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水利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可以用来分析和指导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所要求的。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等。
其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的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则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的方向和目标。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1. 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界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则强调了对历史的辨证分析和对社会现象的全面把握,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思想工具。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环境破坏,进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 阶级斗争与生态公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压迫现象。
同时,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理念也延伸到了对自然界的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理念。
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之际,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以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指导,有助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挑战。
一、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改造,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但同时也受制于自然的制约和限制。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开采和破坏,提出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思想:1.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够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3.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1. 建立生态文明体制。
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2.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推动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
3. 推动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呼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不可忽视。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既重视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生产方式的改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改革生产方式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观念,强调人们要实现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破坏。
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不能割裂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按需分配”的原则,即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
三、对社会公平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认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按劳分配,实现社会公正。
只有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人们才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协作原则”,即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保持相互关注和互助的关系,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深入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希望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水利工程学的观点与水资源管理

马克思主义水利工程学的观点与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
马克思主义水利工程学的观点将水资源管理置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框架下,强调公正、平等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并分析其对于现代水利工程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水资源管理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源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并受到社会关系的调节。
在水资源管理中,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以下观点:1. 水资源是公有资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原则,水资源应被视为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公共财富。
水资源的使用与分配应基于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以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
2. 水资源管理应服务于人民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水资源管理应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
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基本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水利工程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3. 可持续性发展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主张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
这意味着要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量,确保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可持续的水资源。
二、马克思主义水利工程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对水利工程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水资源管理观点上,还在于其对于工程实践的指导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利益和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水利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工程规划与设计、水资源分配与配置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全面地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均衡分配。
2. 社会发展影响。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于水资源管理的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公平和公正。
马克思主 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未来。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非与之割裂的存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同时也将自身的影响施加于自然界。
这种物质变换如果不合理、不科学,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失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顾及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这种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理解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我们要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不能只关注局部的、短期的利益,而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调整和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转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的重要文献。
其中,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试图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观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在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并要求人们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观强调,社会发展必须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生态文明观中,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利用和保护。
人类不能无视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资源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此,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行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
二、生态文明观的实践路径为了实现生态文明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实践路径和政策措施。
1. 建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将生态优先置于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生态文明观的关键步骤。
通过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3. 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
马克思主义强调,环境保护是保障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建设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保护环境需要依法治理。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权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观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生态文明观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观提倡绿色发展,即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种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这与生态文明的核心要求具有重要的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
因此,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断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基础,但这种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统一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考虑到自然界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不是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制的剥削和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出发,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往往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国家的整体规划和调控,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群众对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养,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健康、美丽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对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研究,还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有所突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平衡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这种思想观点为我们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提供了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自然条件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要考虑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第三,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社会主义被定义为解放生产力,为全面发展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社会形态。
