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希春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范希春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内容提要】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所蕴涵的和谐可理解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获得真正解决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谐社会自由人联合体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之一。
在西方,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批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
他认为,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性,才能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并明确宣称,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未来的“和谐社会”所取代。
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则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之为“和谐与自由”。
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的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的自由。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却无法避免乌托邦主义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合理成分,科学地阐明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理论。
即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一、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得以真正解决的社会唯物史观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人,并不是概念化的、没有社会规定性的、“自然状态”的孤独的人,而是现实的、活动的、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的人,是发展着的人;“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重新审视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三重维度-最新年文档

重新审视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三重维度“和谐”思想古已有之,从西方哲学发展史来看,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中已蕴含了朴素的“和谐”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万物始基,提出自己的“宇宙和谐”观点。
赫拉克利特则在批驳毕达哥拉斯“不了解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时,提出和谐寓于对立之中。
黑格尔充分肯定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并从这一观点出发,构建了自己的辩证法体系。
其差异、对立、统一等范畴,不仅极大丰富、发展了和谐思想的内涵,并进一步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独特视角。
和谐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马恩的和谐自然思想主要蕴含于其生态观中。
虽然在马恩所处的时代,生态危机相对于现代而言还处于一种隐性状态,但马恩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状态,并试图揭示其形成的根源。
美国政治家、学者和生态社会主义者乔尔?科威尔认为,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并且就本质而言,马克思的主要作品都与生态问题相关。
马克思的著述中不仅阐释了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而且阐释了人类如何通过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这一关系。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恩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的概念,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呈现出了关于生态思想的初步建构,尤其是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初步阐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证。
此外,在马恩的其他著作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生态思想都有一定的阐释。
马恩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中展开对“和谐自然”阐释的。
马恩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生态批判,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他们认为,所有经历过工业化进程或正在经历工业化进程的国家,都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同时,马恩在关注生态危机的同时也关注到这种危机不仅直接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会间接影响到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而对工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破坏。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精华”。
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旋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模式也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由“斗争哲学”、革命理论的前视域向真正实现研究主题的根本性转换。
因此,我们对于如何发掘和阐释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理应成为这种转换的主题之一。
标签: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整合导向1 “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的社会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价值。
无论是我国古代人们所向往的“小康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念,还是西方思想家所提出来的“理想国”、“乌托邦”、“新和谐公社”等,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
近代西方一些哲学家、思想家也先后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而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只有马克思。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理念博大精深,立意深远。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特征马克思认为,和谐社会的实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2.1 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具有不可分割性,即相互依存性。
“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我国古代传统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一致主张“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实生物”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大多数思想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指出:未来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论和谐的论断

马克思主义论和谐的论断一、马克思1.共产主义思想本质上蕴涵着深刻的和谐理念。
马克思在其被誉为他的哲学的诞生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对共产主义作过这样的表述: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 因此, 它是人向自身, 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这种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自然主义= 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81)2.马克思强调指出: “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也就是说: “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 并且作为个人, 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 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 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在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 只有到了那个时候, 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443)由此可见, 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理解为个人与社会对立的消除, 即个人成为真正的类存在物, 亦即社会的人, 社会成为真正的人的社会, 亦即和谐的社会。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 对未来理想社会作了这样的描述: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294);在马克思看来, 随着人与人(社会) 矛盾的彻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就随之得到解决, 因为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 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 因为效用成为了人的效用。
科学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历史预测

