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合集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新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新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新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时代,新目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宏伟目标,也是我们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

随着国家发展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使之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更加贴近人民的需求。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稳定健康,才能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

新的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我们要继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小康,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小康。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就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突破。

人与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的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突破,让美丽的环境成为人民的共同财富。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小康社会是国家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新的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我们要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让中国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公平和公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突破,以及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愿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
1. 经济建设: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2. 收入分配: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教育事业: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 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5. 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包括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社会救助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6.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7. 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维稳工作,创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8. 军队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这些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旨在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
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
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 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 性跨越。
发展 乡差距、不同收入群体存在 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
程度 差距
人口,体现共同富裕原则
联系
①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 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本 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②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条件,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 的发展和完善。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2006年到2010年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得 到了较快增长;除2010年之外,农村居民 收入的增速均低于同期城市居民,同时城 乡居民收入的增速明显低于国家财政收入 的增速。材料二反映了影响人们幸福感的 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收 入、住房、生态环境和交通等方面。
③总体小康是发展均衡的小康,全面小康指基本 实现现代化
④总体小康是低标准,全面小康是较高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中国有大量农民从事竹藤生产和加工,并从中 获得稳定收益。我国竹、藤等资源丰富,而竹藤 产业又具有链条长、就业门槛低、节能环保等特
B 点,所以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由此可见( )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谈谈上述措施对 于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幸福指数的 意义

10.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0.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
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
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第2页,共37页。
探究活动: (1)我国现在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 的几步?
(2)结合你个人的感受以及和同学们的交
流,你认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现在有些 什么样的变化?
城镇
农村
前5
后5
前5
后5
上海31838 贵州14180 上海13746 陕西4105
北京29073 黑龙江13856 北京13262 云南3952
浙江27359 青海13855 天津11801 青海3863
天津24293 新疆13500 浙江11303 贵州3400
广东23898 甘肃13062 江苏8980 甘肃3308
文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27页,共37页。
2.新要求的具体内容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28页,共3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不足
低水平
世界银行将世界每个国家和地区按收入分为四组
类别 低收入国家 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人均GDP 少于975美元 976—3855美元 3886—11905美
元 高于11906美元
第13页,共37页。
这是他们的课堂
第14页,共37页。
国家 中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肖万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这“两个全面”的目标,是系统总结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根据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时代要求作出的正确判断和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加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自觉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凝聚力量,更加有力地攻坚克难,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时不我待,任何人都不能回避改革开放,都要勇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含义从邓小平当年提出“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涵的丰富,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更加鼓舞人心。

(1)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所谓“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新时代,我们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

这个目标比以往更加宏伟,更加迫切,同时也更加具有挑战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是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首先要求我们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更包括了人民群众的全面小康需求。

面对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要推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引导发展方向更加注重绿色、创新、包容和共享。

只有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发展,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

此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还要求我们加强民生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更加公平、公正、可持续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更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改善和幸福指数的提升上。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还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只有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具有强大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执行力,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是我们党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要求,也是对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动员和激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3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到202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世界通用的收入标准是:人均GDP400美元以下为贫困,400—800美元为温饱,800--4000美元为小康,4000美元以上为富裕。

在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四个阶段中,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可分为初步的小康、宽裕的小康和殷实的小康。

2000年我国GDP总量1万多亿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第一,从消费层次看,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

我国2000年人均GDP 854美元,属于初步小康,在206个国家(地区)中排第130多位,离中等收入国家2039美元还有较大差距。

第二,从消费内容看,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

物质生活的生存型消费较高。

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即购买食物的比重占整个支出的比重60%以上为贫困,60%一50%为温饱,50%一4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

我国2000年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9.2%,农村为49.1%。

但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还不够,人民生活对文化娱乐、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生态和谐等精神生活满足程度较低。

第三,从地区和城乡消费水平看,总体小康是不平衡的。

上海、北京、深圳等地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3000---4000美元,而中西部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有的刚达温饱,有的还未脱贫,到2000年底,全国2000多个县级单位温饱线以下的占22.8%,温饱的占63.2%,小康的占13.7%,富裕的只占0.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从四个方面努力:第一,物质文明方面,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 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GDP总量将从2000年8万多亿元增长到35万亿元,达到4万亿美元,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物质文化生活双丰富,民主法治生活更加有序,国家安全更加可靠,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有力,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加明显的目标。

