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研究综述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理论与当代中国农民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理论与当代中国农民的发展趋势摘要:农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的阶级特性、农民的历史地位、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以及农民的历史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农民阶层分化明显,流动性不断增强,权利意识显著提高,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
未来,农民阶级内部各阶层将进一步分化发展,农民职业化发展将进一步明朗,农民组织化将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农民理论;阶级特性;阶层分化;农民消亡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11-0076-05[HT]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农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草根阶层,他们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农民职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一特定背景下,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理论为指导,把握当代中国农民阶级的新变化,分析当代中国农民阶级的发展趋势,事关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我国经济社??发展中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理论农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农民的阶级特性,明确了农民的历史地位、阐明了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预测了农民阶级的历史命运,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制定对待农民阶级的政策夯实了理论基础。
(一)农民的阶级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农民问题,他们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构建中对农民的阶级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农民阶级具有依附性、二重性、分层性等特性。
1.依附性。
马克思认为,小农人数众多,从经济上看似乎是一个阶级,但他们分散在小块土地上进行耕作,这样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挖掘其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他们的思想体系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文将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解读入手,结合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系统阐述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观点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们当前和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生态文明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社会历史观、自然观、经济观等紧密相连。
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
因此,他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阐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表现;再次,探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措施;结合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中国化解读和实践探索。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体系的全貌和精髓,同时也可以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唯物史观和辩证自然观之中。
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生态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他们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
叙述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历程并谈谈体会

叙述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历程并谈谈体会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历程1.1 青年时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特里尔市。
年轻时,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了德国的学生运动。
尽管他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但他对社会的不公平和剥削问题充满了觉醒。
马克思早期的观点是受到哲学家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但他发现黑格尔的思想过于抽象和远离现实,于是开始寻找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解决方案。
1.2 与恩格斯的碰撞与合作马克思在1842年开始担任《莱茵报》的编辑,这是他第一次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接触的机会。
恩格斯是一位富有的工厂主的儿子,他为了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亲身参与了莱茵地区的工作阶级生活。
恩格斯的经济学和哲学知识为马克思提供了巨大的启发,两人开始了长期而深入的合作。
1.3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他们的主要著作《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这部著作成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纲领,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历程的体会2.1 深刻洞察社会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历程使我深刻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剖析和对阶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社会结构的本质,并揭示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被剥削。
这使我认识到,只有通过深入理解社会问题,才能为社会的变革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2 支持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思想让我对无产阶级革命充满了信心和支持。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阶级斗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反抗,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这让我意识到,无产阶级的觉醒和联合将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键。
2.3 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历程让我明白了个人和团体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一)

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一)内容提要]城市与乡村及城乡经济是学术研究领域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重点内容之一。
如何科学处理城乡关系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城乡关系及其由此引起的矛盾和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本文对国内外城乡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国在新时期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城乡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依据。
关键词]城乡关系;二元结构;研究综述一、城乡关系问题的提出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
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i].城乡关系包含相当广泛的内容,如城乡发展关系(产业发展关系、经济发展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文化关系、城乡社会关系、城乡生存关系、城乡运行关系等。
查阅现有的城乡关系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重点从城乡线性经济关系来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乡发展与规划问题,并且形成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结论,如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结构理论、核心—边缘发展理论,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空间扩散理论和城乡边缘区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并不把城乡关系作为它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完全市场竞争和信息充分的严格假定下,它只是专注于研究资源配置的价格理论,无需考虑城乡差别及其相互关系ii].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从区域分工和贸易出发分析了生产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均等化趋势最终会导致区域差异的消失,可以隐约发现对于城乡关系的区域均衡分析思想。
总体上看,中外学者对城乡关系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基石,也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的过程 。 随着 全球 化 的深 入 发展 ,
各 国交往 的 日益频繁 ,各 国文化也 在 国际文化 舞台上各 展风采 。但我
们 也 应 看 到 , 当前 的 国 际 文 化 发 展 仍 是 以 西方 国 家 的强 势 文 化为 主导 ,
马克思主义城 乡融合思想 及 其对我 国城 乡文化一体化 建设 的启 示
《 1 8 4 4 年 经济 学哲 学 手稿 》 《 德 意 志意识 形 态》 《 共产 党 宣言 》 《 政 治经 济学 批 判》 《 论住 宅 问题 》 《 资本论 》 等一 系列经典著作 中” 。n 马 克思 、恩格 斯城 乡融
合思 想是 马克 思主 义理论 体 系的有机 组 成部分 ,分 析 马克思 、恩格 斯城 乡
融合思想 首先要理 解 马克 思、恩格斯 关于 “ 城 乡融合 ”概念 的基 本含义 。 马克思 主义城 乡融 合思 想渊 源于 空想社 会主 义者 对未来 社 会 的美好 设
想 ,所不 同的是 ,马克思恩 格斯 运 用历史 唯物 主义观 点 ,从 他 们所 处 的资
[ H ] .中央文献 出版社 , 2 0 0 9 : 2 8 .