科学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历史预测
何根海;季正矩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年(卷),期】2008()6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和剖析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的组织状况、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等问题,作了历史的预测和天才的设想。
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以严格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不是空想和教条式地预测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总页数】3页(P4-6)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历史预测
【作者】何根海;季正矩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中央编译局世界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
【相关文献】
1.历史学家预测未来——试析托克维尔历史——社会研究方法论 [J], 潘诚
2.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J], 秦刚
3.认识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兼论历史学的社会作用 [J], 方炎
4.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J], 秦刚
5.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及当代启示 [J], 杨栋;刘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参考答案一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参考答案一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参考答案一论述题: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所以,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的预测了未来社会。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100 分)参考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和剖析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的组织状况、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等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的预测和天才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包括价值目标、科学体系、制度设计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科学理论。
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后,就进入未来社会。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以严格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不是空想和教条式地预测未来。
有人认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也有科学的成分,科学社会主义也有空想的成分。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空想的成分,而在于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与空想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后者是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只能求助于理性和正义。
前者则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进行描绘的。
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者醉心于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并宣称:“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对未来的革命的行动作纯学理的、必然是幻想的预测,只会转移对当前斗争的注意力”。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和谐,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间的一种状态,当事物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表现出对立或者同一的状态,而和谐则是人类自有意识以来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建立美好未来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目的,在这个和谐社会建立的过程中,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两大关系来解决问题。
这两大关系中,涉及了人、自然与社会三个方面,并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目标。
而实现了这“两个和解”之后的人类社会,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马恩所定义的和谐社会的真正价值含义。
我们知道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学说是关于矛盾的学说,矛盾是事物的内在本质,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当事物的两方面达到和谐的状态时,事物就会呈现出平静的、静止的状态;当事物的两方面处于对抗时,就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到来。
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
所以,和谐应该是一种相对、短暂的状态,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
人类社会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和谐社会也是相对的、短暂的,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为了达到这种相对的和谐,人类社会需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改革、革命、斗争,而不论是哪一种,都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这既充实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又再一次论证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著作中,就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还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1。
恩格斯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
从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无论在任何时期,人都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而孤立的存在,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文章编号: 1671- 055X(2006)04- 0012- 03
Marx, Engels' Social Harmony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XIAO Xing- yan
(Political Education Depar ment, Liupanshui Teachers Col ege; Shuicheng 553004,China ) t l Abstract: The founder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Marx and Engels critical y inherited 19th centur utopian l y socialist theories and ideas , 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 , the pursuit of value, preconditions, the y main content, and other issues of social harmon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M and Engels' social arx harmonious idea has a model function for u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 . y Key words: M Engels; harmonious society; real function arx,
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
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
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 然史 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பைடு நூலகம்是不可分割的,只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内容提要】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所蕴涵的和谐可理解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获得真正解决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谐社会自由人联合体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之一。
在西方,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批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
他认为,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性,才能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并明确宣称,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未来的“和谐社会”所取代。
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则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之为“和谐与自由”。
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的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的自由。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却无法避免乌托邦主义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合理成分,科学地阐明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理论。
即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一、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得以真正解决的社会唯物史观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人,并不是概念化的、没有社会规定性的、“自然状态”的孤独的人,而是现实的、活动的、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的人,是发展着的人;“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
从现实社会活动中的人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人的概念或臆想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分析人和观察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进而揭示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过程中把与社会和自然界发生密切关系的人确定为“现实的人”,并反复强调,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观察经济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明确指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页。
马克思所说的“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主要是就人的社会本性而言的。
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动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同时,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必然要与他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形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群体。
人的社会关系,最初、最简单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男女关系;但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开展,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关系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到家庭、村落、氏族、部族、民族、国家、世界——人们必然要结成各式各样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关系形式,而且这些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形式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页。
从人的社会关系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形成和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关系中又形成了以阶级、财富、分配、政治、法律、宗教及其他意识形态等为主线的关系。
人在社会中进行自己的活动,同时社会也给人以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各种限制和制约。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生来就必然要组成一定的社会,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
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他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因此,“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和本性不是一种脱离了社会条件的抽象的、静止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发展的,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要求我们,只有从现实的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把握社会关系的历史共性和时代特性,才能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社会,变革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社会结构,为人的发展造就新的社会关系。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是在内部矛盾的不断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矛盾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矛盾又是现实的、具体的,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一切矛盾,都有一个转化、解决的过程。
而这些矛盾的解决总是取决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乃至政治、宗教、哲学以及任何其他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即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也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
因此,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和价值判断,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如此,“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二、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获得真正解决的社会诚然,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但是人在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又不可能不受到自然条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在其科学研究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突出地位,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从本原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和生长的基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
“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其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基本要素之一。
其次,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看,人的活动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同时,人作为能动的、主观的、社会的存在物,又反作用于自然,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他们明确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因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如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研究家或多或少持有的这种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也就是说,人,通过对自然界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再次,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指出,“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的,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5页。
人与自然的作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页。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人类整个进步”及“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更”,即他心目中所追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始终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