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座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一、确定课程进度课程进度是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不可缺少的部分。
课程设计者要巧妙地配置有限的课程时间,使学员在整个课程执行期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实现课程时间的最大价值。
课程进度是培训课程执行所需的实际时间以及具体安排。
培训课程所需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学员的正常工作,而且会令人疲惫,难以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时间过短则会使培训内容过多,难以被学员吸收和消化。
确定课程进度的基本原则就是短、平、快,充分利用时间。
在确定课程进度的过程中,应遵循如图7-15所示的五个原则。
图7-15 确定课程进度的五个原则二、设计课程内容(一)选择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一门培训课程不可能涉及所有内容,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图7-16所示的标准。
图7-16 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2.课程内容选择程序依据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和课程目标,按照图7-17所示的课程内容选择程序,就能准确的选择适合学员需求的课程内容。
图7-17 课程内容选择程序3.划分课程单元为了把培训课程变成可以进行教学的成品,把全部内容“单元化”至关重要。
要尽量把内容分解成单元,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1)这种做法遵循了培训内容逐步展开的逻辑进程,因为培训课程内容总是能够形成若干个单元的。
(2)这种做法有利于更改培训内容,只需要对出现问题的单元进行修改就可以解决问题。
表7-14是课程整体设计内容的格式样表,即把所有课程设计内容进行了汇总。
培训师在设计课程整体内容时,可以参照此表。
表7-14 课程整体设计内容格式表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公开课□内训课课程地点:课程日期:讲师:助手:(二)编排课程内容选择好所有的培训课程内容之后,培训师就应该安排培训课程中讲解的先后顺序了。
1.课程内容编排原则(1)从简单到复杂,学习可分为不同层次。
例如进行“有效指导”培训课程就可以在开始先组织讨论一个好指导者的标准,而不是进行有效指导的方法等比较复杂的问题。
(2)采用已有的一些比较合理的编排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题目:“轴承座”零件机械加工工艺φ42/φ47孔车夹具设计姓名:指导老师:周太平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343009井冈山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目录摘要 (1)第一章绪论 (2)1.1课程设计题目及目的 (2)1.2设计内容介绍 (2)1.3机构简介 (2)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3)2.1 轴承座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3)一.轴承座的用途 (3)二.轴承座的技术要求 (3)三.审查轴承座的工艺性 (4)2.2 确定毛坯、绘制毛坯简图 (4)一、选择毛坯 (4)二、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 (5)三、绘制轴承座铸造毛坯简图 (5)2.3拟定轴承座工艺路线 (6)一、定位基准的选择 (6)二、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 (7)三、制定工艺路线 (7)2.4 机床设备及工艺设备的选用 (8)一、机床设备的选用 (8)二、工艺装备的选用 (8)第三章车床具设计 (8)3.1 车床夹具的主要类型 (9)3.2车床夹具的设计要点 (9)3.3轴承座零件的车床专用夹具的总体设计 (10)设计体会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摘要轴承座是用来支撑轴承的,固定轴承的外圈,仅仅让内圈转动,外圈保持不动,始终与传动的方向保持一致(比如电机运转方向),并且保持平衡;轴承座的概念就是轴承和箱体的集合体,以便于应用,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有更好的配合,更方便的使用,减少了使用厂家的成本.至于形状,多种多样,通常是一个箱体,轴承可以安装在其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在汽车和电子电器等高速发展的领域。
本次课程设计设计的课题就是轴承座的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后进行的一项教学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在设计中能初步学会综合运用以前所学过的全部课程,并且独立完成的一项工程基本训练。
夹具设计课程设计

