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完整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完整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试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事?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物种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人类终于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也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一、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它的主旨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着眼点是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生产水平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面向自然的无限度的索求是合法的人类活动,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就无可厚非了。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带给人们的灾难性的惩罚,终于

唤起了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

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直到最近有192个国家参与召开的旨在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至此,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

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的研究随之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人们就生态文明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环境保护以求缓解或解决生态问题。但是,相比之下,从哲学层面,特别是从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哲学的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二、

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文明这一词语,但是马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肯定自然

界的客观性,又重视它的属人特性,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协调统一,这一认识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人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经典论述中。本文通过对这些经典论述的诠释,解读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意蕴。而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观点,

是生态文明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的分析我们可

以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哲学意蕴。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中的要点,对于这一要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科学而全面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来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得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从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指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的历史范畴即: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形成了人与

自然的关系,人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生命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

发生的变更出发。”

因此,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人和自然通过互为对象而形成一个有

机统一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既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维持和保护人类自身存在、发展的条件,说到底是保持人类自身的发展。(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和对象性

自然界是客观性和对象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对象性的关系。对象性关系是指一个物体与某对象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

系是指人和自然界互为对象。首先,人以自然界为对象,

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界作为自己有

意识的实践活动的对象,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料。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始终处于主动

地位,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在环境危机中,人类应当承担完全的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依靠人类自身。人类要在自身的实践中,协调自身和自然的关系,改变自己对自然的野蛮掠夺的行为方式。其次,自然在从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转化,实现自身现实性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因此也表现为自然界以人为对象。自然界

的变化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中,自然界的发展于是

就表现为自然向人为自然的生成。因此,现实的自然界一方面按照其既有的自然规律运动,另一方面又受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自然与人的

对象性关系表明,人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和自然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应该把自然视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危害自然也就是危人类自身的发展,保护自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想人类生存就不能只看到当代人的生存,而要顾及几代人的生存和延续。我们现在所处的人化自然,既是我们前人和我们自己实践的结果,又是我们后人实践的前提。我们后人的生存发展的条件,取决于我们现在实践的结果。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对象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才能真正建成现代生态文明。

(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自然界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还具有历史性的特点。自然界有自身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自然界的历史性主要是指自然界在人类历史过程所发生的、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和造成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不断向着人化自然发展,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和基础,而这种人化了的自然才是人类现实的自然,因此自然的历史化过程也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劳动分工的形成,私有财产的分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人逐渐产生异化现象。在人的异化了的作用下,人化自然也随之转化为异化自然。异化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改造所造成的对人类惩罚性的结果,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类对自然施加的异化作用越大,自然的异化就会越严重。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面

临的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实质上都是人的异化引起的自然的异化。那么进一步解

放劳动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也就是对自然异化的解决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建设现代生态文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对此,应加以全面理解:一要准确定位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位置;二要反思传统

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

准确定位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位置

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制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人在改造自

然的实践活动中将自身融入自然或以自然充实自身。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又是主体。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对自然改造中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把人的意志力量绝对化,而是为了把人的意志力量严格限制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下。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自然异化产生的生态问题是人类一手造成的。生态系统的调控,首先是对人类行为的调控。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并不意味着人这个主体掌握自然的控制权。相反,人类必须服从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然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那么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科技万能论”

实际上是传统发展观的错误。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挑战和反思,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发展观,通常是指工业文明时代的增长性发展观。增长性发展观其发展路径是通过向大自然的无度索取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发展观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违背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手段是生态化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与大自然再造能实现平衡,又使人类排泄的废弃物与自然再造能力实现平衡。发展的目的是在不伤害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目前已经取得普遍共识,这就是将任意对待自然和无节制开

