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规划课程设计样本

合集下载

水资源的课程设计

水资源的课程设计

水资源的课程设计1. 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活动来培养学生关于水资源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本设计适用于中学生,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2. 知识与理解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水资源的基本概念、特性和重要性。

他们将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类以及全球和国家水资源的现状。

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多媒体资料的运用,学生将获得关于水资源的全面理解。

3. 调查与实践为了加深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本部分将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

学生将分为小组,选择一个相关的研究主题,并实地考察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学生将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撰写研究报告。

同时,学生还将通过参观当地的水处理厂、水库或河流,了解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4. 创造与表达本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将分组进行创意项目设计,解决现有的水资源问题。

他们需要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设计相应的宣传活动,以提高社区居民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学生将通过演讲、海报、宣传册等方式,向同学和社区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

5. 评估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将使用多种评估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包括课堂表现评价、研究报告评定以及项目成果评估等。

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并针对性地提供反馈和指导。

6. 结语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水资源问题,并培养出积极的环保意识。

希望这个课程能够为学生今后参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可持续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结:水资源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知识与理解、调查与实践以及创造与表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水资源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报告和创意项目设计等活动,学生将获得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评估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设计 (2)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设计 (2)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设计背景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水资源的认识和评估、水资源利用的技术和方法、水资源管理的实践和实例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

课程设计要求设计目标•认识水资源及其特征,掌握水资源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掌握水资源利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了解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管理实践和实例。

设计大纲第一章:水资源概述1.1 水资源定义和分类 1.2 水资源特征和分布 1.3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现状第二章:水资源评估2.1 水资源评估的基本理论 2.2 水资源评估的技术方法 2.3 水资源评估实践案例第三章:水资源利用3.1 水资源利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2 水资源利用的技术和管理 3.3 水资源利用实例第四章:水资源管理4.1 水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4.2 水资源管理实践案例 4.3 水资源管理技术和工具设计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为主,辅以实验和现场考察。

课程设计实施计划时间安排本课程设计为期3周,共15个工作日。

课程安排如下:•第1-3天:第一章水资源概述•第4-6天:第二章水资源评估•第7-9天:第三章水资源利用•第10-12天:第四章水资源管理•第13-15天:案例分析和总结教学环节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环节:•理论讲授和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和演示•实验和现场考察•案例分析和总结评价方法本课程设计评价方法采用教师、学生和同行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生。

同时,学生通过课后评估和同行评估的方式来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 (2)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 (2)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1. 背景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推进,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需要进行科学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

2. 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水资源规划和利用的研究,深入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掌握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3. 内容3.1. 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通过对全球和国内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发展方向。

3.2. 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通过对水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介绍,学习水资源的分析和评估技术,掌握水资源规划、保护和利用的途径和方式。

3.3. 水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各种水资源利用方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了解不同水资源利用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熟悉农业、工业和城市等领域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和管理方法。

3.4.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问题,深刻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严峻挑战和紧迫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途径。

4.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评估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部分。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出勤和参与度等,期末考试成绩包括闭卷笔试和开卷论文两个环节。

6. 教学资源本课程设计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学PPT、案例分析资料、实验室设备和实习场地等。

7. 参考文献1.《水资源概论》(作者:刘开全)2.《水资源管理与规划》(作者:刘宪群)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者:杨建英)4.《水环境系统分析与模拟》(作者:王道久)8. 结语水资源规划和利用是当前和未来的重大课题,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水资源利用课程设计