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系统治理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科学管理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社会中,人与自然不再对立,而是和谐共生。
这种观点指导着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重要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力理论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都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设施和基 础产业,是在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 要的一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 撑。世界各国经济学家普遍认定:21 世 纪国际投资取向和区域经济发展,一是 看国民素质能不能跟上世界科技和文 明的发展,二是看区域水资源的数量和 质量能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水资源在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控 制性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水、水利与人类文明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和 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同时也是文 明之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制约因 素。自古以来,人类都是择水而居,水域、 河流就是世界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水利是与河流关系最密切、影响最 直接的人类活动。通观历史我们可以看 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一直都是与水利事 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水利事业也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水利工程的兴 建往往可以带动一方社会的繁荣和各 种文明的形成。今天的三峡工程、小浪 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 正是我国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到一定 程度的见证。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必将 大力推动我国的三个文明(物质、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区域也必将或正 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最繁荣、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地区。 可见,水利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 中一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事 业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发展与社会发展出现不协调。传统的工 业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为代价,因 此它必须让位于符合持续发展要求的 新型文明——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是 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 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 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们 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 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 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遵循人、自 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建设 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 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 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 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
能力,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利建设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theor y of Mar cism with water pr oject constr uction//Ma
Zhilin,Zhao Guoyu,Zhou Xincheng
foundation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owever, water shortage, flood and drought have been the main constrain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be built by means of
载体。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
的经济资源,水资源控制着生态环境的
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同时也是循环经济
中的重要循环单元。节约和保护水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
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不仅是
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
思路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
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
rational development , optimized allocation, conserv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realize water safety
and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致的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
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工程,需要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
意识,需要全体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更
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
发展理念,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积极
引导和推动,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
才能实现。
(下转第 19 页)
9水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2008.12 中国水利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紧缺的国 家之一,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少。由于 地区间和年际间分布严重不均,北方和 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81 万亿 m3,居世 界第一位,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 6.2 万 亿 m3,折合水深 648 mm,则低于全球陆 地平均值约 20 %。我国人均占有水资 源量为 2 200 m3 左右,只有世界人均水 平的 1/4,在世界 153 个国家中排在第 121 位。人均水资源紧缺的同时,我国 的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也是惊人的。 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 70 %以上, 但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水只占农业灌溉 用水总量的 1 /3 左右,多半损失在输水 过程的蒸发、渗漏和大水漫灌之中。工 业上,按 2000 年可比价计算,我国 2006 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 329 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4 倍;万元工 业增加值用水量为 178 m3,是发达国家 的 5 到 10 倍。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 率高达 20 %,仅此每年浪费水达 100 亿 m3 以上。目前,全国约有 1 /3 以上的 工业废水和 9 /10 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 处理就排入河湖,使得全国 90 %的城 市水环境恶化,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的 不足。除了浪费和水污染外,对水资源 的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管理,也 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威胁。目 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 20 %, 但北方多数区域已经超过 50 %,远远 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 40 %的警戒线。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很多天然湖泊、 沼泽、绿洲萎缩以至消失。
前沿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8.1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水利建设
马志林 1,赵国育 2,周心澄 1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北京;2.甘肃白银市科学技术协会,730900,白银)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揭示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
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
承和发扬,同时给水利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水资源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控制性要素,是生态文明的根本
基础和重要载体。但是水资源短缺、洪涝与干旱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只有通过对水资源
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节约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实现用水安全,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Abstr act: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of people with nature, nature with society and nature with history are
discussed by looking at thing dialectically and examining the theory of Marxism.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
①消力池深度计算:
d=!0h2- h1- △Z
$# %$ % h2=
h1 2
2
1+
8"q
3
-1
gh1
0.5
b1 b2
3
h1 -
2
T0 h1 +
"q2
2
=0
2gh2
2
2
△Z=
"q
2
2
-
"q
2
2# h1 2gh2
式中:d 为消力池深度,m;! 为水跃
淹 没 系 数 , 采 用 1.05;h2 为 跃 后 水 深 ,m;h1 为 收 缩 水 深 ,m;" 为 水 流 动能校正系数,采用 1.0;q 为 过 闸
Key wor 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rmonized soci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water projec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A81+TV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 1123(2008)12- 0008- 02
水资源危机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峻现实已经成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严重制约因素。面对现实,展望未来,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组织学习十七大报
告中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
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转变
水利发展模式,实现水利发展与生态保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早在两个多世纪前,马克思就以一 种全新的哲学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了 科学的论述,提出了人要与自然协调发 展、人要爱护自然、人要按照客观规律 办事三个基本原则。从人类文明的发展 历史角度来看,人类经历了愚昧、荒蛮 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 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 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工业文明 在带给人们物质财富和精神享乐的同 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持续发 展带来巨大威胁。经济发展、工业繁荣 的同时,是人与自然出现不协调、经济
收稿日期:2008- 00- 00 作者简介:马志林(1964—),男,博士。
水8
前沿
2008.12 中国水利
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 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 文明之后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人与自 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 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追求国家的稳 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 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 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为这 一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