目录1.设计任务书1.1.概述1.2.设计的要求1.3.设计题目2.加工零件的简介2.1.加工的零件图2.2.加工零件的结构特点3.零件加工方案的选择3.1.零件的工艺分析3.2.工艺方案的确定3.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3.2.2、基面的选择3.2.3..制定工艺路线3.2.4、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3.2.5、确立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4.零件夹具方案的选择4.1拟定定位方案和选择定位元件4.1.1.拟定定位方案4.1.2选择定位元件4.2.确定夹具类型5.夹紧方案的确定5.1.夹紧方案的选择5.2.夹紧力的估算6.夹具的结构设计7.夹具的使用说明8.设计小结参考文献1.设计任务书1.1概述在现代制造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机床夹具无论在传统机床上还是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上,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艺装备。
通过机床夹具设计,不仅可养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得到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
1.2.设计的要求1.运用已学过的机床夹具设计及有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习中所获得的实际只是,根据被加工零件的要求,设计既经济合理又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
2.培养结构设计能力,掌握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学会使用各种手册、图册、设计表格,规范等各种标准技术资料,能够做到熟练运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正确的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加工基准的选择、定位、夹紧、加工方法选择以及合理安排工艺路线,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4.?进一步培养机械制图、分析计算、结构设计、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
1.3.设计题目题目:“拔叉(CA6140)”的夹具设计内容:铣直径为40mm上端面的立式铣床夹具设计(1)零件图 1张(2)夹具总装图 1张(3)夹具主要零件图若干张(每个零件一张图)(4)课程设计说明书 1份2.加工零件的简介2.1.加工的零件图2.2.加工零件的作用及结构特点题所给的是CA6140车床上的拨叉,它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挡作用,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工作,获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
V型块设计说明书

该课程设计是学完本课程之后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是我们步入社会的一次深刻的链接,考察 了我们独立设计,计算,绘图和分析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我们查阅各种设计手册的能力,通过 该课程设计我们了解了夹具设计的一般步骤,需要用到的一些结构都需要我们认真查阅后绘制 到图纸上,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学会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2)攻螺纹加工余量(a)钻孔:0.4mm(b)扩孔0.2mm
毛坯尺寸:180×204×117mm
确立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加工条件:铸铁退火,材料牌号:ht250
工序3 (a)粗洗A面 选用机床xk5032.铣刀为镶齿套式端面铣刀,外径为80mm,齿数z为4 见 [2]中表3.16 选择切削深度是1.5mm,有[2] 中表 3.16得 每齿进给量取fz=0.14mm/z
查《切削手册》表3.7,后刀面最大磨损为1.0~1.5mm。
查《切削手册》表3.8,寿命T=180min
计算切削速度
按《切削手册》,查得
n=439r/min,Vf=490mm/s
Vc=98mm/s,
据铣床参数,选择nc=475r/min,Vfc=475mm/s,则实际切削 Vc=3.14×80×475/1000=119.3m/min,
(1) 铸造 (2) 退火 (3) 粗洗 (4) 精洗 (5) 钻 (6) 攻丝
(7) 淬火 (8) 磨削 (9) 去毛刺 (10) 检验 工艺路线(二) (1) 铸造 (2) 退火 (3) 粗洗 (4) 精洗 (5) 淬火 (6) 磨削 (7) 钻 (8) 攻丝 (9) 去毛刺 (10) 检验 以上二个工艺路线,选择第一个。因为在第二个工艺路线里,磨削 在钻孔和攻丝前面了,工件有几个面面要求高,孔定位要求不高,第二 个工艺路线,会影响工件尺寸和表面粗造度。所以选择第一个工艺路 线。
v型带传动课程设计

v型带传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V型带传动的定义、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V型带传动的基本参数计算,包括带速、功率传递、带长和张力等。
3. 学生能描述V型带传动与其他类型传动(如链传动、齿轮传动)的区别及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V型带传动的相关公式进行简单工程问题的计算与分析。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判断V型带传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3.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V型带传动系统,并进行模拟测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传动系统尤其是V型带传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V型带传动的设计与测试任务。