发、虐待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方式调整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自然、养护自然的基础上可持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建设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哲学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李世书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 要进行一场生态道德革命,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新价值观指导下,人类社 会自觉建立并遵循一种全新的生态道德目标,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革命;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036-04为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困境,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最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重返不同于资本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反思全球生态危机的进程中,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是主流绿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把自 然生态系统作为理论思维的出发点, 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生态学意义,全面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绿色后现代主义的“自然中心论”的同时, 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当代研究和解 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 义以“人类尺度”的立场和方法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 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必须立足于现实,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类的自身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尺度”和“物的 尺度”相结合的双重尺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佩珀提出了“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支持启蒙主义思想的大部分观点并反对作为绿色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希望由对自然的“支配”所实现的生产力的增长能够保障所有人的物质福利。但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工业化通过把自然转变为最广义上的不利于人类的存在物来“统治”它。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社会的“控制”自然的思想并不蕴涵着一个专横的主仆关系,事实上是给予人类在追求合法需要过程中明智地改变自然的一种技巧。因而,“对于控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那样继续清楚地阐明,他们的生态立场恰好是资本主义的反题:通过关心而不是贪婪……慷慨而不是占有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计划而实现统治”[1]92 。马克思的“支配”不会引起生态难题,而是解决它们的起点。“自然的支配”不应对生态难题 负责,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态难题的出现证明了这种“支配”的缺乏。“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这其中隐含着一种管理关系而不是破坏关系。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批评马 克思主义是“人类中心论”,佩珀进行了反驳: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人类中心论的,因为它对‘自然’状态的关心不仅被视为主要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还是由 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关切引起的。因此除了人类的需要外,它不认为有‘自然的需要’,而且,正 收稿日期:2011-1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问题研究”(11YJA710024)作者简介:李世书(1966-),男,河南息县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Philos.&Soc.Sci.Edit.)Vol.32No.1Jan.2012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号:2112XXXX 姓名:XXX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开始赶上并超越了自然界的自我净化的速度。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不断的出现。生态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反思。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同时,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时刻和基于对人类生存困境深沉思考中诞生了。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相互影响而交互发展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时期80年代的发展时期以及90年代的成熟时期。 第一阶段以70年代的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为代表,他们是最早介入绿党的共产党人。鲁道夫·巴罗在汉诺威大学任教授,倡导“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谋求“绿色”和“红色”政治力量的结合,要求建立一个由绿党、生态运动、妇女运动和一切进步的非暴力社会组织组成的群众联盟。亚当·沙夫原是波兰共产党意识形态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波兰“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以上二人既是共产党人中最早介入生态运动的人,也是第一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80年代的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列·高兹,以及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威廉·莱易斯,加拿大著名左翼学者,致力于经验世界的研究。他认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的根源。这种观念起了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这种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目标是把全部自然当作满足人的永不知足的欲望的材料而占有,其结果是生产的无限扩张,最终必将导致人的自我毁灭。本·阿格尔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年轻的社会学教授,他进一步发展了莱易斯的观点,系统阐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他认为今天危机的趋势已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亦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安德列·高兹是法国重要的左翼理论家。他曾追随萨特,信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70年代后,他把生态学、生态危机和政治生态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他指出了现存的一系列生态灾难后提出,要改变这种灾难的状况,唯一的出路在于停止经济增长,改变生活方式和限制消费,并使用可再生的能源,采用分散的技术。与此同时应选择能促进个人自主与自然协调的建立在民主的技术基础之上的社会。这一时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比较明确的提出了克服生态危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在社会生态运动中占有相对的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了绿色生态运动向社会主义的转向,其典型政治理论特征是“红绿交融”。 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有乔治·拉比卡、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约翰·福斯特和保尔·伯特格等西方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乔治·拉比卡早年参加过法国共产党,是法国左翼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之一,曾为法国社会科学中心主任,巴黎第十大学校长,致力于研究全球生态危机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生态学社会主义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工人运动的文化革命阶段”。瑞尼尔·格伦德曼是德国左翼学者、哲学家,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为马克思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a8763734.html,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作者:刘春元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4期 摘要: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设发 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39-02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 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论断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的基本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科学解答的基础上,其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意蕴深长。 1.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决定了人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体论上来说,人起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分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员,人对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赖性。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1]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但是实践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和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共长。“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就什么也不能创

【精品】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给我们遗留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给我们遗留了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作风,尤其是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中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感情,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对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马克思作了高度的评价,1866年2月20日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作过这么高的评价。” 恩格斯已成为马克思一家躲避生活风雨的港湾,马克思一到这个港湾,就显得安静和快乐多了。1855年4月,马克思最喜爱的儿子埃德加尔病逝,这给马克思沉重的打击,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倾诉了无限悲痛的心情:“在这些日子里,我之所以能忍受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时刻希望我们两人还要在世间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告诉我们: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牢不可破的。 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一、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弥合矛盾的根本思想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战友,绝非那些为一时意气和庸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摘要】生态思想的产生与人类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迫使人们不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加深对生态思想的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是最早的生态思想家,他们的生态思想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上的,他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越性;主张自然的社会性,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自然是个整体,是个系统,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所以人要预测和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免对自然系统造成破坏。 1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被动性的存在物,人则是主动性的存在物,人类比一切动物都强,在于人的主动创造性。当自然环境改变时,动物只能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或者归于灭亡。人的能动性则使人始终把追求更适宜的环境作为奋斗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地、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然而人创造环境的活动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活动。人是具有能动性,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是不受制约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地规律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人类的盲目活动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早在19世纪50年代,雅科比在《改革报》上发表了关于论地球毁灭的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关注。对于人们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生产其最初产品,并使气候恶化。” 人通过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改造“进”的方面;而在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条件下,合理地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保护自然环境,则体现了人堆自然改造“退”的方面。二者有机的结合,让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有进有退。 2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克思将自然界规定为人的一种身体。在他看来,人“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自然对人来讲,不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与人和人的活动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的另一种身体。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是人的身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单方面的需要,而是为了双方的互依互存、共同发展。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具有功能和需要价值关系,是双向的价值关系。一方面,自然地功能首先表现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提供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其次表现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供人展示其本质力量的舞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方式也改变了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 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