实践来看, 我 国城 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还存在诸 多问题。马克思主义城
乡融 合 思 想对 我 国城 乡文 化 统 筹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启 示。 关 键 词 :马 克 思 主 义 ;城 乡融合 ;城 乡文 化 一体 化 ; 以城 带 乡 中 图分 类 号 :A 8 1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2 — 7 4 0 8( 2 0 1 3 )0 7 — 0 0 7 0 — 0 4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DOI:10.13600/ki.j p sslof.issn.1009-4326.2016.02.002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宋梅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ʌ摘要ɔ马克思㊁恩格斯对城乡关系这个现实问题一直很关注,他们指出分工是造成城乡分离的起点,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城乡对立的根源,同时,也阐述了城乡融合的理想蓝图㊂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合理布局和发展生产力㊁工农产业的结合等等实现城乡融合的思想㊂而当前我国城乡差距拉大,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也会影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度,所以,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发挥它的时代价值,会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㊂ʌ关键词ɔ马克思主义;城乡对立;城乡融合ʌ中图分类号ɔ A81ʌ文献标识码ɔ A ʌ文章编号ɔ 1009-4326(2016)02-0005-04由于马克思㊁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工业革命使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㊂在其研究的著作中,他们从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来分析城乡关系所蕴含的重要内涵,认为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是城乡分离的起点,之后社会生产力的扩大和提高使城市的资本越来越集中,城市和乡村的关系逐渐向对立发展的道路演化㊂最后,他们在对导致城乡产生分离乃至对立的历史根源进行研究之后,则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理想蓝图㊂所谓城乡融合,主要是指 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 [1]686㊂当今中国,党和政府把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㊁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机制㊂一㊁马克思㊁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形成过程1.城乡分离的起点: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㊂我们需要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探讨城市和乡村分离的这一问题㊂马克思㊁恩格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城乡分离及对立的原因作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㊂ [2]104从他们的这一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实际上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㊂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的早期分工是带有自发性和自然色彩的㊂例如,社会早期出现的基于天然的两性分工,这种分工显然并未对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所以并非是促使城乡分离的原因㊂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㊂ [2]82这是因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促使一部分人从事于生产工具的研发与改进,从而推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同时,也改变原有的社会状态及关系,伴随着人口和财富的增加,慢慢地开始出现了社会阶层分化等情况,这一切都为城市的出现酝酿着条件㊂所以,城乡分离是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开始的,这只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首次分工,也是最为简单的一次分工,但它却揭开了人类社会分工的序幕㊂城乡分离是城乡关系的出现的最初阶段㊂2.资本主义时期:城乡关系的对立发展㊂分工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决定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具体关系状态㊂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因分工变化而导致城乡关系发生逐渐对立的变化㊂首先,工厂手工业时期的分工:城市和乡村的力量是不相上下的㊂在城乡分离的最初阶段,城市的力量是很弱小的,这是由于 在城市中各行会之间的分工还是非常少的,而在行会内部,各劳动者之间则根本没有什么分工 [2]106㊂然而城乡的对抗状态由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有所改变,工厂手工业的出现,使得城市慢慢地取得与乡村抗衡的力量㊂其次,机器大工业2016年3月第29卷第2期胜利油田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 y School of Shen g li OilfieldMar.2016Vol.29No.2ʌ收稿日期ɔ 2016-01-27ʌ作者简介ɔ宋梅英(1990 ),女,河南商丘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㊂时期的分工:城市战胜了农村㊂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不仅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分工,也助推了城市化浪潮的高涨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写道: 于是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大城市㊂城市越大,定居到这里就越有利, 这样一来,大工厂城市的数量就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起来㊂ [1]406-407同时,马克思㊁恩格斯也指出机器大工业的分工使得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㊂最后,商业时期的分工:城市压迫农村㊂商业分工不但促使世界市场连成了一体,还催生了货币的产生,这些都巩固了代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城市文明的地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被拉大,并且城市还逐渐地向农村的空间延伸,这就导致了农村的资源和空间不断地被城市占有㊂结果,农村不得不屈服于城市的掌控,沦为城市的奴隶 ㊂3.未来城乡关系的展望: 城乡融合 ㊂马克思㊁恩格斯 城乡融合 思想的提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影响,即吸收了欧文㊁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这方面理论的合理因素,并对其进行扬弃;另一方面是马克思㊁恩格斯自身的深入调查研究,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城乡对立的深刻根源㊂马克思㊁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即 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 [1]686㊂马克思对城乡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做了具体阐述,认为城乡关系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从城乡分离到城乡对立,并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㊂马克思㊁恩格斯都强调城乡融合与社会主义并非空想,坚信城乡对立及差别可以被消灭㊂他们从人的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可以从 必然王国 走向 自由王国 ㊂这样一来,就可以打碎城乡社会分工带来的限制,实现劳动者既可以从事工业方面的劳动,也可以从事农业劳动,既可以从事体力劳动,同样也可以实现脑力劳动,这种自由的分工将打破城乡的差别,使城乡逐渐走向融合㊂二㊁马克思㊁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蕴含的主要内容1.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合理分布是实现城乡融合的物质基础㊂要想达到城乡融合的目的,必须从生产力着手,才能为城乡融合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㊂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㊂ [3]55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不断地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使工业和农业的不断联合,使城乡生产力都提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才会彻底消除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促进城乡融合的实现㊂马克思认为,不仅要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生产力进行合理的分布,这也有利于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㊂因为工业并不是只能分布于城市,农村也并不是只能从事农业活动㊂所以说,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㊂大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尽可能均衡地分布,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互相融通,才有可能消除城乡分离与对立,逐步改变农村对城市过分依赖的现状㊂事实上,今天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和产业化,并且农业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㊂这都表明了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乡关系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早已焕然一新㊂这也说明马克思㊁恩格斯对未来城乡关系的展望已经得到了部分证实㊂2.