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资本如何控制真实世界

合集下载

全国重点高中新百年竞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全国重点高中新百年竞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全国重点高中新百年竞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A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文学价值中的"真"为艺术真实,是创作者主观想法与客观生活真实的辩证统一成果。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较为不同的是,前者主要将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与事作为直接参照,而后者产生于内蕴自我人格与情感评价的客观对象,是创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面貌的“诗意揭示”。

“合情”意味着文学作品必须反映人们真实、诚挚的感情及意向。

如李白所作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此句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化沉重的忧愁为三千丈的白发,将其壮志难酬的暮年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

"合理"一是指文学作品要符合现实世界的本质性和规定性东西,或是恩格斯所言的人类社会真实的"现实关系"。

例如小说《机器岛》,凡尔纳设想了一个名为"标准岛"的人工世界但在这虚构的岛屿中却蕴含着"合理"的现实性因素: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纠纷、人类面对利益时的信仰沉沦、资本家内部不断尖锐化的矛盾斗争……作品中诸如此类的"诗意揭示"与客观存在的"现实关系"紧密相连,凝结了创作者对工业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除此之外,"合理"还意味着与人类积极健康的理想相符合,通过虚构的方式可以表达人在社会规律下的美好心愿。

《资本论》何以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何以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

对《资本论》性质的解读一直都是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话题。

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学者认为《资本论》是“实在论”与“德国辩证法”的结合,是“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综合,这些对《资本论》的矛盾评论割裂了《资本论》方法与内容的统一。

当代学者从不同维度界定《资本论》的理论性质,将其界定为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伦理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资本论》的整体性。

“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在它们没有完整地摆在我面前时,不拿去付印。

”〔1〕这种“艺术的整体”在马克思自己看来首先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的,只是代表了马克思要在《资本论》四册完成后,再全部出版付印。

但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不是以整体为目的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不同部分与要素的本质联系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用雅科布·格林的方法不可能达到这一点,他的方法一般比较适用于那些没有辩证结构的著作”,〔1〕这里提到的格林的方法是指《德国辞典》按照字母排序编纂的方法,格林教科书式的方法不能使《德国辞典》成为“艺术的整体”。

马克思之所以将《资本论》打造为一个“艺术的整体”缘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内在要求,作为艺术整体的《资本论》表现为形式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作为艺术整体的《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建构研究”(581121112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显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资本论》理论定位的前提在于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整体性问题。

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资本论》在叙述上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辩证结构,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艺术整体。

物与形式规定结合的二重性阐释路径在资本具体运作过程中揭示了资本本质,也更证实了《资本论》并不是以物的客体逻辑为核心,而是在批判资本逻辑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整体统一。

自然观念的辩证法——威廉·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

自然观念的辩证法——威廉·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危机凸显了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

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首先反映在人们关于“自然”的观念中。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奠基人威廉·莱斯较早介入这一问题的研究。

在莱斯看来,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是生态问题最为深切的根源。

莱斯从历史学角度考察了这一观念在人类精神史与生产史中的演进,进而对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作出多重反思。

这一研究旨在通过对“自然”观念的历史考察,联系到具体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探求当代社会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一、“控制自然”作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为探寻生态问题的根源,莱斯批判了两种观点:其一,将生态问题看作一个经济问题,把环境质量视为可以通过合适价格购得的商品,以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用改变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能够找到一条摆脱环境困境的出路。

其二,将科学技术视为被诅咒的偶像,以为正是对这些假神的崇拜造成了环境灾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中印俄传播研究及当代启示”(20KDA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祁松林,哲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洁,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威廉·莱斯认为,生态问题最为深切的根源正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这一观念通过历史的演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

在莱斯看来,尽管这一观念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却与之相当契合,而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阐述了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在马克思辩证法的思想视域中,只有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就需要立足于马克思的思想原则,只有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考察联系到人类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化,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在控制自然意识形态的掩盖下形成的新的控制形式及其剥削本性;也只有如此,才能更为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矛盾。

