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康有为的未来社会构想之比较

合集下载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本思维方式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本思维方式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本思维方式前言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基本思维方式入手,全面、详细、完整、深入地探讨他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具有批判性,他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来分析社会现象和未来社会的趋势。

他始终坚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通过具体的历史和社会实践来验证和修正他的理论。

未来社会的本质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而在未来社会中,这种阶级斗争将得到解决,社会将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归全体人民所有,生产关系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

社会主义阶段的特点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阶段的构想是一个相对长时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但阶级矛盾会逐渐缓和,生产力的发展将有利于阶级斗争的解决。

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每个人将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按需分配。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基于他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洞察。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构想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时,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真正取代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意识的转变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构想的实现还需要社会意识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影响,个人利益至上,竞争压制了合作。

而在未来社会,人们应当树立共产主义的思维方式,关注集体利益,强调合作与协作。

无产阶级的觉醒与自我解放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构想的实现需要无产阶级的觉醒与自我解放。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被剥削与压迫,他们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请谈谈在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请谈谈在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请谈谈在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在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存在一些本质的区别。

以下是一些区别的要点:1.科学观点与空想构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将社会主义视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们的理论基于现实社会的实践和经验,并试图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倾向于基于自己的理想和幻想构想理想社会,但不具备科学的分析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依据。

2.阶级斗争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阶级斗争的存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中产阶级斗争产生的结果,是由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所必然产生的。

相反,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够关注社会阶级矛盾的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关键作用,他们更多地将社会改革的推动寄托于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观点。

3.实践导向与抽象构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要联系实际并服务于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推动社会的实际转变。

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倾向于从抽象的层面构想理想社会,缺乏对实践的深入分析和考虑。

4.革命实践与改良政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通过革命实践来推动社会变革,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体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相反,空想社会主义者更多地倾向于通过改良政策和渐进的变革来实现理想社会,他们相信通过改良制度和政策的方式可以解决社会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对于社会主义的推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启发,但他们还没有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和阐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并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范希春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范希春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内容提要】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所蕴涵的和谐可理解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获得真正解决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谐社会自由人联合体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之一。

在西方,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批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

他认为,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性,才能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并明确宣称,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未来的“和谐社会”所取代。

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则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之为“和谐与自由”。

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的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的自由。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却无法避免乌托邦主义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合理成分,科学地阐明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理论。

即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一、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得以真正解决的社会唯物史观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人,并不是概念化的、没有社会规定性的、“自然状态”的孤独的人,而是现实的、活动的、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的人,是发展着的人;“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马恩同空想社会主义:两种和谐社会观的区别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学说通常所说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产生于十六世纪初的西欧,创始人为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德国的闵采尔,以及后来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英国的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人,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为杰出代表,之后德国的魏特林、法国的卡贝和布朗等人所持的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具体学说虽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点。

他们的设想各有所长,却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以财产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阶级就没有剥削与压迫,人人参加劳动,生产实行计划管理,人人有充分的自由时间,人自由平等的享受生活,教育普及,妇女解放,三大差别(脑体劳动、工农、城乡三大差别)在消失,国家逐渐消亡,等等。

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第一阶段: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1478-1535)英国政治家、思想家,代表作是《乌托邦》;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思想家,代表作是《太阳城》。

托马斯·闵采尔(1490- 1525)“千年太平天国”2、主要特点采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虚构地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

第二阶段:空想平均社会主义(18世纪)1、代表人物摩莱里(1720-1780)法国杰出思想家代表作是《自然法典》;马布利(1709-1785)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历史学家,代表作是《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巴贝夫(1760-1797)法国革命家、平等派运动领袖,代表作是《永久地籍册》2、主要特点我拥护斯巴达人的作法……以贫困、自制、节制和勇敢自豪的斯巴达人是幸福的”。

而要恢复这种完全平等,就必须禁欲,需求越少,幸福越多,清心寡欲是最高尚的道德。

——马布利马布利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是主张“苦修苦炼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

” ——恩格斯第三阶段: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1、代表人物圣西门(1760-1825)法国思想家,代表作《论实业制度》;傅立叶(1772-1837)法国思想家,代表作《新世界》;欧文(1771-1858)英国著名的实业家、思想家代表作《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实践中的革命》。

论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构想

论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构想

论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构想在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的构想。

这些构想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未来社会。

首先,经典作家普遍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将是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将逐渐消失,工人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真正的平等和社会公正。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和群体利益将与整个社会利益融为一体,人们将共同劳动、共享财富。

其次,经典作家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列宁曾经提出过“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将被普及,人们将接受全面的教育,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另外,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还强调社会的合作和互助。

乌托邦文学作家托马斯·莫尔曾经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他认为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互相帮助和支持,并以共同的利益为导向。

这种合作和互助的精神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经典作家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还强调权力分配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乌托邦文学作家托马斯·莫尔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将成为真正的主人,有权力参与决策和管理。