3. 强化学生对工程实际应用中安全、可靠、效率等方面的认识,培养其严谨的工作态度。
课程性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机械常识,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知识,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V型带传动的概念、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 V型带的基本参数计算,包括带速、功率、带长和张力的计算方法。
- V型带传动与其他类型传动的比较及适用范围。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带传动”,第1-3节。
2. 实践操作:- V型带传动系统的模拟设计与测试。
- 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了解V型带传动在实践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第1课时,介绍V型带传动的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第2课时,讲解参数计算方法;第3课时,进行V型带传动模拟设计与测试。
3. 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的V型带传动工程案例,了解其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安排:第4课时,分析案例,总结V型带传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经验和教训。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V型带传动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v型传送带课程设计

v型传送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V型传送带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V型传送带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了解其在生产流程中的作用;3. 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分析V型传送带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绘制简单的V型传送带图纸;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V型传送带模型;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V型传送带的线速度和输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 学生认识到科技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物理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兴趣,但可能缺乏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介绍V型传送带的基本结构,包括皮带、滚筒、张紧装置等;- 讲解V型传送带的工作原理,涉及摩擦力、传动比等物理概念;- 分析V型传送带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场景,如生产线、物流运输等。
2. 实践操作:- 利用CAD软件绘制V型传送带图纸,了解其尺寸和结构要求;- 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简易V型传送带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进行V型传送带线速度和输送能力的计算,巩固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教学大纲:- 第一课时:V型传送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 第二课时:V型传送带的应用案例分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 第三课时:CAD软件绘制V型传送带图纸,实践操作与教材相结合;- 第四课时:小组合作制作简易V型传送带模型,巩固理论知识;- 第五课时:计算V型传送带的线速度和输送能力,运用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卧式组合机床液压系统 (液压系统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论文)的要求与数据
1.机床系统应实现的自动工作循环 (手工上料) →(手动启动) →工件定位(插销)→夹紧工件→动力头(工 作台 ) 快进→慢速工进→快退→停止→工件拔销→松开工件→(手工卸 料) 。 要求工进完了动力头无速度前冲现象。工件的定位、夹紧应保证安全 可靠,加工过程中及遇意外断电时工件不应松脱,工件夹紧压力、速度应 可调,工件加工过程中夹紧压力稳定。 2.工件最大夹紧力为 Fj;工件插销定位只要求到位,负载力小可不予计算。 3.动力头快进、快退速度 v1;工进速度为 v2 可调,加工过程中速度稳定; 快进行程为 L1,工进行程为 L2;工件定位、夹紧行程为 L 3。 4.运动部件总重力为 G,最大切削进给力(轴向)为 Ft; 5.动力头能在任意位置停止,其加速或减速时间为 t,工作台采用水平放置 的平导轨,静摩擦系数为 fs,动摩擦系数为 fd。