水资源利用课程设计

年平均将雨量排序 年平均将雨量排序 5 6 7 8 9 10 11 1236.4 1159.5 1089.2 1076.6 1050 1047.6 1044.7 0.15 0.18 0.21 0.24 0.26 0.29 0.32 16 17 18 19 20 21 22 999 998.9 978.6 959.5 958.6 947.4 946.7 0.47 0.50 0.53 0.56 0.59 0.62 0.65 27 28 29 30 31 32 33 856.2 839.5 825.8 744.1 714.1 713.5 496.8 0.79 0.82 0.85 0.88 0.91 0.94 0.97
序号 1 2 3 4 雨量 1443.1 1396.4 1247.4 1243.5 频率 0.03 0.06 0.09 0.12 序号 12 13 14 15 雨量 1023 1013.8 1002.9 1002 频率 0.35 0.38 0.41 0.44 序号 23 24 25 26 雨量 898.5 895 882.8 866.6 频率 0.68 0.71 0.74 0.76
第二节 汛期雨量及年降雨量的统计
本次设计选用该县水文站、该县气象站和三河闸水文站 1958 年至 1990 年的 34 年雨量资 料系列,各雨量站降雨量统计见附表 1。统计三站逐年的降雨量和汛期雨量,取三站逐年年 降雨量的算术平均值进行频率分析计算。频率分析、适线时要求采用矩法,Cs =2Cv。 表 2-2-1 各雨量站降雨量统计 县水文站 县气象站 三河闸水文站 汛期雨 汛期雨 汛期雨 汛期雨 年雨量 年份 平均 量平均 年雨量 量 年雨量 量 年雨量 量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907.6 834.1 917.5 986.2 996.2 1206.6 947.4 1350 692.6 802.1 891.2 1190.6 1000.5 1077.2 984.3 855.7 1060.1 1299 821.5 843.9 483.6 993.2 966.7 629.2 417.3 488.7 599.4 777.3 736.9 381.6 1049.9 275.8 450.4 597.2 797.3 751.5 787 704.5 386 691.2 918.4 292.2 461 235.5 692 647.2 871.3 895.6 1066.7 980.3 1022 1147.3 1008.5 1418.5 726.7 646.1 913.4 1180.3 1061.3 1033.7 1015.9 934.5 1155.5 1269.9 808.9 876.7 534.4 1050.7 1108 583.7 454.1 620.4 661.4 803 676.1 431.1 1123.1 339.1 348.7 649.2 784.3 821.3 740.4 708.8 463.5 699.8 850 298 533.5 290.6 721.7 821 789.8 918.7 1024.5 873.5 1023.1 1355.4 1113.1 1560.9 813 694 1073.9 1107.7 1088.3 1023.1 935.6 809.5 1014.1 1161.6 846.9 964.4 472.4 962.1 1193 465.8 504.5 587.6 541.7 821.9 903.2 595.7 1268.8 427.7 366.9 817.7 711.4 837 747.4 640.2 334.7 569.4 761.4 337.9 588.6 221.1 631.1 868.3 856.2 882.8 1002.9 946.7 1013.8 1236.4 1023 1443.1 744.1 714.1 959.5 1159.5 1050 1044.7 978.6 866.6 1076.6 1243.5 825.8 895 496.8 1002 1089.2 559.6 458.6 565.6 600.8 800.7 772.1 469.5 1147.3 347.5 388.7 688 764.3 803.3 758.3 684.5 394.7 653.5 843.3 309.4 527.7 249.1 681.6 778.8

水资源优化配置课程设计

水资源优化配置课程设计

水资源优化配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 学生能了解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常用方法,如线性规划、网络流等。

3. 学生能掌握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农业、工业、城市等方面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对水资源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配置方案。

2.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学生能关注我国水资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地理与数学学科的交叉课程,旨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探索实际问题,但可能缺乏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系统了解。

教学要求:1. 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水资源问题。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优化配置概念及意义- 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方法-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常见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线性规划、网络流等3. 水资源优化配置应用案例- 农业领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工业领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城市领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4. 数学模型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模型求解与优化方案设计5. 实践活动与案例分析- 设计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践活动- 分析具体案例,提出优化方案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水资源优化配置概念及意义第二课时: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方法第三课时:水资源优化配置应用案例第四课时:数学模型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第五课时:实践活动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水资源优化配置概述第二章: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与方法第三章: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应用第四章:数学模型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第五章:实践活动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进度安排:1. 前两课时:基础知识学习2.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与应用3. 第四课时:数学模型学习与上机实践4.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与成果展示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 对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等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水资源与利用课程设计

