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4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讲文言文阅读第21篇河中石兽(纪昀)新增课件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4语段综合

考点跟踪突破4 语段综合1.(2016铁一中二模)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②因此,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③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2)第③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请提取第④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人有读书经历。
或:人有经历。
2.(2017·原创)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风筝,(亦称“鸢”)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
②古时候的风筝,有的用竹木制成,有的用丝绸制成。
③经过上千年的演变,风筝的裱糊、绘画、扎绑等工艺日趋精美。
④风筝上具有祈福、长寿、吉祥等含义的图案,寄托着人们放飞希望的美好心愿。
(1)第①句标点符号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风筝,亦称“鸢”,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
(2)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风筝的扎绑、裱糊、绘画等工艺日趋精美。
(3)请提取第④句的主干,并将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风筝寄托心愿。
3.(2017·预测)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②现在重拾“丝绸之路”,是历史的回顾?还是欧亚区域经济的需要?③丝绸之路,作为大西北的主要旅游路线,经过了十几年的__B__和__C__,基础设施正在__A__,已经成为中国诸多旅游产品中极具吸引力的一条主题旅游线路。
(1)请提取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第21篇 河中石兽(纪

三、问题探究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文中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庙僧的嘲讽,隐含着讲学家的自恃博才、骄 傲自信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以及他 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四、文章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 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依照常情作出主观判断,同时也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 道理。
D.而.又害之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4.【乙】文中农人的行为可以用【甲】文中哪一句话来反驳?你从这两个故事 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陕西专用
第21篇 河中石兽(纪昀)[新增]
版本导航(人教七上第25课)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 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6.虚词意义及用法
闻之.笑曰 代词,指代“顺流求石兽”这件事 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代词,它,即石兽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书.于《春秋》( 书写、记载 ) (2)不畜.于家( 蓄养 ) (3)其为形也不类.( 相似 ) (4)惟.麟也( 只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C )
A.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
皆以美于.徐公
B.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5.其他实词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没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况且,尚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明白 ⑦执策而临.之 面对
6.虚词意义及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的 其真无马邪 表疑问反诘,相当于“难道” ①其其真不知马也 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驱使千里马的”
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①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②策策执之策不而以临其之道马驱鞭使子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③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通“饲”,喂养
4.词类活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做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二)狼课件

5.其他实词
①缀.行甚远 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
故:旧、原来
③屠大窘. 困窘,处境危急
④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投以骨 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②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来 盖以诱敌 连词,用来
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结构助词,的
③之久之,目似瞑 音节助词,不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那样一起追赶。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非常困窘,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过了一会儿,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5.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A.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 少呢?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对待像 狼一样的恶人,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知道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聚焦中考】2017中考语文(陕西)总复习-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34

四季诗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约客》赵师秀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雪[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花鸟虫鱼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山水风光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概括、探究与感悟课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5.抓住关键,筛选信息。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 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 是指:‘_______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 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其次,是理解性筛选。如“讨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妾、客 的话的不同”。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 。妻用反问句,十分肯定地表达了她的偏爱之情,她是热情的;妾仍 然用反问句,但少了“君美甚”三个字,加上她地位低微,因而她是 畏怯、顺从的;客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 的反问语气,只是一种应付、逢迎的态度。
【乙】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 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 ,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我 们不难理解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 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 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 “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第15篇 岳阳楼记(范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欲访姑苏台未果.( 实现 ) (2)未至木渎二里许.( 左右 ) (3)缘.山麓而东( 沿着,顺着 ) (4)时.正午( 正值,正当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桔槔与.歌声相答
吾与.汝毕力平险
B.其.劳苦殊甚 其.西南诸峰
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 和小洲上的兰花,茂盛青翠。 8.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三、问题探究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的旷达胸襟。 2.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 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迁客骚人 ”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的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文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 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第二次到苏州任职将近四年了,一直想去探访姑苏台却没有实现。丙子五月二 十四日,雨后,我们乘小船从胥江出了日晖桥,看到农夫在插稻秧,田间的畦埂上 到处是妇女儿童,农夫满身都是泥滓,桔槔汲水的转动声与歌声相互应和,他们的 劳作特别辛苦。船缓缓地过了横塘,我们看到两岸群山郁郁青青,一片浓绿。快到 木渎两里左右,我们由别的水港过了两座小桥,就到了姑苏台下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 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 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017中考(陕西)总复习第4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讲古诗词鉴赏(语文)

做铺垫。
2.诗中“遥招手”者是谁?为何“遥招手”? 第一问:垂钓儿童(或:小儿);第二问: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三、(2014·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蘼芜(mí wú):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 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示例一: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 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__示例二: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 缺少此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 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四、(2013·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
一、体会诗词情感
诗词类型
常见思想感情
①被大自然的美景所 吸引,表达出对大自 然的热爱之情
典型举例
《钱逝的伤感 ④仕途失意的苦闷 ⑤年华易逝,壮志难 酬的悲叹
《赤壁》
晏殊《浣溪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江城子·密州出猎》
山水田园 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问题探究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文中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庙僧的嘲讽,隐含着讲学家的自恃博才、骄 傲自信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以及他 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四、文章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 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依照常情作出主观判断,同时也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
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 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 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 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 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 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6.虚词意义及用法
闻之 笑曰 代词,指代“顺流求石兽”这件事 . 去 代词,它,即石兽 之岂能为暴涨携之 . 力 结构助词,的 其反激之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丢失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地方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 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陕西专用
第21篇 河中石兽(纪昀)[新增]
版本导航(人教七上第25课)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 服为确论。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 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 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
停止 ⑥转转不已 今义: 已经 ) . (古义: 本来 ⑦求之下流,固 颠 (古义: 今义: 坚固 .
)
3.一词多义
众服为 确论 认为 . 坎穴 成为 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 暴涨携之去 被 岂能为 .
4.词类活用
名词活做动词,划船 ①棹 数小舟 .
②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 动词活做名词,洪水 ..
道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4 题。 【甲】(纪昀《河中石兽》) 【乙】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 .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 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 . 之。 (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5.其他实词 ①沧州南一寺临干 . 水边 ②山门圮 于河 倒塌 . ③尔辈不能究 物理 推究 . ④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 埋没 . ⑤众服 为确论 . .. 服:信服 确论: 正确的言论 。
⑥盖 石性坚重 表原因的发语词,可译为因为,由于 . ⑦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 ⑧遂 反溯流逆上矣 于是,就 . ⑨然则 天下之事 既然这样,那么…… ..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4.【乙】文中农人的行为可以用【甲】文中哪一句话来反驳?你从这两个故事 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可据理臆断欤?” 示例: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山门圮 于河( 倒塌 ) . (2)竟 不可得( 终究,到底 ) . (3)今日病 矣( 累 . ) (4)以为无益 而舍之者( 好处,用处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闻之 笑曰 其反激之 力 . . B.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 山峦为 晴雪所洗 . . C.芒芒然 归 吴广以为然 . . D.而 又害之 邻有短褐而 欲窃之 . .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钯”通“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①曳铁钯 .
②不亦颠 乎 “颠”通“癫”,疯狂 .
2.古今异义 ①二石兽并 沉焉 (古义: 一起 . ②阅 十余岁 . (古义: 经历 今义: 并列 ) 今义: 阅读 )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 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 ④渐沉渐深耳 . (古义: 罢了 ⑤一老河兵闻 之 (古义: 听 . 今义:耳朵 ) 今义: 用鼻子嗅 )
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 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适得其反。
【参考译文】宋国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人,一天下来十分
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奔 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 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