1.15~1.16 1.17~1.18 1.19~1.21 1.22~1.23 1.24~1.25 1.26
分析工况和动作要求, 确定并画出液压系统的原理图。 教 2-405、 407 教 2-405、 407 教 2-405、 407 教 2-405、 407 教 2-405、 407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选定的液压元件如表2液压元件明细表序号元件名方案额定压力mpa通过流量lmin工作压力mpa工作流量lminxub801002580156217液压泵v4150syjl6337590455181压力表开关kf3e3b1645三位四通换向34ef30e16b1680455181二位三通换向23ef3be16b16802512序号元件名方案额定压力mpa通过流量lmin工作压力mpa工作流量lminaqf3e10b1650769减压阀jf310b636345316压力表开关共用1625单向阀af3eb10b16402531610三位四通换向34ef30e4b16253161411单向节alf3e6b16252531612压力继电器dp163b13单向调aqf3e10b16502500414二位四通换向24ef30e4b162500444确定管道尺寸油管内径尺寸一般可参照选用的液压元件接口尺寸而定也可按管路允许流速进行计算
锻造:V型件弯曲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锻造:V型件弯曲模具设计课程设计——V型零件的弯曲工艺及模具设计学校:沈阳工业大学指导教师:于宝义班级:成控0804班学号:080201116姓名:何哲1一、零件的工艺性分析1、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如图所示为零件图零件图生产批量:大批量材料:厚度为4mm的Q235钢板碳素结构钢的化学成分、性能及用途部分碳素钢抗剪性能如上图可知碳素结构钢,其抗剪强度为310—380Mpa,抗拉强度为375—460Mpa,屈服强度为235Mpa,弹性模量为206000Mpa。
并会随着材质的厚度的增加而是其屈服值减少。
由于含碳适中,综合性能较好,强度、塑性等性能得到较好的配合,用途最广泛。
尺寸精度:该零件图上已经标出了零件的弯曲角度,零件的高度和零件的宽度,其余并未标准,属自由尺寸,可以按着IT13级确定工件的公差。
工件结构的形状:制件需要进行落料,弯曲两道基本工序,尺寸小。
结论:该制件可以进行冲压。
制件为大批量生产,应重视模具材料和结构的选择,保证模具的复杂程度和模具的寿命。
22、确定工艺方案各类模具结构及特点比较根据制件的工艺性分析,该弯曲件外形简单,精度要求不高,工件厚度4mm。
次工件可用一次单工序模弯曲,且定位精度易保证。
3二、冲压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1、模具类型的选择冲压工艺分析可知,采用单工序冲压,所以模具类型为单工序模。
2、操作与定位方式零件大批量生产,安排生产可采用手工送料方式能够达到批量生产,且能降低模具成本,因此采用手工送料方式。
零件尺寸较小,厚度较小,宜采用定位板定位。
3、卸料与出件方式因为工件料厚为4mm,相对较薄,卸料力不大,故可采用弹性料装置卸料三、冲压模具工艺与设计计算 1、弯曲工件毛坯尺寸计算相对弯曲半径为:R/t=3/4=0.75>0.5 其中R——弯曲半径(mm)t——材料厚度(mm) 由于相对弯曲半径大于0.5可见制件属于圆角半径较大的弯曲件,应该先求形变区中性层曲率半径β(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磨削加工余量表
宽度 厚度 <100 工件长度 L 101-250 251-400 404-630
< 200
> 200
<18 19-30 31-50 >50 <18 19-30 31-50 >50
0.3 0.3 0.4 0.4 0.3 0.35 0.40 0.40
0.4 0.4 0.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4 0.4 0.4 0.4 0.45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课 程 设 计(论文)
课程名称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题目名称 V 型座课程设计
学 部(系)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部 专业班级 1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 班 学
20 12 年
12 月
28 日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零件分析 零件毛坯的确定 制定零件工艺规程 零件图 参考文献
1. 零件图的分析
3.4 机械加工工序设计 ① 粗铣加工
1)加工条件 工件材料:20#钢,σb =410MPa( 《机械工程材料》 ) 。 加工要求:粗铣上下表面 机床:X62W。 刀具:WC+TiC+Co 硬质合金钢,牌号 YT15,硬度 91HRA, 整体式圆柱铣刀 80×22 GB/T 7953-1999 2)切削用量 背吃刀量:ap=10.2mm/3=3.4mm,考虑到加工误差,取 ap=4mm( 《机械工艺手册》 ) 。 进给量:f=0.22mm/r( 《机械工艺手册》 ) 。 切削速度: v
5. 零件图
6. 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材料》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夹具设计手册》 《切削用量手册》 《机 械加工余量》 《机械加工工艺手册》 《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工艺与技术标准实用手册》 。
d0n =157m/min ,n=625r/min。 1000
进给速度:Vf=fn=0.125m/min。 工时的计算:铣单个表面的工时 tm=L/ Vf = 64.6mm/0.125m/min=0.52min。