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社会前提条件㊂马克思㊁恩格斯认为: 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㊂ [2]104由此可以看出,导致城乡之间对立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㊂他们又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其必将被淘汰出历史舞台,人类必然迎来崭新的共产主义制度,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会被消灭,城乡可以实现真正的融合㊂所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良药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性质决定了其不仅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反而会使城乡矛盾愈加凸出激化㊂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废除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是需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条件的㊂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消灭私有制,才能逐步消除城市和农村分离乃至对立的状态,这样一来,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城市发展的状况将得到改变,城市与农村将实现良性互动,而不是处于彼此孤立㊁隔绝的状态㊂3.促进工农产业融合以实现城乡良性互动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 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㊂ [2]294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分工体系,以达到工农产业的结合而不是分裂的目的㊂新型的城乡分工应当打破传统的工农产业分布格局,即打破工业只存在于城市,农业只分布于农村的僵局㊂实现城乡之间产业的广泛融合和交流,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目的㊂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城市的繁荣也可以促使农业摆脱最初的粗陋状态㊂所以说,在实现城乡融合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城市对农村和农业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㊂在产业革命之前,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但在产业革命之后,城市的面貌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㊂城市逐渐成为各种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依托自身的生产力优势,依靠工业生产和商品贸易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㊂同时,由于城市居民需求发生多样化,使得城市中的资本因素向农村进行渗透,使农村居民的生产活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农村专业化的生产就逐渐应运而生了㊂但是,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并不是指实现城乡的无差别发展,而是实现城乡之间优势互补,城乡共同繁荣㊂三㊁马克思㊁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对我国城乡关系构建的启示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有利于解决由城乡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㊂解决我国当前的城乡关系发展难题,马克思㊁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启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㊂1.政府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推进城乡健康有序的发展㊂马克思㊁恩格斯认为,私有制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得同时期的资本主义矛盾加剧㊂正如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的早期,城市处于无序的扩张状态,占用了广大的农田,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管理的放任自由,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和矛盾的激化㊂后来随着城乡对立的严峻事实,英国进行了城乡规划运动,在20世纪的上半叶,逐渐摆脱了城乡发展严重不协调的情况,并逐渐地向城乡健康有序的一体化方向发展㊂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城乡差距过大,发展脱节问题凸出,所以,我们必须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放在统筹的思路中去合理规划㊂比如,包括生产力的合理布局㊁城市的人口数量㊁工业的选址和布局㊁生态环境㊁土地的合理利用㊁资源开发等等,都需要在政府的合理规划中有序进行㊂马克思㊁恩格斯还认为,在消灭私有制之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工业生产,合理布局生产力,人口尽可能地得到合理分布,工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㊂而我国各地政府在城市化的初期,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往往会以牺牲农村发展为前提,长期忽略了对农村的规划发展,只注重城市的规划发展㊂所以,我国要想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合理有序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政府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控和有效的干预,并且使城乡规划实现法制化和科学化,以避免城乡出现无序的发展状态㊂2.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想实现和谐的城乡发展关系,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㊂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这两项工作也是检验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全社会中贯彻效果的极其重要的内容㊂开展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成形式主义,也不是政府拿来搞政绩工程的,必须把农民的权益放在首位,才能有效持续地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否则的话,只能加重农村和农民的负担,加大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㊂也就是说,只有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公平;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㊂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㊂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而且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活跃,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㊂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工业的支持㊂马克思指出: 资本的增长,由于使竞争加剧,必然会降低利润㊂城市中利润的降低,促使资本流入农村,这就造成对农业劳动的新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的报酬㊂那时资本就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并在农业中找到用途,于是原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村积累起来的城市资本又部分地回到了农村㊂ [4]260-261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工农业之间具有互补性,工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持㊂以工促农, 工业反哺农业 已势在必行,只有工业和农业都实现现代化,才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带来的城乡差距扩大的现状,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㊂3.推进制度创新和改革,打破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㊂要想打破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障碍,首先就要从户籍制度的改革入手,才能实现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㊂ 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造成公民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强化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化进程,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是一项不合理㊁不公正的制度㊂ [5]173据统计,中国到2020年农村人口仍将有6亿左右,农村的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重大㊂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进程,促进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才是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重要出路㊂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努力推进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㊂同时,还需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广大劳动农民的合法权益㊂土地是农民获取生活资料的直接来源,然而,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㊁城镇化带来一系列的土地问题:都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威胁,我国土地制度受到考验和挑战㊂所以,近几年党和政府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㊁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制度及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作了部署㊂各级政府只有落实好上述这些政策,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㊂4.