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强化训练14 古代诗歌阅读 2 Word版含解析
全国二卷部分省市2019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宝鸡一模(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欧阳修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注]①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谢灵运有诗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②江淹浦: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
③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栏干十二独凭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表明主人公凭栏远眺了很久,表现了心情的焦虑急切。
B.“晴碧远连云”-句,写出了春草的颜色,春草在晴天显得更绿,既从侧面咏叹春草,又烘托了离别的忧愁。
C.下片前两句,作者连用两个典故咏物抒情,丰富了词作的内涵,为诗歌的最后两句抒发离愁做了铺垫。
D.抒情主人公应是一-位思妇,她于当春之季,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都在思念离人。
15.做词如同做画,有点染之法。
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
本词在描绘春草时是如何运用点染手法的?请具体分析。
(6 分)14、B15、正确答案①“晴碧远连云”- -句是点,“千里万里,二月三月”,两句为染;②“千里万里”承接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限;③“二月三月”呼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生长的时间上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咸阳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闻泉李咸用浙浙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响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第一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状态,其中“梦初惊”写泉声将睡梦中的诗人惊醒后引起的心理反应,该句对其刻画的惟妙惟肖。
B.诗歌第二句用“窗”的“幽”和“枕簟”的“清”描写居室的幽深安谧以及诗人卧具的洁净,以此营造出一种清幽、恬静的意境。
【名校快递】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习题 第14至15题 古代诗歌鉴赏 新题大仓储 含答案

第二大题第14~15题新题大仓储(教师专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48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解析]B“路上行人”理解错误应指友人.D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示例:①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②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③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④惜别之情.送别朋友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__ [解析]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49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E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为诗人旅居夔州所写.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解析]B首联的意思是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E二者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并不一致.“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本诗借明丽的秋日景色抒发自己的愤懑和忧国忧民之情.4.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_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尾联,借多已腾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__[解析]6分,每联3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50省试①湘灵②鼓瑟钱起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②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⑤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C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起舞.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E.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解析]B“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神的哀怨.C“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6.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6分) 答:__示例:①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_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②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③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__[解析]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51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辛弃疾谁向椒盘②簪彩胜③?整整④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注】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③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④整整:词人家中婢女.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E )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C.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D.“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E.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解析]A“元日”指正月初一.E错在“喜”,这首词作者通篇只有忧愁感伤,没有欢喜快乐.答A给2分,答E给3分.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_示例:①对人生飘摇不定的感伤之情.花事盛衰,时光更替,词人数度宦海沉浮,多年被迫闲居,身不由己.②对国事未来的忧虑之情.词人一生力主抗金,皇帝更替,期许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春天花期已定的自然现象和国事风雨的“无凭准”使人难免忧虑.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构成的矛盾使作者忧心如焚.__[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课标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解析】本题考查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水平层级D。
第一问主要从“雨雪隔榆溪”“狐迹、天寒、地暗”能够看出。
第二问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由“从军度陇西”知是士卒远征,“别路”与之对照,当指告别家乡之路。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仔细研读诗句,体会“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的意象的含义,避免错解。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水平层级D。
第一问对表达技巧的理解,一定离不开诗句的内容,所以要结合两句诗的意义分析其“好处”。
第二问通过对全诗的理解不难看出是征人思乡。
考生往往在第一问上犯难,其实,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其表达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关键还是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上。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但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是生动的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大纲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提能练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唐代诗歌(时间:40分钟满分:88分)一、初盛唐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岘山怀古陈子昂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①,尚想卧龙图②。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 ①堕泪碣:堕泪碑。
晋羊祜做襄阳太守时,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
羊祜病卒,襄阳百姓在岘山建碑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此碑即被人称为“堕泪碑”。
②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
此处专指《隆中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答:(2)请赏析“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两句。
(5分)答: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岘山前贤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以及前贤逝去而自己不被理解、有志难伸的孤独感。
(2分)诗人来到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
他们一个是清名远扬、深受百姓爱戴的太守,一个是足智多谋的丞相,而现在,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自己虽也想和他们一样建功立业,但没有人理解、重用自己。
踌躇在先贤生活过的地方,诗人不禁生出一种孤独感。
(4分)(2)远处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住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2分)这两句借景抒情,通过“野树”“苍烟”“晚气”等意象,表现了忧愁孤独之感。
(3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禆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1)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5分)答:(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
201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 一 二精品提分练习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精品练习“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时间:90分钟满分:12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一丛花令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①?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②桡:船桨,这里借指船,一作“桥”。
1.上片点明了本词的写作意旨为,感情基调为。
(2分) 参考答案:伤高怀远愁(每空1分)2.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赏析这三句。
(6分) 答:参考答案: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杏比作女子,将桃杏在春风中飘落比作嫁给东风,形象生动;②将女主人公与桃杏作对比,桃杏尚能嫁给东风,女主人公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幽怨;③借羡慕桃杏嫁东风,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独守空闺生活的抗议,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每点2分,意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8分)民夫宋伯仁阃帅①差夫欲太平,浚河才了又修城。
挑泥锹②无休日,失业③妻儿有叹声。
两个布衫寒透骨,半盂蒸饭冷无羹。
何时一统山河了,只向春田带雨耕?[注]①阃帅:掌握军权的统帅。
②锹:铲子和大锄头。
③失业:荒废了农田耕作。
3.这首诗前三联,尾联抒情。
语言朴实,以的口吻来写,真切感人。
(2分)参考答案:叙事民夫(每空1分)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对复国无功、扰民无休、无视民间疾苦的戍边将领的批判。