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第一种,他是由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理论的有机结合绝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需要打通原有理论边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好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理论糅合在一起。那这样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很容易走向谬误。由于这一尺度把握起来难度不小,这也最终决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存在的诸多局限。具体笔者将在后文论述。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成源于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那么他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集中于探索生态问题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上面。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也产生了多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的“人与自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并就中国的现状说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国化的意义,证明当代需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保护成为了一项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虽然马克思在他的那个时代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置身于全球化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及其重要价值。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态学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他们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极其丰富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科学思想和观点。其核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需要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唯物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将三者沟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简单地说,连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桥梁的则是劳动或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首先,自然具有先在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从时间上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从现实上讲,自然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是“人的身体”形象而有力地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可看作马克思警示人们不要损及自然,这正如人们不能伤及自己的身体。其实,人类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尝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容 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持续进化的产物,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尤其是生态学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自然观相比,生态自然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人类存有于自然界中,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创造了人类,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社会活动来影响和改变着自然。因此,人与自然在彼此相互制约中,人类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消极地回归自然,要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 间联系的中介环节。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 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 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 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 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准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生态治理方面也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因为受思想观念、地方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影响,现阶段依然存有着严 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观念落后,地方保护严重当前部分基层政府不能准确 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是社会 进步、人民幸福的唯一标准。他们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不 顾长远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了一些排污企业,收取高额 利税。面对环保部门的检查,地方政府也会进行干预,及时为企业出

【课外阅读】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从马克思来说,也正是为了对刚刚兴起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这种帮助。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 “嗯,不对,反正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你对了!” 马克思说着说着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样地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于是,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声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止。于是,两人就放声大笑起来。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马克思在病重期间,曾告诉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为他尚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点什么”来。当然,即使马克思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恩格斯也会去做的。从1883马克思逝世时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地威胁人类生存,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 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满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希冀寻 找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革命”相结合。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 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同时,他们结合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最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稳态经济的策略主张。毫无疑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演进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莱斯的理论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1972年出版《自然的 控制》一书,书中指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意识根源。他的生态危机理论概 括成一句话即:“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自然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对 人的控制。同时在另一本书《满足的极限》里,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处于 无政府主义状态,科学技术沦为统治和欲望的工具.而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实行稳态经济,发展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经济要求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其调节作用,重新评价人的物质要求。面对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和生态支持系统的 日益相互依存,或许还需要一种新的禁欲主义。网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来 帮助我们人类改善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生态困境。 (二)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其中心论点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嘲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由“异化消费”所引起的。他主张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克服异化消费及其引起的生态危机。所谓“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指望的 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 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价。人们对可以不断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破灭.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即对人们在一个基本上不完全丰裕的世界上的满足前景进行正确的评价。”由此,他 的解决办法是促使社会生产、经济以及政治过程“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然而,可以看出,对权力的过分平均及分化的愿望在当今难以实现。 (三)高兹和其政治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张亚琦 (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学号:S201302246 ) 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远的意义上。目前人类的自然环境收到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的掠夺。一味的追求效益和利益不得不以疯狂的占有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今的生态现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而两百年前的马克思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诞生为今天的地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Marx's Ecology Natural View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yaqi (College of Electronic Contr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mber:S201302246) Abstract:Marx is a good example of materialism advocates, greatness he raised Marx ecological view is reflected in the sustained, long-term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received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is is because of human greed loot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pursuit of benefit and interest to crazy share the cos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oday has issued a warning to mankind.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nlightenmen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of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birth of Marx, the ecological view of today's ear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Marx's ecological values; anthrop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标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 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第一种,他是由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理论的有机结合绝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需要打通原有理论边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好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理论糅合在一起。那这样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很容易走向谬误。由于这一尺度把握起来难度不小,这也最终决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存在的诸多局限。具体笔者将在后文论述。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成源于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那么他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集中于探索生态问题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上面。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