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也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将实现人民民主和权力的广泛分配,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实现真正的民主。

总之,经典作家的构想揭示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包括没有阶级对立、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合作与互助以及权力分配和民主决策等方面。

这些构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以为我们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只有在这样一个未来社会中,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幸福和发展。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本思维方式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本思维方式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本思维方式一、引言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他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基本思维方式、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未来社会的阶级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马克思的基本思维方式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变化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世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认识世界。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前进进步的社会。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演进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所形成的一种哲学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对立、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

三、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1.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最终形态的描述。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制被消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人们不再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进行竞争和斗争。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工作和生活方式,并且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2. 生产力高度发达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

科技将得到广泛应用,劳动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这将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和技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 环境友好型在未来社会中,环境保护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人们将通过科技手段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四、未来社会的阶级关系1. 消灭阶级对立在未来社会中,阶级对立将被消灭。

私有制被消灭后,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不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工作和生活方式,并且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内容摘要】空想社会主义也叫做乌托邦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据《简明哲学百科辞典》解释“乌托邦主义是缺乏科学根据而设想建立社会制度的社会政治思想。

通常指空想社会主义,也形容空想的、不能实现的改革。

”所以根据这一概念,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譬如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甚至付出的实际的行动譬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

上述三者都是中国人民在寻求自强,致富道路上进行的探索。

特别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但殊途同归,都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就是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形成以及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的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影响原因苏联科学院院士鲁缅采夫主编的《科学共产主义辞典》:“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并实行全社会规模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特征的、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第一阶段。

”为实现这一目标先人们经过了数百年的探索,逐渐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也在做同样的努力,逐步的探索新的出路。

而正是这些艰辛的过程才会有历史的逐步进步,使后人踏在先人的脚印上前进。

一,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产生到19世纪初的300年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为代表。

一般认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

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同”社会构想----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一、康有为与《大同书》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

作为康有为代表作的《大同书》,可以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学人,首次尝试设计理想中世界的状态。

在这个世界性的社会里,没有国家、没有种族、没有阶级、没有家庭、私有制消失、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人类过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这就是康有为设想中的大同社会。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 太平世大同之道也。

”“公者, 人人如一之谓, 无贵贱之分, 无贫富之等, 无人种之殊, 无男女之异。

分等殊异, 此狭隘之小道也。

平等公同, 此广大之道也。

无所谓君, 无所谓国, 人人皆教养于公产, 而不恃私产, 一内外为一, 无所防虞, 故外户不闭, 不知兵革,此太平之道、大同之世”,康有为在1884年撰写的《礼运注》中, 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基书轮廓。