②对劳役繁重、饥寒交迫的百姓的同情。
③对天下太平、生活安定的渴望。
(每点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8分)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2019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

2019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答案详解)一、(2019年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答案:14 C解析:诗歌内容的具体理解。
诗人领略许道宁的画作所表现的辽阔万里的意境,“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5.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副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年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强化练习(共10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强化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1.游赏心亭①(宋)王珪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
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
“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第二句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
“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2.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画面苍凉,气势恢宏。
C.七八两句以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D.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2)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1.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①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备考古诗鉴赏精选试题参考答案(7页)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备考古诗鉴赏精选试题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银川一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经华阴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3分)()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
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
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
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15.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6分)(2019.湖南师大附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
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15.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2019.眉山一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12~13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强化训练十四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时间:40分钟)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考点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答:答案: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更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解析:可通过体会“照”与“铺”的不同加以考虑。
结合诗歌所写时间应为暮色时分,因此,“铺”字更能表现夕阳的特点。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答案:“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的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首先要正确理解“可怜”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出“九月初三夜”景色的可爱之处。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考点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考点题)《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答:答案: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
“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在无谓地啼鸣。
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出宁静幽深的境界。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虑这两首诗的主旨。
《台城》一诗主要是怀古伤今,王诗则要表现的是一种恬淡、自然、幽静的境界。
因此,两首诗中“空”字是不同的。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答:答案:这首词记叙了词人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解析:分析意境要从诗中的景物入手。
通过“明月”“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等可看出,本词描绘了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象。
(2)(考点题)“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请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答:答案:“忽见”的是“旧时茅店”。
“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
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解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个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
此处“忽见”的是“旧时茅店”。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兰溪舟中韩淲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两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答:答案: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了船帆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诗人的心情写照。
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个“破”字,写出了舟行疾速、破浪向前之气势。
一个“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变幻。
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
(2)(考点题)“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结尾两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答案:(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
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龚鼎孳[注]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
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考点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
你认为呢?为什么?答:答案:我认为是“寒”。
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作者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解析:首先明确诗眼,然后结合意象及诗人情感作答。
诗眼一般能揭示整首诗的主旨,因此确定诗眼应从把握诗歌主旨入手。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考点题)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________,其“诗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孤飞鸣声念群解析:根据题干说明,结合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可得出答案。
(2)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答:答案: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
“一片”与“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
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句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处是对比手法。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考点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答案:“雁引愁心去”更妙。
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与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
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
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但“引愁心”用拟人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②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解析:注意答题步骤。
先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三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问来使陶渊明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道人北山来王安石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
举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长。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试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人格特点。
答:答案: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分别是菊、梅、松,体现了他们高洁坚贞的人格情操。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由陶诗“今生几丛菊”可知,作者关心的是菊;由王维诗“寒梅著花未”可知,作者关心的是梅;由王安石诗“问松我东冈”可知,作者关心的是松。
人格特点的分析应结合菊、梅、松三种事物所蕴含的特质。
(2)(考点题)从风格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答:答案:(提示)风格平易(风格平淡),语言浅近(语言质朴)。
(意思正确即可)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调笑令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考点题)“愁绝”一词为全词之“眼”,请简要分析词中包含了哪些“愁”?答:答案:①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愁。
词中描绘“千里万里”的明月,既写出了戍卒离家之遥远,又寄予了戍卒的思乡怀人之情。
②士兵长期戍边的孤独寂寞之愁。
词中以边草枯萎来比喻戍卒之老,不仅写出了戍卒守边时间之长,也道尽了其人生的凄凉。
解析:本词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士兵的命运如同边草一样悲惨。
士兵征战边关,年复一年,归期渺茫。
他们看着边草渐渐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
在这僻远广袤的边地,浓重的乡思涌上了心头。
接下来词人的视角由边草转到白雪、明月。
雪晴、月明的宁静景象,让人联想到征人伫立在苍茫的雪中的形象以及那排解不尽的边愁和绵长悠远的思乡情怀。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结构形式特点。
答:答案:这首词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全词有两对叠句,即“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
通过反复歌咏,既强化了感情,又起到了创设意境的作用。
解析:这首词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诗经》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即重章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