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能够理解小说主题,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培养人文精神。
(2)认识善恶报应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基本情节的把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主题的理解。
2.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对人物形象有深入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3.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正义和道德观念,并在讨论中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教学资源:1. 小说《警察和赞美诗》的文本。
2. 关于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的资料。
3. 分析小说象征和讽刺手法的参考资料。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小说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背景:贫富差距大,流浪汉问题严重1.2 作者简介姓名:欧·亨利生平介绍: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故事梗概主人公:苏比苏比因寒冷进入教堂,躲避警察教堂里响起赞美诗,苏比产生共鸣苏比决定改过自新,去餐馆吃饭苏比被捕,因为之前偷过东西2.2 情节分析分析苏比进入教堂的原因探讨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决定改过自新的心理变化讨论苏比被捕的命运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苏比性格特点:流浪汉,贫穷,懒惰,道德沦丧心理变化:从逃避现实到产生改过自新的想法3.2 警察形象描述:代表法律和秩序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现实第四章:主题探讨4.1 贫富差距分析小说中所表现的贫富差距现象探讨这种现象对人物命运的影响4.2 人性的救赎讨论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心理变化的过程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看法六章:重点句子解析6.1 句子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描述苏比心理变化的句子、表现社会现实的句子等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6.2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的含义,揭示句子背后的寓意探讨句子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七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7.1 小说结构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探讨小说结构对情节发展的影响7.2 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幽默、象征等讨论这些手法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八章:拓展阅读与思考8.1 拓展阅读推荐与《警察和赞美诗》相似的作品,如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其他表现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8.2 思考题结合拓展阅读,提出思考题,如比较不同作品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的异同、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探讨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和思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九章:课堂实践与作业设计9.1 课堂实践设计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情景剧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9.2 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十章:教学反思与评价10.1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语文素养十一章:比较阅读11.1 比较对象选择另一部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等。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能够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2)认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基本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2)学生通过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小说主题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作品价值的评价。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把握小说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习惯与能力。
2. 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作文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点拨。
方法: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贫穷,认识其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深入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体味“含泪的微笑” 的艺术风格。
三、解决方案通过对故事情节深入浅出地分析,深入文本,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把握文章主旨,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小说人物及其主旨的理解;通过分析经典句子,深入品味小说语言特色,学习这种语言特色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
以欣赏赞美诗音乐片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梳理情节。
请学生简要概述故事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深入探究,把握主旨。
1. 情节分析(通过设置问题、思考讨论问题,深入文本进行探究)问题1:流浪汉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苏比不接受慈善机构施舍而选择监狱说明了什么?问题2:为进监狱过冬苏比可真是煞费苦心,他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明确:问题3:在苏比“做坏事”的时候,警察有怎样的表现?明确:(1)骗食未遂——警察不知(2)砸破橱窗,“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警察不信(3)白吃挨揍,“警察先是笑了笑,顺着街走开去了”—警察不理(4)调戏女人,警察“盯住他”,“还在盯着”,“老盯着”,苏比“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了过去”警察不管(5)扰乱治安,“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警察不究(6)偷盗绸伞,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警察不暇讨论4:通过苏比的六次努力和警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具有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思考5:警察是在什么情况下抓苏比的?请从文中找出苏比被抓时心理活动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欣赏“欧•亨利手法”艺术特色。
2.学以致用,试着用欧亨利手法写作。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2.阅读品味;3.练习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2.掌握“欧•亨利手法”艺术特色后,学会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突破自我,创造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人生。
一、导入:一块八毛七分钱确实做不了什么,所以《麦琪的礼物》中这对恩爱的夫妇为了送对方最好的圣诞节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心爱之物便在情理之中,但结局又在意料之外德拉卖掉了长发,吉姆卖掉了怀表,而他们收到的礼物分别是发夹和怀表链。
欧亨利的小说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见长,最终小说中男女主角含着眼泪甜蜜地相拥而笑,这便是欧亨利手法所实现的艺术效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经典幽默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一同去看看那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作者简介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二、教学目标:学会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三、艺术特色欧·亨利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手法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
五、人物赏析苏贝正常吗?如果反常又表现在哪些地方?1.总想进监狱过冬。
2.对监狱的描述(区别于人们对于监狱的认知)。
3.努力进监狱。
六、思考与探究苏贝实施的冬居计划目的是去监狱,找出课文中这部分(5—38节)描写苏贝和警察思想、行为、心理的语句,体会其幽默的特点。
他采用的是何种手段和方法?结果又怎样?当时警察反应如何(在哪里?在干什么?)(5-38节)警察的行为正常吗?如果反常又表现在哪些地方?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教案标题:警察与赞美诗教学目标:1. 了解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警察工作的尊重和赞赏。
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赞美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介绍。
2. 警察工作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3. 赞美诗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步骤:引入:1. 呈现一张描绘警察工作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警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警察的印象和了解。
探究:3.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4. 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如警察保护社区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警察的工作和责任。
5.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
展示:6. 教师播放一些赞美诗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赞美诗的美妙。
7. 学生分组朗读或背诵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展示给全班同学。
拓展:8. 学生根据自己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创作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9.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警察局或邀请一位警察来学校进行交流,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警察的工作。
总结:10.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以及赞美诗的特点和作用。
评价:11. 教师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警察工作的短文,并附上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
教学资源:1. 描绘警察工作场景的图片。
2. 赞美诗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3. 警察工作案例的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朗读或背诵赞美诗的表现。
