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习题人民版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C [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党的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B.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C.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D.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D [“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体现了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而非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故A项错误,D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

]3.(2018·泉州质检)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 )项目工农业总产值农业工业1952年10040.359.71957年10023.676.4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国家政策的调整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B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单元宏观概览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名片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纲明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主干知识 理一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3.“一五”计划 (1)时间:1953年。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一五”计划的完成(1)成就: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三大改造的完成(1)形式⎩⎪⎨⎪⎧①农业:组织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拨云见日想一想]1.“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试答提示:否。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含答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A.B.C.D.解析解答时应紧扣题干关键信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

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为正确答案。

规定只涉及经营权的调整,1962年未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B项不符合史实。

1962年及以后“左”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C项不符合史实。

该政策是为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并未波及城市,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 A2.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A.B.C.D.解析从材料时间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革命后建立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都是主要成分,只能称新民主主义经济。

A项旧民主主义时期是1840年~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

C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公有制为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指合作社经济,可以排除。

故选B项。

答案 B3.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A.1946 1949B.1952 1956C.1966 1976D.1978 198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宏观概览第20讲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时名片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纲明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3.“一五”计划(1)时间:1953年。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一五”计划的完成(1)成就: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三大改造的完成(1)形式⎩⎪⎨⎪⎧①农业:组织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拨云见日 想一想]1.“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 试 答提示:否。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xx •吉林汪清月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农户,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私营经济之间的斗争时起时伏,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 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 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 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D.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了土地改革后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这给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提出了必要性。

根据所学可知,为此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了公有制。

故A项为正确答案。

2. [xx •安徽联考]阅读下表分析,引起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与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仏私合营经济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19%L 5%0. 7%72%195733%56%8%3%1%以下A. 新中国的成立B•优先发展重工业C.苏联的支援 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通过1953〜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相对而言,A、B、C三项不是表格反映的最主要的原因,均可排除。

故选D项。

3. [xx •湖北孝感调研]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八字方针”的实施B.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D. 自然灾害的发生答案A解析结合史实可知1949〜I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大跃进”运动,但是“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1961〜1966年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提出,故A项正确;B 项时间不符;C项不是比值下降的原因;D项主要影响的是农业,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人教一轮总复习检测 第单元 第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答案

高考历史人教一轮总复习检测 第单元 第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答案

时空坐标单元主旨(1)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时间的经济恢复,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全面展开。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中共八大、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1|过渡时期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20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强化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3·临沂期中模拟)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答案] A[解析]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是将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是将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6年2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在进行中,故选A项。

2.(2013·盐城调研)下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

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理解。

据图片中“公私合营”可以判断是对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形式,故选D项。

3.(2013·南京调研)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

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

上述材料反映了①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②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③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④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答案] A[解析] 解答采用排除法,②不能从材料数据中分析得出,增长较快的可能有基数较小或者工业中的某一方面增长;④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资料,①正确;1952年至1957年我国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③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2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2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20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

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个体经济则由72%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

这主要是由于( )A.我国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B.“一五”计划取得突出成就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个体经济不符合中国国情3.1962年1月11日—2月7日,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

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

这些措施( )A.确立了“八字方针”B.清除了“左”倾错误C.反思了“三面红旗”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4.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及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表明党(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B.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毛泽东在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曾指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该讲话的发表( )A.确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B.为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C.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D.有利于指导三大改造后的社会主义建设6.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习题人民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5·洛阳模拟]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D.家庭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根据图片信息“合作社”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可知当时正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A、C、D三项内容在图片信息中均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

2.[2016·安徽联考]阅读下表分析,引起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与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A.新中国的成立B.优先发展重工业C.苏联的支援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 D解析通过1953~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相对而言,A、B、C三项不是表格反映的最主要的原因,均可排除。

故选D项。

3.[2015·鄂尔多斯模拟]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多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

这些规定( ) A.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B.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C.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D.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1960年土地改革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当时我国仍保留了人民公社,故未消除“左”倾路线的影响,亦未开始打破人民公社体制,故B、D两项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故C项正确。

4.[2015·山东临沂模拟]经济学家厉以宁1959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

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

”该诗体现了他对( )A.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B.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赞赏C.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答案 D解析“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之后的事情,与材料时间“1959年”不吻合,故A 项错误;从“遭苦雨”“不开花”等表述看,说明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不可能“赞赏”,故B项错误;从“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可见当时城乡出现严重问题,并非“均衡发展”,作者反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措施,故C项错误;“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反映的是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从“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看出当时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严重的问题,表达了作者的担忧,故D项正确。

5.[2016·湖北孝感调研]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

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八字方针”的实施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D.自然灾害的发生答案 A解析结合史实可知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大跃进”运动,但是“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1961~1966年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提出,故A项正确;B项时间不符;C项不是比值下降的原因;D项主要影响的是农业,故D项错误。

6.[2015·南通模拟]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答案 A解析1960年冬,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

B、C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

[提能题组]7.[2015·北京海淀区调研]读《“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对表格所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从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农业是最低的,①说法正确,故C项错误;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可知,②中“调整任务完成”说法错误,故A、D 两项错误,B项正确。

8.[2016·山西大同模拟]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A.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B.减轻农民负担C.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D.改革经济体制答案 C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中共中央肯定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家庭副业,这是对以往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纠正,C项正确。

A项不正确,当时中国不可能打破“大锅饭”;仅靠家庭副业并不能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1962年不可能改革经济体制。

9.[2015·绍兴一中期中]“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答案 C解析抓住关键句“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并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中国是计划经济模式,强调政府对经济的作用,故选C。

10.[2016·绍兴期中]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B两项不符合第二个图;D项不符合第三个图。

但三张图所指史实都符合C项所述,故C为正确答案。

11.[2015·湖北调研]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没的结论正确的是( )中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表A.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中重工业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轻工业和农业,农、轻、重比例不协调,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D两项说法错误。

12.[2016·慈溪模拟]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提高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 D解析通过识读图片可知,与1957年相比,1960年农业总产值下降,工业总产值上升。

这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密切相关。

“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促使工业产值大幅上升;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强调“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出现了农业总产值的下降,B、C两项不全面,D项解读最为全面,故选D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在1957~1960年并没有被贯彻执行,故A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材料二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

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材料三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党中央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9分)(3)上表人口迁移反映了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什么状况?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9分)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制约因素: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

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3)状况:城市化进程由发展到“停滞”。

发展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停滞原因: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解析第(1)问“变化”可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分析得出;“原因”可联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大影响”可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党中央采取的措施和积极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分析表格中的数字,由此分析城市化进程;“原因”主要与当时的背景有关;综合各个时期的史实可以分析城市化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14.[2015·南通一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