历史辩证法与资本的空间诠释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历史辩证法与资本的空间诠释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历史辩证法与资本的空间诠释学———论马克思解放政治的空间意蕴*高晓溪**摘要:空间问题日益成为左翼思想界的关注焦点,对于空间的认识论探讨与价值论提升成为建构当前解放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两个方面审理了资本的空间逻辑,通过“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的时空辩证系统建构了以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为旨趣的空间诠释学,为资本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及其引发的激进社会思潮的复兴提供了必要的话语资源。

关键词:空间转向空间生产解放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列斐伏尔等理论家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引发了左翼思潮的“空间转向”,对于空间的认识论探讨与价值论提升日益成为批判资本意识形态控制的有效途径。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而言,空间性的叙事维度似乎并不如历史主义那样易于理解和把捉,这种貌似不相往来的理论“缺失”也一度招致了激进的空间理论家的抱怨。

但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由于资本主义尚未在彼时的欧洲呈现全部的现代性优势,马克思才相对弱化了共时性层面的空间探讨,并转而凸显了资本试图消解的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性维度;至于上述原则所引发的某些“指责”,更多的也是源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视域分野而非本体论层面的视角“缺失”。

必须承认的是,历史性的叙事偏好并没有湮没空间性的叙事视角,不论是对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考察,还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横向解构,均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向度,特别是当马克思试图再现资本的政治经济学过程的时候,以“世界历史”和“世界—91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专项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阐释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研究”(18VSJ013)阶段性成果。

高晓溪,男,河北廊坊人,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高等教育评论(2018年第1期第6卷)市场”为表征的时空辩证,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类解放为旨趣的政治意涵。

一空间生产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幸存人类天然是一种空间性存在,这种空间性来自“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1]的感性活动,它使得人们能够将自身的社会关系对象化于客观的时空维度,从而改变空间的自在状态,并推动其由物理空间向社会空间的让渡和转换。

资本社会的_占有_原则批判_金融危机遭遇的教益_张文喜

资本社会的_占有_原则批判_金融危机遭遇的教益_张文喜

资本社会的/占有0原则批判:金融危机遭遇的教益张文喜[摘要]进入虚拟资本时代后,货币逐渐游离于生产之外。

生产已经遍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系统内的某个局部。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只是资本发展一个非常片面的方面。

在一种健康的经济秩序里,分配和占有要依赖于生产,相对于分配和占有,生产具有根本的优先性。

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明显地成了马克思在5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6中提出货币思想的动机。

[关键词]资本社会生产原则金融危机众所周知,马克思身后的马克思主义曾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摒弃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一些说法。

对他们来说,具有首要意义的不是经济的危机,而是/权威的危机0、/政治的危机0、/文化的危机0以及/合法性危机0等等。

¹毫无疑问,他们未曾把客观的经济危机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中心。

因此,他们也未曾如马克思那样真正说明资本主义危机为什么最终是不能解决的。

如果有人在今天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来探问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危机性质,那么他也就不能忽略掉马克思所做的工作。

本文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观点出发,来考察金融危机所具有的起因和结果。

一、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矛盾人们最近的注意力转向了这样一个事实:现代世界体系(亦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正处于危机之中。

由于货币(资本的形式)是使现代世界体系表现得非常明显的一种最引人注目、最矛盾的现象,所以人们将它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

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货币脱离现实的物质生产的参照逃进无限的投机中,使任意性和通胀是如此巨大,以致金融交换体系正走向自我摧毁的边缘,或几乎丧失任何可信性。

在今天,所谓/虚拟经济0搅扰着/实体经济0,货币凭借它摆脱市场本身而逃离了交换价值。

甚至它自身已经成为不断复制的信息并且在自身交换。

人们面对的货币不再是一种商品流通手段,而是流动本身。

无处不在的金融化已经开始为/资本的生产0而不断发展抽象的财富。

或者说,私有财产已经由土地等转化成为抽象的权利。

历史辩证法的再发掘:卢卡奇批判实证主义的当代审思

历史辩证法的再发掘:卢卡奇批判实证主义的当代审思

作为在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地区生长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而位于历史起点处的卢卡奇则向我们亲身示范了如何创新发展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那么卢卡奇是如何做到的呢?或许正如吕西安·戈德曼所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从方法论层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把先前有关历史思想的作品中主导性的非时间意义结构的现象学思想,替换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意义的时间结构和建立在总体性上的动态思想”,将受第二国际理论家冷落的历史辩证法“再一次呈现了”出来,借此,卢卡奇在哲学层面牢牢屹立在了“他此后明确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a 戈德曼的解读提示我们,在百年后重新思考卢卡奇与《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个重要切口是把握作为新晋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是如何挣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束缚,开辟出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发展空间的。