以城带乡,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㊂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应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在城市的良好发展创造更多的制度条件,使得城市成为农民发展的新空间㊂要让农民在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从中获得自己的价值,融入城市的生活,增加家庭收入和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㊂我国城乡差距不断地被拉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 非均衡发展 理念仍未完全打破, 重城轻乡 的财政投入情况依然大量存在㊂所以,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重要路径㊂ [6]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社会的人才资源㊁资金㊁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地重新流入农村,这些资源就像给农村注入新鲜的血液一样,激发农村生产的活力和效率,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农村的经济获得繁荣发展,缩小和城市的差距㊂政府要 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㊁通信㊁电力㊁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使落后的地区㊁乡村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7]292㊂只有通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正真意义上的社会公平,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铺平道路㊂所以说,以城带乡,努力把社会公共资源均等化,才能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㊂ʌ参考文献ɔ[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谢双明.马克思主义东方农民问题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岑亁明,宋卫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突破口[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7]岑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Marx and En g els'Thou g hts of Rural-Urban Inte g ration and Its Contem p orar y ValueSONG Mei y in g(School of Marsixm,Zhon g nan Universit 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430073,China) Abstract:Marxand En g els had alwa y s attached g reat attention to the p ractical p roblem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 p.The y p ointed out that the division is the ori g in of urban and rural se p aration,but p rivate ownershi p of ca p italism is the root of leadin g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Meantime,the y also elaborated an ideal blue p rint of urban--rural in-te g ration.Their classic works contain some thou g hts of rural-urban inte g ration,r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the develo p ment of p 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 y and a g riculture.However,the urban-rural g a p in our countr y is widenin g and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has an effect on the de p th of com p rehensive dee p enin g reform.Therefore,in-de p th stud y on rural-urban inte g ration and elaboratin g its era value will p la y an instruc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urban inte g ration.Ke y words:Marxism;rural-urban contradiction,rural-urban inte g ration(责任编辑郭伟)。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资本主义日益发展壮大,各种矛盾已充分展现,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克服了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思想的局限性,成功地创立了新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科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南,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关于世界的本质以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P184—186)(一)恩格斯首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问题很多。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和哲学研究一切方面的基本问题。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中,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表述是在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考察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科学结论。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说明了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
哲学基本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早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没有科学知识,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和心理活动,不能解释做梦的现象,错误地以为在人们的肉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不死的灵魂。
这样,就发生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初萌芽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远古时代,但是那时是不可能清楚地提出这个问题。
那么,哲学基本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呢?在欧洲中世纪近千年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基督教在思想上占了绝对统治地位,人们对宗教只能信仰,不能怀疑,人们的思想好象处在冬眠状态之中,宗教观念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作者:陈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有其非常独特的论述,该理论的系统性和理论科学性对于指导今天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突破统筹城乡中遇到的瓶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章主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详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内容。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城乡关系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城乡关系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分析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思想。
(一)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作为整个分工的社会化产物城乡对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极度不发达,人们主要是靠狩猎、捕鱼、畜牧,或者更多时候是靠耕作为生,这个阶段尚未产生城市。
当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后,农业与手工业开始分离,“从而发生了直接为了交换、日益增加的一部分劳动产品的生产,从而使单个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变成了社会的迫切需要。
”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深化,此时城市应运而生,开始了城乡分离甚至是对立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这样阐述城乡差别的,他们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
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服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