3. 学生创作的赞美警察的诗歌和短文的内容和质量。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2.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资料。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激发学生对警察工作的兴趣和赞赏。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2.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1.2.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的理解和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警察和赞美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警察和赞美诗》。
3.2 自主学习1) 课文讲述了哪个时期的故事?2) 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特点?3)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与主人公有什么关系?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收获等。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分享、互助等情况。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警察和赞美诗》。
5.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5.3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5.4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警察和赞美诗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警察和歌颂诗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警察和歌颂诗》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名篇。
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应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警察和歌颂诗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警察和歌颂诗》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控人物的性情和主题。
2.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作家欧·亨利小说的“含泪的笑”的艺术讽刺成效。
3.通过鉴赏分析,了解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状态,广大平民生活的无奈及美国自由繁华的表面下蕴藏的罪恶。
教学重点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具体知道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的含义。
2.在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苏比的形象和了解19世纪的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状态。
3.注意小说精致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
4.立足全篇,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苏比的形象对揭示19世纪美国社会状态的重要意义。
2.作品中体现的欧·亨利小说“含泪的笑”的幽默讽刺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教学进程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作者介绍;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开端部分一、导入新课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由于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由于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深入地反应了纽约乃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庞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
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歌颂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作者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美/欧亨利、法/莫泊桑、俄/契诃夫)他做过量种工作,饱受鄙视,遍尝艰辛。
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的钱被盗,被指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
他在狱中表现良好,担负药剂师,因此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惊奇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
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作者欧亨利,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语言丰富又朴实含蓄。
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幽默小说。
三、学生口述故事梗概
四、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一)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
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苏贝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贝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贝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贝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贝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
”警察说)。
苏贝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贝被判入狱三个月。
(二)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贝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
明确:
苏贝的行为愿望或打算结果
1 走进豪华饭店想饱餐一顿想白吃让侍者把他交到警察手里因裤子破被推倒行人道上连门都没进去
2 用石块砸窗玻璃想让巡警抓住警察追赶搭车的人,连旁证都算不上
3 想进普通餐馆白吃一顿想让店侍者叫警察挨顿揍,被“叉”在行人道上
4 装流氓调戏女子想让女子找警察被妓女纠缠,撒腿就走
5 扮醉鬼大吵大闹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被误以为是大学生,警察不管
6 偷雨伞想让主人叫警察被误以为是伞的主人
(三)苏贝六次进监不成,每次描写都是尖锐的揭露,讨论分析一下揭露了什么?
第一次: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第二次:揭露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
第三次:揭露美国一般人怕警察给自己招麻烦。
第四次: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
第五次:揭露“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
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
(四)但事实很会捉弄人,他想进监狱却没有被捕,而当他想重新做人了却被捉进了监狱,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结局正好说明了小说的题目“警察与赞美诗”,这是两个矛盾的事物,作者却把他们放在一起。
标题中的“警察”代指“监狱”,“赞美诗”代指“自新”,这两种事物都是主人公所追求的,而两者又是矛盾的,作者屡次追求“监狱”得不到,转而追求“自新”而又未能实现,被送入监狱,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小说的结局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实质——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深刻揭露了美国社会是一个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社会。
作者正是用这种反差强烈,出人意料的结局来展现社会现实。
(五)小说情节安排有何特点?
明确: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正是欧亨利笔法的体现。
五、主题美
1.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本质?
(①触犯法律与乞求救济的对比:触犯法律——进监狱,不愁食宿,避免纠缠;乞求救济——进慈善机构,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
②为非作歹与虔诚向善的对比:为非作歹——被认为司空见惯,难进监狱;虔诚向善——被认为有碍风化,立即入狱。
归纳:是非颠倒,善恶混淆。
以上分析让学生思索、归纳并试作简明的板书。
)
2、概括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流浪汉苏贝的一段“奇特”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的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精神痛苦。
六、人物形象
1.思考:苏贝是怎样一个人?
总结: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心里反常,行为卑劣,好逸恶劳,投机取巧,但内心深处还有良知,有悔过自新的愿望和要求。
2.思考:他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他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是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3.思考:怎样看待这一人物?
对于苏贝这个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来评价。
他为了过冬,不是去积极寻找工作,而是想到了不用付出劳动却不愁吃住的监狱,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丑化自己的人格,做出种种坏事,这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
当然,作者也特意指出,他“性格高傲”,瞧不起那些以慈善为名的、替地方上的寄食者准备的布施,反映出他堕落行为的背后有一种不可欺侮的傲骨。
特别是小说的最后,苏贝被教堂里传来的赞美诗所吸引,回忆起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决心重新做人。
总之,他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他不幸的生活和反常的心理、行为
是社会带给他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无论就其遭遇或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
对这个人的态度应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七、作业布置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点明最后苏贝的命运,这样的结尾在小说中被称为是“留白”,象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项链〉〉就是如此。
这样的好处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那么现在就希望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来给小说续尾。
我给出几个题目,请大家选择。
1.假设苏贝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重新做人的情况怎样?
2.苏贝的“冬居计划”的六次事件中,假设有一次获得成功了他的情况会如何?
八、板书
故事情节
苏贝的行为愿望或打算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想借此被捕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想借此被捕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小流氓想借调戏年轻女子被捕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罪”被捕警察没有理睬
6.苏贝跨进烟店拿伞要被偷者喊警察捡者把伞让给了他
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心里反常,行为卑劣,好逸恶劳,投机取巧,但内心深处还有良知,有悔过自新的愿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