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的人而言,大同社会表征着希望和美好。

虽然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社会的路”,但其大同设想是康有为早期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其中的很多设想都很先进也很具体,不仅在当代具有进步意义,对现代执政者设计未来发展道路也仍旧有很大的启发性,集中表达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平等民主的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代表着以康有为为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智慧和胸怀,就像康有为本人所说的“吾为天游,想象诸极乐之世界,想象诸极苦之世界,乐者吾乐之,苦者吾救亡,吾为诸天之物,吾宁舍世界天界绝类逃伦而独乐哉!”因而这本书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思想价值上都有被仔细研究的必要,篇幅关系,本文着重选择个人觉得重要且有兴趣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二、重点问题研读1、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关系是什么?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大同书》“混合公羊家三世说、礼运篇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说、卢骚天赋人权说、耶稣教博爱平等自由说,还耳食一些欧洲社会主义学说,幻想出一个‘大同之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级 的社会形态。
康有 为在《 大同书》 对资本家和工人 之间 的尖锐对 中, 立进行了揭 露。西方 国家的大工厂 , 大企业都为资本家所垄 断, 资本 家像 君主 国王一 “
创, 尽夺 小工 , 畴昔手足之烈一独人可为之也。今则 皆为 大 厂之机器所攘 , 而小工无所谋食 矣。而能做大厂机 器者 , 必 具大资本家而后 能为之 。故今者一大制造 厂, 一大铁道轮船
基础 的资本主 义社会制度 的揭露 和批判 ,以及为人类描绘
前其母人胎教 院 , 出生后人育婴院 , 怀幼院 , 蒙养院 , 儿童 对 进行保 育和学 前教 育。然后按年龄入小学院 , 中学院 , 大学 院进行教育 。 各种教育皆官费 , 学习内容包括德 , , 智 体各方 面, 目的是养成社会 的有用之才 , 成年后 由政府 指派分任农
第 3卷 第 2期
21 0 1年 2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科 学 教 育 版 )
Ju n l f i n iest sin e& e u ain) o ra f gUnvri o Ch e y(ce c d ct o
V0 . o2 1 3 N .
Fe 2 b.011
管理共同事 务的机构虽然还存在 , 但已经失去阶级性。它将
是一个没有 国界的劳动者 自由平等 的联合体 。
义三大来源之一 的社会思潮。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 生产力 与生产关 系的矛盾 ,从社会阶级的对立 中去探讨社 会发 展 的规 律 , 并将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将 来达到的最完美 的,
厂, 一大商场乃至一大农家 , 皆大资本家主之 , 一厂一场 , 小
工千万仰之而食 ,而资本家复得操纵轻重小工之 口食而控
于己 , 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奸邪谋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 是谓大 同。”慷 有为 1 8 84 年讲 到 自己读 《 礼记? 》 礼运 感触时说 :读 至《 “ 礼运 》乃浩然 , 而叹 日: 孔子三世之变 , 大道之 真 , 是矣 ; 同小 康之道 , 在 大 发之明而别之精 , 古今进化之故 。” 康有 为作 为中国传统大 ⑦
者对 未来社会的构想作 比较。 康有 为把传统 的儒家 思想 与欧 洲 的新思 潮 杂糅在 一
起, 为人们勾 画了一幅人类 “ 万年乐土” 大同之世 ” 的“ 美景 。
教育 , 这种教育对任何人都是一样 , 一直进行到能够作 为社
会 的独 立 成 员 的 年 龄 为止 。”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 资本 主义批判 的基础上 ,表达了在未来
基 本 观 点 上 存 在 明 显 的不 同。
关键词 :大同; 产主义 ; 共 马克 思主 义; 康有 为
中图分类号: 14 A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3 3 (0 10 — 0 0 0 17 — 2 12 1 )2 0 6 — 2 都滴着血和肮脏 的东 西。”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阶级彻底消 灭和国家完全消亡 的社会。所谓阶级彻底 消灭 , 不仪意味着 彻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及其残余 ,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差 别 。到 了共产主义社会 , 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 t预将先 “ 后在各个领 域中成为 多余 的事情而 自行停止下来。那时 , 对 人的统治将 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 的领 导所 代替。 ” @
实现共产 主义社会的理想 。 通过对 比, 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
康有 为在 《 同书》 的一章 书中专 门讲到 “ 大 里 蒙养 ” 儿 童, 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他所设计 的蓝图是 : 婴儿生
着一些相似 的地方。 第一 , 对资本 主义的一些弊病进 行了揭露 和批判 , 主张
在未来的社会 当中消灭阶级 , 消灭 国家 。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功绩在两个方 面 :对雇佣劳动 为
“ 同” 大 观念最早源于儒家经典《 礼记 》 中的《 礼运篇》 “ :大 道之 行也 , 天下为公 。选 贤与能 , 讲信修 睦 , 故人不独亲 其 亲, 不独 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有所长 , 幼 鳏寡孤 独 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 ,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 不必藏
马恩 、 康有为的未来社会构想之 比较
徐 莹 ,邱 粤凌
( 州松 田职 业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 17) 广 130
摘 要: 马恩的共产主义社 套和康有为的 大同社会分别代表 了中西方思想家对未来社会 的构想模式 两者在描述 未来社
会 的具体现 象时有相似之处 , 同时, 由于两人具有不 同的政治倾向和对未来社会的 实现途径看法不同, 两种未来社 会构想在
哲学史上 的“ 世界图式 ” 是指人们企图用某种理念 去解
释 人 类 行 为和 社 会 发 展 ,企 图 以某 一 种 理 论 去 影 响 和指 导
人们 的实践 。“ 界图式” 世 的首要任务是去发现社 会发展 的 规律 , 预测人类社会必将终结 于某种完美 的社 会形态 。“ 共 产主 义” 作为一种“ 世界 式” 并不是马克思 的首创 。早 在 , l 纪, 6世 就形成 了“ 共产主义” 的思想和理论 , 后经 1 世 纪 8 的梅 叶 、 摩莱里等人的发展 , 1 到 9世纪 的圣西 门 、 傅立 叶和 欧文那里 ,共产主义” 已是一种影响强大并成为 马克思 主 “
同思 想的集大成者 ,他所阐述的大同社会也达 到了中国人 对未来社会构想的比较高的理想境界 。在这里 , 我尝试将两
制或抑勒之 , 于是富者愈富 , 贫者愈贫矣 。” 只有建立大同社 会, 才能使 人类得到普遍幸福 。在那里 ,公政府 ” “ 是一种社
会 的经济文化管理机关 ,而不是具有强制压迫性质 的国家
机器 。
第二 , 由国家 出资对一切儿童毫无例外地实行教育 。 恩格斯在《 在爱北斐特的演 说》 中概括地指 出了未来 共
产主义社会 的某些基本特征 ,其中就提到了对儿童教 育采
取普遍教育 ,并将这个作为必然会促使共产主义实 现的三 大措施之一 :由国家出资对一切儿童毫无例外地实行普 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