水资源与利用课程设计

水资源与利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2. 使学生了解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的能力;2. 提高学生参与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实践活动的能力;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水资源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情感;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其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地理学科,旨在通过学习水资源与利用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认识,培养其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水资源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讲解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影响,以教材中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地图、案例进行分析。

- 河流、湖泊、地下水的分布与特点- 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介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引用教材相关内容,探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 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现状与问题- 节约用水、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与措施3.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阐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保护水资源的措施,结合教材内容,探讨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策略。

- 水污染防治、水源地保护- 水资源合理配置、跨区域水资源调配4.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讲解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教材相关章节为例,分析水资源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水资源规划与课程设计

水资源规划与课程设计

水资源规划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分布特点,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

2. 让学生掌握水资源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3. 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管理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认识到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分析水资源数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水资源规划原理,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分析等方式解决实际水资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水资源管理。

3. 培养学生树立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水资源问题有一定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分析和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地理知识,运用水资源规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基本知识:介绍我国水资源现状、分布特点,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地理》教科书第四章“水资源与水环境”第一节“水资源概述”。

2. 水资源规划原理:讲解水资源规划的内涵、目标与原则,以及水资源规划的基本方法。

教材章节:《地理》教科书第四章第二节“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介绍水资源保护措施及先进技术。

教材章节:《地理》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4. 水资源管理政策:解读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了解政策实施情况及效果。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一、选题背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对于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及利用已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课程设计内容1.研究区域概况分析本课程设计的研究区域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某个城市,首先需要对该城市的人口、发展状况、水资源状况等进行概况分析,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2.水资源评价为了更好地了解所研究区域的水资源状况,需要对该地的水资源进行评价,包括水量、水质、水文环境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通过对水资源的评价,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3.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根据所研究区域的概况分析和水资源评价结果,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用水、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内容。

4.生态环境保护在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经济效益评估在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经济效益。

本部分主要涉及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效果的评估,分析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实际收益。

三、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环节的探索和实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资源规划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实用技能的培养。

四、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需明确选题,建议选择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研究课题。

2.学生需认真撰写文献综述和实践报告,提高实践能力和报告撰写水平。

3.学生需着重培养综合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实践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确保实践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五、结语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规划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南京市六合区需水量预测
班级: 水文1101班
学号:
姓名: 贾璐
指导教师: 周建康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二〇一五年一月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3)
2.六合区概况 (3)
2.1自然条件 (3)
2.2社会经济状况 (6)
2.3农业生产 (6)
3.需水量预测 (7)
3.1水平年选择 (7)
3.2需水量预测 (7)
3.3预测的原则 (7)
4.需水预测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生活需水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生产需水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其它需水 (18)
5.需水量汇总 (18)
6.心得体会 (20)
1.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校接受专业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后, 进行课程设计, 可使学生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可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和深
化。

经过课程设计, 还能够训练同学们设计、计
算、编写设计报告等基本技能, 为今后参加
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六合区概况
2.1自然条件
2.1.1自然地理位置
六合区位于长江下游南京市北岸, 区域地处北纬39°9′~32°27′, 东经118°34′~119°03’, 是江苏省会南京市的北大门。

滨江带滁, 东与仪征市相邻, 西至安徽省来安县, 南靠长江, 北接安徽省天长市, 拥有4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 属长江下游”金三角”经济区, 是”天赐国宝, 中华一绝”雨花石的故乡, 中国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

