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三篇教案(共4课时,附板书)

合集下载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三篇——两小儿辩日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三篇——两小儿辩日
作业设计
整理这三篇课文的内容及感悟
板书设计
《列子》三篇——两小儿辩日
1.认识自然、探求真理、善于动脑、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教学反思
关于《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解释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其实是人的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此外,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作“光渗”现象。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许多自然现象,在古代的确是一个难解的谜,所以孔子的“不能决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4.感知课文
(1)认真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盂孰
(2)我能写好“辩、汝”2个字,理解字义组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5.默读课文,结合书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6.思考与交流:
(1)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三句话,都是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第一句话是一个小孩的观点;第二句话是另一个小孩的理由;第三句话是两个小孩对孔子说的话。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要根据文中的注释,结合自己已有的阅读文言文的经验。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列子》三篇教学设计教案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列子》三篇教学设计教案

《<列子>三篇》教学设计《薛谭学讴》这篇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通过这个故事以及后文《纪昌学射》中的纪昌的勤学苦练成为著名的神箭手,说明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在学习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地前进,才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领会到,在学习中,除学习者本人的努力外,在关键之处,名师或内行人的及时指点,学生虚心听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取得成功的系数也就更大。

《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

双方各有根据,坚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被两个小孩儿取笑。

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认识七个二类字,学会四个一类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列子》的大致内容,了解列子其人。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薛谭学讴》。

3.读通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2.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四则,通过孔子和《论语》,我们了解了儒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列子》三篇,一起来走近道家,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列子》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列子》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列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列子》的作者、篇名、体裁、主旨、文学价值等基本知识;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列子》的主旨,并能对其中的比喻、典故进行初步理解和分析;3.能够通过学习《列子》的主题和思想,了解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部分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和素养。

2. 能力目标1.能够初步运用语文知识,理解古文阅读,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2.能够通过分析《列子》的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初步学习文学鉴赏知识;3.能够基于教材提示,提取教材中的知识,学会寻找答案的方法和技巧,发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列子》的主旨和思想;2. 文章中的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文学鉴赏中的思想分析;2.古代哲学思想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独立阅读(10分钟)请学生们独立阅读该篇文章,并对文章的标题、作者、篇名、体裁等基本内容进行简单描述。

2. 合作探究(20分钟)请让学生合作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列子》中有哪些重要的比喻、典故,及其作用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3.《列子》中的主旨是什么?3. 教师讲解(30分钟)在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后,教师将向学生们讲解以下知识点:1.《列子》的作者、篇名、体裁、主旨等基本知识;2. 《列子》中的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列子》中的主题和思想,及其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启示。

4. 个人总结(10分钟)学生们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对《列子》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在读后感中表达自己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想。

5. 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完成《列子》的读后题,并将答案提交至班级管理平台。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价:1.学生是否理解了《列子》的主题和思想,是否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相关内容,并初步学会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寻找答案,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三篇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三篇
2018-2019学年六年级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
《列子》三篇
备课时间
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间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第(15)周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又名《冲虚真经》,全书八篇,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懂得学无止境、学贵有恒、苦练基本功、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谦虚谨慎等“为学”的道理。(重点)
《纪昌学射》这个学习过程说明:一是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扎扎实实地训练;二是只要有恒心和毅力,百折不挠,就能获得成功。
《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说明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要善于动脑,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4.针对文章中“为学”的道理,说说自己的感悟。
5.用自己的话试这三个故事,故事中要体现“为学”道理。
6.进一步领悟三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明确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7.查找这一类的文章读一读,领会其中的“为学”道理。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列子》三篇
教学反思
2.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三则故事。(难点)
3. 进一步体会三篇文章各自不同的表达特点。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准备、资源
电子白板
教学基本
环节
1.复习导入:《纪昌学射》懂得了什么道理?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3.朗读三篇文章并进一步梳理“为学”的道理。
《薛谭学讴》课文只有三句话,简洁、形象地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同时告诫人们要知错就改。

第十板块 第二课时《列子三篇》PPT教学课件

第十板块 第二课时《列子三篇》PPT教学课件

25
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对 你有什么启发?
2020/12/10
26
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020/12/10
16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
发百中。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
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
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
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提综的踏脚板练习眨眼睛。练习三
18
第三课时
2020/12/10
19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1个字。 2、懂得《两小儿辩日》中蕴含的道理。 3、能会讲这则寓言。
2020/12/10
20
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认识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 多读几遍。 2、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发挥想象,小组内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2020/12/10
8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学 无止境,学贵有恒的道理。
2020/12/10
9
名言积累: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青出于蓝,胜于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020/12/10
10
板书设计:
薛谭学沤
学无止境 学贵有恒,坚持不懈
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
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
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牛尾巴

三水区四小六年级语文下册 10.6《列子》三篇教案2 长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6列子