历史地看,面对革命难题与理论困局,卢卡奇敏锐洞察到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背后的实证主义,进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彰的理论氛围中b ,通过挖掘“蒙尘”的历史辩证法,从被实证主义笼罩下的资本主义物化社会中实现了“理论突围”,较为出色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向20世纪挺进的理“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最新进展及反思研究”(23CZX004);中国博士后科人本与实证之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23M741644);南京大学新时代文科卓越研》的编译与研究”,法学博士。

a [法]吕西安·戈德曼:《重访卢卡奇的早期著作》,谢瑞丰译,载张亮主编:《卢卡奇研究指南》(第一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7-19页。

b [德]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4页。

历史辩证法的再发掘:卢卡奇批判实证主义的当代审思赵 立[摘 要] 回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发展历程,卢卡奇突破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束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求索为我们昭示了创新发展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可能。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解读《资本论》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解读《资本论》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解读《资本论》当今要想“回到马克思”,重读其巨着《资本论》是不二法门。

但如何“读”《资本论》,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实,早在1843年的一封信中,马克思就给我们提供了有义的“启示”:费尔巴哈只有一点不能使自己满意,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

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1]。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唯有从“哲学-政治”的“联盟”--政治哲学来解读《资本论》,才能理解、把握《资本论》批判和变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追求劳动者自由解放的真实意蕴和认清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鲜明形象。

一、《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蕴自《资本论》问世以来,人们就从不同的视野对其进行了多重解读。

通常,人们习惯对应马克思理论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对《资本论》分别进行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解读。

法国的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时,就区分了作为经济学家阅读《资本论》、作为历史学家阅读《资本论》、作为文学家阅读《资本论》和作为哲学家阅读《资本论》[1]。

英国弗朗西斯·惠恩在写作《〈资本论〉传》时,则总结和概括了人们解读《资本论》的五重意蕴:作为大部头的哥特式小说,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通俗剧,作为一个黑色滑稽剧,作为希腊悲剧,作为一个反讽的乌托邦[2]。

美国的詹姆逊在“重读”《资本论》时,又强调《资本论》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书,甚至也不是一部关于劳动的书,而是一部关于失业的书[3]。

表面上看,不同的读者眼中好像有不同的《资本论》。

但实际上,按马克思自己的观点:不论《资本论》有什么缺点,它却有一个长处,即它是一个“艺术的整体”[4]。

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资本论》只是包含着不同内容和多重维度,但绝不意味着有多个不同的“《资本论》”。

《资本论》只有一个,而这个《资本论》就是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从根本而重要的意义上来说,只有对《资本论》进行政治哲学解读,才能把握和凸显《资本论》作为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一致的“艺术整体”。

资本主义的批判:异化、合理化与客

资本主义的批判:异化、合理化与客

2013年3月第2期总第86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Mar.2013No.2Serial.86·科社新探·资本主义的批判:异化、合理化与客观化唐爱军(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摘要:“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域。

马克思把“异化”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困境,并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认为“合理化”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他从文化和社会两个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危机和自由困境;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

关键词:异化;合理化;客观化;资本主义批判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3)02-0051-04 收稿日期:2012-12-20 作者简介:唐爱军(1984-),男,江苏东台人,马克思主义理论部讲师,博士。

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都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学术界一般将他们归入经典社会学家行列。

“资本主义批判”是经典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都从自己的理论角度批判性地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内在困境。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围绕“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1.人本主义批判。

马克思把自由劳动规定为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对象化的运动;劳动是生命活动本身,生产活动本身。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自由劳动被扭曲为异化劳动,这样的劳动导致了“人的本质的灾难”。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说明,核心观点在于表明:现代人以一种颠倒的、异化了的方式生存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