全区面积1485.5平方公里( 包括长江水面18.6平方公里) , 其中耕地面积93.6万亩, 人口88.8万人。

2.1.2水文气象
六合区属于北亚热带温湿气候区, 气候温和, 雨水充沛, 多年平均降雨量1003.1mm。

降雨年际差异较大, 时空分布不均, 由于地处南北冷暖气流的过度地带, 汛期暴雨集中, 往往引起洪涝灾害。

主要气候特征如下:
多年平均气温: 15.1℃;
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908.3mm;
多年平均年降水日数: 113d;
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 2199.4h;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 多年各风向平均风速为4.2m/s。

2.1.3地形、地貌
六合区为地山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和沿江洲地等地形单元
构成的综合地貌, 以丘陵岗地为主。

境内地形复杂, 地势北高南低, 高差超过100m。

按地貌特征大致分为北部低山丘陵岗地、中部沿滁平原圩区和南部沿江圩区3个区域。

境内主要低山有冶山、金牛山、灵岩山、瓜埠山, 其中冶山主峰海拔234m。

山地土层一般在10cm以下即可见到砂砾层; 岗地地势高亢, 多为缓坡岗地或长条状岗地, 在海拔10~100m之间, 土质大部分是重壤至轻壤。

北部低山丘陵岗地地区土质瘠薄, 田多劳少, 耕作粗放, 以种植水稻、小麦和杂粮为主。

中部沿滁地势平坦, 在海拔6~10m 之间, 沿滁平原土壤肥力中等, 土地利用率高, 砂石资源丰富。

南部沿江圩区四面江河环抱,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地势平坦低洼, 在海拔4~7m之间。

沿江圩区的作物结构夏熟以小麦为主, 秋熟以水稻、棉花为主, 是六合区粮、棉商品的重要基地之一。

2.1.4水系概况
六合区地处江淮流域分水岭, 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 分水线以南属长江流域, 分水线以北属淮河流域, 江淮面积比约10:1。

( 1) 长江流域: 主要指滁河六合段水系, 滁河六合段贯穿区境中部, 自西南葛塘小头李入境, 曲折东流经葛塘、龙池、程桥、马鞍、雄州、长芦、瓜埠、玉带、龙袍、东沟等10个街镇, 至东南东沟大河口入江, 干流长73.4km, 两岸堤防总长129.82km。

滁河六合段南岸支流有马汊河、岳子河和划子口河, 皆
为入江河道; 北岸支流主要有皂河、八百河、新禹河、招兵河、骁营河、五一河、螃蟹河、黄木桥河、红光河及其支岔河道44条, 各级支流上游山丘区有分散布置的4座中型水库和41座小型水库, 汇水皆从北岸流入滁河。

流域面积为1356.96 km²( 包含长江水面) 。

( 2) 淮河流域: 位于六合区的北部, 涉及竹镇镇、马集镇和冶山镇, 属于丘陵山区, 流域面积128.54 km².境内主要有蔡桥河及分散布置的一座中型水库和10座小型水库。

2.1.5水库塘坝
六合区内共有水库56座, 其中中型水库5座, 总库容达17019万m³, 兴利库容8927万m³; 小( 一) 型库容26座, 总库容达8286万m³, 兴利库容4030 m³; 小( 二) 型库25座, 总库容达1218万m³, 兴利库容609万m³。

六合区水库、塘坝蓄水基本情况一览表
六合区”十一五”期间完成了5座中型水库、 3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依据新一轮水库除险加固规划, 至 , 完成13座剩余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148座降级水库及重点塘坝除险加固。

2.2社会经济状况
全区辖10个街道、 9个镇, 年末总人口88.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8.21万人, 非农业人口60.59万人。

全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5.76亿元; 完成财政总收入57.5亿元, 增长25.7%,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6亿元, 增长21.5%;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5亿元, 增长30%, 其中工业投入340亿元, 增长30.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1亿元, 增长19.4%; 实际到账注册外资 4.3亿美元, 增长37.1%。

工业主导地位提升。

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32.6亿元、277.2亿元、 106.2亿元, 同比增长4%、 18.7%、 10%,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7.8:66.7:25.5。

,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45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26亿元,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1.1亿元,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7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