三水区四小六年级语文下册 10.6《列子》三篇教案2 长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6列子
我不明白姥姥反复给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快,跟爸爸告别吧,孩子,他还不到年纪,可是他死了,你再也别想见到他了,亲爱的……"
我一向信服我姥姥说的任何一句话。尽管现在穿一身黑衣服,她显得脑袋和眼睛都出奇的大,挺奇怪,也挺好玩。
我小的时候,得过一场大病,父亲看护着我,可是后来,我姥姥来了,她来照顾我了.“你是哪儿的呀?”我问.“尼日尼,坐船来的,不能走,水面上是不能走的,小鬼!”她答。
教学难点:
理解三则寓言的寓意。
第 一 课 时
累计76课时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理解《薛谭学讴》内容,懂得学无止境、学贵有恒的道理。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薛谭学讴》内容,懂得学无止境、学贵有恒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绳索。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这时,鲨鱼四分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
“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
他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了,成了两个黑洞;龇着牙咧着嘴,他像在吓唬我。母亲跪在他旁边,用那把我常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梳子,为父亲梳理着头发.
母亲围着红色的围裙,粗里粗气地自言自语着,眼泪不停地从她肿大了的眼泡里流出来。姥姥紧紧拉着我的手,她也在哭,浑身发抖,弄得我的手也抖起来。
她要把我推到父亲身边去,我不愿意去,我心里害怕! 我从没见过这种阵势,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恐惧.

《列子》教学设计

《列子》教学设计

《列子》教学设计《列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列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列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

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

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

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

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

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

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

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

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

愚公移山《列子》 初中语文课教案

愚公移山《列子》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寓言故事学习——《愚公移山》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情节和寓意。

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和道德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毅力和决心。

教学重点: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情节和寓意。

寓言故事中的主题和道德教育。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教材准备: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梗概或原文。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吗?寓言故事是一种通过故事传递道理和寓意的文学形式。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看看它有什么意义和应用。

”第二步:讲述寓言故事(15分钟)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包括愚公和他的家人决心移山,以及他们坚持不懈的毅力。

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战胜一切。

第三步:分析与讨论(15分钟)与学生一起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即愚公不是愚蠢的人,而是有坚定决心的人,他的毅力最终战胜了困难。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例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主题和道德教育。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寓言故事,分析它们的情节和寓意,或创建自己的寓言故事,以表达对生活和道德的理解。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情节和寓意,以及寓言故事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子》三篇教案(共4课时,附板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七个二类字,学会四个一类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薛谭学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子》的大致内容,了解列子其人。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列子》相关资料,找《列子》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列子》相关资料。

二、读古文,感受寓意:(一)、读课题《薛谭学讴》,你读懂了什么?薛谭学习唱歌。

(二)、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薛谭学讴》的故事。

(三)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扫清难读的字:讴遂弗止郊衢响遏行云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这篇短文的大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完,自己就以为统统都会了,便打算向老师先辞回家。

秦青没有阻拦他,并在城外的大路旁给他设酒饯行。

席间,秦青轻轻地击着拍子,唱了一支十分悲壮的曲子,歌声把树林都震响了,使天上飘动着的彩云也停住不动了。

薛谭听了,便连忙向老师谢罪请求回去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学成回家的话。

3.感受人物形象,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说明】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

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

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言传身教”。

三、教师小结:“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

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四、作业:1、把其中一篇读给家长听,并能用自己的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2、结合这两则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薛谭学讴《列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响遏行云学无止境第二课时一、板书课题,解题设疑:1、今天我们学习《纪昌学射》。

2、齐读课题。

3、谁愿意对说一说对“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文题的理解?(纪昌学习射箭。

)4、学习这则寓言,你都想知道什么问题?(纪昌跟谁学习射箭?是怎样学习的?学习怎么样?……)5、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整理了一下,是不是这样几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大家设计的问题来学习本课。

二、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己试读课文师:大家读了课文,从朗读的角度你觉得读文言文与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课文不太好读。

)三、下面老师出示一些文中不太好读的语句,我们来练习读一读。

(在读中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2)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3)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4)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望之。

(5)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四、请三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五、研讨第一个问题:纪昌跟谁学习射箭?1、读“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板书:学射于飞卫2、读了这句话,你有没有什么疑问?(飞卫是谁?为什么用了一个“又”,不用不可以吗?)3、这些问题在文中写没写?哪里写了?4、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5、学习理解“弟子……其师。

”6、学习理解“甘蝇……鸟下。

”7、学习了这一段,你想到了
哪此词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名师出高徒,神箭手 (8)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带赞美的语气来读第一段)六、研讨第二个问题:“飞卫”这位高师是怎么教纪昌学习射箭的?板书:先学不瞬(眨眼),亚学视(看)读“飞卫”说的两段话。

——抓住语言来写七、研讨第三个问题:纪昌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得怎么样?1、怎样学习“不瞬”的?(1)读句子——“纪昌归……以目承牵挺。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学得怎样?(1)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2)指导朗读。

3、怎样学习“视”的?(1)读句子——“昌以牦……南面望之。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从纪昌学“不瞬”与“视”中看出什么?(非常刻苦,克服困难,想尽办法。

)4、学得怎样?(作者用4句话写他学得怎样?)(1)读句子“旬日之间……”“三年之后……”“以睹余物……”“乃以燕角……不绝。

”(2)由纪昌学习的结果,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3)用自己的话讲《纪昌学射》的故事和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八、作业: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学射于飞卫纪昌学射先学不瞬亚学视第三、四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一段一段地复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自读感悟,相机引导课时安排: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三、读通课文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

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四课时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向学生推
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