③检测
工件材料:20#钢,σb =410MPa( 《机械工程材料》 ) 。 加工要求:V 型槽母线与基准面 A 的对称度。 检验方法: 如图:将 V 型槽内固定有圆柱检验棒的 V 形块侧面置放于平板上,在圆柱检 验棒上取两截面,用测微议的检测头接触在第一截面一侧面圆柱母线最高点上, 并读数,然后 V 形块翻转 180°,在同一截面上册的另一侧圆柱母线最高点的读 数值。在第二节面上重复上述测量过程,测得读数值。 a)在同一截面上,两读数值符号相同,以两读数值的绝对值之差的 1/2 为 对称度误差; b)在同一截面上,两读数值符号相反,以两读数值的绝对值之和的 1/2 为 对称度误差。 对称度误差值小于 0.03,则产品合格。
3.2 选择定位基准
1) 精基准的选择 V 型槽要保证粗糙度和与基准面 A 的对称度,考虑统一基准原则, 选基准 A 作为精基准,选 V 型槽的对称端面作为第二精基准。
2) 粗基准选择 重要考虑装夹方便、可靠,选一大端面作为基准。
3.3 拟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
方案一: 1) 下料(锯床 G4225,锯床专业夹具) ; 2) 粗铣表面(铣床 X62W,铣床专业夹具) ; 3) 精铣表面(铣床 X62W,铣床专业夹具) ; 4) 钻孔,用Φ10 钻头钻孔(立式钻床 Z3040) ; 5) 画线,锯 V 型槽; 6) 铣斜坡(铣床 X52,专用夹具) ; 7) 热处理; 8) 中期检验; 9) 精磨表面和 V 型槽(专业夹具) ; 10)终期检验。 方案二: 1) 下料(锯床 G4225,锯床专业夹具) ; 2) 粗铣表面(铣床 X62W,铣床专业夹具) ; 3) 精铣表面(铣床 X62W,铣床专业夹具) ; 4) 铣 V 型槽(铣床 X52,专用夹具) ; 5) 铣斜坡(铣床 X52,专用夹具) ; 6) 热处理; 7) 中期检验; 8) 精磨表面和 V 型槽(专用夹具) ; 9) 终期检验。 方案对比: 方案一工序复杂,加工过程中误差较大,加工时难达到批量生产。方案二工序集中, 便于管理, 且采用机床种类少, 精度要求高的地方使用专用夹具。 考虑到该零件生产批量大, , 可简化调整工作,采用专用夹具,可提高效率,故采用方案二。 工 序 号 01 工 序 名 称 下料 工序内容 下料(锻料)尺寸 64.6mm × 52.2mm×26.2mm 夹零件左右 2 端 , 先铣下表面 , 再铣上表面,依次铣剩下表面 精铣表面 用专用夹具夹紧零件 , 用Φ 10 在 零 件 左 端 中 间 铣 深 10mm 槽,然后旋转分度盘 45 °铣 90°槽。 装夹零件时在夹具里垫 5 °的 垫片 车 间 金 工 金 工 金 工 金 工 X62W 设备 工艺装备 锯床通用 夹具 铣床通用 夹具 铣床通用 夹具 专业夹具 工时
d0n =157m/min ( 《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工艺标准适用手 1000
册》 ) 。
进给速度:Vf=fn=0.1375m/min 工时的计算:铣单个表面的工时 tm=L/ Vf = 64.6mm/0.1375m/min=0.47min。
②铣削加工 1)加工条件
工件材料:20#钢,σb =410MPa( 《机械工程材料》 ) 。 加工要求:精铣上下表面 机床:X62W。 刀具:WC+TiC+Co 硬质合金钢,牌号 YT30,硬度 106HRA, 整体式圆柱铣刀 80×22 GB/T 7953-1999 2)切削用量 背吃刀量:精铣余量 0.3mm,一次切削可以完成。取:aP = 0.3mm; ( 《机械工艺手 册》 ) 。 进给量:f=0.2mm/r( 《机械工艺手册》 ) 。 切削速度: v
0.45 0.45 0.45 0.45 0.45 0.45
0.5 0.5
0.55 0.60
取零件上下表面总余量为 10.2mm,左右表面总余量为 9.6mm,前后表面总余量 为 10.2mm。
2.3 绘制毛坯图
52,2
26,2
64,6
3. 制定零件工艺规程
3.1 选择表面加工方法
1) V 型槽考虑:① 生产批量较大,应采用高效加工方法;② 零件精度要求高,为保 证 V 形槽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热处理后需对该 V 型槽再进行加工。故确定热前采用粗铣 —半精铣的加工方法,热后采用磨削方法。 2) 零件上下表面和四个端面 根据精度要求,并考虑生产批量较大,故采用精铣—半 精铣的加工方法。 3) U 型斜槽 采用粗铣的加工方法。
02
粗 铣 表 面 精铣 铣 V 型槽
03 04
X62W X52
05
铣斜槽
金 工
X52
铣床通用 夹具
06
热处理
渗 碳 深 度 0.8~1.2, 淬 火 HRC58~64
热 处 理 车 间
07 08 09
中 期 检 验 磨 表 面 和 V 型槽 终 期 经 验
切片组织分析 精磨表面和 V 型槽 检验尺寸,精度。 金 工 专用夹具
2.2 确定总余量
查下表:
毛坯加工余量表
工件宽度 ≤100 5 ≤10 11-25 26-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1-450 451-600 4 4 4 5 5 6 7 8 工 件 长 度 L 101-250 251-320 321-450 451-600 长度上加工余量 2e 6 6 7 8 工件截面上加工余量(2a=2b) 4 5 5 6 4 5 5 6 5 5 6 7 5 5 7 7 8 6 7 7 8 9 7 7 8 8 9 7 8 8 9 10 601-800 10 6 6 7 7 8 9 9 10
1.1 零件实体图
1.2 零件的功用 本零件用于完整的外圆柱面和非完整的外圆柱面的定位,是外圆定位中 最常用的定位元件。 1.3 零件工艺分析
本零件为夹具加紧零件,其最主要加工面是 90 度角,其尺寸和粗糙度要求是加工 工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 确定毛坯
2.1 确定毛坯的制造材料
本零件的主要工用保证加工零件加工时的精度, 其工作表面需要较高的精度, 还需 要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估毛坯选择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