首先,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的增长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其次,实现民主法治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导下,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深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制度公正性,加强政府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建设人民当家作主、法治有力、政府廉洁高效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再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除贫困和区域发展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

通过改革和政策引导,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为全体人民提供平等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人人都有机会实现自我发展和获得幸福感。

最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施生态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绿色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总的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民主法治、社会公平正义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均衡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7.2012年12月27日起,北斗卫星系统在继 续保留原有服务基础上,开始向亚太大部分地 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 预计仅在国内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我 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经济意义有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③有利于打破GPS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④为居民消费创造动力,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 和成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8、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1978年 城镇居民 57.5% 农村居民 67.7% 1988年 44.5% 53.4% 2009年 37%左右 43%左右
请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回答: (1)上述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上述表格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不断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实现了由 绝对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富裕的转变。但农村 居民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较大的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 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 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为解决上述经济问题提几点建议。
我国当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必须继续坚持 改革开放,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增加农 民收入。
2013年7月制作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 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 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 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就业、社会保障)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去得重大进展。
②从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 增强。
先 进 的 教 育 设 施
• 探究活动 • (1)以上图片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存在 哪些不足? 目前的小康基本处于生存型消费,发展性消费还 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2)根据这些不足概括出总体小康的特点
小 康 社 会 的 主 要 原 因
提 出 全 面 建 设
(1)当前总体小康的不足 (2)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本世纪头二十年不 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自学引导(二)
• 阅读课本P86-87,并回答: • 1.经济方面的新要求有哪些?
• 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进程?
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3、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 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 有一个世界品牌;我国彩电、手机、计算 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 依赖进口。材料启发我们 ( )
A、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B、增强发展的紧迫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应转移到创世界品牌上来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3.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 4.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 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 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家政为主的家庭服务消费已不再是 少数有钱人引领的时尚,普通百姓 家庭已经越来越多地接受这种服务
B
6. 2012年3月6日,环境保护部发布公告, 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控制区的火电、钢 铁、石化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 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对达不到限值要求的 企业,应限产限排或关停,并按相关规定进行 处罚。环境保护部的做法是: A.运用行政手段调节企业行为 B.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环境保护 C. 运用市场手段引导资源配置 D.运用经济手段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 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 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 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 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 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 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 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旅 游 休 闲 新 时 尚 ― 自 驾 游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 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①从微观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2000年: 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人均GDP约800 美元,排世界100名以后 2011年: 第一名:美国。GDP值为150944亿美元,人均 48373美元。 第二名:中国(大陆地区)。GDP为73011亿美 元,人均5432美元。
复习: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怎 样? 2.国家为什么要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宏观 调控? 3、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4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 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自学引导(一)
• 阅读课本P85-86,并回答: • 1.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成就?(微观上 &宏观上) • 2.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
A
5.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与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同样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为极具活力的经济体,在发展生态文明 上具有较强的体制优势和发展动力,体现在 ①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可以举全国之力,让全体国民共同参与 ③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 ④我国市场经济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为根本目 标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创新型国家至少具备3个基本特征: 一、创新投入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 在2%以上;(2005年我国科研资金投入总量达 到2360亿元,占GDP的1.3%,)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2005年 我国为仅39%) 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 指标通常在30%以下;(美国、日本在10%,但 我国目前为50%左右)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包 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所拥有的发明专利 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1、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 的是 ( )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 态
B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 现在 ( )
B
A、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总体小康偏重生存资料消费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 平
①从微观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明显提高; ②从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我国总体小康的特点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什么区别?
△二、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1)经
济持续 健康发
展。
( )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全 面 提 高
2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进程
• • 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 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 加快发展。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准 低水平—低标准,人 较高标准,人均GDP
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 超过3000美元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 更全面——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环 生活质量 消费的小康。 境全面发展的小康。 发展很不平衡—地区、 缩小地区、城乡各阶 社会发展 城乡、不同收入群体 层的差距,惠及十几 状态 之间,发展水平存在 亿人口 较大差异
误区导航
总体小康就是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达到了 小康水平 分析:总体小康是指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 康水平,总体小康仍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 展不平衡的小康。
全 微观 1.成绩 面 从总体小 宏观 建 康到全面 设 小康 小 2.不足: 康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社 会 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的 经 经济建设 济 的新要求 目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进程 标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 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 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 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 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 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 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