数百倍。
除化学法转化细菌外,还有电击转化法,电击法不需要预先诱导细菌的感受态,依靠短暂的电击,促使DNA进入细菌,转化率最高达到109-10/ug DNA,因操作简便愈来愈为人们所接受。
基因克隆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从众多的转化菌中筛选出目的阳性克隆并鉴定重组子的正确性。
通过细菌培养以及重组子的扩增,从而获得目的基因的大量拷贝,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结构、功能或表达产物。
从大量的菌落或噬菌斑中鉴定出重组子有许多方法,如插入失活法、抗性筛选、蓝白筛选、杂交筛选、免疫学筛选、酶切图谱鉴定、PCR鉴定等。
而蓝白筛选常用在重组子和非重组子的初步筛选中,它是通过载体和宿主菌之间基因内互补来实现。
许多载体(如pUC,pBS 等)都是带有包括乳糖操纵子的调控序列和编码β-半乳糖苷酶前146个氨基酸的基因序列。
并在编码区中构建了多克隆位点,它不破坏读框,可使几个氨基酸插入到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氨基端,而不影响功能。
若有外源基因插入多克隆位点则破坏编码读框产生没活性的α肽段。
宿主菌为缺失产生α肽段的突变体,但能产生其余肽段。
两者之间进行基因内互补就产生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
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IPTG的诱导下产生肽段与宿主菌其余肽段结合成
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
此酶能使显色底物X-gal分解成蓝色化合物,从而使菌落发蓝。
若有外源片段插入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则使β-半乳糖苷酶基因失活,不能产生α肽,形成白色菌落。
利用此方法仅通过目测就轻而一举地筛选出重组菌落。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1 材料: 受体菌DH5α,含lacZ`的重组质粒。
2 试剂:
1)LB固体培养基
2)LB液体培养基
4)0.1mol/L CaCl2
5)抗生素母液
6) 0.5mol/L IPTG
7) 100mg/mL X-gal
表2 常用抗菌素的作用方式及其抗性机理
3仪器: 恒温摇床,冰冻离心机,恒温培养箱
二、CaCl2转化法
(1) 划线复壮宿主菌37℃过夜。
挑一单菌落于30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200rpm摇至OD600=0.2-0.4,取出置于冰上10-15min。
(2) 取1mL菌液于灭菌的1.5mL离心管中。
4℃,5000rpm离心5min 回收细胞。
弃上清,吸干残存培养基,加500μl冰预冷的0.1M CaCl2,重悬菌体,置冰浴15-30min。
4℃,5000rpm离心5min回收细胞。
弃上清,吸干水,加100μl 冰预冷的0.1M CaCl2重悬菌体。
放置于4℃用于转化,若不用则加30%甘油置-70℃备存。
(3) 加入10μl连接产物到100ul感受态细胞中,轻旋以混和内含物,置于冰上30min。
(4) 42℃热休克90sec,不要摇动试管。
置冰上1-2min。
(5) 加400ul 液体培养基,37℃150rpm摇培45-60min。
(6) 微波炉融化LB固体培养基,待冷却至50℃左右时,根据载体的抗性加入相应的抗生素,如Km 母液至终浓度50ug/mL或Amp母液至终浓度60ug/mL ,摇匀。
趁热倒平板,每板20mL左右,室温下凝固10-15min。
(7) 取适量菌液(体积别超过200 ul,如果想多涂菌可以先室温下5000rpm离心5min回收细胞,弃去一部分培养基后,重悬细菌后再涂),加入5ul IPTG(0.5M) 和30ul X-gal (100mg/mL) ,混匀,
加到抗性平板上,用烧过灭菌的涂布器涂布器涂匀,涂布器应凉下来用,否则容易烫死细菌。
(8) 培养皿用石蜡膜封好后,37℃倒置培养过夜。
待出现蓝色时取出放在4℃冰箱中,使其颜色更加明显。
注意: 1 )质粒DNA要纯 2 )受体细菌的OD600nm=0.3-0.4 3) 重组质粒的体积小于转化菌液体积的1/10。
三、结果与分析
若抗性平板上出现白色菌落,说明连接的重组质粒被转化。
根据蓝白的比例可以判断重组率,根据菌落数目可以计算出转化率。
一般来说采用定向连接的重组质粒的重组率较高,而平末端或单一酶切位点连接的重组率较低。
转化是一定设不加质粒只含感受态宿主菌的负对照和加入已知抗性的质粒的正对照,以便分析结果。
如果负对照长出菌落说明感受态宿主菌具有抗性或抗生素失活,而正对照没出来,说明感受态细胞有问题或加错抗生素或操作过程中造成细菌死亡(如涂布时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