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遵义医学院,2011级)[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上形成的。

这种自然观,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与超功利主义有的思想,消解了当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生态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到了双方的连结纽带——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1](P131)马克思恩格斯用人与自然在劳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这一唯物主义观点,代替了黑格尔的人与自然在理念中的统一这一唯心主义观点,代替了费尔巴哈直观地把自然界看作人和自然统一基础的抽象的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始终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然化过程。

人类数百万年的生成史,尤其是几千年的有文字史,人类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活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就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的活动。

【l】(P96)“自然界的人化”的思想,并非马克思首创,在黑格尔哲学中已有大量的表述。

但由于“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l】(P163)并认为“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l】(P165)因此,其“自然界的人化”思想的立脚点是唯心主义的。

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主要是与物质创造相联系的生产活动。

自然界的人化,正是这种生产劳动的对象化,是人“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

生态正义与阶级斗争的关 联
在生态问题上,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往 往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富有的阶级通 常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态权益,而贫穷的阶级 则往往被剥夺了这些权益。因此,生态正义 要求打破这种不公正的局面,让每个人都能
够享有平等的生态权益。
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
01
人类社会的依赖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环境服务,如食物、水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 的破坏和掠夺,以及这种破坏和掠夺对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同时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保障自然环境免受人为破坏。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正 义的目标。
推动社会变革与生态保护的统一
社会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 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实现生态正义需 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消除生态危 机的根源。
生态保护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将更加重视生态 环境保护,采取积极措施治理环境污染,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空气等。
02
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提供生存空间、影响经济
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03
生态正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正义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才
能够真正关注和实现生态正义。同时,实现生态正义也有助于推动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0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 想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中国价值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中国价值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中国价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特别是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挖掘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指导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将首先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内涵,阐述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观点,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等。

接着,文章将结合中国实际,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深刻内涵,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概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

这些思想,尽管并未以专门的生态著作为载体,却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历史分析和哲学思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揭示了生态问题的本质。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这一中介来实现的,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人们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马克思强调,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真正解决生态问题。

恩格斯则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生态思想。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恩格斯警告说,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不遵循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作者:乔潮薛玲仙来源:《理论导刊》2009年第10期摘要: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态状况质疑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

关于人、社会和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思想,关于资本主义是导致生态破坏的总根源,共产主义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等论述,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核心论点。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为当代人转变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生态社会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032-0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形成的19世纪40年代三大特点并存,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迅速发展,推崇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鼓呼其所创造的巨大财富成为当时代的强音。

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曝露并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在英法德各国蓬勃兴起。

三是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布朗基、卡贝、蒲鲁东、路易.勃朗等为主要代表的旨在改良社会的思潮,不同程度的批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社会改良的多种设想。

[1]马克思和恩格斯亲历了欧洲工人运动实践,在对工人运动进行总结的同时,扬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仅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质疑、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先河,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核心体系第一体系:分析人与自然关系,论证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阐述比较集中的反映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其要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要旨一,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概念界定。

马克思所说的自在自然指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也包括存在于人类认识或者实践之外的自然。

人化自然指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然,也指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

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这种生态思想为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过程中,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出了关于生态方面的思想,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重要财富,尤其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说:“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这是人的自然属性。

他还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然物,因而是类存在物。

”[1]自然界也并不全是泛指纯粹的自然,还包括人的社会。

因此,在自然界中仅仅是一个要素的人类没有任何权利去破坏自然资源,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样,人类才能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同时,又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在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产生不能离开自然界,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界创造了人,而人依赖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2]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不能随意对自然加以主观能动性,这样必然对自然界造成种种破坏。

人是处在一定社会中现实的人,其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自然界认识水平的制约。

人类活动每一步的成功都意味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但是人越是主动地去改变自然,越是受自然的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对自然的整体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人的生态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不能割裂自身与自然的联系,否则将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破坏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的追逐利润和无限扩张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污染。

他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理念,主张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来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提倡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他的生态观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呼吁人类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2. 正文2.1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的整体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的整体观念强调了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关系。

他指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和改变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不能把自然当作简单的资源,而是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他指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有人类把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避免破坏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也主张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他认为,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宝贵性,不能无度开发和浪费资源,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的生态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2.2 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生态思想的系统阐述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唯物论视角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物?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义务和责任。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探讨了世界本原问题,科学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唯物论视角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中蕴含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说: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这表明自然界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

其次,马克思强调“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可见,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哺育了人类,人类对于自然界具有依赖性,离开了这种“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将无法生存。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然界比作人类“无机的身体”,而且强调只有保证了人的身体与自然界这一“无机的身体”的健康,才能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

这说明马克思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也表明马克思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人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其唯物论富含生态意蕴的直接体现。

(2)人类生产劳动的非生产性及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中蕴含的生态思想物质生产劳动作为表征人的“类特征”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也会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异己的”单纯否定性效应,这些由人创造的“为我之物”也可能“异化”于人,而成为异己的存在物或异己的力量,劳动的“非生产性”凸显出来,劳动因此也成为一种“异化”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近代价值派系,关注的是生态文明的建立和构建。

在实践中,这种思想以研究发展生态文明为主,以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为一个更宽的组织架构,来实现更加有效、兼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

对马克思主义来说,生态文明思想存在着重要地位和价值,它指导人们朝着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发展所必需的可持续关注和可持续研究。

2、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可划分为三个方法论范畴第一,在处理社会问题方面,采用可持续社会发展的organisational/proceeded做法,有助于形成更加和谐、高效、兼容性的生态系统。

第二,在生态产出方面,采用evolved/ecological做法,强调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可持续利用和维护,以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三,在传播方面,采用social/co-existential要求,注重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最大特点,强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行,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多样化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思想鼓励人们保护、利用自然资源,集中力量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发展社会责任感、建立可持续性的文明社会。

4、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上达到最佳状态。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仅仅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种价值的追求,而且更是大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制度性管理,从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脉络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为政府决策、民主参与、资源管理提供着建设性的建议,让社会和谐统一,资源合理可持续地分配,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遵义医学院,2011级)[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上形成的。

这种自然观,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与超功利主义有的思想,消解了当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生态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到了双方的连结纽带——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1](P131)马克思恩格斯用人与自然在劳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这一唯物主义观点,代替了黑格尔的人与自然在理念中的统一这一唯心主义观点,代替了费尔巴哈直观地把自然界看作人和自然统一基础的抽象的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始终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然化过程。

人类数百万年的生成史,尤其是几千年的有文字史,人类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活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就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的活动。

【l】(P96)“自然界的人化”的思想,并非马克思首创,在黑格尔哲学中已有大量的表述。

但由于“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l】(P163)并认为“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l】(P165)因此,其“自然界的人化”思想的立脚点是唯心主义的。

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主要是与物质创造相联系的生产活动。

自然界的人化,正是这种生产劳动的对象化,是人“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一切经过人创造的对象,都渗透着人类劳动的性质,都体现着主体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是同时被理解的。

人改造自然的历史同时也是自然改造人的历史。

所谓人的自然化就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广泛地掌握和同化自然力,将自然规律纳入自身,将大自然无比丰富的属性化为人的主体能力。

马克思说,人通过“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

【2】(P56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大规模毁林造田的活动,从而导致了大范围的土地荒漠化。

【3】(P18-24)对此,马克思曾总结道:“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的荒芜,象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4】0'53)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开始了在更大程度上对于自然的征服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看到了资产阶级在创造新生产力方面的空前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5“跗7『7)另一方面也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对自然的严重破坏。

“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

【5】(P90)这种破坏的力量造成了森林的毁灭、矿产的枯竭,适合于人类和其他物种繁衍生长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那么,如何才能懈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途径:第一,倡导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以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6】(P927)现在学界存在着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目标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生产和消费,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财富。

其实恰恰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将人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使人从单向度的经济人,成为具有精神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全面发展的人。

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生产和异化消费,使人变成了物质消费的机器,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减少环境污染。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把它称作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前进的“有力的杠杆”。

然而,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的同时,往往又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

如何才能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

”【7】(P392)“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

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

”【8】(9664)这种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和使废物排放达到最小化的做法,其实就是要通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来促进产业的生态化。

第三,变革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恩格斯指出,要防止生态破坏和减少资源浪费,对人的活动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到合理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9】(P521)这种变革就是用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6】(P928927)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的生态思想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l】(P95)这其中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内”,不能把人类摆在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

因此,人类必须像保护自己的肌体一样保护自然,而且,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保护好人类的肌体。

其次,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是改变自然形式、实现人的目的与遵循自然规律的统一。

“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8】P(56-57)“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质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8】P(202)然而,进入人的劳动生产中的自然物质,并没有失去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仍然保持着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固有本性。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4】(P541)因此,人的目的的设定要从属于自然物质的规律性,人的目的只有与自然物质固有的规律相一致,该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即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人只有在认识、肯定和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时,才能实现人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规律,把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马克思还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8】(P201-20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里马克思把“对自然的控制”转换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生态意义十分重大。

如果立足于把劳动作为对自然的控制去理解的话,那么,人们就会重点考虑如何制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如果立足于把劳动作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来理解的话,那么,人们就会优先考虑变革自然的劳动及其产品到底会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何种影响之后再进行生产。

第三,人类要学会预见自己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

恩格斯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8】(P383)森林是地球之肺,是人类的摇篮,是陆地生态最为重要的部分。

可是走出森林后的人类却不停地砍伐、毁坏森林。

类似情况之所以屡见不鲜,恩格斯认为既有认识上的根源,也有社会根源。

从认识根源上讲,“自古典古代衰落以后出现在欧洲并在基督教中取得最高度的发展”,“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3】(P384)将自然看作是一个个的孤立现象,而非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将自然界只看作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非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于是大规模的毁林造田,导致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从社会根源上讲,“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

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3】(P385)要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恩格斯认为就必须学会预见人类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并根据这种预见去支配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他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3】(P384)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

”【3】(P385)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恩格斯提出了这样一个生态思想:必须同时估计到人类施加于自然界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不能只看自然影响而不问社会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